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育研究课程教案.doc_第1页
蒙台梭利教育研究课程教案.doc_第2页
蒙台梭利教育研究课程教案.doc_第3页
蒙台梭利教育研究课程教案.doc_第4页
蒙台梭利教育研究课程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蒙台梭利教育研究主讲人:史亚杰第一篇 理论篇:蒙氏教育理论 第一节 蒙台梭利简介及其教育的心路历程 玛莉亚蒙特梭利于1870年8月31日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省的一个军人的家庭。她虽是一位独生女,但思想保守的军人父亲,与出身良好家庭的母亲却不曾溺爱过她,这使她从小就学会了关怀别人,培养出了择善固执的个性。五岁那年,父亲因为职务上的关系,将全家迁往罗马。在那儿,蒙特梭利开始她多彩多姿的求学过程: (1) 十三岁时进入工科学校工科组就读(当时极少 有女孩子进入工科组)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也是日后她认为发展数学心智,是培养抽象思考能力最好途径的思想来源。 (2)二十岁自达文奇工科大学毕业,在学期间修习自然科学及现代语言为后来她发展语文及自然科学教学方法,植下了良好的学识根底。(3)她拒绝了父母亲要她当教师的希望, 决心研读她热爱的科目生物学,并执意进入医学院就读。然而,当时的社会非常保守,不曾有女子就读医学院的前例,而蒙特梭利几经奋斗才在二十二岁进入了医学院,也因此更加忤逆了父亲,切断了对她的经济来源。她只得靠奖学金及家教维生,蒙台梭利以她的才华和斗志,突破了种种常人难以克服的束缚,廿六岁那年终于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度过了那段学医的艰辛路程(然而,这段艰辛的医学之路却奠定了她深厚的生物学素养,帮助她了解人类成长的生命法则。),成为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名震全国。然而,却仍然无法改变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成见,她只能在罗马大学附属精神病诊所担任助理医师。也正是由于这个机会,她接触到了白痴儿童(在当时白痴和疯子同被关在疯人院),对他们也由同情地帮助解决生活困难,转而开始研究智障儿童的治疗及教育问题。于是她开始阅读当时塞贡关于特殊儿童的教育著作与伊塔对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在精神病诊所的这两年工作中,她察觉到:儿童除了食物之外,还会在屋子里面到处乱抓、乱摸,找寻可让两手操作的东西,以练习他们的抓握能力。这种认识奠定了她教育理论中,发展智力需要透过双手操作的基本理论。并且由这两年的体验,她认识到了:儿童智力的低下主要是教育问题而非医学问题,要克服智能不足,主要还得靠教育的手段,不能只用医药去治疗,一改传统尽以药物治疗低能儿的偏执做法。1898年蒙氏就任罗马国立精神治疗学院的院长。在任院长期间,蒙氏把自己根据塞贡的书籍和伊塔的实验所研究出的方法,实际地应用到这些可怜的孩子身上;同时通过他自身的观察和实验研制出了专门针对智障儿童的各式各样的教育工具,帮助他们手脑并用增进智能。应该说,蒙氏在智障儿童的教育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经过她教育的智障儿童,不仅会读会写,而且还通过了当时罗马地区为正常儿童举行的公共考试。正当人们赞扬蒙氏在教育智障儿童所取得的进步时,她又将研究的目光转向了正常儿童。蒙氏认为:她对低能儿童所使用的方法,既然能使较低的心智状态成长,它背后的“教育原理”必定也能更广泛地运用在正常儿童的身上。因此,她决心致力于正常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为此,她辞去了院长的职位,于 1901年,再次回到罗马大学深造,研习了生物学、教育学、实验心理学及教育人类学等有关学科。经过了七年的潜心研修,她逐渐地找出了人类生命发展的规律,逐步地形成了她初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所缺乏的就是验证的机会了。1906年,“罗马住宅改善协会”在圣罗佐区为穷人修建了2栋平民公寓。为教育因父母外出工作而无人照管的幼儿,该协会聘请蒙氏担任公寓幼儿教育机构的组织工作。借此良机,蒙氏于19071月6日年在公寓内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来实践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三个月后第二所蒙台梭利“儿童之家”相继设立。(“儿童之家”:指的是能供给孩子发展机会的“环境”,它是“公寓中的学校”,不仅具有家的内 涵,“如成员的彼此关爱、辅助,环境中的一切设备也都符合儿童的需要和尺寸”;更是幼儿受教育的场所。“家”里的大人们必须经常致力于“学校”环境的改 造,使它们适合于儿童的各项发展。)蒙氏就在这里,又为这些心智良好的儿童,用心研制了能够促进心智发展的种种教具,来提升人类的智慧,发掘无穷的潜能;也是在这里的亲身观察与实验中体会出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产生了举世闻名的蒙台梭利教育法。1909年蒙氏发表了适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教育方法一书。这是蒙台梭利论述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的第一部著作。该书发表后,很快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地。(1912年她的美国学生安尼乔治(Anne George)把它译成英文并首次在美国出版,译名为蒙特梭利方法,同年译为法文,译名为蒙特梭利博士的科学教育方法幼儿教育;1913年被 译为德文,译名为幼儿期的自我教育; 1914年由河野清丸译为日文,译名为蒙特梭利教育法及其 用等等。