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科学技术导论-周乐昌-第08讲 情思表达.docx_第1页
智能科学技术导论-周乐昌-第08讲 情思表达.docx_第2页
智能科学技术导论-周乐昌-第08讲 情思表达.docx_第3页
智能科学技术导论-周乐昌-第08讲 情思表达.docx_第4页
智能科学技术导论-周乐昌-第08讲 情思表达.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8讲情思表达导语诗经大序(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推而广之,一切文学艺术,无不都是我们思想情感的展现。那么对于这样思想情感展现的心智能力,机器也能够拥有吗?本讲中,我们将主要围绕着诗文中的情思表达主题,来探讨机器开展诗文创作的可能性,以及其中所将面临的困难所在。值得强调的是,尽管是探索性的,但迄今为止,也只有人工智能的研究者们,才能将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第8.1节诗文创作人类区别于其它生灵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恐怕无过于人类的“能说会道”了。“能说”是指人类言说的能产性,能够用有限的法则来产生无限话语的能力。我们通过发音器官可以“滔滔不绝”、“喋喋不休”、“连篇累牍”地言说,就是对这种能力的形容。正象海德格尔在“语言”一文中(见诗语言思第页)明白道出的那样:“人言说,我们在清醒时言说,我们梦乡里言说。我们总是言说。”我们似乎与生俱来就拥有无限制言说的潜在能力。当然,仅仅是“能说”还不能真正体现出人类的语言天赋,人类智慧在语言能力方面更为重要的一面是“会道”。“语妙绝伦”、“妙语连篇”、“辞丰意雄”、“花言巧语”、“辞微旨远”、“言简意赅”等无不是揭示了我们言说的艺术性、精巧性和复杂性。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能说,而且还很会说。我国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子思在中庸中是这样描述我们的语言能力的:“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而德国诗人海涅对语言功能更是推崇倍至,说:“语言可以把死人从墓中叫出来,也能把活人埋入地下;语言可以把侏儒变为巨人,也能将巨人彻底打倒。”可谓把这种“会道”性给刻画到了极致。那么,面对人类语言能力的这样“能说会道”,机器又能做到些什么呢?凭着机器的计算速度,要做到“能说”似乎并不难,光是利用计算理论的递归可枚举性,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让机器“滔滔不绝”地言说起来。但要让机器在这“滔滔不绝”之中,避免“语无伦次”、“语焉不详”及“言语无味”而做到“会道”,却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为了实际上让我们看一看机器在言说之上到底能做些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让我们从具体的机器诗文实例说起。基于一定的规则,通过随机性填词,机器很容易“自主”地产生语句或句群,比如:()喧嚣的旋转的雾蒙蒙的旋转的海洋沉睡着。()一支只会笨拙地大笑的雄铅笔定会嘎嘎大叫。程序必定不会总是在记忆里把姑娘嘎嘣嘎嘣地嚼吧?那个吐痰时笨了吧唧的十位数毛病可能会坍塌。肯定把一个突如其来的男人认作亲戚的那位蛋糕必然会一个劲儿地甩掉。()虽然人道主义者们获得了一项诺贝尔奖,然而除此之外,农奴也获得了。你可以在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里找到许多这类机器说的“话”。很明显,上面的这些语句或句群在句法形式上还是“通顺”的,因为机器是严格按规则产生语句的,但在表达上却缺乏意义,让人感到不是不知所云,就是语焉不详的印象,就好象是机器患有Wernicke失语症(缺乏理解性的流利言说症)一样。不过,如果人们用不带偏见的眼光去挑选机器生成的语话,你还别说,有时还真能找出那么一二句佳句来。比如机器创作的如下一则诗歌实例就很象一首地道的日本俳句:每一个清澈的池塘一只鸟俯看着挂霜的冷杉荒野蓝色的月亮你还别说,“三分诗七分读”,很有一点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意境。