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实验部分.doc_第1页
力学实验部分.doc_第2页
力学实验部分.doc_第3页
力学实验部分.doc_第4页
力学实验部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理精品物理精品 2012 2012 版版 6 6 年高考年高考 4 4 年模拟年模拟 力学实验部分力学实验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六年高考荟萃六年高考荟萃 20112011 年高考题年高考题 1 2011 安徽 安徽 为了测量某一弹簧的劲度系数 降该弹簧竖直悬挂起来 在自由端挂上 不同质量的砝码 实验册除了砝码的质量 m 与弹簧长度 l 的相应数据 七对应点已在 图上标出 g 9 8m s2 1 作出 m l 的关系图线 2 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N m 解析 1 如图所示 2 0 248 0 262 2 2 20112011 江苏 江苏 8 分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弹 簧测力计 A 挂于固定点 P 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 M 弹簧测力计 B 的一端用细线系于 O 点 手持另一端向左拉 使结点 O 静止在某位置 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 A 和 B 的示数 并在贴于竖直木板的白 记录 O 点的位置和拉线的方向 1 本实验用的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单位为 N 图中 A 的示数 为 N 2 下列不必要不必要的实验要求是 请填写选项前对 应的字母 A 应测量重物 M 所受的重力 B 弹簧测力计应在使用前校零 C 拉线方向应与木板平面平行 D 改变拉力 进行多次实验 每次都要使 O 点静止在同一位置 2 解析 3 2011北京北京 如图2 用 碰撞实验器 可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即研究两个小球在轨道水平部 分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 实验中 直接测定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是不容易的 但 1 是 可以通过仅测量 填选项前的符号 间接地 解决这个问题 A 小球开始释放高度h B B 小球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C 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射程 图2中O点是小球抛出点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 实验时 2 先让入射球ml多次从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放 找到其平均落地点的位置P 测量平抛射 程OP 然后 把被碰小球m2静置于轨道的水平部分 再将入射球ml从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放 与小球m2相碰 并多次重复 接下来要完成的必要步骤是 填选项前的符 号 A 用天平测量两个小球的质量ml m2 B 测量小球m1开始释放高度h C 测量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D 分别找到m1 m2相碰后平均落地点的位置M N E 测量平抛射程OM ON 若两球相碰前后的动量守恒 其表达式可表示为 用中测量的量表示 3 2 若碰撞是弹性碰撞 那么还应满足的表达式为 用中测量的量表示 2 经测定 m1 45 0g m2 7 5g 小球落地点的平均位置距O点的距离如图3所示 碰撞 4 前 后m1的动量分别为p1与p1 则p1 p1 11 若碰撞结束时m2的动量为p2 则 p1 p2 11 实验结果表明 碰撞前 后总动量的比值 1 12 p pp 为 有同学认为 在上述实验中仅更换两个小球的材质 其它条件不变 可以使被碰小 5 球做平抛运动的射程增大 请你用中已知的数据 分析和计算出被碰小球m2平抛运 4 动射程ON的最大值为 cm 3 答案 C ADE 或 DAE 或 DEA OPmONmOMm 121 2 1 2 2 2 1 OPmONmOMm 14 2 9 1 1 01 76 8 解析 在落地高度不变的情况下 水平位移就能反映平抛初速度的大小 所以 仅测 量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射程就能间接测量速度 因此选 C 测量平均落点的位置 找到平抛的水平位移 因此步骤中 D E 是必须的 而且要 D 先在 E 后 至于用天平测质量先后均可 所以答案是 ADE 或 DAE 或 DEA 设落地时间为 t 则 t OP v 1 t OM v 1 t ON v 2 动量守恒的表达式是 221111 vmvmvm 动能守恒的表达式是 2 22 2 11 2 11 2 1 2 1 2 1 vmvmvm 所以若两球相碰前后的动量守恒 则 OPmONmOMm 121 成立 若碰撞是弹性碰撞 动能守恒则 2 1 2 2 2 1 OPmONmOMm 成立 碰撞前后 m1动量之比 11 14 20 35 80 44 1 1 OM OP p p 9 2 11 68 555 7 20 35 0 45 2 1 2 1 ONm OMm p p 01 1 68 555 720 3545 80 44 0 45 21 1 21 1 ONmOMm OPm pp p 发生弹性碰撞时 被碰小球获得的速度最大 根据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 221111 vmvmvm 2 22 2 11 2 11 2 1 2 1 2 1 vmvmvm 联立解得 1 21 1 2 2 v mm m v 因此 最大射程为cmcm80 7680 44 5 745 452 4 20114 2011 海南海南 现要通过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装置如图 1 所 示 水平桌面上固定一倾斜的气垫导轨 导轨上 A 点处有一带长方形遮 光片的滑块 其总质量为 M 左端由跨过轻质光滑定滑轮的细绳与一质量为 m 的砝码相连 遮光片两条长边与导轨垂直 导轨上 B 点有一光电门 可以测试遮光片经过光电门时的挡 光时间 t 