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提琴曲童话场景艺术特点—以第四乐章为例.doc_第1页
浅析中提琴曲童话场景艺术特点—以第四乐章为例.doc_第2页
浅析中提琴曲童话场景艺术特点—以第四乐章为例.doc_第3页
浅析中提琴曲童话场景艺术特点—以第四乐章为例.doc_第4页
浅析中提琴曲童话场景艺术特点—以第四乐章为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摘 要:1Abstract:1一、作者与作品背景概述2(一)作者简介2(二)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意义3二、童话场景第四乐章的作品分析3(一)作品的曲式结构3(二)作品的调式调性与和声特点5(三)钢琴伴奏织体特点7三、童话场景第四乐章的演奏分析8(一)演奏技巧分析9(二)演奏情感分析10参考文献12致谢13附录13浅析中提琴曲童话场景的艺术特点以第四乐章为例摘 要:童话场景是舒曼晚年时为中提琴所作的一部独奏曲。作品旋律优美,乐章间有较多明显的节奏变化。作品的演奏与研究价值对中提琴专业的同学提高自己专业水平,提升专业素养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从作品分析及演奏等方面对中提琴作品童话场景第四乐章进行简要分析,理解作品所包含的意义及其艺术特点,对中提琴的演奏有更直观的认识。关键词:中提琴;舒曼;童话场景;艺术特点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Fairy tale Scene in the Viola Music - Taking the Fourth Movement as an ExampleAbstract: Fairy tale scene is Schumann in his later years for the viola made a solo. Works of melody is beautiful, there are more obvious changes between the rhythm.The performance of the works and the value of the study of viola professional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level, improve professional quality has far-reaching imp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fourth movement of the viola s fairy tale scene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analysis and playing of the works, and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ks, and to have a more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viola s performance.Keywords: Viola;Schumann;Fairy tale scene ;Artistic features中提琴(Viola)首先出现在16世纪初意大利,它的前身是古老的中音维奥尔。起初还被分为次中音提琴与中音提琴两种类型。在17世纪,中提琴加入西洋管弦乐队。由于其声音的特殊性,所以在乐队中经常处于伴奏的位置。二十世纪初,中提琴逐渐受到了作曲家与演奏家的青睐。不断涌现出众多中提琴演奏家,而且中提琴声部在乐队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显著提升。除此之外,诸如斯美塔纳、伯辽兹、欣德米特等一些优秀音乐家为中提琴量身定制的作品也逐渐多了起来。其中,童话场景就是舒曼为中提琴所创作的一首独奏曲。一、作者与作品背景概述(一)作者简介罗伯特舒曼是一位来自德国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及评论家。他出生于一个书商家庭,在父亲的熏陶下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也将对文学的热爱融入到了之后音乐作品的评论与创作中。父亲去世后,因为母亲的坚持使得舒曼高中毕业后就读于莱比锡大学并改学法律,但舒曼不能放弃对艺术的渴望,随后便逐渐偏离了母亲为其制定的发展计划。