再如,下面一首打油诗据说是美国汉普群学院计算机系的一位本科生里茨在毕业论文中编制的程序“自由”创作的。除了意境和情感稍显欠缺外,基本上还合辙押韵,酷似人写的。机器创作的打油诗曾有一个来自斯特劳斯的废物在那玫瑰花上建起字节小屋编造一个字节是一个头的谎言然后接通那个棚子的电源斑鸠从人造革鼻子里飞出曾有一个来自内德的水手在那头上跑着一只猎狗将一个词转页刊登然后激起一阵笑声试图越过这个古怪的雪橇溜走或许,由于人的主动解读性,诗歌较之散文更易“鱼目混珠”些,因为对于言语能力而言,重要的可能更在于立意谋篇。那么机器的立意谋篇能力又如何呢?请看这里一篇机器创作的“公案” :一个小的年轻禅师想要一个小的白色异形钵。“我们怎样才能不经过学习就能知道和理解呢?”这个年轻禅师问一个大的困惑着的禅师。这个困惑着的禅师带着一个小的红色的石钵从一座褐色的硬山走向一座白色的软山。这个困惑着的禅师看到了一个红色的软棚屋。这个困惑着的禅师想要这个棚屋。“菩提达摩为何要来中国?”这个困惑着的禅师问一个大的顿悟了的弟子。“桃子是大的”,这个弟子回答这个困惑着的禅师。“我们怎样才能不经过学习就能知道和理解呢?”这个困惑着的禅师问一个大的年老的禅师。这个年老的禅师来自一个白色的石0025。这个年老的禅师消失了。上面的“公案”文理通顺是无话可说的,但尽管用了一些禅宗的术语,也有机锋问答以及一些反事实的陈述,可到底有几分象真正的禅宗公案呢?试与真的公案比较:赵州行脚时参师(指临济义玄),遇师洗脚次。州便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恰值老僧洗脚。”州近前作听势。师云:“更要第二杓恶水泼在。”州便下去。真公案与假“公案”同样都有答非所问,同样也有机锋对答,但其底蕴却相差甚远。我相信,不用说机器们,即使是和尚们参究这机器的“公案”也是绝对开不了悟的,因为在机器“装模作样”的“公案”言说之下,并没有那个“无关文字”的第一义的。或许机器诗文难就难在创意之上,无法拥有自己一致连贯的意义要表达,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要抒发。但如果你读到的是这样的一道机器“抒情诗”,你又会作何感想呢?Limp hope calls at moon;Stone calls love while limp stark olnging becomes strange;but icy tree pushes with despair;Brightness becomes misty;Stone stands silken as stark silk stands bright from;Silken green sun nightthough bank becomes bright;but strange brightness stands Nmp;though love stands misty with limp green crystal;but love calls slowly at earth strange with longing;Fire becomes silken while hope caresses slowly as misty;misty snow.中文大意为:残心犹望月,顽石亦有情。冰枝挥悲意,光芒变朦胧。石似青似立,青丝照夜明。岸前华兴照,残人站当中。爱本多傍徨,成败在心诚。心若柔似雪,烈火变柔情。在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始,就有不少个人和研究机构陆续开展了汉语诗歌的自动创作研究。在1984年我国首届青少年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中,上海育才中学14岁的学生梁建章就成功编制了“计算机诗词创作”程序。该程序共收入500多个词汇,以山水云松为主题,平均不到30秒钟就能创作一首五言绝句诗,可谓高产“诗人”。下面题为“云松”的诗就是该程序产生的:銮仙玉骨寒,松虬雪友繁。大千收眼底,斯调不同凡。很有古诗韵味。另外,辽宁省建设银行工程师艾群也有电脑创作的诗作“发表”,其中的“北方的思念”和“乡情”尤为让人叫绝。“北方的思念”为:雨巷盼望孤独/故乡的依稀揉白了/模糊的坐标/全是橡树的风景思念你/心的座/甚至去了/美丽的春色,重回/北方的思念。而“乡情”全诗如下:夜空长长/日历交融了墙,/久远的威风上/人迷失在充满生机的故乡。以看到的背影拒绝回声,/唇急给于心中,/自无束的情里/ 拂过无声的落叶。你还别说,真有那么一点思乡情浓的味儿。题目叫“无题”。朦胧诗速成妙法第一句:在思维的_里(中),“_”填场所的词第二句:我_着_“_”填感觉的动词,“_”填感觉的名词第三句:一句大白话第四句:也许_有所暗示将来句。