用 d 表示 A 点到导轨低端 C 点的距离 h 表示 A 与 C 的高度差 b 表示遮光片的 宽度 s 表示 A B 两点的距离 将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看作滑块通过 B 点时的瞬 时速度 用 g 表示重力加速度 完成下列填空和作图 1 若将滑块自 A 点由静止释放 则在滑块从 A 运动至 B 的过程中 滑块 遮光片与砝码 组成的系统重力势能的减小量可表示为 h Mm gs d 动能的增加量可表示为 2 2 1 2 b mM t 若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2 1 t 与 s 的关系式为 2 1 t 22 12 hMdm g s tMm db 2 多次改变光电门的位置 每次均令滑块自同一点 A 点 下滑 测量相应的 s 与 t 值 结果如下表所示 以 s 为横坐标 2 1 t 为纵坐标 在答题卡上对应图 2 位置的坐标纸中描出第 1 和第 5 个数 据点 根据 5 个数据点作直线 求得该直线的斜率 k 2 40 214 10 sm 保留 3 位有效数字 由测得的 h d b M 和 m 数值可以计算出 2 1 s t 直线的斜率 o k 将 k 和 o k进行比较 若 其差值在试验允许的范围内 则可认为此试验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 5 5 20112011 新课标 新课标 利用图 1 所示的装置可测量滑块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 一斜面上安装有两个光电门 其中光电门乙固定在斜面上靠近底端处 光电门甲的位置可移动 当一带有遮光片的滑块自斜面上滑下时 与两个光电门都相连的计 时器可以显示出遮光片从光电门甲至乙所用的时间 t 改变光电门 甲的位置进行多次测量 每次都使滑块从同一点由静止开始下滑 并用米尺测量甲 乙之间的距离 s 记下相应的 t 值 所得数据如 下表所示 完成下列填空和作图 1 若滑块所受摩擦力为一常量 滑块加速度的大小 a 滑块经过光电门乙时的瞬时速度 vt 测量值 s 和 t 四个物理量之间所满足的关系式是 2 根据表中给出的数据 在图 2 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 S t t 图线 3 由所画出的 S t t 图线 得出滑块加速度的大小为 a m s2 保留 2 位有 效数字 5 答案 1 s t 1 2 at vt 2 S t t 图线如图所示 3 2 0 解析 设滑块经过光电门甲的速度为 v0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s v0 vt t 2 vt v0 at 联立解得 s t 1 2 at vt S t t 图线的斜率等于 1 2 a 由 S t t 图线可知 其斜率等于 1 0 所 以滑块加速度的大小为 a 2 0 m s2 6 20116 2011 浙江浙江 10 分 在 探究加速度与力 质量的关系 实验时 已提供了小车 一端 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 纸带 带小盘的细线 刻度尺 天平 导线 为了完成实验 还须 从下图中选取实验器材 其名称是 漏选或全选得零分 并分别写出所选器材的 作用 21 答案 学生电源 电磁打点计时器 钩码 砝码或电火花计时器 钩码 砝码 学生电源为电磁打点计时器提供交流电源 电 磁打点计时器 电火花计时器 记录小车运动的 位置和时间 钩码用以改变小车的质量 砝码用 以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的大小 还可以用于测量 小车的质量 解析 电磁打点计时器 电火花计时器 记录小车运动的位置和时间 钩码用以改变小车 的质量 砝码用以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的大小 还可以用于测量小车的质量 如果选电磁 打点计时器 则需要学生电源 如果选电火花计时器 则不需要学生电源 7 7 20112011上海 上海 5 分 如图 为测量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小车的加速度 将宽度均为b的挡光 片A B固定在小车上 测得二者间距为d 1 当小车匀加速经过光电门时 测得两挡光片先后经过的时间 1 t 和 2 t 则小车加速度 a 2 多选题 为减小实验误差 可采取的方法是 A 增大两挡光片宽度b B 减小两挡光片宽度b C 增大两挡光片间距d D 减小两挡光片间 7 答案 1 2 22 21 11 2 b dtt 2 B C 8 2011 重庆理综重庆理综 2 某同学设计了如题 22 图 3 所示的 装置 利用米尺 秒表 轻绳 轻滑轮 轨道 滑块 托盘和砝码等器材来制定滑块和轨 道间的动摩擦因数 滑块和托盘上分别放有若干砝码 滑块质量为 M 滑块上砝码总质 量为 m 托盘和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为 m 实验中 滑块在水平轨道上从 A 到 B 做初速为 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重力加速度 g 取 10m s2 为测量滑块的加速度a 须测出它在 A B 间运动的 与 计算a的运 动学公式是 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得到a与m的关系为 1g amg Mmm 他想通过多次改变m 测出相应的a值 并利用上式来计算 若要求a是m的一次 函数 必须使上式中的 保持不变 实验中应将从托盘中取出的砝码置 于 实验得到a与m的关系如题 22 图 4 所示 由此可知 取两位有效数字 8 答案 位移 时间 2 2 t S a mm 滑块上 解析 将运动公式 2 2 1 atS 变形得 2 2 t S a 测量出位移 S 和发生位移 S 的时间 t 求得加速度 a 以 m 为研究对象 maTmg 以mM 为研究对象 amMgmMT 消去绳子的拉力 T 解得加速度 mmM gmMmg a 化简可得 1g amg Mmm 将加速度的表达式 1g amg Mmm 与数学中的一次函数bkxy 类比 1g amg Mmm 就相当于图像的斜率k 为了保证图像斜率不变 要求mm 保持不变 在实验中就要把从小车上拿下的砝码放置到托盘中 从托盘中拿下的砝码放置到小车上 1g amg Mmm 相当于纵轴截距 在图像上取两个点 64 10 3 0 23 67 10 3 0 35 写 出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33 1067 35 0 1064 23 0 x y x y 化简得3 