舒曼在1830年于法兰克福欣赏过“小提琴之神”帕格尼尼的精彩演出后,便下定决心继续艺术的道路,并且将其视为终身事业。然而成功的道路并不多是一帆风顺的。1832年舒曼由于手指的伤病不得不放弃了成为钢琴家的梦想,随后专注于音乐作品的创作。1835年舒曼与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克拉拉结婚。婚后克拉拉常作为舒曼钢琴作品的首演者,极大的推广了舒曼的音乐作品也使得舒曼在音乐领域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令人惋惜的是,晚年时舒曼因为承受了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导致不堪重负的他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最终于1856年逝世。舒曼的音乐创作与实践中经常提到要时刻强调音乐情感对听众的意义及目的。当时,舒曼的音乐作品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而他也被誉为浪漫主义中最具浪漫精神的人。在作曲方面,舒曼则是第一位彻底的音乐反叛者。1他认为在音乐的创作中,没有必要顾及那些古典结构和种种碍手碍脚的限制。他甚至还觉得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特殊的意义并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存在,这也就是之后的浪漫主义理论。(2) 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意义童话场景是1851年舒曼为中提琴作的一首独奏曲。当时的舒曼随着年龄的增长,随之而来的精神疾病也已经日渐加重。并且舒曼晚年还经历了多次迁居,从事的指挥活动与音乐的创作也频遭挫折。1851年3月作品完成后,在舒曼的家中,由贝克的中提琴与克拉拉的钢琴对童话场景进行了首次并未公开的演出。1852年6月,由卡塞尔出版社进行对作品的出版。1853年在德国波昂由瓦西勒夫斯基的中提琴和克拉拉的钢琴,为童话场景举行了第一次正式的演出。2童话场景是19世纪50年代初中提琴为数不多的大师作品之一。作品的节奏多变,乐章间还加入了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以及强烈的戏剧冲突。对听众而言,在欣赏这部作品时总能深入音乐深处,感受到舒曼在创作作品时想表达的音乐情感及目的。对于演奏者来说,这部作品不但是一首练习中提琴演奏的上乘之作,还是对自己演奏水平的考验。所以童话场景不仅仅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中提琴独奏作品,更是舒曼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二、童话场景第四乐章的作品分析童话场景共分为四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其专属的主题,曲式结构不同的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处理及音乐表达。第一乐章(浪漫)为d小调,3/4拍。大量运用了复调的写作手法。旋律优美且充满梦幻色彩,是一部相对自由的三部曲式。第二乐章(活泼)为2/4拍,是一部F大调的回旋曲式。第二乐章打破了作品先前的情感,节奏变化明显,形成了具有鲜明对比的音画场景。第三乐章(嬉游)又回到了d小调2/4拍,是一部具有强烈行进感的单三部曲式。在本乐章的速度方面,舒曼还设定了具体的要求:在原有的速度上加快以达到接近急板的目的。在进入作品的第四乐章后,乐曲的整体风格又一次发生了明显转变。D大调的第四乐章为3/8拍,速度为缓慢的慢板,并且还是一部带有“甜蜜忧郁”色彩的单三部曲式。(一) 作品的曲式结构童话场景第四乐章作为一部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3/8拍,其中还包含了间奏、尾声。其曲式结构如图所示:A B A 呈示段 展开段 间奏 再现段 尾声1 30 31 58 59 62 63 92 93 94呈示段A(130)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8)是由两个四小节的乐句构成的主题。此处3/8拍的节奏与中提琴神秘而又深沉的音色相结合,再加上弱起的主旋律,使音乐变得忧郁而又温暖的同时还极大渲染了进入“梦乡”前不安的情绪。(图1)(图1)第二部分(922)对原有的主题进行延伸。