其中英文版流传最广)。慕名前往罗马参观者络绎不绝。为了传播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促进世界幼儿教育的改革,蒙氏于1911年离开了“儿童之家”先后在意大利、英、美、法、荷兰、西班牙、奥地利、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开办国际训练班。1929年“国际蒙台梭利协会”成立,她亲任主席,并连任9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蒙特梭利被迫离开她的祖国到了荷兰,但她的“儿童之家”和师资培训学校却迅速传遍了世界各地。1952年5月6日蒙氏客死于荷兰,享年82岁。蒙特梭利以其毕生努力,研发出一整套以科学研究成果和发现为基础的幼儿教育理论、方法、教材,并科学地研制了一系列教具(包括日常生活、感官、数学、科 学、文化等教具),使人类从婴幼儿开始,能够几乎最大限度地成长合理、健康而有智能。更为重要的是,她以科学爱和自由为孩子创造成长环境,尊重婴幼儿内在 诉求,在孩子发展进程中的相应敏感期科学引导他们适时适性地成长。真正做到了使孩子在与环境的良性互动中,发展并完善自己的人格,精神和独立自主的优秀意 志力,完成满足自己生命发展和自我实现所需要的一切技能,最终成为在人格和能力两方面都强大而趋近完善的人。西方教育史称她是20世纪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与进步的教育家。”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蒙特梭利教育自诞生起即大获成功,轰动全欧美。之后迅速在世界100多个国家流行,至今已近一 个世纪。四十年代初,仅美国就有蒙特梭利早期教育学校逾两千多所。蒙特梭利教育法早已普遍地被誉为优质教育,至今不衰。它全面提升儿童素质,发展儿童潜 能,其他所有只注重早期智力开发的教育皆无法望其项背。重要著作和论文主要教育著作有:蒙台梭利方法 (一)从诞生到3岁儿童教育: 童年的秘密(The Secret Of Childhood) 发现儿童(The Discovery Of the Child):又译为:儿童的发现,发现孩子 吸收性心智(The Absorbent Mind):又译为:有吸收力的心灵,有吸收力的心理 (二)从3岁至7岁儿童教育: 蒙特梭利教学法(The Montessori Method):又译为: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方法 蒙特梭利手册(Dr.Montessors Own Handbook):又译为: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家庭中的儿童(The Child In Family) (三)关于7岁至13岁儿童及青春期教育: 高级蒙特梭利教学法(The Advanced Montessori Method) 两卷,包括教育中的自发活动与 蒙台梭利初等教具 青春期及其后的教育 (四)其他方面: 教育人类学(Pedagogical Anthropology) 新世界的教育(Education For A New World) 教育之重建(Reconstruction In Education) 开发人类的潜能(To Educate the Human Potential) 和平教育(Peace and Education)第二节 蒙氏教育理论体系一、 蒙氏教育理论体系图环境教师孩子设计引导吸引互动反馈调整二、 解读蒙氏教育理论体系(一) 儿童1、儿童观蒙台梭利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教育应以儿童的中心,应由儿童的日常生活训练着手 ,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育,让儿童自发的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2、对儿童的发现蒙氏在对前人和当代的教育与心理理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儿童之家”儿童的两年日夜观察与实验研究,终于有了对儿童的新发现,这也是她对教育的最大贡献。(1)发现一: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吸收性心智孩子一出生,感觉器官就开始感知、吸收周围环境中的信息。孩子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和听觉等基本的感觉能力。这些感觉能力就决定了孩子可以依靠这些能力接受环境中的信息。因此,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应该从一出生就开始。(2)发现二: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敏感期根据生物成长过程的敏感期,蒙台梭利发现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也有敏感期。敏感期为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最佳年龄。儿童敏感期的发现开创了幼儿教育的新局面。语言敏感期(06岁)、秩序敏感期(24岁)感官敏感期(06岁)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动作敏感期(06岁)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书写敏感期(3.54.5岁) 阅读敏感期(4.55.5岁)执拗敏感期(24岁)婚姻敏感期(45岁)模仿敏感期(1.5-2.5岁)音乐敏感期(2-8岁)空间敏感期(1.5-6岁)发现三:自发性活动的自然法则儿童具有自发性的活动。自发活动使儿童能够逐渐走向独立。只要成人不妨碍孩樱嵌寄芏懒懒芰酢蛘呙挥校浅扇朔涟慕峁苑曰疃淖匀环颍途龆釉诜怪惺切枰灾餮暗摹扇硕院拥恼庵肿灾餍浴苑圆荒芨枨科然蜓挂帧?