240 xy 方程中的 3 23 就是直线的纵轴截距 所以3 2 g 因为 2 10smg 所以23 0 9 2011 广东卷 广东卷 1 图 14 是 研究匀变数直线运动 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 O A B C D 和 E 为纸带上六个计 数点 加速度大小用 a 表示 OD 间的距离为 cm 图 15 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的 s t2图 线 s 为各计数点至同一起点的距离 斜率表示 其大小为 m s2 保 留三位 有效数字 9 解析 1 答案 1 20 a 2 0 933 要估读一位 s v0t 2 1 at2 斜率为 a 2 10 2011 天津 天津 18 分 分 1 某同学用测力计研究在竖直方向运行的电梯运动状态 他在地面上用测力计测量 砝码的重力 示数为 G 他在电梯中用测力计仍测量同一砝码的重力 发现测力计的 示数小于 G 由此判断此时电梯的运动状态可能是减速上升或加速下降 解析 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加速度方向向下 故而可能是减速上升或加速下降 2 用螺旋测微器测量某金属丝直径的结果如图所示 该金属丝的直径是 1 706mm 解析 注意副尺一定要有估读 读数为 1 5 20 6 0 01mm 1 706mm 因为个人情况不同 估读不 一定一致 本题读数 1 704 1 708 都算正确 3 某同学用大头针 三角板 量角器等器材测半圆形玻璃砖的折射率 开始玻 璃 砖的位置如图中实线所示 使大头针 P1 P2与圆心 O 在同一直线上 该直线 垂直于玻璃砖的直径边 然后使玻璃砖绕圆心 O 缓慢转动 同时在玻璃砖直 径 边一侧观察 P1 P2的像 且 P2的像挡住 P1的像 如此观察 当玻璃砖转到 图 中虚线位置时 上述现象恰好消失 此时只需测量出玻璃砖直径边绕 O 点转过的角度 即可计算出玻璃砖的折射率 请用你的测量量表示出折射率 1 sin n 解析 由题意可知 当玻璃砖转过某一角度 时 刚好发生全 反射 在直径边一侧观察不到 P1 P2的像 做出如图所示的光路图 P1 P2 O 可知 当转过角度 时有 1 sin n 1111 20112011 湖北 湖北 6 分 注意 在注意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在 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 实验中 有下列实验步骤 往边长约为 40 cm 的浅盘里倒入约 2 cm 深的水 待水面稳定后将适量的痱子粉 均匀地撒在水面上 用注射器将事先配好的油酸酒精溶液滴一滴在水面上 待薄膜形状稳定 将画有油膜形状的玻璃板平放在坐标纸上 计算出油膜的面积 根据油酸的体 积和面积计算出油酸分子直径的大小 用注射器将事先配好的油酸酒精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量筒中 记下量筒内每增 加一定体积时的滴数 由此计算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 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 然后将油膜的形状用彩笔描绘在玻璃板上 完成下列填空 1 上述步骤中 正确的顺序是 填写步骤前面的数字 2 将 1 cm3的油酸溶于酒精 制成 300 cm3的油酸酒精溶液 测得 l cm3的油酸 酒精溶液有 50 滴 现取一滴该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面上 测得所形成的油膜的面 积 是 0 13 m2 由此估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为 m 结果保留 l 位有效数字 解析 1 2 5 10 10m 6 10 11 110 50300 5 10 0 13 v dmm s 12 2011 四川 四川 7 分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如 图所示 在一端封闭的光滑细玻璃管中注满清水 水中 放一个红蜡做成的小圆柱体 R 将玻璃管的开口端用胶塞塞紧 后竖直倒置且与 Y 轴重合 在 R 从坐标原点以速度 v0 3cm s 匀速上浮的同时 玻璃管沿 x 轴正方向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 线运动 同学们测出某时刻 R 的坐标为 4 6 此时 R 的速 度大小为 cm s R 在上升过程中运动轨迹的示意图 是 R 视为质点 解析 研究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实验中 小圆柱体 R 在竖直方向匀速运动有tvy 0 s scm cm v y t2 3 6 0 在水平方向做初 速为 0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 2 1 atx 得 2 2scma R 的速度大小为 scmtavv 5 222 0 轨迹示意图是 D 1313 20112011 山东 山东 1 某探究小组设计了 用一把尺子测定动摩擦因数 的实验方案 如图 所示 将一个小球和一个滑块用细绳连接 跨在斜面上端 开始时小球和滑块均静止 剪短细绳后 小球自由下落 滑块沿斜面下滑 可先后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 声音 保持小球和滑块释放的位置不变 调整挡板位置 重复以上操作直到能同时听到 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 用刻度尺测出小球下落的 2 高度 H 滑块释放点与挡板处的高度差 h 和沿斜面运动的位移x 空气阻力对本实 验的影响可以忽略 滑块沿斜面运动的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为 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以下能引起实验误差的是 a 滑块的质量 b 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c 长度测量时的读数误差 d 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不同时 答案 H x 22 2 1 hx H x h c d 20102010 年高考新题年高考新题 2010 2010 重庆重庆 1 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 