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对联方法与禁忌.doc_第1页
第三课 对联方法与禁忌.doc_第2页
第三课 对联方法与禁忌.doc_第3页
第三课 对联方法与禁忌.doc_第4页
第三课 对联方法与禁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课 对联的方法与忌讳 读故事,明联理一、读故事,明联理1、古时候,有个人很喜欢附庸风雅。一天晚上,浓云遮月,伸手不见五指。他随口吟道:黑白难分,叫我怎知南北? 这时,恰好隔壁的穷秀才来向他借一样东西。听明来意,他让秀才对出下联,方肯借物与他。 秀才想了想,脱口说: 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主人一听,正是佳对,于是高兴地把东西借给了秀才。 连海泛舟前面我讲了对联史话、对联的一般规则,今天讲一个下对联的应对方法。什么是应对呢?应对即根据别人的出句,对出另一联,可以是上联,也可以是下联。关于应对,古来有之,称之为“对课”,是练习诗词联赋写作的基本手段。也是对联初学者在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象我们盖楼房一样,应对是打基础,从未有听说过不经过应对练习,就能达到非常高的对联创作水平。对联创作基本上都是从“对句”开始的。古时候“对课”,是从单词到长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常是单词对练习到一定程度再转到词组对,词组对练习到一定程度再转到长句对。喜欢对联的朋友,大都要读笠翁联韵或者声律启蒙。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古对课课堂上先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为题,人名、地名、物名皆可。好处是对比较熟悉的事物,以便容易联想。先是词性、结构的练习,然后逐步加强平仄的区分,最后在语意、连接方面进行提高,最终达到对联格律所要的求各种要素。对句的一般概念中一个最重要的词语是“按对联规则进行应对”。我们知道了对联的“五规则”,它们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应,平仄相对,内容相关。这是对句所必需遵守的规律。至于前面的四条规则,有规可循,重点是内容相关。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内容相关的对句步骤和方法。一、对句步骤1、断句断句:是对联规则中的基本要素,合理地判断出句的节奏点。说白了,也就是分解出句。好比一台机器,当我们把它分解了,各种部件一目了然。要想对句,首先得学会断句。就象你要想学会造车,你首先得知道车是怎么构成的。哪怕你是闭门造车,也得清楚出句是由哪些词组成的?各是什么词性?在联句中作什么成份?然后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应对。如何断句呢?一可根据联面的词性、词意分解联句。二是根据联面的声调平仄分析联句。请看:2006年“棉花坡杯”泸州市第二届中小学生楹联大赛题应对联:人人构建和谐,九州焕彩从词性,词意进行分解:人(名)人(名)构建(动)和谐(形),九州(数量)焕彩(动词)从声调平仄进行分解:人人构建和谐,九州焕彩,2、对词对词:这是对联规则中“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应”要素,即为每节奏点上的词找个相应的词来对。把上联的下联对出来:“人人”对“处处”“个个”“时时”“构建”对“打击”“营造”“提倡”“和谐”对“分裂”“团结”“礼仪”“九州”对“各族”“全国”“全球”“焕彩”对“振兴”“复兴”“生机”3、制律置律:这是联律规则中“平仄相对、仄起平收”要素,看平仄设置有没有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使之符合对联平仄设置要素。仍以上联为例人人 平平对仄仄构建 仄仄对平平和谐 平平对仄仄九州 仄平对平仄焕彩 仄仄对平平4、炼意炼意:这是联律规则中“语意相关”要素,即检查对句内容是否与出句联结紧密,最后得到了一个意境统一的对句。以上所说的:断句、对词、置律、炼意的“步骤”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每个人的习惯不同,可能会有其它更直接、巧妙的方法或步骤,只要最后取得的结果是一样的也行。下面就如何做到“语意相关”作详细叙述。二、找关联点对联,顾名思义,是即对又联,如果说平仄等要素是对,那么语意要素就是联。应对的时候,怎么才能做到这个“联”呢?为了便于说明问题,下面我们引入一个“关联点”的概念。什么叫关联点?“关联点”对于一副对联而言,它是一个字、一个词,也可以是同一个事物、同一个理念,甚至是一种状态、一种氛围、一种气质。具体的说也就是从出句中的“人、事、物、时、地、景”等方面进行探寻设置,确定一个中心点之后,对句从这个点上,通过某种关系进行延伸或拓展,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切”。与之相反的就是“隔”,即不切。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出句的“关联点”并非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思路、不同的学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态,找出的“关联点”是不同的。