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析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 罗时贵 南昌科技大学 副教授330009 范晓凤 南昌县人民检察院 330020 内容提要: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之争,已在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莫衷一是,如何定性取决于保护行为相对人的价值理念, 从而在法律上构建一套有利于保护行为相对人的悬赏广告的法律制度。文章通过不同学说的利弊分析,认为悬赏广告为 单方民事法律行为,更有利于保护行为相对人和维护整个民法体系的完整。 关键词: 悬赏广告 法律性质 立法完善 悬赏广告古而有之,现阶段数量呈大副上升的趋势,如近年大量出现的公安机关缉凶悬赏广告,寻找遗失物的悬赏广告,而由此引发的纠纷也呈上升趋势。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在内的大多数法院都认为悬赏广告是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由于我国无论在立法界还是在司法解释中都没有对悬赏广告的规定,因此,在理论界也因悬赏广告产生了种种争论。借此,本文在理论上对悬赏广告做一些研究和探讨,以澄清对悬赏广告的法律认识。 一、悬赏广告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 关于悬赏广告的概念,民法学界研究的不多,我国大陆现行民事立法上未设明文。一般认为,悬赏广告是指广告人以广告的形式声明对完成广告中规定的特定行为的任何人,给付广告中约定报酬的意思表示行为。台湾民法典第164条规定“以广告声明对完成一定行为之人给予报酬者,为悬赏广告。广告人对于完成该行为之人,负给付报酬之义务。数人先后分别完成前项行为时,由最先完成该行为之人,取得报酬请求权;数人共同或同时分别完成行为时,由行为人共同取得报酬请求权。前项情形,广告人善意给付报酬于最先通知之人时,其给付报酬之义务,即为消灭。前三项规定,于不知有广告而完成广告所定行为人,准用之。”(1)据以上述含义,笔者认为,要为一项有效的悬赏广告,其需符合以下几个构成要件: 1,须有广告人。广告人是作出悬赏广告意思表示的行为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同时应包括公法人),以及其他民事主体(如个人合伙、非法人单位)。广告人为广告意思表示应具有行为能力,因为此意思表示是其对完成一定行为的人负有债务的原因,应符合民法通则第条对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定。就自然人而言,应该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法人与其他组织应该具有现行法所赋予的法律主体资格。需要说明的是,因广告而生的义务不因广告人的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而受影响,其权利义务应由法定继承人继受。 2,以广告方法对不特定人为意思表示。广告方法,或以书面形式(如报纸刊登,广告栏张贴),或以口头(如街头叫喊),或以广播电视传播,只要能使不特定人知晓为已足,具体方式无法律上区别。不特定人,并不必须为一般公众,只要是不特定多数即可,即使在资格上(如某校学生)、地域上(如北京地区)、行业上(如书法美术工作者)等方面有所限制,也不妨认为属悬赏广告。 3,须完成一定行为。一定行为的完成,是广告人负债务、行为人行使报酬请求权的条件。“一定行为”应从广义解释,包括作为(如发现珍贵动物),也可以是不作为(如吸烟人不再吸烟);在目的上既可为公共利益(如举报逃犯),也可为自己利益(如寻找遗失物),还可为自己之不利益(如发现新产品的缺点)。至于不知有广告存在而完成一定行为者是否享有报酬请求权,应探求广告人的真意,一般应认为享有报酬请求权,尤其是广告追求目的在于“一定行为”时,亦对广告人有益。如广告人目的在于“促成一定行为”,可认为无报酬请求权。当然,广告人得在广告中,对此作出限定,法律对此不作强行性规范。 ,须广告人表示对完成一定行为之人给付报酬。悬赏广告,必然以“赏”之许诺为要件。广告人因广告行为而使自己受债务拘束,当行为人完成一定行为时,债务发生效力,广告人应向行为人给予报酬。至于报酬的种类、数额、广告人可自行决定。报酬不应限于财产利益,社会荣誉亦无不可,如荣誉称号、奖章、匾额等。正如,我国台湾学者王泽鉴先生指出的,“报酬不限于金钱,凡能为法律行为标的之任何利益均可”。 二、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 关于悬赏广告的性质,不同的法系国家各自规定不同,我国大陆法学理论界也存有争议。