无题在思维的停车场里,在夜色的芬芳中我拥抱着你的声音晚上7:30我会坐375路离开,也许明天会有个更好的约会很明显,上述的机器诗歌之所以有那么一点诗情画意,当然是源于人们的选择和解读,所谓“三分诗七分读”。这一点,从上面的朦胧诗速成法不难看出。从这个意义上讲,机器创作诗歌,困难不在于组合搭配出好的诗句,而是如何在创作的诗句中进行评判,使得机器总能创作出好的诗句,从而真正保证机器产生诗歌的质量。为此,我们采用了遗传算法的计算策略,并加上必要的一些改进,比如引入网状关系词库、词对映象结构等数据基。结果,基于诗歌语句群体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就可以创作如下质量(统计意义上)更好的诗歌。(1) 清明传语愁送客,两岸千里欲渡河。茫茫春光催碧草,晓露琼楼阑珊色。(2) 白沙平舟夜涛声,春日晓露路相逢。朱楼寒雨离歌泪,不堪肠断雨乘风。可以看出,虽然诗歌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意思仍然改进不大,但是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有了明显的改进。我们认为上述较好结果的产生主要是因为采用了改进的遗传算法,增加了词语搭配之间的规律性。如果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之间语义搭配问题,那么,句子之间的意义关联性也同样可以得到改进。关键是要找到句子意义关联描述的适当方法,这正是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为此,在全面构建的全宋词语料库的基础上了,加上风格、情感、句法与语义等全方位因素的考虑,我们又开发出了一个产生较大影响的宋词自动创作系统。对于我们开发的系统,当输入关键词“菊”和词牌“清平乐”,机器创作宋词例子如下:相逢缥缈,窗外又拂晓。长忆清弦弄浅笑,只恨人间花少。黄菊不待清尊,相思飘落无痕。风雨重阳又过,登高多少黄昏。当输入关键词“饮酒”和词牌“西江月”,系统创作宋词的例子则是:饮酒开怀酣畅,洞箫笑语尊前。欲看尽岁岁年年,悠然轻云一片。赏美景开新酿,人生堪笑欢颜。故人何处向天边,醉里时光渐渐。应该说,效果都还是相当不错的。或许读者会问,如何能够断定上述机器创作的作品效果是好的呢?为了说明这一点,可以将人类的诗歌与机器的诗歌混在一起让人们去判别哪一首是人类作的,哪一首又是机器作的?如果都能正确判别,那么说明机器诗歌难以鱼目混珠。反之,如果在很大的概率上,人们都会判别错误,那么就说明机器诗歌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同意吗?下面我们就请诸位来做这样一次评判,看看我们系统创作的宋词到底能否到达乱真的地步?如下两首宋词是主题一样的点绛唇,读者能判断出哪首是机器作的吗?点绛唇佳人人静风清,兰心蕙性盼如许。夜寒疏雨,临水闻娇语。佳人多情,千里独回首。别离后,泪痕衣袖,惜梦回依旧。点绛唇念佳人娇颜似花,佳期如梦天一方。人海茫茫,何处诉衷肠。一夜东风,红杏满庭芳!思欲狂?巾短情长,无语寄斜阳。还像会事吧?情理交融,若没有真情动于心中,看来是作不出这样的好诗的。当然,爱好思辨的读者或许还会从根本上来考虑这个判定问题,将如何评介机器诗歌创作分为三种立场:(1)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仿生学思想;(2)只看过程不看结果:要像人一样创作;(3)又看结果又看过程:完美主义。而上述判断仅仅适用于第一种立场,并不适应于后面两种立场。显然,要彻底解决这样一个判定问题,此时便涉及到了诗文的传情达意问题。那么基于规则的机器,真的能够做到像人类运用语言那样的传情达意吗?第8.2节传情达意运用语言就好比在进行一种有规则的游戏。只不过,在语言这种游戏中,游戏规则总是在不断改变。于是你永远也无法确知语言的终极规则;对于语言,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当然,这并不是坏事,恰恰相反,正因为语言规则变化莫测,并非僵化固定的,才体现了语言表达的无穷魅力所在。要知道,一层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生命力的。对于机器,一件事情越是有规律可循、越是井然有序,就越容易作形式处理。反之,如果一件事情毫无规律可言,显得杂乱无章,难以形式化,那么机器就会变得束手无策。因此,对于语言生成而言,发现规则、组织规则并高效地运用规则,就成为关键的工作。现在,依靠语言的替代性、选择性和递归性,我们无疑就使机器在语言的形式化生成方面有了用武之地。不过,有一利也必有一弊。