电 源频率50fHz 在纸带上打出的点中 选出零点 每隔 4 个点取 1 个技术点 因保存 不当 纸带被污染 如题 22 图 1 所示 A B C D 是本次排练的 4 个计数点 仅能读出 其中 3 个计数点到零点的距离 16 6 A Smm 126 5 B Smm 624 5 D Smm 若无法再做实验 可由以上信息推知 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 s 打 C 点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 m s 取 2 位有效数字 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 用 A S B S D S和f表示 答案 0 02s 2 5 m s 75 23 2 fsss ABD 解析 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每隔 4 个点选择一个计数点 则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 间隔为 T 0 02s 根据间的平均速度等于点的速度得5 2 2 T ss v BD C m s 匀加速运动的位移特征是相邻的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以 aT2均匀增大 有 2 aTABBC 22 2aTABaTBCCD 2 32aTABBD 所以 75 23 3 2 2 2 fsss T ssss a ABDABBD 2 2 2010 2010 天津天津 9 9 2 2 在探究合力的方法时 先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 另一 端系上带有绳套的两根细绳 实验时 需要两次拉伸橡皮条 一次是通过两细绳用两个弹 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 另一次是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 实验 对两次拉伸橡皮条的要求中 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填字母代号 1 A 将橡皮条拉伸相同长度即可 B 将橡皮条沿相同方向拉到相同长度 C 将弹簧秤都拉伸到相同刻度 D 将橡皮条和绳的结点拉到相同位置 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有如下议论 其中对减小实验误差有益的说法是 填字母 2 代号 A 两细绳必须等长 B 弹簧秤 细绳 橡皮条都应与木板平行 C 用两弹簧秤同时拉细绳时两弹簧秤示数之差应尽可能大 D 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 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些 答案 答案 2 BD BD 3 3 2010 2010 全国卷全国卷 22 22 利用图中所示的装置可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 实验中 需要调整好仪器 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松开纸带 使重物下落 打点计时 器会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小点 1 为了测试中午下落的加速度 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 填入正确选 项前的字母 A 天平 B 秒表 C 米尺 2 若实验中所得到的重物下落的加速度值小于当地的重物加速度值 而实 验操作与数据处理均无错误 写出一个你认为可能引起此错误差的原因 4 4 2010 2010 江苏物理江苏物理 11 11 为了探究受到空气阻力时 物体运动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某 同学采用了 加速度与物体质量 物体受力关系 的实验装置 如图所示 实验时 平 衡小车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后 在小车上安装一薄板 以增大空气对小车运动的阻力 1 往砝码盘中加入一小砝码 在释放小车 选填 之前 或 之后 接 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 2 从纸带上选取若干计数点进行测量 得出各计数点的时间 t 与速度 v 的数据如下表 请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小车的 v t 图像 3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该同学认为 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 小车所受的空气阻力将 变大 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请根据 v t 图象简要阐述理由 答案 答案 5 5 2010 2010 福建福建 19 19 1 6 分 某同学利用 插针法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所用的玻璃 砖 两面平行 正确操作后 做出的光路图及测出的相关角度如图所 示 次玻璃的折射率计算式为 n 用图中的 12 表示 如果有几块宽度大小不同的平行玻璃砖可供选择 为了 减少误差 应选用宽度 填 大 或 小 的玻璃砖来测量 2 6 分 某实验小组研究橡皮筋伸长与所受拉力的关系 实验时 将原长约 200mm 的橡皮筋上端固定 在竖直悬挂的橡皮筋下端逐 一增挂钩码 质量均为 20g 每增挂一只钩码均记下对应的橡皮 筋伸长量 当挂上 10 只钩码后 再逐一把钩码取下 每取下一只 钩码 也记下对应的橡皮筋伸长量 根据测量数据 作出增挂钩码 和减挂钩码时的橡皮筋伸长量 l 与拉力 F 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 从图像中可以得出 填选项前的字母 A 增挂钩码时 l 与 F 成正比 而减挂钩码时 l 与 F 不成正比 B 当所挂钩码数相同时 增挂钩码时橡皮筋的伸长量比减挂钩码时的大 C 当所挂钩码数相同时 增挂钩码时橡皮筋的伸长量与减挂钩码时的相等 D 增挂钩码时所挂钩码数过多 导致橡皮筋超出弹性限度 答案 答案 6 6 2010 2010 新课标新课标 22 22 