首先从法制史的发展来看悬赏广告的定性。19世纪因个人主义的思想的发展,契约自由成为债的关系的基石,强调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对于处理悬赏广告各国一方面维持契约理论,一方面试图突破。德国民法第675条将悬赏广告定性为单独行为,使不知有广告之行为人及无行为能力人亦获得报酬请求权。德国这一作法影响到了瑞士、日本等国的判例学说。台湾民法原采单独行为说,后民法修正舍单独行为说,回归到契约原则。“在悬赏广告的定性过程中,我们看到契约法的发展及各国的法律文化。将悬赏广告予以契约行为化,究为进步,抑属倒退,仍应深思余地”。(2) 就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如何确定,有着不同的意见,英美法系国家大多数持“契约说”,大陆法系国家大多数持“单方民事法律行为说”。我国大陆学者在起草合同法时,对悬赏广告的法律定性也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和主张: 第一种意见认为,悬赏广告的性质是契约,即合同性质。悬赏广告是广告人以不特定的多数人为对象所发出的要约,只要某人完成指定的行为即构成承诺,双方成立合同。完成广告行为的人享有报酬请求权,广告人负有按照悬赏广告的约定支付报酬的义务。这种主张是多数学者的意见,在司法实践中大多数采纳这种主张。在承认悬赏广告“契约说”的同时,法院也一定程度上采用了“单方民事法律行为说”。代表性学者有江平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杨立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轶博士后(北京大学法学院)。其主张的理由认为: 首先,从民事立法的一般原则来看,应将悬赏广告认定为要约,而不是单方法律行为。民法为私法,民法最基本的原理为私法自治原则,私法自治原则适应人类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发展,赋予个人得依其意思形成私法上权利义务关系的权利,并使以意思表示的一致为成立要件的契约(合同)在法律生活中占据了优越地位。德国民法典第305条的规定,清晰地表达了这一理念,该条确认:由于法律行为而引起的债的发生及其内容的变更,除非法律另有规定,须有当事人之间的契约。这一规定既体现了对民事主体自由意思的尊崇,又提供了一项指导法律解释的基本准则。在后一层意义上,它不仅在德国民法上有效,更应突破国家的藩篱,具有普遍的意义。如果这一论述能够成立,那么在当下的中国民事立法尚未对悬赏广告进行明确的性质认定的背景下,将其认定为要约,更符合法律解释的本意,这样的认定,体现了对具有意思能力的当事人双方自由意志的尊重,而不是像单方法律行为说那样,仅仅体现了对广告人自由意志的尊重。 其次,采要约说,并不必然地有损当事人的利益。依主张单方法律行为说的学者的观点,对悬赏广告性质的不同认定,可能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影响当事人的利益: 其一,在当事人不知有悬赏广告的情况下,完成了广告中指定的行为,依单方法律行为说,当事人仍可取得支付报酬的请求权;依要约说,当事人无法取得该项请求权。这种利益状态的区别,能否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要约说损害了当事人的利益。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利益并非是一项客观存在,利益的主观性体现在利益总是归属于特定当事人的利益,其之所以成为特定当事人的利益是因为它能够给特定的当事人提供特定方面、特定程度的满足。简而言之,它满足了当事人特定方面特定程度的期待,可见没有此种类型的期待,也就谈不上利益的存在。在当事人不知有悬赏广告的存在,而完成了广告中所指定的特定行为的当事人来讲,他在完成该行为时,根本就不存在对广告中所允诺报酬的期待,因而对于该当事人来说,广告中允诺的报酬,根本就不是其初衷所在,更非其完成特定行为的利益所在。故该当事人不能取得支付报酬的请求权,事属当然,不存在对其利益的损害。 其二,如果完成悬赏广告中指定的特定行为的当事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采要约说并不必然损害该当事人的利益,原因在于,如果悬赏广告中指定的特定行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所无法完成的民事法律行为,那么,该特定行为的性质就决定了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非广告所面向的对象。此时,无论是采单方法律行为说还是要约说,对当事人的利益不会有影响。