此处音区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旋律依旧不改轻柔缓慢的特征,为“梦乡”营造了静谧的氛围。第三部分(2330)为主题的完全再现,描绘了进入“梦乡”后的安逸与悠闲。展开段(3158)为并置型中段。(3950)为乐段的新主题材料,与原本的音乐主题形成了强烈对比。(3138)与之后的(5158)形成了平行乐段的关系,分别为多个三十二分音符组成的琶音旋律。琶音的多次重复出现不仅使“梦乡”的氛围变得欢快阳光,还为新主题的进入作了充分的准备。结尾处,它的再次出现更加凸显了“梦乡”活泼风趣的形象。(图2)(图2)间奏(5962),在间奏部分的四小节中把展开段中多次出现的琶音节奏作为过渡出现。为接下来调式、速度发生的变化以及再现段部分“梦乡”主题的出现做准备。再现段(6392),此部分针对作品第四乐章的呈示段进行了简单再现,同时也预示着舒曼为听众所打造的童话场景已接近尾声。其中有几处旋律对主题材料以模进的手法进行扩展,整体依旧延续了原先的音乐情感也使得“梦乡”富有诗意的音乐形象也变得更加清晰具体。尾声(9394),此时旋律已经消失,乐曲丰富的情感表达也归于平静。旋律经过两个八分休止后又拨奏了两个双音后休止直至结束,留给听众无限的遐想。(二) 作品的调式调性与和声特点作为一部作品的终曲,乐章本身通常带有总结性。尤其是作品童话场景在经历了之前三乐章“浪漫”、“活泼”、“嬉游”不同的主题后进入了第四乐章“梦乡”。为了充分诠释这一主题,也为了对作品有一个完美的收尾,所以第四乐章中调式调性与和声特点的创作也变得格外重要。D大调与d小调形成了同主音大小调间首尾呼应的关系。也正是由于这种相差三度的大小调关系,让第四乐章更具有诗意。3并且D大调的温暖明亮与d小调的阴沉忧郁的情感对比也更加凸显。乐曲旋律开始的第一个音为小字组f,伴奏部分为D大调的主和弦(D、A、f)。在旋律中也未见升高的七级音C,所以此和弦的运用确定了本乐章是以D为主音的大调性质。乐句从主三和弦原位开始,然后在稳定的主和弦与不稳定属、下属和弦中不断交替。通过对低音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呈示段多以原位和弦为主,和弦的转位较少出现。需要注意的是,乐章的第9,10小节分别出现了#D、还原C,但因只持续了三小节所以具有离调的性质。这部分以不稳定的属三和弦原位开始,进行到稳定的主和弦,然后来到s的六和弦,接着主四六和弦连接属和弦后在e小调主和弦结束。之后还原F、还原C出现以及小节开始处和弦(还原C、G、C、E)的运用说明此时调式又离调到了C大调。三小节后随着#C、#F的再次出现调式又回到了开始的D大调。(图3)(图3)接下来乐曲从D大调的属和弦开始。在随后的呈示段中较少运用下属和弦,主要为主和弦与属和弦之间的交替出现。其中还加入了大量的经过音与辅助音,这些和弦外音的运用使音乐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也更加细腻的描绘了“梦乡”的恬静与安逸。最后,呈示段部分结束于D大调的属和弦。属和弦的不稳定性也为展开段中新主题的进入及随后调式及和声的变化提前做准备。展开段,此时乐曲由之前的D大调转为F大调。调式的变化并没有使音乐听起来格格不入,反而由于大调之间的转变,使得音乐风格变得更加明朗清晰。其中(3138)为一组多建立在F大调主和弦(F、A、C)的琶音。旋律围绕由下而上再到下的特性使得“梦乡”整体氛围随之开始变得欢快风趣。39小节开始为歌唱性的旋律,也就是展开段的新主题。新主题材料多使用建立在主音F的下行音阶,增强了“梦乡”的趣味性与音乐的流动性。(4246)小节开始进入新主题材料的高潮部分,主和弦原位及其转位的运用使旋律变得抒情且坚定。47小节处主和弦与属和弦交替出现,旋律也逐渐变得安静平缓,直至50小节新主题结束。51小节之后为琶音旋律部分的完全再现,展开段最后在新调的主和弦结束。间奏部分共分为四小节,调号为降B。第一小节处的还原B,加上伴奏部分中D、A、#F、A构成的和弦以及随后出现的#C,表明此时调性已经由F大调回到了开始的D大调。间奏部分结束在D大调的主和弦,为“梦乡”重新出现做准备。再现段部分与呈示段的调式相同,二者都是D大调。第一小节开始在D大调的属三和弦原位(A、C、E),进行到第二小节的主和弦(D、F、A)后,正三和弦开始交替出现。此部分为呈示段部分的简单再现,对原有的旋律进行了扩充。如(7476)小节,就是在三小节离调到C大调的扩充。再现段结束在D大调主和弦,由充满明朗与纯净的D大调引领听众们结束对童年场景的回忆,缓缓进入舒曼为我们营造的甜美“梦乡”。最终,音乐结束在两小节的主和弦拨奏中,给人留下无限遐想(三) 钢琴伴奏织体特点童话场景是一首为中提琴而作的独奏曲。但如果仅仅使用中提琴作为主旋律来演绎作品,却没有钢琴为其伴奏。