发现四:儿童的发展要在适宜的环境下,通过自身活动获得儿童的吸收性心智、敏感期和自发性活动都是内部的因素。这些内部因素要发展,需要适宜的环境,与环境相互作用。环境一定是适宜的,不适合于孩子的环境,他的潜能也就不能得到发展。这种观点和当代心理学的观点完全是一致的,即主体和客体要相互作用,相互作用依赖的是活动。活动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二)、教师 1、教师观 在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中,对教师的看法与她同时代传统学校的教师观是截然不同的。蒙台梭利学校里儿童以自我教育为主,在教育活动中儿童是主体、是中心,教师是儿童活动的观察员和指导员。蒙台梭利说:“应用我的方法,教师应该观察得多而教得少;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身体发展。基于这一点,我把教师的名称改为指导员。” 根据蒙台梭利的观点,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下述能力: 第一,幼儿教师应是一位观察者,她必须以科学家的精神,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和研究儿童,揭示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 第二,幼儿教师必须是一位精明能干、反应敏锐、明察秋毫、冷静沉着,有教育艺术才能的、儿童活动的自觉指导者。教师对儿童的指导表现为:给儿童提供活动的环境及进行作业的教具(创设有准备环境);为不会使用材料的儿童提供示范行为;在儿童的自主活动中提供指导、帮助;保持教室的纪律和秩序,制止不良行为。 第三,幼儿教师必须时常与儿童的父母及生活的社区联系沟通。这是因为家庭与社区都是儿童的社会环境,并占据儿童生活的大半。2、 教师开展儿童自我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蒙台梭利为了实现儿童自我教育思想,对教师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她要求教师必须接受专门的训练,从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应遵循的原则。(1)尊重儿童的原则。蒙台梭利将教师对儿童的尊重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她要求教师“需要学生沉默的能力以取代表达的技能,她必须用观察取代灌输式教学,必须以谦恭取代那种自诩的一贯正确的骄傲感。”尊重不仅仅是指对儿童要和颜悦色,更是指对儿童的构想和意见的尊重,对儿童所从事活动的尊重.只有尊重儿童,承认儿童本身所具有的能力,才能够允许和支持儿童开展自我教育。 (2)热爱儿童的原则。蒙台梭利认为,生命的成长必须有爱的感觉,只有热爱儿童,才能够一切从儿童出发,才能一切为了儿童,才能不将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儿童,才能热心地观察儿童的表现,耐心地等待,而不是急于干涉儿童。 (3)鼓励儿童的原则。蒙台梭利认为教师工作的“关键是要激发儿童的兴趣,使他的整个人格都参与活动。”教师要努力去振奋、活跃和鼓舞所有的儿童,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吸引他们去做各种练习,从而发展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蒙台梭利提出的儿童自我教育思想,将儿童看作教育的主体,强调充分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投身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从而促进自我发展。这对改变我们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监护式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3、环境(1)环境适应论(2)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要素蒙台梭利曾将“环境”比喻为人的头部,非常强调环境对儿童的重要性。 以前,人们认为教育的要素是教师与儿童。教师教,儿童学。蒙台梭利则认为孩子会自己学,因此环境的提供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要素,孩子要从环境中学习。因此蒙台梭利对环境的创设有基本的原则。成人要根据孩子发展的敏感期,为儿童创设适应其发展的环境即“有准备的环境”(2)“有准备的环境”“有准备的环境”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有准备的环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物质环境;二是人文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指蒙台梭利教具、各种符合儿童尺寸的室内设施以及教师自制的各种材料。人文环境主要指各种有价值的人类文化遗产。 蒙台梭利一直认为幼儿的学习方式与成人不同,它是一种在“吸收性心理”作用下的、不需要花费过多意志努力的学习方式。因此创设一个富含各种概念和原理的环境,让幼儿通过操作环境中的材料,“不费力”地吸收其中的概念和原理是幼儿教育的有效途 第二篇 实践篇: “儿童之家”的教育与教学实践径。第一节 日常生活训练“儿童之家”的教育是以日常生活训练开始的,包括4项内容:清洁、秩序、安静和会话。具体如何开展详见教学光盘。第二节 感官教育感官教育包括五项内容:视觉教育、触觉教育、味觉教育、嗅觉教育、听觉教育。感官教育是通过感官教具来实现的。1.视觉教育教具(通过视觉练习,使孩子掌握形状、面积、体积。