如果悬赏广告中指定的行为非为法律行为,而是属于无论当事人的行为能力状况如何,都可完成的行为,甚至是只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方可完成的行为,比如悬赏广告的指定行为是在国际少儿书法比赛中获优胜奖,那么此时应认为,即使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也有承诺的意思能力,得独立为民事法律行为。 最后,对于将悬赏广告视为单方法律行为有助于交易安全,视为要约将有损交易安全的认识,也可提出诘难。因为将悬赏广告视为要约时,所出现的何时存在有效要约的争论,系属一学术问题,正如其他学术问题一样,或属立法论或属解释论,是认识深化的表征,将影响未来的立法设计,此类问题,在将悬赏广告认定为单方法律行为时,也难以避免,只是讨论的问题有所不同而已,在司法实务上完全可以经由法律的直接规定以及法官的解释适用予以解决。并不存在单方法律行为论者所主张的认定为要约,将有损法律关系的明确性和交易安全,认定为单方法律行为则有利于法律关系的明晰,有助于交易安全。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悬赏广告的性质应认定为要约。当然考虑到民法的私法本质,我们并不否认广告人明确宣称其悬赏广告为单方法律行为时,其意思表示的效力。(3) 第一种意见的学者将悬赏广告主张为“契约”,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其优势在于实务的可操作性,但将悬赏广告视为一种“契约”,与现行的民法通则及合同法存在许多矛盾之处,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缔约问题。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决定民事行为是否有效的首要条件,如将悬赏广告理解是要约,那么按照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之规定和合同法第九条之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效,而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若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拾到遗失物,将因其无民事行为能力而无法完成合同的承诺,合同也将永远不能成立。 2、关于合同规定的同时履行抗辩权问题。如果将悬赏广告理解为按照合同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当事人互付债务,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应当同时履行,一方在对方履行之前有权拒绝其履行要求。一方在对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时,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要求。在广告人拒绝支付酬金,相对人是否有权为广告人拒绝支付酬金而拒不交付广告人的遗失物吗?答案是否定的,根据民法通则第七十二条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拾得遗失物后归还失主,是拾得遗失物行为人的义务。 3、关于合同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问题。如将悬赏广告理解为合同,完成指定行为的人于行为时不知有悬赏广告的而完成行为,或在悬赏广告前完成行为的,将不能向广告人请求报酬,广告人也可以以行为人不知有广告报酬而完成行为双方没有达成合同的合意,拒绝支付报酬。 4、关于举证责任的分担问题。如将悬赏广告理解为合同,势必会将加大行为人的举证责任,行为人必须证明其行为在发出悬赏广告且知晓悬赏广告存在的情况后完成行为,且悬赏行为不存在暇疵,否则广告人完全有理由拒绝支付报酬。这与民法所提倡的公序良俗原则相背离的。 第二种意见认为,悬赏广告的性质是单独行为或者叫做单方民事法律行为,而不是合同。这种主张认为,悬赏广告是一种单方法律行为,广告人对完成一定行为的人单方面负有支付报酬的义务,而不需要完成行为人作出有效的承诺。代表性学者有王利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郭明瑞教授(烟台大学法学院教授)、房绍坤教授(烟台大学法学院教授)。其主张将悬赏广告视为单方行为而不是契约,对维护当事人的利益和交易安全更为有利,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4) 第一,如果采单方法律行为说,只要广告人发出了悬赏广告,不需要他人作出同意即能发生法律效力,广告人应当受到广告的拘束。