句法可以依靠替代性、选择性和递归性来实现对无穷多语句的生成;但也正是这些特点,往往会导致出一些不良的结果。比如为了使“白莱咬狗”这样的语句不致于出现,在形式句法描述中,你就必须增加某种属性一致性要求,比如“咬”中的“”与“咬”必须满足啮咬性;但如果你真的增加了这种规则,那么在童话故事里拟人化的“白莱”也就不再能使用“白莱咬狗”了。总之,如果仅从形式句法上考虑,那么只要事先构造好所有的句法规则,那么产生合乎语言形式规范的语句就不是一件难事。但如果要进一步考虑到语义和语用效果,那么靠形式化规则生成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对于语言而言,就意义表述上,任何规则都有倒外;如果不考虑特定条件的话,句法描述根本做不到一致完备性的。规律只是语言可归约化部分,但除了规律性之外,还有大量的随机语言现象,它们来自语言的活用,并且这种活用还具有自更新机制。除了按规则生成语句外,人们当有了说话的意图时,还有一个如何把思想的心理表象(想法)转变为语言表达的问题。根据语言心理学们的研究发现,人们在产生语言过程中,大致分成谋篇规划、结构建立和执行生成三个阶段。中国古代文史家刘知几在史通通释叙事中说:“夫饰言者为文,编文者为句,句积而章立,章积而篇成。篇目既分而一家之言备矣。”好像语篇是由语词从小到大堆砌起来的。实际上,我们的积句成篇过程正相反,其规划生成过程是从大而小展开的。先要有总体的想法,然后再根据总体想法来规划相适应的语篇结构、语句结构以及语汇用词和发音选择。在这过程中,因为常有构思上的反复,总体的想法会不断调整和变化,因此,规划和构建语篇或语句的过程也常会随时修正和调节。在语篇结构上,一般都将语篇按先后次序分隔为开始部分、承接部分、展开部分、转折部分、结束部分等。我国元代文人陈绎在文筌中论及谋篇布局时就将一篇文章的布局视为一个结构整体,并分为起、承、铺、叙、过、结六个部分,指出每一部分都是结构整体中的一个有机要素,彼此相互关联,共同构成整篇文章。明代王世贞在其艺苑言卷一中也指出:“篇法,有起,有束,有放,有敛,有应。大抵一开则一阖,一扬则一抑,一象则一意,无偏用者。”这些都是谋篇布局,强调的是意义组织的连贯性。目前,机器所采用的语篇生成方法可以归纳为两类。第一类是把机器内部事先存储好的固有文本直接作为生成结果输出。很明显,这种方法缺乏灵活的应变能力,因此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第二类则是通过对内部知识结构进行转换,用语言描述形式来给出机器已有知识的表示,形成语篇。在机器自动生成语篇的研究中,值得注意的是,语篇生成时不能仅作为语句简单堆砌的结果,而是要连贯成有机关联的一个整体。但要机器做到这一点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或许其困难并不亚于对语篇的理解和把握之上。正象真正富有人情味的语音合成需要在理解情感和思想的基础上来实现一样,真正富有连贯性语篇生成也需要在理解意义上的基础上来构建。这其中便涉及到达意传情的修辞问题,无疑这也是语言生成规律中最为复杂、最无章可循的方面。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精辟指出:“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为着意和情,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第页)毫无疑问,修辞的本质就在于意义的显现,在于情感的宣泄。正因为这样,我们大家都千百次地锤炼语言,创造了各种语言的变格用法,以期达到意和情的新奇效果。好的修辞,一语千金,能使文章顿时生辉。清朝有一个传说,说的是风流皇帝乾隆有一次到杭州游玩,时值隆冬,大雪纷飞。对此景,皇帝大发诗兴,便信口吟道:一片一片又一片,二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不料念了三句便无了下文,急得皇帝满脸通红。此时刚好礼部侍郎沈德潜侍从左右,见状连忙奏道:“这第四句请皇上赏于为臣续上吧!”乾隆此时正在难为之际,闻此之言,岂不正好顺水推舟,于是也就允准了。沈德潜赶忙吟道:飞入梅花都不见。“妙,真妙!”皇帝连声叫好。当然,修辞的贴切,首先是要有真情意。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明代沈襄在梅谱中也讲:“古人寄情物外,意在笔先,兴致飞路,得心应手。”唐代诗人张若虚有一首家喻户晓的春江花月夜就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其熔诗情、画意和哲理于一炉,充分体现了传情达意的高超修辞手法。