这样,即便是同一个出句,大家就会对出气象万千的对句。可以说:只要所找的“关联点”是合理的,理论上都能够对出妙句来。有人会说,这个,我知道,关键是关联点怎么找呢?下面简单的介绍几种找“关联点”的方法1、重点字词法:即在出句中,寻找最关键的字词。举例如下,先看清代车万育声律启蒙中一联的出句:两岸晓烟杨柳绿仔细读读,你会发现此句中“绿”字的特殊性。此字不仅透露出最多的信息,还决定了此句的基调。换句话说,此字不仅是一种颜色的展示,更主要是向你暗示了春的环境。此时再看对句:一园春雨杏花红下联直接用“春雨”呼应,同时用“杏花”应景(正合了“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红”字收尾。此时一幅烟雨迷蒙、花红柳绿的春天景象在大家面前完整展开。也就是说,上联的“绿”字,决定了上下联的关系,决定了整联的内容,决定了整联的意境。2、事物特点法:即在出句中,找到人或事物的典型特点。先看这个对联:一味黑时犹有骨十分红处便成灰此联是充分抓住了炭了特点,也正是用炭的特点做“关联点”。上联正说炭一直黑时尚有形(骨),下面转入反面说,当它十分火红的时就变成灰烬了,通过此联,阐明了一个道理:人有顺境、逆境,当以“炭”自警。3、修辞技巧法:即以出句的主要修辞为“关联点”。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风雷此联出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气势豪放。那么这种修辞的手法和豪放的气势自然成为应对的特殊“关联点”。那么对句,自然要围绕这个“关联点”,修辞对应,风格一致,这样才能造成上下联的和谐一致,否则很可能出现头重脚轻、一张一含等不“稳”现象的出现。4、合理转借法:即利用出句进行合理延展,以延展出的事物作为“关联点”。这个出句:客为坎上寓公,到此好吟千树雪看此出句,我们很多人会以“雪”为关联点,下联应该写冰天雪地的冬天景象。可它的对句却不是这个思路:我是江南驿使,折来聊寄一枝春此联“关联点”就采用了延展的方式用“梅”实现了合理转借:先从雪转到梅,再从梅转向春天,梅在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尤如峰回路转,让你感到此联深远的意境。当然,通过学习,你会总结出更多找“关联点”的方法。那么,找“关联点”要注意哪几个问题呢?1、要注意“关联点”的首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应改变刚开始对句时“断句、对词、查律、炼意”的四步骤习惯,改为“关联、断句、对词、查律、炼意”五步骤。即对句时首先考虑找“关联点”,找到“关联点”后,再“断句、对词、查律、炼意”,这样才能保证既“对”又“联”。2、要注意“关联点”的稳定性:一条出句可能有多个“关联点”,但他们是有主次之分的,我们要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寻找最佳“关联点”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出句找到最佳对句。找到“关联点”后,要注意它的稳定,也就是在调整平仄或提炼意境的过程中,必然要对字词进行修改,但这种修改应以不影响对联的“关联点”为前提,否则,就会造成因词害义或因韵害义的现象出现。3、要注意“关联点”的有效性:找到“关联点”,一定要注意上下联联意的合理,否则,即使找到“关联点”,也不能对出好作品。比如说正对,在找到“关联点”后,一定要注意这一事物的不同角度,从不同的侧面相互补充,形成整体。否则,就会犯合掌的毛病。而反对虽是一正一反,但一定要在关联点下注意要互相映衬,否则还是会出现“对”而不“联”的问题。串对则要在找到“关联点”的基础上注意顺连,使之形成因果或控制关系,否则又会出现只“对”不“串”的问题。三、出、对句的句法对联的句法:就应对而言,指的是上下联之间的连接上的语法关系。出对句的句法,是确保出对句合理衔接的要素,理清出对句的关系,而不会使整联逻辑混乱,常见的对联句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并列关系上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一致,上下联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题的称为并列关系,这种形式的联语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关联词,不用关联词,称意合法。例:游俊作成都武侯祠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作者抓住最能表现诸葛亮形象的两个方面,“两表”(即前、后出师表),“一对”(隆中对),对诸葛亮进行了歌颂。表现了他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功绩。联语语言精炼,条理清楚,出语惊人。此类对联,浓笔重彩,形象鲜明,但如果处理不当,会有单调和重复累赘之弊。2、连贯关系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称连贯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等。