这样,一方面,如果某人不知道广告人发出了悬赏广告,而完成了广告中所指定的行为,该人仍能取得对广告人的报酬请求权,而广告人不得以该人不知广告内容为由而拒付报酬。另一方面,由于广告人实施的是单方法律行为,所以其应受该行为的拘束,悬赏广告一经发出即不得随意撤回。而采纳契约说,则将广告人发出悬赏广告被视为要约行为,这样广告人可以在相对人作出正式承诺以前撤回或撤销其要约,变更要约的内容。这显然对相对人不利。 第二,采用单方法律行为说,可以使限制行为能力人、无行为能力人在完成广告所指定的行为以后,也可以对广告人享有报酬请求权。若采用契约说,那么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即使完成了广告所指定的行为,也将因为其无订约能力,从而无承诺的资格,不能在他们与广告人之间成立合同,当然也就不能对广告人享有报酬请求权,这就不利于保护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的利益。 第三,如果将悬赏广告视为单独行为,那么任何人完成广告中所指定的行为都将是一种事实行为,而非具有法律意义的承诺行为。这样,只要相对人完成了广告指定的行为即享有报酬请求权,而不必准确地判定在什么情况下有效承诺的存在以及承诺的时间等问题,从而也可以极大地减轻相对人在求偿时的举证负担。 第四,采用单方法律行为说,可以避免行为人享有同时履行抗辩权,避免行为人在对方不履行给付报酬的时候,拒绝完成广告指定行为的成果弊端。而请求报酬则因为广告人的单方意思的约束,避免了权利的交叉行使。 第五,按照单方民事法律行为的要求,只规定了广告人单方义务(支付报酬),即使相对人在悬赏广告前或返还遗失物后,也可以按照单方民事行为的规定要求报酬,而广告人不能拒绝,更符合社会公序良俗的理念。可见,根据悬赏广告的定义和采用“契约说”所存在的问题。将悬赏广告理解为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则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反对悬赏广告“单方民事法律行为说”学者认为,根据传统民法理论,单方民事法律行为系单方有拘束力的,一经作出不得撤回。采用此学说,加大了广告人的义务,同时也会严重损害广告人的利益,造成社会财富的浪费,显失公平。 三、本文采“单独民事法律行为说”的价值基础 对于悬赏广告的性质之争难以定论,两种学说都有存在的价值基础。甚至折衷者认为,“单独行为说和契约说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例如,即使采取单独行为说,也不禁止广告人撤销其广告,而对广告的撤销必须在他人完成指定的行为之前作出,才能产生撤销的效力,这种撤销与承诺的撤回或者撤销没有差别;完成悬赏广告指定的行为完全可以理解为纯获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的效力不受行为能力的限制,行为能力对于单独行为说或者契约说的效力没有太大的影响;契约说是以相对人完成特定的行为作为承诺,只要完成特定的行为即构成承诺,不会产生其他承诺方式所带来的复杂问题。因此,采取契约说还是单独行为说,完全可以从习惯,法律怎样规定没有太大的差异”。笔者认为,这种折衷的说法是不可取的,应将悬赏广告认定为单独民事法律行为,可从以下方面探讨它的价值基础: 1,应选择保护相对人的价值取向。任何一项法律制度的构造,都不是尽善尽美的,她必须衡量在某一行为制度中、某一相对群体中的利益平衡和取舍。从广告人和相对人这一对群体中,在一个这样的行为制度里面,就要我们决策是更有利于保护哪方的利益。因此,从保护对象层来看,更应该对相对人的保护,而采单独行为说更有利于对相对人的保护。理由是在悬赏广告中,广告人是对遗失物的一种追求恢复,是对财产利益完整性的期待,追求的是一种纯物质利益。而行为相对人尽管能够获取物质利益,但同时包含一些精神上的人格利益,如褒贬情况。有些相对人可能更注重的是表扬、赞许这类精神利益。所以,当财产利益和人格利益发生保护冲突时,应首先保护人格利益,因为人格利益的保护高于财产利益的保护,这也是我国民法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我国最近出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就体现了人本主义,人文关怀的这一价值取向。 2,从社会成本衡量保护相对人的利益。法经济学、社会成本论无凝左右着我们的民事立法,良法或恶法判断的标准不仅取决于传统观念上的公平和正义,还取决于法律实施的成本,法律的效率。采取契约说会引发一些社会矛盾,存在着一些潜在的诉讼危机。这样就增加了诉讼成本和社会成本。如契约说只能在合同相对方产生权利义务,对于那些潜在的提供了一定帮助的相对人却享受不到权利,对这些人来说就会产生诉讼的心理。 3,从民法公平的原则要求保护相对人的利益。合同具有相对性原则,采契约说只能保护合同缔约方。