如图为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现有的器材为 带铁 夹的铁架台 电磁打点计时器 纸带 带铁夹的重锤 天平 回答下列问题 1 为完成此实验 除了所给的器材 还需要的器材有 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 米尺 B 秒表 C 0 12V 的直流电源 D 0 12V 的交流电源 2 实验中误差产生的原因有 写出两个原因 答案 答案 1 AD 2 纸带与打点计时器之间有摩擦 用米尺测量纸带上点的位置时读数有 误差 计算势能变化时 选取始末两点距离过近 交流电频率不稳定 解析解析 1 用 A 项米尺测量长度 用 D 项交流电源供打点计时器使用 2 纸带与打点 计时器之间有摩擦 用米尺测量纸带上点的位置时读数有误差 计算势能变化时 选取始 末两点距离过近 交流电频率不稳定 7 7 2010 2010 上海物理上海物理 27 27 卡文迪什利用如图所示的扭秤实验装置测量了引力常量 G 1 多选题 为了测量石英丝极微的扭转角 该实验装置中采取使 微小 量放大 的主要措施 A 减小石英丝的直径 B 增大 T 型架横梁的长度 C 利用平面镜对光线的反射 D 增大刻度尺与平面镜的距离 2 已知 T 型架水平横梁长度为 1 质量分别为 m m的球 位于同一水平面 当横梁处 于力矩平衡状态 测得 m m连线长度 r 且与水平横梁垂直 同时测得石英丝的扭转角 度为 由此得到扭转力矩 k k 为扭转系数且已知 则引力常量的表达式 G 解析 1 CD 2 根据 2 mm Glk r 得 2 k r G mm l 8 8 2010 2010 海南物理海南物理 14 14 利用气垫导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 1 所示 1 实验步骤 将气垫导轨放在水平桌面上 桌面高度不低于 lm 将导轨调至水平 用游标卡尺测量挡光条的宽度l 结果如图 2 所示 由此读出l mm 由导轨标尺读出两光电门中心之间的距离s m 将滑块移至光电门 1 左侧某处 待砝码静止不动时 释放滑块 要求砝码落地前挡光条 已通过光电门 2 从数字计时器 图 1 中未画出 上分别读出挡光条通过光电门 1 和光电门 2 所用的时间 1 t 和 2 t 用天平称出滑块和挡光条的总质量 M 再称出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 2 用表示直接测量量的字母写出下列所示物理量的表达式 滑块通过光电门 1 和光电门 2 时瞬时速度分别为 1 v 和 2 v 当滑块通过光电门 1 和光电门 2 时 系统 包括滑块 挡光条 托盘和砝码 的总动能分 别为 k1 E 和 k2 E 在滑块从光电门 1 运动到光电门 2 的过程中 系统势能的减少 P E 重力加 速度为 g 3 如果 P E 则可认为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 答案 1 9 30 60 00 答案在 59 96 60 04 之间的 也给分 2 1 l t 2 l t 2 1 1 2 l Mm t 2 2 1 2 l Mm t mgs 3 k2k1 EE 解析 由于挡光条宽度很小 因此将挡光条通过光电门时的平均速度当作瞬时速度 20092009 年高考新题年高考新题 一 选择题一 选择题 1 1 09 09 广东理科基础广东理科基础 17 17 一个实验小组在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的实验中 使用两条不同的轻质弹簧 a 和 b 得到弹力与弹簧长度的图象如图所示 下列表述正确的 是 B A a 的原长比 b 的长 B a 的劲度系数比 b 的大 C a 的劲度系数比 b 的小 D 测得的弹力与弹簧的长度成正比 解析解析 图象中的斜率表示劲度系数 可知 a 的劲度系数比 b 的大 B 正确 与l的截据表示 原长则 a 的原长比 b 的短 A 错 2 2 09 09 广东理科基础广东理科基础 18 18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的实验中 使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 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 50Hz 得到如图 8 所示的纸带 图中的点为计数点 相邻两计数点 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来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高 C A 实验时应先放开纸带再接通电源 B S6一 S1 等于 S2一 S1 的 6 倍 C 从纸带可求出计数点 B 对应的速率 D 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0 02s 解析解析 在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的实验中 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再放开纸带 A 错 根 据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有 2 atNMxx NM 可知 S6一 S1 等于 S2一 S1 的 5 倍 B 错 根据 B 点为 A 与 C 的中间时刻点有 t x v AC B 2 C 对 由于相邻的计数点 之间还有 4 个点没有画出 所以时间间隔为 0 1s D 错 3 3 09 09 全国卷全国卷 23 23 10 分 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时摩擦力与斜面倾 角的关系 设计实验装置如图 长直平板一端放在水平桌面上 另一端架在一物块上 在 平板上标出 A B 两点 B 点处放置一光电门 用光电计时器记录滑块通过光电门时挡光 的时间 实验步骤如下 实验步骤如下 用游标卡尺测量滑块的挡光长度 d 用天平测量滑块的质量 m 用直尺测量 AB 之间的距离 s A 点到水平桌面的垂直距离 h1 B 点到水平桌面的垂直距 离 h2 将滑块从 A 点静止释放 由光电计时器读出滑块的挡光时间 t1 重复步骤 数次 并求挡光时间的平均值 利用所测数据求出摩擦力 f 和斜面倾角的余弦值cos 多次改变斜面的倾角 重复实验步骤 做出 f cos 关系曲线 1 用测量的物理量完成下列各式 重力加速度为 g 斜面倾角的余弦cos 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速度 v 滑块运动时的加速度 a 滑块运动时所受到的摩擦阻力 f 2 测量滑块挡光长度的游标卡尺读数如图所示 读得 d 答案 1 s