《石钟山记》教学案例.doc_第1页
《石钟山记》教学案例.doc_第2页
《石钟山记》教学案例.doc_第3页
《石钟山记》教学案例.doc_第4页
《石钟山记》教学案例.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永远的江湖石钟山记教学案例授课教师 杨步义一、案例背景信息1章节:语文课本第一册第 ?单元 石钟山记2年级:高职一年级3教材版本:苏州大学出版社4学时数:2学时二、教学目标: 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是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堪称文质兼美。尤其是文中“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期有无”的观点和“质疑、实践、思考”的行为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在学生熟读成诵的情况下,本文词句理解上难度不太大,主要是少量重点实词及一些特殊用法要重点讲解,而文中多人对石钟山名称由来的判断和分析比较复杂,会影响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关于苏轼,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多有接触,本次教学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便不再把此内容作为教学重点。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目标 1、归纳积累“鼓、鸣、殆、扣、何、识、莫”等实词的意义及用法。 2、背诵全文。3、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能力目标 1、辨析名词作状语、定语后置等特殊语法现象,掌握其规律。 2、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概括掌握郦道元、李渤等人对石钟山命名由来的不同分析及相互关系,并能理解“三个江湖”的意义,把文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三)、德育目标 1、学习作者反对主观臆断,重视考察的求实精神。 2、领悟文中阐明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六个代表人物对石钟山命名由来的三种不同判断: 郦道元、李渤、寺僧(童)、舟人、苏轼(迈)加上后来明清时期的俞樾共六人对石钟山命名由来有不同的判断,而最终,李渤与寺僧实为一派,舟人、苏轼及郦道元实为一派,俞樾独为一派。这么多的派别与观点,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对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本文的教学把这一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同时为“三个江湖”的理解打下基础。(二)、教学难点:彻悟一旨 文章的主旨句不难找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归纳后也可得出“质疑、实践、思考”的三种行为方式。而要真正理解它,必须结合文章中的内容、时代背景、作者身世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这诸多方面。 关于时代背景及作者身世,课前印发资料学生自学。课堂上重点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通过分析归纳,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理解。四、教学对象分析:作为五年制高职一年级学生,他们在文言文学习上已有一定的基础,虽然语感和部分句读把握尚有难度,但绝大部分同学学习的热情很高,态度很端正。因此课前布置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且大部分人已能把文章背出,这样,80%左右的内容他们已能看懂。而学生对文章结构、层次、观点尤其是主旨的理解存在很大问题,以及对文章与生活的关系了解甚浅。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及上文所述内容据此完成本文的教学设计。 五、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本文运用多媒体主要考虑的是板书更清晰,更有层次感,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六、教学过程:(一)、开场:在我们的印象中,苏轼好像不是江湖人物,实际上,正如范仲淹所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元丰七年的苏轼刚刚经历了“乌台诗案”,饱尝各种痛苦与挫折后远离朝廷,也就是处于江湖之中了。本文中的场景实际上就是江湖。 (二)、学习课文1、江湖由什么组成?(人)本文中有哪些人物?(郦元、李渤、苏轼及迈、寺僧及童、舟人)不同年代不同身份的这些人因为什么走到一起?(为一物)何物?(石钟山)为了得到它吗?(不是,为了弄清石钟山名称由来)(板书:写人之“行”得出石钟山之“名”)下面我们就开始进入这纷繁复杂的江湖。2、全班分为四组,分别研读: 第一组:郦元之“行”与石钟山之名(即郦元认为石钟山名称由来的原因,下同) 第二组:李渤之“行”与石钟山之名 第三组:寺僧之“行”与石钟山之名第四组:舟人之“行”与石钟山之名(苏轼之行则最后由大家一起分析)具体分析过程:A、郦元之行:(读出相关部分内容,并概括。) 讲解知识重点:鼓名词作动词 他认为:“水石相搏,声如宏钟,故名之”B、李渤之行:知识重点:得双石于潭上状语后置 扣而聆之而,承接 他认为:“双石相击,其声如钟,故名之”C、寺僧之行:知识重点:余固笑而不信也固,扣击 他认为:“斧石相击,发而为声,故名之”D、舟人之行: 知识重点:徐而察之:徐,慢慢。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为,形成。 他认为:“水入空穴,发而为声,故名之”(舟人不言,何人知之)综合:分析可以发现,李渤与寺僧原来是同道中人,而郦元与舟人则各成一家,如果把文章比喻成江湖,前两家都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而舟人虽不争名利却也被卷入纷争中。这样,四家并为三家,而这三家谁最有权威呢?即江湖中的老大是谁呢?此时正是江湖大乱之时。古语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必然有英雄应运而生。