视觉教具里有:)(1)插座圆柱体(高低粗细大小的比较组合)(2)粉红塔(认识大小等差)(3)棕色梯(认识宽窄)(4)长棒(认识长短、数量的等差)(5)彩色圆柱体(颜色识别、高低粗细组合)(6)色板(颜色的种类、色调的明暗度、颜色搭配)(7)几何图形相嵌板(三角形的种类、组合)(8)构成三角形(三角形的种类、组合)(9)几何立体组(10)几何嵌板2.触觉教具(1)触觉板(体验物体表面的粗糙与光滑)(2)温觉板(触模温度的感觉)(3)重量板(大小相同及不同、拈重量)(4)触觉布(棉布、麻沙布、毛料等)3.听觉教具(训练孩子听力、强弱练习)(1)发音筒(训练听力强弱)(2)音感钟(韵律和节奏的训练、)(3)弦乐器(管乐器、键盘乐器、打击乐器)4.味觉教具:如味觉瓶(感受酸、甜、苦、辣、咸)5.嗅觉教具:如嗅觉筒(生活中有味道的食品、香油、醋,感官教育教具在操作中强调分类、配对、秩序)第三节 数学教育数学教育教具蒙台梭利经过几年的数学学习,发现了数学心智,所以她强调培养儿童的数学心智,怎么培养儿童的数学心智呢?也就是培养儿童数学的感受力,而不是技巧。她认为数学心智,可以影响儿童的性格形成,使儿童将来做什么事都会井然有序,按部就班。蒙台梭利数学教育的特色,是以感官教育教具作为基础的,重视数量、数名、数字之间的关系,重视0的概念,十进位法的重要性,所以,蒙氏教学教具里,将一般的合成分解的操作基础定为10。蒙氏数学教具的内容,有八个方面:1.数量概念的基体练习,定位在10以内的量,以10为基础的数,这部分的教具有:(1)数棒。以长度110的量,量对应数名。(2)沙数字板。掌握110的数字,用手摸。(3)仿锤箱。110认识的游戏。(4)数字与筹码。了解奇数与偶数。(5)彩色串珠棒。连续数的认识。数量名的结合。2.十进位法的练习认识十进位从1变10,从10变100,从100变1000,数具主要有数字卡、串珠。3.使用数棒的基本计算练习,认识数的合成与分解,初步学习加减法。教具主要有:金色串珠棒、黑色串珠棒、灰色串珠棒,引导儿童认识算式,利用接龙游戏,认识加减法和十进位的初步运算,加强10的构成和分解练习。4.连续数的认识,主要让儿童认识连续数教具主要有塞根板,主要是11到19的数,十位数和个位数的排列,1119,1199,1100的连续数板,主要记1100的数字排列,100串珠链,认识1100的数,1000的串珠链5.导入初步的平方和立方教具主要有:彩色串珠链。1千立方体,邮票游戏。大串珠组,(包括平方珠链,立方珠链、框架)6.基本四则运算,主要掌握加减乘除法的原理,主要教具:加法板、乘法板、除法板、减法板7.分数。教具主要是:分数,了解整体与部分的概念。8.几何。教具主要有:几何图形卡片(主要认识浅角名称)组成三角形(掌握名称和认识图形的组合与分解)立体几何组,二项式、三项式(发展幼儿三维空间的能力。帮助儿童理解代数概念,引导平方根。数学教具要求教师在使用中,要求教师要做系统的示范,特别要注意循序渐进,要有一定的流程、顺序。第四节 语文教育语文教育教具语言是智慧的工具,语言也是智慧的途径,语文教育的目的,则帮助儿童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语言的重要性在群体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不可缺少的沟通工具。尤其是在进入天涯欲比邻的现代化社会当中,不但经济上多国的联络,政治上也是多方联盟,这种交流,在文化交流上更需要语言。这个语言有本国的语言,而且要学英文,学日文,通俗精通多种语言,善于表达的人,不仅能更快吸收新的信息,而且能尽快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当前,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是语言表达能力。在未来世界里,显得更重要。蒙氏说,语言是促使人类进步最有力的工具,是影响儿童未来发展的最大动力,儿童的语言不是双亲传给的,是出生后从环境中学来的,是以自我学习,自我形式发展的。在语言敏感期说到,孩子的语言发展分三个阶段,听说应用三阶段,根据这个特点,蒙氏制作教具有:为学习和书写做准备和教具。1.沙子字母板,大写小写各一套,主要练习发音、认写、写是用手触模,做书写的准备。2.印刷字母板。3.活动字母箱。4.双字母沙子字母板。5.金属嵌板。鉴于语文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但蒙氏语文教具有限,所以没有教具的语言教育内容要增加。重点在于孩子读书,帮助孩子阅读。孩子读书的重要性:书籍是人生一大乐趣的来源,孩子不会读书,要求成人讲故事,当他认字之后,他可以读书,书能教孩子以文字表达情感,展开孩子生活的世界,如童话情节等,不仅启发孩子的想象力,也能给孩子正确观念,增加孩子生活的趣味性。有一位脑神经科专家说,“当有的父母向我提出,如何改善孩子的专心度时,我会建议家长,家中要有图书,并且经常陪伴孩子读书,因为文字的刺激对孩子大脑功能的发挥很重要,读书是一种思想的组织,思想的传递,也是对大脑的一种训练。孩子要在白纸上一堆神秘的符号当中翻译,去解码,去思考,这是很重要的脑力激荡的过程。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是有很大的帮助的。”还有的专家认为。阅读是一把金钥匙,可以为孩子打开知识的大门,孩子可以从不知走向知的领域,还可在书中发现兴趣,技能技巧,还可通过读书,引导孩子探索,观察、寻找答案,这些将来在周围环境中能辩别真假,认识世界,并激励孩子创造性思考。如何帮助孩子阅读?(1)要准备适合孩子阅读的书,读书对幼儿的影响很大,一般孩子都非常认真的听,不同年龄的孩子对语言文字的认识程度也不一样,那么,如何为帮助孩子选择图书呢?要考虑几个方面:要有艺术性,代表性和启发性;要考虑教育性,要考虑教育的内涵。一本优秀的儿童读物不但是孩子的好朋友,而且是孩子的好老师,它在书中看到的,将会影响他的一生。因为图书可以向孩子展现色彩缤纷的世界和历史,引导孩子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帮助他们理解生活的含义,激励孩子创造美好的新生活,再次还要考虑娱乐性,许多童话充满神奇、神秘、快乐和特性。白雪公主等童话流传很久,有代表性和娱乐性的。(2)给孩子丰富的经验。孩子在阅读图书时,要接触书中的内容,这时老师设计活动时,要注意带领孩子到周围生活当中去体验,给他一种经验,读书和经验结合起来。(3)帮助孩子运用正确的字汇和发音。