hhs 2 21 2 cos d t 2 2 2 t s d a 2 12 2 2 hhd mgm sst 2 3 62cm 解析解析 1 物块在斜面上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受重力 支持力 滑动摩擦力 如 图所示 根据三角形关系可得到 s hhs 2 21 2 cos 根据 t d t x v 根据运 动学公式 a v x 2 2 有 a v s 2 2 即有 2 2 2 t s d a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mafmg sin 则有 2 2 21 2 t s d m s hh mgf 2 在游标卡尺中 主尺上是 3 6cm 在游标尺上恰好是 第 1 条刻度线与主尺对齐 再考虑到卡尺是 10 分度 所以读数为 3 6cm 0 1 1mm 3 61cm 或者 3 62cm 也对 4 4 09 09 全国卷全国卷 23 23 13 分 某同学得用图 1 所示装置做 研究平抛运动 的实验 根据实验结果在坐标纸上描出了小球水平抛出后的运动轨迹 但不慎将画有轨迹图线的坐 标纸丢失了一部分 剩余部分如图 2 所示 图 2 中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每小格的长度均代 表 0 10m 1 P 2 P和 3 P是轨迹图线上的 3 个点 1 P和 2 P 2 P和 3 P之间的水平距离相等 完成下列填空 重力加速度取 2 9 8m s 1 设 1 P 2 P和 3 P的横坐标分别为 1 x 2 x和 3 x 纵坐标分别为 1 y 2 y和 3 y 从图 2 中可读出 12 y y m 12 y y m 12 xx m 保 留两位小数 2 若已测知抛出后小球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运动 利用 1 中读取的数据 求出小球从 1 P运动到 2 P所用的时间为 s 小球抛出后的水平速度为 m s 均可用根号表示 3 已测得小球抛也前下滑的高度为 0 50m 设 1 E和 2 E分别为开始下滑时和抛出时的机 械能 则小球从开始下滑到抛出的过程中机械能的相对损失 12 1 100 EE E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答案 0 61 1 61 0 60 0 20 3 0 8 2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 由图可知 P1 到 P2 两点在竖直方向的间隔为 6 格 P1 到 P3 两点在竖直方向的间隔为 16 格所以有 12 y y 0 60m 31 yy 1 60m P1 到 P2 两点 在水平方向的距离为 6 个格 则有 12 xx 0 60m 2 由水平方向的运动特点可知 P1 到 P2 与 P2 到 P3 的时间相等 根据 2 atx 解得时间约 为 0 2s 则有sm t x vo 0 3 2 0 60 0 3 设抛出点为势能零点 则开始下滑时的机械能为 E1 mgh mg 2 抛出时的机械能为 E2 2 2 1 o mv 4 5m 则根据 1 21 E EE 0 082 5 5 09 09 上海物理上海物理 17 17 6 分 如图为 用 DIS 位移传感器 数据采集器 计算机 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 的实验装置 1 在该实验中必须采用控制变量法 应保持 不变 用钩码所受的重力作为 用 DIS 测小车的加速度 2 改变所挂钩码的数量 多次重复测量 在某次实验中根据测得的多组数据可画出 a F 关系图线 如图所示 来源 K 分析此图线的 OA 段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单选题 此图线的 AB 段明显偏离直线 造成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 A 小车与轨道之间存在摩擦B 导轨保持了水平状态 C 所挂钩码的总质量太大D 所用小车的质量太大 答案 1 小车的总质量 小车所受外力 2 在质量不变的条件下 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 C 解析解析 1 因为要探索 加速度和力的关系 所以应保持小车的总质量不变 钩码所受的 重力作为小车所受外力 2 由于 OA 段 a F 关系为一倾斜的直线 所以在质量不变的条 件下 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 由实验原理 mgMa 得 mgF a MM 而实际上 mg a Mm 可见 AB 段明显偏离直线是由于没有满足 M m 造成的 6 6 09 09 上海物理上海物理 18 18 6 分 利用图 A 实验可粗略测量人吹气产生的压强 两端开 口的细玻璃管水平放置 管内塞有潮湿小棉球 实验者从玻璃管的一端 A 吹气 棉球从另 一端 B 飞出 测得玻璃管内部截面积 S 距地面高度 h 棉球质量 m 开始时的静止位置 与管口 B 的距离 x 落地点 C 与管口 B 的水平距离 l 然后多次改变 x 测出对应的 l 画 出 l2 x 关系图线 如图 B 所示 并由此得出相应的斜率 k 1 若不计棉球在空中运动时的空气阻力 根据以上测得的物理量可得 棉球从 B 端飞 出的速度 v0 2 假设实验者吹气能保持玻璃管内气体压强始终为恒定值 不计棉球与管壁的摩擦 重 力加速度 g 大气压强 p0均为已知 利用图 B 中拟合直线的斜率 k 可得 管内气体压强 p 3 考虑到实验时棉球与管壁间有摩擦 则 2 中得到的 p 与实际压强相比 填偏大 偏小 答案 1 l 2 p0 3 偏小 kmg 4Sh 解析解析 小球从 B 点飞出后做平抛运动 则有 0 lv t 2 1 2 hgt 联立解得 0 2 g vl h 在 吹小球的过程中 由动能定理可得 2 22 00 11 2224 gmgl PP S xmvml hh A即 2 0 4PP Sh lx mg A A 可知直线的斜率 0 4PP Sh k mg A 可得 0 4 kmg PP Sh 若考虑实 验中小球与玻璃管的摩擦则得到的 p 与实际压强相比应偏小 7 7 09 09 上海上海 8 8 小明同学在学习了 DIS 实验后 设计了一个测物体 瞬时速度的实验 其装置如下图所示 在小车上固定挡光片 使挡光 片的前端与车头齐平 将光电门传感器固定在轨道侧面 垫高轨道的 一端 小明同学将小车从该端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 获得了如下几组 实验数据 D 实验 次数 不同 的 挡光 片 通过光电门的 时间 s 速度 m s 第一 次 I0 230440 347 第二 次 0 174640 344 第三 