3、重要人物苏轼出场:介绍苏轼:中国历代名人当中,提起“乌台诗案”,也许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能想起他;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会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只怕就会有八成以上的人脱口而出他的名字;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国各地大小餐馆中“东坡肘子”这道菜,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在中国真正称得上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4、全班一起分析文中与苏轼有关的部分老大和别人是不相同的,自然不能仅以势压人,而是要以理服人。他做了三件事(使用了三种武器)使他就成为了这一片江湖的老大。哪三件事?A、先是“质疑”。(读第一节,研究如何否定郦元和李渤的观点知识重点:鸣使动用法 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而此独以钟名名,名词作动词。)B、然后是“实践”。(共同研读第二节从“至莫夜月明”到“古之人不余欺也”)知识重点:莫暮 窍孔(七窍流血 一窍不通) 向刚才 古众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这一部分,苏轼听到了三种声音。请同学找出。)“磔磔之声”鸟叫(为了渲染环境之险)“噌吰之声”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之声”魏庄子之歌钟也 通过这三种声音,尤其是后两种声音,我们可以得出: 苏轼认为:“水入空穴,如乐作焉,故名之”(上面几人中谁与他同?舟人,因此并为一派) C、最后是“思考”:(读文章第三节) 从以上几部分可以看出,苏轼已经于谈笑间否定了其他几人的观点,成为事实上的老大。(板书)1、“虽大风浪不能使钟磬鸣也” 针对郦道元2、“铿然有声之石所在皆是” 针对李渤3、虽知而不能言 针对舟人4、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针对寺僧那么,这一翻门派之争的最终结果是什么?“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讲解“臆”及句式特点)可以看出,苏轼打败其他几派的三种武器即为:先怀疑(见第一节),然后实践(第二节),最后思考分析。即“大胆怀疑,勇于实践,善于思考”。苏轼:这种精神很值得学习的,或者可以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告别谬误,不断接近真理。(三)、拓展开去:(历史上还有哪些因为“大胆怀疑,勇于实践,善于思考”而取得伟大成绩的的例子?)哥白尼勇敢地提出“日心说”达尔文质疑“上帝造人说”,提出“进化论”的观点;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伽利略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重量不同的物体下落的速度也不同定理的实验;毛泽东不迷信陈独秀,在革命关键时刻坚持真理;邓小平反对“两个凡是”,提出改革开放。这三种武器中,哪一个最厉害?(学生自己讨论:允许不同见解,不必得出统一答案)这样,苏轼成为老大。至此,五家归为三家,实际为两家,因为郦元与苏轼也为一家(“殆与余同”),不过,“言之不详”。那么 ,苏轼真的是老大吗?苏轼怀疑前人,我们作为后人同样应该怀疑苏轼,他的答案对不对呢?苏轼之后,几百年过去了,明清时期,一黑马跳了出来,他就是明朝的俞樾,他在春在堂笔记中提出:“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见注释)以此来挑战权威,对错尚不得而知,但精神可嘉。(四)、总结:我们从开始到现在所研究的“江湖”,实际上是一个比喻。在关于“石钟山名称由来”的这片江湖上,苏轼成为了老大,因为后世的大部分人都以他的说法为标准。对于苏轼来说,远离朝廷后的生活环境也是一片江湖,在这片江湖上,他不是胜利者。因为和中国古代大部分文人一样,他的人生理想不是笑傲江湖,而是为国效力。对于我们职业学校学生来说,现在面对的学习环境和即将到来的社会生活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一片江湖,竞争激烈,残酷,莫测。要想成功,必须要有绝技在身,此绝技即为“大胆怀疑,勇于实践,善于思考”的精神。在任何一片江湖上,都没有永远的老大,只有“事不目见耳闻,不臆断其有无”,只有不断“大胆怀疑,勇于实践,善于思考”的人,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七、作业布置:1、由江湖想到的2、我的江湖。八、板书设计永远的江湖 石钟山记“人之行”求“钟之名”1、郦元“风鼓浪,水石搏,故名之”2、李渤“石相扣,发为声,故名之”一、主声派 3、寺僧“择石而击,发而为声,故名之”4、舟人“水入空穴,发而为声,故名之” A质疑5、苏轼 B实践“水入空穴,如乐作焉,故名之” C思考二、主形派 6、俞樾“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名”九、教学设计说明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文言文的教学可以继续帮助他们积累基本的文言知识,但更重要的目的是使这种学习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帮助。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更有兴趣,更有动力。本文文质兼美,尤其是文中“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期有无”的观点和“质疑、实践、思考”的行为方式,对职业学校学生专业的学习及以后的就业有很大帮助。在学生熟读成诵的情况下,本文词句理解上难度不太大,主要是少量重点实词及一些特殊用法需要讲解,而学生对文章结构、层次、观点尤其是主旨的理解存在较大难度。因此本教学设计以“江湖”作喻,既可以把各家观点分派别显示,而且各种观点的异同及合并也因此变得容易理解,“江湖”的比喻同时可以使学生在理解本文主旨及联系自身生活学以致用变得更容易。据此完成本教学设计。十、教学反思:本文教学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学生普遍反映对于文章的结构特点和思想内容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对文章的主旨的理解更加准确了,一些难点的句子在清晰的层次结构中更容易理解了,当然也有少部分同学反映对于文章的内容讲解过多,部分词语的翻译过少,理解上还存在一些疑问。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和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