例: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这是1956年毛泽东发表的一首词水调歌头游泳的开头两句,词性对仗算是工整的,“才”、“又”表现了从长沙到武昌的行程是连贯的。再如长沙岳麓山联: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登”是为了“看”,“ 看”是“登”的目的。这副对联不过是一句话分成两半说,下联就是上联意思顺连而致。3、递进关系对句和出句的关系从小而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而且”等。如一理发店联: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吹面生在叙事层次上,下联比上联更深一层,下联化用白居草中诗歌句“春风吹又生”,寓意尤浓,此为联句的高妙之处。有的联省去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并不减其递进的意思。例:进门都是客到此即为家联话没用关联词,但仍是表示一种递进关系4、假设关系出句提出假设,对句作出结论,这种句法关系称假设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若”、“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例: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上联出句提出假设,对句推出结果,意思是说如果能将名利视为杯水一样清淡,你会觉得农家的清茶胜过酒的香醇。5、条件关系即出句提出条件,对句得出结果,这种句法关系就是条件关系。例如:多勤寡欲益寿延年 “多勤寡欲”是条件,“益寿延年”是结果,只有条件具备才能达成结果。6、转折关系出句推出条件,对句却从相反的方向去叙说,称转折关系。这种句法在对联中很常见。常用关联词“但”、“却”、“然”等,但也有不用者。例:虽得沧海三重浪却失大江一道桥7、选择关系上下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称为选择关系或称取舍关系。常用“宁不”、“与其不如”、“但”、“不”等。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联句以“宁不”关联直抒胸臆,表现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英雄气概。例:但求天长地久何必朝相暮依可以看出,这是一对身居两地的新婚夫妇,为表达爱情的真挚而撰写的对联。8、因果关系出句和对句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般出句讲原因、理由,对句讲结果、或做出结论,但也有倒装者。例如:棉花店联聚来千亩雪化作万家春前一句是因,是说棉花大丰收的景象,后一句是果,是说大家有了棉衣,再不觉得冬天的严寒。9、目的关系出句和对句是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或者出句是目的,对句是行动或措施,但也有互为倒装者。例:巧理千家事增添万户心出句说的是要做的事,即行动;对句说的是目的。例: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此联为石达开所作。出句是说再不能忍受“夷狄”(清统治者)对我们的压迫,意在行动起来;下联说的是要达到的目的,此联即为倒装式。四、忌联意合掌,上下重字所谓合掌,即同义相对。指的是上下联讲的是同一个意思,或者上下联使用了同义词。撰写对联,应当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尽量丰富的内容。在字数不多的情况下,如果还意思重复,就没有多少内容了。这就是要“忌”的道理。例如下面一副合掌联:长空展翅广宇翔云“广宇”就是“长空”;“翔云”即为“展翅”。下联的意思完全是重复上联的。这样,八个字中。四个字就算白用了。这种情况相对来说要少一些,但部分词语意思相同者,则时有所见。例如: 神州滋雨露,赤县灿春花。此联后三字上下意思有别,但“赤县”就是“神州”的另一种说法,上下意思又雷同了。这种部分词语在意思上的雷同,也是合掌,也应避免。然而,这种合掌,常常被人忽视,即使一些长于撰联的人,有时也在所不免,这就更应引起注意了。“正对”是合掌最容易出现的场合。另外,凡联句中上联用过的字,下联则不能再用,否则犯了“重字”之忌。联意再好,如犯了重字,则为不美(巧对联除外)。如:春风化雨花木逢春从词类相对来说,可属常对,然联中“春”字两出,为联中一忌,即使词意再美也不可取。 牛刀小试1、下面这些合掌例子,同学们自己体会分辨:发家勤为本致富俭当头(发家、致富?)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上下联意思几乎完全一样) 黑白颠倒几时了上下欺瞒何日休(几时了、何日休?)改革三十余年,北京甘露年年洒开放九千多日,祖国山河日日新。 善政富民2013级1班 钟懿搜集“三十余年”和“九千多日”是一个意思,有犯合掌之嫌。2、你一定知道王安石的那句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的来历吧,那是诗人经过十多次锤炼而来,今天我们也来一次锤词炼句如何:四面烟波湖上 (飘、流、绕、升、起)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