次 0 116620 343 则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四个挡光片中 挡光片 I 的宽度最小 四个挡光片中 挡光片 的宽度最小 四次实验中 第一次实验测得的速度最接近小车车头到达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 四次实验中 第四次实验测得的速度最接近小车车头到达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 A B C D 8 8 09 09 山东山东 23 23 12 分 请完成以下两小题 1 某同学在家中尝试验证平行四 边形定则 他找到三条相同的橡皮筋 遵循胡克定律 和若干小事物 以及刻度尺 三角板 铅笔 细绳 白纸 钉字 设计了如下实验 将两条橡皮筋的一端分别在墙 上的两个钉子 A B 上 另一端与第二条橡皮筋连接 结点为 O 将第三条橡皮筋的 另一端通过细胞挂一重物 为完成实验 下述操作中必需的是 a 测量细绳的长度 b 测量橡皮筋的原长 c 测量悬挂重物后像皮筋的长度 d 记录悬挂重物后结点 O 的位置 钉子位置固定 欲利用现有器材 改变条件再次实验证 可采用的方法是 答案 1 bcd 更换不同的小重物 9 9 09 09 安徽安徽 21 21 6 分 探究力对原来静止的物体做的功与物体获得的速度的关系 实验装置如图所师 实验主要过程如下 1 设法让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 W 2W 3W 2 分析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 求 出小车的速度 1 v 2 v 3 v 3 作出Wv 草图 4 分析Wv 图像 如果Wv 图像是一条直线 表明 v 如果不是直线 可考虑是 否存在W 2 v W 3 v W v等关系 第四 次 0 058500 342 以下关于该试验的说法中有一项不正确 它是 A 本实验设法让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 W 2W 3W 所采用的方法是选用同 样的橡皮筋 并在每次实验中使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保持一致 当用 1 条橡皮筋进行是实验 时 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 W 用 2 条 3 条 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 2 次 第 3 次 实验时 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是 2W 3W B 小车运动中会受到阻力 补偿的方法 可以使木板适当倾斜 C 某同学在一次实验中 得到一条记录纸带 纸带上打出的点 两端密 中间疏 出现 这种情况的原因 可能是没有使木板倾斜或倾角太小 D 根据记录纸带上打出的点 求小车获得的速度的方法 是以纸带上第一点到最后一点 的距离来进行计算 III 答案 D 解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橡皮绳做的功与物体获得速度的关系 这个速度是指橡皮绳做 功完毕时的速度 而不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所以 D 选项是错误的 10 10 09 09 天津天津 9 9 3 如图所示 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 使重物带动纸带 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 利用此装置可以测定重力和速度 所需器材有打点计时器 带导线 纸带 复写纸 带铁夹的铁架台和带夹子的重物 此外还需 填字母代号 中的器材 A 直流电源 天平及砝码 B 直流电源 毫米刻度尺 C 交流电源 天平及砝码 D 交流电源 毫米刻度尺 通过作图象的方法可以剔除偶然误差较大的数据 提高实验的准确程度 为使图线的斜 率等于重力加速度 除作 v t 图象外 还可作 图象 其纵轴表示的是 横轴表示的 是 3 答案 D h v 2 2 速度平方的二分之一 重物下落的高度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用打点计时器测重力加速度 涉及器材的选取和用图像处理数据的方法 打点计时器需接交流电源 重力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所以不要天平和砝码 计算 速度需要测相邻计数的距离 需要刻度尺 选 D 由公式ghv2 2 如绘出h v 2 2 图像 其斜率也等于重力加速度 11 11 09 09 四川四川 2 2 气垫导轨 如图甲 工作时 空气从导轨表面的小孔喷出 在导轨表 面和滑块内表面之间形成一层薄薄的空气层 使滑块不与导轨表面直接接触 大大减小了 滑块运动时的阻力 为了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在水平气垫导轨上放置两个质量均为 a 的滑 块 每个滑块的一端分别与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相连 两个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 均为 b 气垫导轨正常工作后 接通两个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并让两滑块以不同的速度相向 运动 两滑块相碰后粘在一起继续运动 图乙为某次实验打出的 点迹清晰的纸带的一部 分 在纸带上以同间的 6 个连续点为一段划分纸带 用刻度尺分别量出其长度 s1 s2和 s3 若题中各物理量的单位均为国际单位 那么 碰撞前两滑块的动量大小分别为 两滑块的总动量大小为 碰撞后两滑块的总动量大小为 重复上述实验 多做几次 若碰撞前 后两滑块的总动量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 围内相等 则动量守恒定律得到验证 答案 2 0 2abs3 2 分 0 2abs1 2 分 第 1 2 空答案可互换 0 2ab s1 s3 4 分 0 4abs 2 3 分 解析解析 2 动量 P mV 根据 V S 5T 可知两滑块碰前的速度分别为 V1 0 2S1b V2 0 2S3b 则碰前动量分别为 0 2abs1和 0 2abs3 总动量大小为 aV1 aV2 0 2ab s1 s3 碰撞后两滑块的总动量大小为 2aV 2a s2 5T 0 4abs2 12 12 09 09 重庆重庆 22 22 19 