实际上,修辞要取得达意传情的帖切效果就离不开语境的整体配合,而修辞本身,作为一种过程,也就是在具体语境中如何选择表述手段,使之更加适合语境。从这个意义上讲,修辞就是一种选择过程,是基于一定语境的选择过程。但选择必定又要在理解把握整体语境的情与意上来进行,这就为机器的修辞过程的实现,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且不说机器本身的无情无意,即使机器有了情感和思想,要在语言和元语言、直接和间接修饰之间确切地传情达意,也是难上加难的事情。如果说,人类的优势是面向意义的情感和思想的表现方面,那么机器的优势便是在基于形式规则和算法的运作方面。很显然,凡是可以形式化描述并可以算法化的,机器处理起来都会既迅速又精确,十分得心应手。反过来,凡是需要察言观色、情感交流以及整体把握等难以形式化、算法化的,机器就完全处于束手无策的境地。很明显,这也同样体现在精巧回文的构作之中,人类难在回文之形式,而机器困于回文之意义。所谓回文,指的是这样一种文体实例,其顺读或逆读均可以成文,符合语言规范。例如象“叶落天落叶,花开月开花”,逆读为“花开月开花,叶落天落叶”也同样成文。有些回文属于谐音回文,如“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中“轻”与“青”、“鼓”与“古”同音但不同形,所以只能说是一种“准回文”。回文是一种语言和元语言混同使用的典型语例代表,因为不管是创作还是解读,你都必须涉及语言和元语言两个层次。有趣的是,回文并不只局限于汉语,其它语言也有类似语言现象。例如俄文中有“ ”(我手持正义宝剑行进)、英文中有“Red root put up to order”(把红木根整理好)等。比较典型的回文一般称之为的回逆诗。也就是说,回逆是指整篇逆读与顺读都成文的意思。宋朝李曾经写过一首这种回逆体的回文诗,顺读是夫忆妻,逆读是妻忆夫,妙不可言:枯眼望遥山隔山,往来曾见几心知?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父乙儿。诗中夫妻、父子离别思念之情,跃然纸上,真挚感人。有的回逆文顺读是诗,逆读成词。比如起舞的七律春日晓眺顺读为:翩翩蝶舞柳飞花,碧水泉流鸣鼓蛙。烟锁树林林宿鸟,雾笼村树树栖鸦。船归渔唱渔舟荡,水绕山重山影斜。天晚耀辉光灿灿,过云彩映飞流霞。逆读后则成为一道名符其实的虞美人:霞流飞映彩云过,灿灿光辉耀。晚天钭影山重山,绕水荡舟渔唱、渔归船。鸦栖树树村笼雾,鸟宿林林树。锁烟蛙鼓鸣流泉,水碧花飞柳舞、蝶翩翩。可谓真正是巧奇天工。回文是利用汉语词序比较固定这一事实来实现的,这一点同拉丁语系的语言有很大不同,因而回文在汉语中非常普通。进一步讲,如果汉语的词序不是表达汉语语法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回文这一类文体的词序、句序的顺读和逆读就不会同时有什么意义的。实际上回文的这种顺逆可读性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深层地也反应了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规律。而汉语,也许只有汉语,对表现这种思维方式没有设置限制罢了。那么机器能否具备这种思维方式呢?或许说得具体一点,机器能不能产生回文体语篇呢?如果抛弃意义问题,那么根据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的结论,就形式而言,同体回文的语法仅仅只是一种上下文有关语法,机器是很容易依此来生成同体回文的。所谓同体回文是指顺读倒读都完全得出同文的回逆体回文。例如象“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的逆读还是“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实际上,对于同体回文,就形式而言,我们可以用如下的语法来给出描述。设汉字可用集为H(i)=hi,i=1,2,n;则同体回文的属性文法规则为:SA(m)A(m-j+1)H(ij)A(m-j)H(ij),j=1,2,m;m=1,2,A(0)H(i0)空由于使用了属性关联的缘故,这正是一个上下文有关语法。因此,就形式而言,机器是非常容易产生同体回文的。但如果要考虑语义问题的话,那么很明显,不是所有这样产生的同体回文都是有意义的。有趣的是,如果你能保证机器生成非回文意义的有效性,那么就能保证其生成同体回文在意义上的有效性。但对于非同体回文,则似乎会遇到更为复杂的意义约束问题。