孩子愿意把阅读的东西讲出来,老师这时要正确的引导他,设计一些活动,让孩子说,可帮助孩子用明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把他的思想传递给别人,自己还有成就感。(4)耐心解决孩子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但书中的材料有限,他还有许多问题要问,成人要耐心地详细答孩子提出的问题。(5)为孩子准备一个阅读的空间。孩子读书时需要一个安静的空间,不受别人的干扰,设图书角。(6)帮助孩子让阅读成为快乐的书,很多方式:念书、读书、讲书、谈书,从多角度去思考。第五节 科学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教具(科学文化教育教具)儿童学习文化的能力从3岁开始,蒙台梭利说:“基于自然的倾向,幼儿是适宜接受文化的,然而,社会却以游戏和睡眠的方式忽视了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是通过游戏而完成发展的。因而必须使他们进行游戏活动,但是如果只让儿童使用玩具游戏,用沙土筑城堡而放任之。那么,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儿童将如何吸收文化呢?36岁时期,是能够轻易的获取文化并自然成熟的时期,因此,应该有效的加以利用。蒙氏教育案例 案例一 :倒谷类 器材准备 一个托盘、二个同样的款式的小水罐、在右边水罐装 3/4 容量的谷类。 示范步骤 1 、邀请孩子:“某某请你和我来做一项新工作好吗? 2 、老师和幼儿一起走到工作台前。 3 、老师向幼儿介绍工作名称:“我们今天来做一项新工作 - 倒谷类。请你拿托盘。” 4 、幼儿拿托盘,两手的三指握住托盘的边缘,手臂于身体成 90 度角,贴住身体。 5 、幼儿和老师走到桌前。 6 、幼儿把托盘放到桌上。 7 、幼儿和老师每人各双手扶住椅背,提起椅子,倒退一步左右。 8 、然后轻轻放下后边靠脚的椅子腿,再轻轻放下前边的椅子腿。 9 、走到椅子前,老师和幼儿一起坐下。 10 、老师示范(一) 11 、倒谷类( 1 )右手三指握住水罐的把手,左手托住水罐底部。( 2 )提起水罐,对准另一水罐的罐口中心,倾倒谷类。倒完后检查一下看谷类是否全部倒空,没有米粒。( 3 )把右手拿的水罐轻轻放下。 12 、转动托盘,使有谷类的水罐,位于右手边。 13 、老师示范(二) 倒谷类:( 1 )右手三指握住水罐的把手,轻轻提起。使水罐悬空。左手三指握住另一水罐的把手,轻轻提起使水罐悬空。使两个水罐的高度成为一上一下。( 2 )提起水罐,对准另一水罐的罐口中心,倾倒谷类。( 3 )倾倒时。尽量不要撒出谷子来。( 4 )右手拿的水罐,轻轻的放在托盘上靠左边的位置。( 5 )左手拿的水罐,轻轻放在托盘上靠右边的位置。( 6 )转动左边的水罐,使水罐的把手朝向左边。( 7 )转动右边的水罐,使水罐的把手朝向右边。 14 、幼儿 和 老师站起来。 15 、幼儿 和 老师双手扶住椅背,提起椅子,把椅子放到桌子下面。 16 、先轻轻放下后边靠脚的椅子腿,再轻轻放下前边的椅子腿。 17 、幼儿双手三指握住托盘的边缘,手臂于身体成 90 度角,贴住身体。 18 、幼儿走到工作台前,把托盘放回原位。 工作目的 1 、为预备后来倒水的工作奠定基础。 2 、强化孩子手指和手腕的力量。 3 、训练手和眼睛的协调能力。 关键点 1 、避免两个水罐和托盘之间发生碰撞,产生声音。 2 、避免有谷类撒出来。 3 、年龄两岁半起。 二、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教育目标、内容 (一)教育目标 蒙台梭利的教育目标是: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激发儿童“内在潜力”,使之获得自由的展现与自然的发展,培养其成为具有“独立、自主”精神和善于工作的人。 (二)教育内容 蒙台梭利教育内容包含了:日常生活练习(肌肉练习)、感官教育和初步知识教育(书写、阅读、数学)三大内容 : 表 1 蒙台梭利教育内容 蒙台梭利 教育内容 具体内容 日常生活 练习 生活技能练习 : 蒙台梭利设计了不少诸如练习走路、正确呼吸、说话乃至开抽屉、开门锁、系鞋带、看书等一系列的练习。同时还将较为复杂的动作进行合理的分解,指导儿童有合有分地进行练习。 园艺活动: 主张儿童到大自然中从事自由园艺活动。 手工作业: 主要指绘画和泥工。 体操: 为帮助儿童肌体得到正常发展,设计了各种体操练习。其中最主要的体操练习应是走步,蒙氏根据儿童特点设计了一种“走线”(直线、椭圆线、 8 字线)平衡练习。 节奏动作 :这种练习的目的是发展儿童的节奏感。练习第一步是要儿童在音乐中走路、跑步和跳跃。第二步是使儿童按乐调做出不同节奏动作。最后发展到由儿童表现各种优雅的动作。 感官教育 感官教育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训练。 初步知识 教育 初步的知识学习包括儿童可以学会的阅读、书写和算术。 蒙氏教育内容传导的有效性依赖于三大要素 : 第一,预备好的环境:提供一个足以让儿童自由选择、自由活动、自主学习的环境。 第二,谦逊的老师:蒙台梭利教师必须具有谦虚有礼、温柔亲切、省思自我的特质,同时具备多重角色,如儿童的观察者、协助者、示范者、解释者、环境的预备者、家园沟通者。 第三,科学的教具:蒙台梭利教具具有以下重要特点:第一,根据其用途分为不同的教具种类。第二,每种教具只训练一种特殊的感觉。第三,教具能自动订正以控制儿童使用不当的错误。 案例二 科学的教具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成都四幼 马瑶琴) 刚接触蒙氏教育时,看到每一种教具都设计精巧。我困惑:“蒙氏教具难道真的有书上说的那些功能吗?没人指导孩子真能完成吗?” 带着这样的疑惑,我做了尝试:我告诉孩子们,这是“圆柱体插座”,提醒孩子玩后将材料还原摆放,然后由孩子自己去探索。我看到了这样的现象:乐嘉迫不及待地跑过去,抱起圆柱体插座就“乓”的一声放在地板上,然后把所有的大小圆柱体全部取出来散落放在地上,随便拿起一个,往底座中塞,尝试塞了三个孔,发现手中这个圆柱体放不进去,他就放下手中的圆柱体,换拿另外一个圆柱体,再以同样的方式尝试将其放入孔中。