但对于某个悬赏结果是多人多行为所产生的,其之间的利益如何平衡。这样势必会损害一部分相对人的权益,从而违背了民法中的公平原则。 四,对单独民事法律行为说的几点完善 1,关于数人完成指定行为时的报酬请求权。 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有数人完成悬赏广告指定行为的情形出现,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数人先后分别完成指定行为,二是数人同时分别完成指定行为,三是数人合作完成指定行为。在此诸多情况下,如果广告人在悬赏广告中已有规定,则应以其规定解决;如广告中未作规定,究竟由谁取得报酬请求权,则应区别不同情况加以解决。 (1),数人分别先后完成指定行为时,应以完成行为在先者有报酬请求权。大清民律草案第880条规定为:“完成广告所定行为有数人,仅最初完结其行为者,有受报酬之权利。”世界各国均采相同观点。应当注意的是,如果广告中除规定完成指定行为外,并须通知广告人时,通知即成为广告所指定行为之组成部分,应以通知到达之先后为标准。完成指定行为有时间限制的,须在限期内最先完成指定行为的人有报酬请求权。 (2).数人同时分别完成指定行为时,各行为人享有平等的报酬请求权。此即为均分主义,亦为我国学理界之通说。大清民律草案第880条规定,“数人同时完结指定之行为者,各有平等分受报酬之权利,但报酬性质不便分割,或广告内声明应受报酬者仅一人时,以抽签法定之。”德国民法典第659条之(2)亦规定:“a、数人同时完成此行为时,各取所得报酬相等的部分。b、报酬因其性质为不可分割的或者按悬赏广告的内容仅可由一人取得者,由抽签定之。”笔者认为,当报酬性质为不可分时,可由一人受领,同时给其他的人予以一定的金钱补偿,才样才体现公平。否则,行为人对悬赏报酬会引起讼争。 (3).数人协力完成指定行为,除广告人特别禁止协同完成的外,则为对于一债务之多数债权人。报酬为可分的,除行为人另有约定外,按其协力的程度决定报酬分配,但是悬赏广告规定仅允许一人单独的行为而禁止协同完成时,则协同行为人无报酬请求权。对此,我们可参考德国民法典第660条之规定:“(1)a、数人合作取得悬赏所约定的结果时,悬赏人应考虑各人产品于取得结果行为所起的作用,将报酬按公平原则衡量,分配给各人。b、分配显然不公平时,无拘束力;于此应依法院判决确定分配。(2)如应征人中的一人不承认分配有拘束力时,悬赏人应在应征人之间自己对其权利的争执最后解决之前,有权拒绝履行义务;但应征人各人均得为全体应征人请求将报酬提存。(3)上述情形,适用第659条第2项第2款的规定”。 (4).当数人享有报酬请求权时,若广告人对最先通知者已为给付,应如何处理,也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对此,我国台湾民法第164条第2款规定:“如广告人对于最先通知者,已为报酬之给付,其给付报酬之义务,即为消灭。”对此规定,在我国台湾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尚有争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介带看协议单张A一半
- 食品采购合同
- ××灌区节水可行性报告商业计划书与可行性报告
- 模具行业数字化设计与仿真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模具制造智能化路径
- 2024年辽宁营口理工学院引进人才真题
- 中医院校复试题库及答案
- 中医药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中医药面试题及答案
- 中医学应试题库及答案大全
- 2025年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行业市场细分领域增长潜力分析报告
- 2024年陕西宝鸡市市级机关及其直属机构遴选公务员及选聘事业人员39人重点基础提升难、易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静脉输血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 物业设施设备管理指南
- 《陆上风电场工程设计概算编制规定及费用标准》(NB-T 31011-2019)
- EPC项目质量控制目标及分解
- 《高温熔融金属吊运安全规程》(AQ7011-2018)
-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调研报告
- 面点师简历模板
- 超详细展览会、展会期间事项推进表
-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环境影响报告
- 【眼科学基础】眼科症状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