因此,回文意义表达问题,同非回文意义表达问题是一样困难的,再次强调,其中涉及到了依赖于语境的修辞选择问题,而反过来修辞本身又构成整体语境的一部分,这势必又会将这一问题推向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老困境之中。日本学者西木真光正在语境研究论文集前言中说过:“人机对话,是人类美好的科学未来,可语境却成了这一尖端信息工程中的一个老大难,目前还没有一个科学且系统的语境理论,因而还做不出足以应付千变万化的语境而实现人与机器之间的应用自如的对话程序。”这样一来,我们对机器的语言表达实现,又能期盼得到什么呢?第8.3节情感审美除了传情达意的修辞语境问题外,对于机器而言,情思表达更为困难的问题还在于如何体现情感审美的艺境问题,这属于艺术审美能力的展现问题,涉及到许多机器难以回避的困难问题。而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艺术的情感问题。因为我们知道,情感在艺术创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艺术创造的直接源泉,而且也是艺术创造间接表现的对象。据色诺芬的记载,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明确指出:“表现性格和情感的作品才是最优秀和最伟大的。”我国古代首部音乐理论著作乐记则指出:“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而清代学者王夫之更有见地指明:“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那么机器是否也能够拥有人类的这种情感能力呢?美国科学家R.W.Picard在Affective Computing一书中讨论了有关情感计算的问题。作者认为有两类情感计算研究,一是让机器发自内心地拥有情感动力;二是让机器表现得似乎更富有感情。很明显,对于后者,无可辨驳是大有可为的工作,值得去进行。但对于前者,要让机器具有发自内心的情感能力,则似乎是一个异想天开的事情。就目前而言,除了为改善人工智能中有关涉及情感因素的认知功能研究外,似乎并没有任何能够让机器拥有真正情感的迹象。情感不能归结为理性逻辑思维的道理很明显,因为情感是与我们非理性的原欲紧密相联的。这种原欲弗洛伊德将其归结为潜意识中的力比多;而艺术理论中则将其看作是体现酒神精神的艺术创造之源泉。它们是深层心理宣泄的直接反映;而情感表现(因而推及艺术创造性)就是这种个性的表露,是内心深处原始冲动的流露。1950年代,作为早期人工智能的成果之一,美国科学家格雷瓦尔特的机器龟就是试图让机器拥有“食欲”的一个例子。这种机器龟在电池用光之前,会以自己残存的动力在地面上四处爬行,然后跑到离得最近的电源插座那儿“觅食”,把自己插上给电池充电。当充满了电以后,机器龟又会从插座上下来,然后重新在地面上四处闲逛。1997年,英国诺丁汉大学心理学讲师B.Webb设计了一种机器蟋蟀,具有昆虫本身如果遇到类似环境时会表现出来的许多复杂性,如“求爱”能力:母蟋蟀鉴别和找到其同种且唱着歌的公蟋蟀的能力,喜欢更响亮的歌声等。至于象日本索尼公司向公众出售的四足玩具机器狗,如右图所示,据说不但能根据自己的判断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且还能表达在与人类交往的过程中学会的各种“情感”。情感机器狗其实,虽然机器龟、机器狗和机器虫似乎有那么一点“食欲”、“情欲”和“性欲”,但很明显的是,这仅仅是一种象征性的模仿,当它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可以想见他们是绝不会产生象“脸发热”、“心发慌”、“手技冰冷”及“气得发抖”之类的生理反应的。说穿了,这些实验不过是使机器具有了某种信号识别和判断能力,远远称不上具有真正的原始冲动欲望,你把它们“杀了”,它们是绝对不会反抗的。这又怎能同人类的情欲相提并论呢?二千年前荀子曾指出:“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以所欲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人类的情感是基于欲望而又是欲愿的一种升华。有时这种升华可达到高深莫测的境界。现代美学家宗白华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中指出:“深于情者,不仅对宇宙人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感,扩而充之,可以成为耶稣、释迦的悲天悯人;就是快乐的体验也是深入肺腑,惊心动魄。”