分 1 某同学在探究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时有如下操作 请 判断是否恰当 填 是 或 否 把单摆从平衡位置拉开约 5 释放 在摆球经过最低点时启动秒表计时 骨秒表记录摆球一次全振动的时间作为周期 该同学改进测量方法后 得到的部分测量数据见表 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其中 一个摆球 直径的示数见题 22 图 1 该球的直径为 mm 根据表中 数据可以初步判断单 摆周期随 的增大而增大 13 13 09 09 福建福建 19 19 18 分 1 6 分 在通用技术课上 某小组在组装潜艇模型时 需要一枚截面为外方内圆的小螺母 如图所示 现需要精确测量小螺母的内径 可选用 的仪器有 A 50 等分的游标卡尺 B 螺旋测微器 在所提供的仪器中应选用 在测量过程中 某同学在小螺母中空部分 360 范围内选取不同的位置进行多次测量 取平均值的目的是 14 14 09 09 浙江浙江 22 22 9 分 1 在 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 实验中 两位 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如图甲 乙所示 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 甲 或 乙 2 实验时 若摆球在垂直纸面的平面内摆动 为了将人工记录振动次数改为自动记录振 动次数 在摆球运动最低点的左 右两侧分别放置一激光光源与光敏电阻与某一自动记录 仪相连 该仪器显示的光敏电阻阻值 R 随时间 t 变化图线如图乙所示 则该单摆的振动周 期为 若保持悬点到小球顶点的绳长不变 改用直径是原小球直径 2 倍的另一小球 进行实验 则该单摆的周期将 填 变大 不变 或 变小 图乙中 的 t 将 填 变大 不变 或 变小 答案 1 如图 2 150 220V 300W 1 乙 2 2t0 变大 变大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多用电表 和电路设计 1 如图所示 实验要求电压从零开始调整 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式接法 2 15 10 150 P 320W R U 2 标称 300W 的灯泡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游标卡尺和单摆的知识 1 应将待测物体正确地放在测脚中如乙图 2 单摆 1 个周期遮光两次 单摆周期与 小球质量 大小无关 但若改用直径变为原小球直径的 2 倍 周期变大 但遮光时间 t 变大 15 15 09 09 江苏物理江苏物理 11 11 10 分 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 物体受力的关系 的实验 装置如图甲所示 1 在平衡小车与桌面之间摩擦力的过程中 打出了一条纸袋如图乙所示 计时器打点的 时间间隔为 0 02s 从比较清晰的点起 每 5 个点取一个计数点 量出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 离 该小车的加速度 a m s2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 平衡摩擦力后 将 5 个相同的砝码都放在小车上 挂上砝码盘 然后每次从小车上取 一个砝码添加到砝码盘中 测量小车的加速度 小车的加速度 a 与砝码盘中砝码总重力 F 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砝码盘中砝码总重 力 F N 0 1960 3920 5880 7840 980 加速度 a m s 2 0 691 181 662 182 70 请根据实验数据作出 a F 的关系图像 3 根据提供的试验数据作出的a F 图线不通过原点 请说明主要原因 答案 1 0 16 0 15 也算对 2 见图 3 未计入砝码盘的重力 解析解析 1 处理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所打出的纸带 求解加速度用公式 2 atx 关键弄 清公式中各个量的物理意义 x 为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 t 为连需相等的时间间隔 如果每 5 个点取一个点 则连续两点的时间间隔为 t 0 1s x 3 68 3 52 2 10 m 带入可得加速度a 0 16m s2 也可以使用最后一段和第二段的位移 差求解 得加速度a 0 15m s2 2 根据图中的数据 合理的设计横纵坐标的刻度值 使图线倾斜 程度太小也不能太大 以与水平方向夹角 45 左右为宜 由此确定 F 的范围从 0 设置到 1N 较合适 而 a 则从 0 到 3m s2较合适 设好刻度 根据数据确定个点的位置 将个点用 一条直线连起来 延长交与坐标轴某一点 如图所示 3 处理图象问题要注意图线的斜率 交点 拐点 面积等意义 能正确理解这些量的意 义则很多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与纵坐标相交而不过原点 该交点说明当不挂砝码时 小车 仍由加速度 即绳对小车仍有拉力 从此拉力的来源考虑很容易得到答案 是因为砝码盘 的重力 而在 2 问的图表中只给出了砝码的总重力 而没有考虑砝码盘的重力 16 16 09 09 海南物理海南物理 13 13 4 分 某同学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分别测量一薄的金属圆 片的直径和厚度 读出图中的示数 该金属圆片的直径的测量值为 cm 厚度的 测量值为 mm 答案 1 240 2 分 1 682 2 分 填 1 683 的同样给分 17 17 09 09 广东物理广东物理 15 15 10 分 某实验小组利用拉力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探究 动能定 理 如图 12 他们将拉力传感器固定在小车上 用不 可伸长的细线将其通过一个定滑轮与钩码相连 用拉 力传感器记录小车受到拉力的大小 在水平桌面上相 距 50 0cm 的 A B 两点各安装一个速度传感器记录小 车通过 A B 时的速度大小 小车中可以放置砝码 1 实验主要步骤如下 测量 和拉力传感器的总质量 M1 把细线的一端固定在拉力传感器上另一端通过 定滑轮与钩码相连 正确连接所需电路 将小车停在 C 点 小车在细线拉动下运动 记录细线拉力及小车通过 图 12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