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乐嘉越来越专注。最后,他高兴地将底座翻过来,把装好的圆柱体一股脑儿全倒出来,开始按秩序拿起圆柱体将其放入底座的几个孔中。 教学反思 刚开始时孩子不知道怎样更好地去观察每个圆柱体与底座孔中的大小对应关系,只是盲目地放入;后来孩子能够通过自己的方法来将所有圆柱体放入孔中;刚开始孩子没有意识到教具应轻拿轻放,或者说他没有养成轻拿轻放品的习惯,但后来知道在那里找玩具,操作动作越来越轻。经过几次尝试,我发现,其实蒙氏教育的教具真的有特殊作用。借助这些教具我发现原来觉得很难教的大小概念呀、粗细概念呀变得容易让孩子接受了。以后我再也不轻视教具的作用了。 三、蒙台梭利教育观给现代幼儿教育带来的启示 蒙台梭利思想中提到的关于儿童的观点:如儿童发展遵循着自然成熟规律、儿童具有强有力的吸收心理、儿童发展中存在阶段性与敏感期仍不过时,对当今幼儿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无论当今为学前幼儿安排的课程是何种模式但在课程实施中实际上都多多少少呈现着蒙台梭利儿童观的痕迹。笔者认为教师在落实蒙台梭利儿童观时需把握住三个关注: 第一,关注儿童“内在的生命力”及成熟规律与过程 我们不能否认这样的事实:儿童是带着先天的成熟时间表降生的,他出生后最初的身体能力成长是生物学上现成地配置好而在出生后经历成熟过程发展而来的。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着阶段性、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着与动物生理发展类似的“环境敏感期”、内在的生命力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动力。当我们理解了蒙台梭利的上述观点后,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我们要把儿童视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要尊重孩子的第一表现,要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和行为。 带着这样的观点我们可以为下述问题找到答案: 为什么早期教育不是指越“早”越好? 为什么传统教育中“教师按学科内容为全班儿童预设目标配备材料按预定步骤实施教学计划 - 评估实施后果”的模式值得商榷? 为什么说儿童生理学、心理学是幼儿教师设计课程的基础? 为什么教师必须要放弃传统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让儿童成为教育的主体,在观察中发现孩子的需求,从旁给予适时地协助和引导? 为什么让 2 岁的孩子对着识字卡背生字、学习 1+5=6 是无效的教育行为? 为什么部分幼教机构宣称的让毫无英语基础的儿童 7 天就达到英语 4 级水平是商业操作行为? 为什么 第二,关注儿童强有力的“吸收心理 ” ,重视儿童的自发活动中的自我教育。 基于对儿童自我发展能力的信任,在蒙台梭利的课堂中看不到传统教育中常用 奖惩措施,如责骂、用糖果(小红花等)奖励,也看不到预设的课程表。教师 凭借良好的学习环境、 与具有修正功能的教具 ,让儿童依循内在的:吸收心理 ” ,自发地去接触、研究和 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调整。通过以下三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蒙台梭利教学实践中,在屏除奖惩制度下儿童是如何懂得纪律的 : 案例三 音乐和教室环境气氛 宝宝, 2 岁 4 个月,一个漂亮的南国小姑娘,额头亮亮的,很是乖巧。音乐对她似乎有种魔力,只要音乐声一起,她就会翩翩起舞,陶醉其中。有一次,妈妈刚把她送到幼儿园不久,她爆发性地想扎小辫,不由分说地要求老师立刻给她扎。她的嘴角使劲向下拉着,眉头紧锁,好像难受极了。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是赶紧找来小辫绳给她扎上呢?还是采取别的迂回策略?及时地满足她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的老师不会这样做的。你听,柔和的音乐轻飘起,哦,是老师开始用音乐组织小朋友走线了。宝宝听到音乐声,很自然地走到线上,还伸展双臂上下轻柔地舞动,像一只翩翩的白蝴蝶。慢慢的,先前教室中的躁动平息了。取而代之的是老师宁静的指导语,是孩子在音乐伴随下的安静。这时,一位老师轻轻地将手搭在宝宝的肩上,示意她下来扎小辫,但是宝宝却摇摇头。很显然,宝宝急着扎小辫其原因并不在于事情本身是否真的那么重要,而是刚刚和妈妈分开,有了轻微的焦虑,焦虑是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这种紧张需要及时地排解。用什么排解呢?蒙氏的走线活动是一剂良方,这个方子主要由音乐和教室环境气氛两个重要因素组成。对于爱好音乐的宝宝来说,这个方子是非常有效的。 案例四 等待的意义 喵喵, 2 岁半,性子很急,倘若他想选择一种玩具,他会习惯性地去和正在玩的小朋友争抢,所以难免有摩擦发生。而蒙氏教室中几乎所有的工作都只有一件,这是否会增加喵喵的争抢行为呢?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的教师通常会跟孩子明确,选择工作的时候,先到老师那里做计划(老师手中有一个作计划的表格,印有每位小朋友的名字,老师可以记录小朋友自愿选择的工作)。如果小朋友准备选择的工作已经有人选了,那么他(她)必须等待,等待的方式可以是坐在小朋友旁边,一直等着。也可以先选择别的工作,等那个小朋友做完了再去做。为什么呢?难道就不能同时满足两位或两位以上的小朋友?幼儿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延迟满足,就是当孩子有某种需要的时候,有的是能够即时满足的,也有的是需要延迟一段时间才能满足。这种情况下,有的孩子可能会哭闹不止,也有的会平静地等待。