无可否认地,只要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存在着情感,而正是这种情感本身的丰富、变化及和谐,才使得我们人类显得无比神奇、美妙和伟大,使得我们的艺术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对于这一点,连人工智能专家马文明斯基也不无感叹地讲道:“问题并不在于智能机器能否拥有情感,而在于没有了情感,机器是否还会拥有智能。” 因此,情感的超逻辑性不仅意谓着情感计算的不可能,还且也意谓着即使是单纯的智能,由于其也无法摆脱情感因素的影响,同样也绝非逻辑运算的机器所能实现的。就诗文艺术而言,情感的非逻辑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言辞矛盾的表达之上,而言辞矛盾则又源于思想情感上的矛盾。莎士比亚在一报还一报第四幕第一场中给出的一道优美歌词,反映的就是对一个“吻”的“take,but bring”之情感矛盾:Take,oh take thy lips away,That so sweetly were forsworne,And those eyes:the break of dayLights that doe mislead the MorneBut my kisses bring againe,bring againe,Seals of love,but seald in vaine,Seald in vaine.中文大意就是:移开,呵,把你的嘴唇移开,它们在温柔甜蜜中被抛弃,还有那朝霞般的目光,别再向我投来,它的光彩使大地误认旭日升起;但是,把亲吻给我带回,爱的印迹,徒劳打上的印迹,枉费心机。这首充满矛盾言辞的歌词里,反映的正是爱得逾深,心中就逾是充满患得患失的矛盾情感:强调个性与两人融为一体的矛盾;奉献一切与害怕失落自我的矛盾;甘愿被驱使与丧失自尊的矛盾;永恒宠爱与幸福转眼即逝的矛盾等等,全部都体现在语辞矛盾的表述之中。其实,宗教追求完善,艺术追求完美,因此同宗教一样,艺术表现矛盾冲突并努力超越矛盾冲突,而美便在其中。为了说明这样的现象规律,让我们以最典型的复调艺术为例子。巴赫的螃蟹卡农 饶可让的钢笔画所谓复调艺术这一概念,主要是由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首先提出的。巴赫金在评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指出:“众多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纷呈,由许多各有充分价值的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一个基本特点。辨证法也好,二律背反论也好,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里确实都有体现。他的主人公的思想有时确实是辨证的或二律背反的。但是,一切逻辑联系都只存在于各个单独的意识范围之内,对于各个意识之间的事件性关系并不起支配作用。”问题在于,这种表现手法反映的不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人的小说里,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人类心智中一种根本性的艺术思维方式,因此广泛地存在于各种各类艺术作品的创作之中。例如我国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就更深刻体现了这种复调艺术的精神,其中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作为整部小说描写内容的概括,就明显是超越简单的“非此即彼”逻辑思维之上的。由于这种多声部复调艺术所描述的是时隐时现、此起彼伏以及模式与元模式相互转绎的多重主题相互消长、竞争和融合超越,所以往往喻意深刻、震撼人心,更具审美效果。这其实就是为艺术上的完美性而有意丧失逻辑一致性的又一范例,是超越逻辑思维的。比如就前面的摄影作品“梳妆台”而言,远看表现的主题是死神:描绘了一个骷髅;而近看表现的主题却是生命:描绘的是一个美人在对镜梳妆。模式与元模式的两个主题相对立地、互衬地交织在一起,揭示了更高境界的哲理:色即空,空即色,从而超越了矛盾对立。这很有点象红楼梦第十二回里贾瑞看的那面“风月宝鉴”,正面是可人儿反面却是骷髅,而同样揭示有的深刻喻意。白天与黑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