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练习】《致橡树》(语文苏教必修1).docx_第1页
【培优练习】《致橡树》(语文苏教必修1).docx_第2页
【培优练习】《致橡树》(语文苏教必修1).docx_第3页
【培优练习】《致橡树》(语文苏教必修1).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致橡树培优练习靖宇三中 芦言美一、能力拓展提升阅读下面一首小诗,然后回答问题。诗歌永不屈服,诗歌是火,诗歌是光,它将冲破紧闭的牢房。越过高墙,越过电网,在人们心中找到回响。诗歌永不屈服,不管诗人将遭到多少痛苦。没有纸,没有笔,只有无比的愤怒。(文苏阿芒)(1)“诗歌是火,诗歌是光,它将冲破紧闭的牢房。”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 。(2)这两节诗的韵脚依次是什么?答: 。(3)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答: 。二、挑战自我潜能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农家望晴雍裕之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范诗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因此渔人生意兴旺,劳作虽艰辛,但生活有保障。B“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主旨所在。C雍诗“尝闻”二字,写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切;入手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D“为问西风早晚回?”早晚回,即何时回,赋西风以人格,这怯生生的一问,表现的心情是焦灼的。E两首诗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完全一样,都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心和同情。(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后两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答: 。参考答案一、能力拓展提升(1)比喻。(2)“房”“响”和“服”“苦”“怒”(“光”“墙”“网”可以不押韵)。(3)诗歌永不屈服。表现了诗人不惮逆境而以诗歌作为武器的顽强斗争精神。二、挑战自我潜能(1)AE 【解析】A项,范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E项,两首诗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不同点:范诗写的是江上的渔民。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但它是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打来的。雍诗写的是秦地的农民。麦收时节,风雨不止,白发老农长久站在麦场高处,盼望着天晴。(2)范诗后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在大风大浪里,这条小船就像一片树叶一样,让人感觉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但为了生计,渔民不得不这样。雍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白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