研究表明,那些延迟满足能力发展得好的小朋友,在以后的发展历程中,个性很健康,学业也非常突出,面对困难的时候不那么焦虑。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我们的教育实践表明,经过等待,孩子对这来之不易的工作非常珍惜,专注力也更持久。这就是蒙台梭利工作每种只设一件的原因。不过,部分工作,我们发现如果能力相仿的孩子起做的话,会增加孩子的学习动机,我们也会酌情添设。喵喵在蒙氏工作中起初也会和小朋友争抢,但是在处理这种事情的时候,老师和孩子之间的意志的较量很重要。等待是蒙氏教室必要的原则,任何小朋友都不能违规。慢慢地,喵喵开始学会跟小朋友说:“你做完了叫我!” 案例五 物归原位的行为准则 Tom 块三岁了,以前一直在外婆身边生活,外婆对她宠爱有佳。据外婆反应,他在家里的时候,每天都会把屋子搞的一团糟,而外婆呢,还是“死心塌地”跟在背后收拾他散落一地的玩具。当他进入幼儿园半个月以后,外婆意外地发现, tom 居然能够那么从容地铺好工作毯,选择工作,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工作端到工作毯上,开始操作。工作结束后,还能将工作放回原位。外婆很高兴。我们的教室中,每件工作的托盘上都有一个标志,在托盘下方的柜子上,也有同样的标志。所以当孩子做完工作以后,就端着托盘去找同样标志的位置。这个年龄的孩子基本上是能够找对的。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处理呢?。物归原位是一个必须的行为准则,一个思维缜密的人必然具备有序的生活方式。反之,只有行为有序并形成习惯才可能打造缜密的思维。我们蒙氏工作的摆放顺序也暗含着孩子发展的规律性,包括动作发展上从大肌肉运动到精细化运动;思维上从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等。物品摆放的整齐、工作之间的逻辑性使孩子生活在一个精巧的逻辑当中,这是一种无形的召唤力量,一种有效的陶冶性情的环境。 第三,关注环境的教育功能,重视学习区的建设和材料的投放。 画面一: 玩具柜里横七竖八的挤满了一块块积木,其中还夹杂了一些小汽车、人偶模型。两个小孩跑到玩具柜前,连挖带拨,没两下就将所有的玩具扫落在地面,轰隆 - 哗啦 - “告诉你们多少遍了,玩具要一个一个拿,或者叫老师拿。去,洗手,不准玩了!”老师骂声刚落,又听见教室里传来录音机里震耳欲聋的儿歌声,旁边的 4 个小孩一脸愕然 画面二 : 图书区里,整整齐齐地坐了 30 多个小朋友。除了第一排的幼儿外,其余人不是抬头仰望,就是左晃右晃,希望看到教师图画书里的画面。这时有人站起来,但马上有人推他,有人则大喊:“看不见了!”老师放下图画书高声说:“不要吵!洋洋坐下来。”过了 5 分钟,坐在后排的小刚开始东张西望、聪聪居然跑到玩具柜前,教师猛抬头,喊到 : ”老师在讲故事,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吵 ? 聪聪,你手上拿了什么东西 ? 给我 ! 倪倪不准趴在地上坐起来你们都不想听故事, 那 老师就不说了 ! ” 对于上面的画面,老师们可能习以为常,认为这是幼儿园的特点。其实我们仔细观察一下教室的布置和玩具摆放,就可以发现失控的教室场面、幼儿不听招呼的行为、扭曲的师生互动关系并不是缘于教师无能的教学或儿童的调皮,而是“环境”的失误。 蒙台梭利的课堂常常非常安静,说明蒙台梭利在强调儿童“内在的生命力”的同时并不否认环境的作用,恰恰相反她非常强调为儿童创造“有准备的环境”和“科学的教具 ”来保障儿童的自发活动。 案例六 “蒙氏线”真的管用吗?(成都市第四幼儿园 周敏) 接触过蒙台梭利教学法的人都知道这一内容,虽说通过学习,也认同它是“神奇”的线的说法,但终究认为它:夸大其词。说真话,在此之前,我也有同样的困惑:孩子直接进入操作、学习活动不是更能吸引孩子,激发他们活动的兴趣?为什么要“走线”呢?真有点多此一举。在疑惑中,我以一个孩子为观察对象,进行了对比尝试。 场景一: 进入工作室后,我直接进行展示活动,孩子们有的站着,有的坐着,有的还没进入状态,东张西望的,甚至打闹,展示环节因为不断的提醒小朋友而草草收场。开始工作了,豪豪飞快的跑到柜前,取下毯子,放在地板上,接着又飞快的取了夹弹子的材料,操作中,弹子在筷子间不断的滑落,他不高兴的将材料推到了工作毯外。很快他又被其他的材料吸引,拿来了另一盒装小球的材料,满满的抓了一大把彩球放在冰盒上,用手一抹,有的彩球掉进冰盒的空格,更多的则四处滚落,于是豪豪开始在室内追逐彩球 . 整个工作中,豪豪不停的活动,对工作就像蜻蜓点水,碰过就算完。没有有序的取放,没有专注的探究,更别说不停的跑动对同伴的影响了。看着乱糟糟的工作室,真想狠狠地训斥他一顿。 场景二: 进入蒙氏工作室,在优美、宁静的乐曲声中,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在蒙氏线上活动,孩子们在随着音乐在走线过程中渐渐变得平静,游离的眼神渐渐专注到线上,呼吸也跟着音乐声变得均匀而舒缓起来。展示活动时,孩子们盘腿而座,立即沉浸老师的展示活动中。(我也更加注意展示步骤,尽量做到条理清楚、语言简洁、措词准确、动作舒展)。开始工作,豪豪双手取出工作毯,先环视一周,然后走到生活区,双手展开工作毯,并抹平,再到柜里取了材料,工作时,他先用小勺一颗一颗将彩球舀到冰格内,直至每个格内都装上彩球,用三指抓区取出彩球后,又重新将彩球舀入冰格,这一工作反复了三次,在第四次时,他将第一排冰格全装红色球,第二排冰格装黄色球,第三排冰格装绿色球,一会儿又将冰格内的小球调换;一会儿又对照排序卡,把三种颜色的小球进行排序,玩的乐此不疲整个工作中,豪豪始终专注于玩小球的工作,在不断的放入和取出中探寻规律,很投入,开展着愉快、有意义的工作。 教学反思: 就因为多了一个走线,一切都变得那么有序,营造出了浓浓的工作氛围。可见,蒙氏工作室中的“走线”活动,并不是我们看见的“走线”那么简单的动作,而是一个过渡:一个外显的形式、内容的过渡和内隐的心境、情绪的过渡。因为“走蒙氏线”,孩子们的心思从前一个活动中慢慢走出来而关注当前的活动,其烦乱、兴奋的心境逐渐转为安详、宁静。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在有序的环境中专注地学习、探索、发展。而教师也才会有更愉快地心情积极关注引导孩子的活动。