对听众来说音乐听起来难免稍显薄弱、缺乏诗意,而且音乐情感的表达也很难打动人心。以下,就是对童话场景第四乐章中钢琴伴奏织体特点的简要分析。童话场景第四乐章的呈示段在一开始,钢琴的伴奏部分听起来就与中提琴的旋律部分十分相似,并且不同音区构成的和弦音相互呼应,旋律线的走向也大概一致。在这里,每小节钢琴伴奏的低音部分都是由四分音符加上八分音符的节奏型构成,加上在五度及八度上构成的音程关系,使得低音听起来安静缓慢同时又充满稳定性。高音部分多是由分解和弦构成的双音,双音的上方音与其相对应的主旋律相差两度或三度,而下方音又与上方音相差六度。除此之外,舒曼还为双音的钢伴中加入了一个十六分音符,这样的精心设计使钢琴伴奏听起来不但与主旋律特别契合,而且也使音乐色彩在变得安静沉稳的同时还增加了些许流动性。展开段,钢琴伴奏的低音部分与呈示段大致相同,而此时的高音部分相比之前的节奏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高音部分由原来的四分音符加八分音符的节奏,变为六个十六分音符构成的节奏型,而且由十六分音符组成的三连音也多次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双音后十六分音符单独出现的精心设计在展开段中的运用也变得更加明显。(图4)(图4)间奏部分的钢琴伴奏织体变得复杂多样。开始处的钢伴织体不论是高音部分还是低音部分,二者的节奏型与音程关系都与展开段部分相同。五小节后,节奏开始发生变化。由之前的十六分音符变为附点十六分音符加三十二分音符的节奏。在三个小节之后,钢琴伴奏又回到了呈示段的节奏型。也预示着乐章再现段的出现。再现段为呈示段的简单再现,所以此处的钢琴伴奏织体特点与呈示段的大致相同。为了突出第四乐章中“梦乡”主题想要表达的静谧与安静,所以舒曼在这一乐章中使用的钢琴伴奏织体前后没有特别大的转变。但通过钢琴伴奏织体中精心设计的小细节不难看出,舒曼为了这部作品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以及舒曼在音乐创作中一丝不苟的态度。尾声处钢伴部分多为建立在二级三和弦的跳音,与中提琴旋律部分的拨弦巧妙结合。最终,随着旋律部分结束钢伴部分也结束在主和弦中。三、童话场景第四乐章的演奏分析18世纪西欧,中提琴一直作为独奏乐器出现在人们面前。尤其是伯辽兹在其作品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中将中提琴作为主要声部后,中提琴的演奏艺术得到很大发展也使中提琴这一乐器在弦乐家族中大放异彩。中提琴拥有自己特有的音色:声音醇厚、神秘、深沉而又柔和,更接近人声演唱。适合表现内敛、安静的作品。在中提琴的演奏中为了更准确深入地表达音乐中包含的情感,对音准、节奏、速度及情感方面也需要格外注重。下面,就针对童话场景第四乐章中提琴的演奏部分进行简单扼要的分析。(一) 演奏技巧分析童话场景第四乐章为D大调,3/8拍。因为是缓慢的慢板,所以在演奏时左手揉音的加入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音值较长的四分音符以及附点八分音符中,左手揉音的加入会使音乐变得柔和,情感表达也可以更加丰富。乐章的开始处为在第一把位中下弓的弱起#F、E,随后左手的一指按在第三把位的#F。尽管演奏出的#F是同一个音,但因其把位发生了变化,所以演奏时需要格外注意在第三把位中音准极易偏高或偏低。随后,左手二指与三指在第三把位分别演奏出G、B。需要注意的是,音符的下方有一条连音线,也就是说此处要在一弓内完成以上各个音的演奏以及把位之间的变换。这就要求演奏者在用左手手指对每个音进行诠释的同时右手也要注重运弓的速度及运弓时弓毛的着力点。在呈示段中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各个音在不同的把位来回转换。在第15小节中,泛音G的出现对演奏者左手小指的快速伸张能力以及左手一指位置的固定也有一定考验。展开段为F大调。所以,此时左手手指需从之前的小二度摆放位置换为大二度。乐曲开始处的每小节都有两个八分休止,休止后就是由四个音构成的三十二分音符。此处音符节奏的变化是为了营造“梦乡”主题中安静、闲适的氛围。所以在演奏这些音符中,要注重右手运弓速度的统一性不能忽快忽慢,也不能为了追求速度而忽视左手各个手指的独立性。八小节后这种围绕式的旋律动机结束。之后与呈示段相似的结构再次出现,不过相比原来增加了大多由一个八分音符及四个十六分音符构成的下行音阶。对于中提琴而言,在练习音阶时需要格外注重左手固定手型的摆放、各个手指的独立灵活性以及右手运弓的方向及力度。对乐曲中的下行音阶来说要注重演奏时的连贯性及左手手指的快速移动。间奏的旋律建立在之前的围绕动机的基础上但稍作改动。不但将之前的八分休止延长了半拍,而且临时变音记号也多次出现。