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目标一、体会词中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二、感受毛泽东年轻时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三、品味词中关键词语的意义与作用 教学重点。1、 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 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难点 1、 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 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 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 比较法。对沁园春 长沙与两首写秋的诗词的比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沁园春.长沙二、.欣赏毛主席的原创词(展示幻灯片) 三、介绍赏鉴诗词的方法(幻灯片)1、诵读领会,感知内容2、知人论世,体味意境3、运用联想,借助想象4、品味语言,分析技巧四、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幻灯片)五、背景介绍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欣赏 1听朗读录音。并强调生字的读音(出示幻灯片)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要读的豪放、磅礴、有气势。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二)、学生集体朗读七、研读课文上阕,进行欣赏(一) 思考:(出示幻灯片)。学生讨论1、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2、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3、一个“看”字管到哪里?4、.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能用四字短语概括这幅秋色图的特征吗?5、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是怎样的?6、写景诗句中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这绚烂多姿的世界(二)、学生回答问题并给予纠正讨论、明确: 1、 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2、寒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古诗词的语序变动 古典诗词受格律的制约,句子往往变动和省略,虽然破坏了一般的语法规律,却增强了美的韵律和特有的情趣,只是要学会品悟。3、展开想象,扩展语句,进行形象而有诗意的大胆描述。 在一个深秋的季节,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英姿勃勃的年轻革命家,他正深情地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波涛,凝重的目光里似乎折射出心头翻腾得无尽遐想4、绚丽多彩、生机盎然、色彩斑斓。5、“万山” 两句:远眺,写远景;“漫江” 两句:近观,写近景 “鹰击” 两句:仰视,写高景;鱼翔” 句:俯察,写低景。学生边表演边朗读。6、 古人非常讲究练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拈断几茎须”,沁园春长沙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象? 层林尽染:用拟人手法,活化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写出秋色之深浓。(王实甫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问: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什么?回答: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是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百舸争流: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把“击”改为“飞”好吗?回答: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刘禹锡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排”也有这种作用) 4、“翔”改为“游”好吗?,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回答:“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总结:其实诗句里不光这些动词用得精练形象,在诗人眼里,山是万山,林是层林,江是漫江,舸是百舸,而且万山红就要红个遍,层林染就要尽染,漫江碧就要碧个透,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用词是多么精妙,多么生动传神。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主席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毛主席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语言的精神,值不值得我们学习?(生:值得学习。) 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 上阕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7、接下来让我们完整地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谁具备这种最杰出的本领。让我们微微闭上双眼,放飞自由的心灵,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音乐的旋律,飞入这个绚丽多姿,生机勃发的世界吧!(放音乐) “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竟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鱼儿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8、面对这壮美的河山,作者自然而然的提出了疑问:“谁主沉浮”,(1)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作为这些自然万物的主宰者人类,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 (2)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然后类比联想,“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际上词人提出了一个革命领导权的重要问题。 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八、品味欣赏下阕1、上阕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下阕回答了吗?哪些话是回答?为什么这些话就能回答这个问题?联系以前学过的沁园春.雪思考.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句蕴涵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学生讨论老师纠正:1、 “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很自然地回忆起往昔不寻常的岁月。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控制到哪里?下请一位同学把这八句读一下。 “忆”应稍顿一下,突出其领字作用。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师范读) “恰”正值,请学生回答:他们是怎样的一群年轻人呢?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为粪土。这几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提问:可能有同学要问: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哪位同学能根据你的理解解释一下。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宗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它们全部否定了呢?而发出“俱往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生:历史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他们有才华,有能力,能文能武,是真正的“风流人物”。是的,这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2、研习“中流击水”图(最后三句)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九、课堂小结上阕: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上下阕的联系: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发问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十、课外延伸(一)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思考:这两首诗歌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二)、比较鉴赏:下面三篇作品中描绘的景色有什么特色?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天净沙 秋思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唐刘禹锡 秋词二首(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湘江秋景图”。作品景色特点表达情感秋思萧索 寂寥悲伤孤独,游子思念故乡知情秋词秋高气爽 充满力量乐观开朗,豁达向上湘江秋景绚丽多姿 充满生机开朗昂扬、积极向上,热爱祖国山河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寞”、“风急天高猿啸衰”、“草本摇落而变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我们初中学过的马致远的秋思,高一学过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不也是写秋的悲凉吗?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吗?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生:沉思,或讨论),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生: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最与众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核能发电站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分析报告
- 米制品添加剂法规遵守度分析报告
- 市场占有份额分析报告
- 计量员设备维护与保养考核试卷及答案
- 平台内容更新策略分析报告
- 机械零件规范实施成效报告
- 医疗器械橡胶灭菌技术分析报告
- 展商参展目标达成报告
- 鞋跟生产工艺优化路径报告
- 企业内部培训评估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高纯铝行业发展趋势与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评估报告
- 2025-2026秋学生国旗下演讲稿:第4周涵养文明习惯点亮成长底色-养成教育
- 【基于WBS分解图的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与优化案例探析22000字(论文)】
- 配电箱安全专项教育培训课件
- 智慧医保监管一体化平台建设方案
- 脓毒症护理课件
- 小学科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
- YB-4001.1-2007钢格栅板及配套件-第1部分:钢格栅板(中文版)
- 内、外后视镜视野校核方法
- 员工工资明细表Excel模板
- 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题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