所以蒙氏活动的“走线”布置是教育目的的,是创造“有准备环境的体现。 无论是否借助蒙式教具或是否布置蒙式教室,教师都必须关注儿童的成长环境,施加对环境的控制。比如,当孩子有爬的需要时就必须提供爬的空间;当孩子哑哑学语时就必须提供语言刺激;当孩子双手开始协同作用于物体时必须给孩子各种摆弄的材料。传统的 填鸭式教学之所以收效甚微就在于忽略了环境的教育作用。早期教育环境的偏差极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某种环境的确失或教养不当(如环境中缺乏语言刺激材料);第二,教育环境过于随意(如只注意玩具的丰富性而不注意玩具的教育价值);第三,刻意加速发展的环境(如投放过高的过难的教玩具)。 至于儿童如何作用于我们提供的环境,不需要我们过分的干涉,因为孩子的自发活动正是他内在规律对发展所做的自我调节,教师只需要适时适度地控制环境,孩子就能完整发展。 蒙台梭利教育方案重视幼儿的内在需要,强调借助于能满足此内在需要的环境与活动,来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蒙台梭利教育方案毕竟是脱胎于智障儿童的训练方案,再加上时代的局限,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尤其在蒙氏教育盛行的早期教育领域,更须客观地和辨证地看待其教育价值。对蒙氏的批评和疑问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 过于孤立的感官训练 蒙台梭利强调孤立地训练各种感官。她设计的每一感官教具均是针对一个特定感官的,她要求儿童在接受不同的感官刺激时,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感官上,通过对各种感官的“孤立”的训练,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这是一种严重脱离现实生活也脱离实际的做法,其训练的效果也未在正常儿童训练中找到生理心理的论证,甚至一项准实验研究表明,接受蒙氏教学的儿童在操作能力上获得了进步但并没有表现出其它能力的显著提高( Glaser 和 Resnick , 1972 )。关于这点疑问亨利在 1912 年蒙台梭利教育方法英译首版导论也曾提到。世界上仅具一种特性的事物几乎是不存在的,人在认知事物时,也总是把它当作一个整体而不是部分来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孤立的感官训练也许适合那些有智力障碍的儿童,却不适合广大发展正常的儿童。这样看来,蒙台梭利帮助儿童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目标与儿童操作活动中的教学目标是矛盾的,前面强调整合的全面的教学目标,后者是孤立的感官训练,这也许是时代和历史的局限。 对创造力的忽视 首先,高结构化的活动与材料,并不利于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如,蒙台梭利虽然强调在操作教具时给儿童自由,但这种自由只是选择教具和选择操作时间上的自由,儿童在操作教具的方法,规则上则没有自由。只是让儿童按照某种固定的步骤和方式不断地进行重复练习,这十分不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其次,在蒙氏教学法的教学环境是经过老师“精心准备”的,但就儿童作为环境的主要参与者而言,他们也负有对环境的建设和改造的任务。环境对儿童而言,应该是一个可主动参与的、动态的、网状的系统,每个儿童、每个物体、每个情节都可能在发挥着主体的价值,从这个角度看蒙台梭利教育过份强调预先设计好、不能改变的环境,有其片面之处。 第三,在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缺乏最能发展儿童创造力的自由的艺术教育。 J.MCV 亨特在 1964 年美国版序言 蒙台梭利方法再探提到“在重新认识和运用蒙台梭利方法中还可能发生其他危险的倾向 过于忽视美术、音乐等艺术生活对培养情感和审美的重要性,蒙台梭利还应增加感觉材料的多样性,使孩子有更多机会与音乐和美术打交道 ” 。 在蒙式教室里,虽然孩子也使用艺术教具,但已被指定在既定的目标上创作,只强调技巧及实体复制的做法,这也反映出蒙式教育对创造力的忽视。 3 、缺乏增进社会互动与发展语言的机会 蒙式方案中强调个人特色,强调每个孩子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教具,材料,自己进行操作,自我发展,因而缺乏与同伴协商和合作的机会。同时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虽然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教师中心说,承认了儿童是学习的主体,不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是缺乏的,在整个教育方案中,将教师的职责局限于建立常规和排除儿童自然发展的障碍,局限于观察儿童的表现和了解儿童的需要,有时将教师的帮助看作 “ 侵犯了儿童的自由 ” ,这对于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和语言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总之,蒙台梭利教育方案是建立在对儿童内在的发展潜能和能够通过自发,自动的活动来进行自我教育的信念之上的,主张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反对成人的强制性干预。但多年的实践并未能真正实现蒙台梭利的教育理想。关键问题可能在于:蒙台梭利一方面主张儿童的自由教育和自由发展,另一方面却为儿童创设了一个过于刻板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材料。部分后来者机械地搬用蒙台梭利的形式,而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