每两小节的旋律都是弱起的三个三十二分音符,加上一个八分音符或四个三十二分音符。这里仍然考验了演奏者对右手运弓的控制力,以及左手手指的伸张能力。再现段为呈示段的简单再现,所以在演奏方面也大致相同。值得一提的是,尾声的前两小节中双音的运用分别是建立在四弦的三指F及三弦的一指A。此处双音的运用不但自然地结束了乐章的再现段,也为尾声中两个双音拨奏的进入提前做准备。(图5)(图5)(二)演奏情感分析进入第四乐章之前,音乐经历了第一乐章的唯美活泼、第二乐章的充满斗志以及第三乐章中的紧张、急促。由此可以看出,各个乐章间的演奏情感对比十分丰富而且具有强烈的冲突性。而在乐曲第四乐章的演奏中依旧延续了之前的情感,使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升华。童话场景第四乐章的情感基调是忧郁而又缓慢,多以pp力度进行演奏。呈示段的开始部分就是一个明显的pp弱起。旋律色彩平和而又舒缓,为了保持这种意境,减少换弦的次数,尽量在同一根弦上对各个音进行演奏才能保证音色上的统一。在呈示段中,舒曼并没有对弓法有过多的要求只在两个地方标明要使用下弓。但是通过实践演奏后可以发现,即使弓法并没有明确写出但音乐整体情感都属于忧郁而又温暖的。这就意味着在演奏时过多的换弓不但会影响音乐的整体氛围,而且换弓时弓毛着力点的变换也会对音的强弱力度有所影响。所以在演奏乐曲时需要尽量使用全弓减少分弓的使用,这样演奏出的情感才会丝丝入扣,深入人心。在(68)小节与(2830)小节处中提琴的旋律部分出现了“ ”,既渐强后再渐弱。强音为中央C,由弱音A到强音C再到弱音A。这里的音乐情感不再是简单的忧郁与神秘,突然出现的渐强就像平静的湖面中突然泛起的层层涟漪,同时这样的安排也使渐渐走向枯燥的音乐重获新生。(图6)(图6)展开段中,乐曲变为ppp的力度进行演奏。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时,右手的换弓要不露痕迹,换弦的幅度也不能过大,否则就会影响情感的连续性。在39小节处,sf记号在本乐章的唯一一次出现。从力度的增加渲染了此时音乐情感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潮。51小节处乐曲又回到了ppp的力度,说明新的主题材料就此结束。乐曲即将进入间奏部分。间奏部分多为弱起的音符,所以常用上弓的方式对其进行演奏。上弓的运用有助于增强作品所表达的忧伤中夹杂着温暖的音乐情感。再现段简单再现了乐曲的呈示段,音乐的演奏情感与之前大致相同。值得留意的是,再现段临近结尾处双音的运用流露出了与之前不一样的情感表达。此处整体音乐听起来带有深沉悲哀的同时又带有激动的倾诉,还掺杂着内心无比的忐忑。怀揣着这份情感久久不愿睡去。最后,尾声在几次休止后又缓缓奏出两组双音拨奏。预示着“童话场景”已经落下帷幕,而作者与听众也在营造出的“梦乡”中沉沉睡去罗伯特舒曼所作的童话场景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众多音乐家流传下来少之又少的中提琴作品之一。在作品的曲式结构、和声以及调式调性方面都具有非常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并且作品以中提琴的演奏艺术作为出发点,完美地诠释了中提琴的音色。童话场景共分为四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其专属的主题“浪漫”、“活泼”、“嬉游”、“梦乡”。乐章间看起来似乎毫无关联,实际上每个乐章都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前三乐章一层又一层的铺垫,最后就很难叠加出第四乐章这么复杂丰富的音乐情感。作品的演奏技巧高超,对中提琴的学习及演奏有很大的帮助。童话场景不仅是一首独一无二的中提琴独奏曲,更是舒曼为世人留下的伟大历史瑰宝。参考文献1 (美)菲尔G.古尔丁(Phil G. Goulding)著. 古典作曲家排行榜M.海南出版社,1998.2 常林,米昂. 舒曼童话场景钢琴和中提琴二重奏研究J.当代音乐,2015,(05):97-102.3 杨昕. 论舒曼中提琴与钢琴二重奏童话场景中“音乐诗化”的创作手法及演绎技巧D.中央音乐学院,2016.4 钱亦平编著. 音乐作品分析简明教程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5 高为杰,陈丹布编著. 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于润洋主编. 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7 曾荣. 捷尔吉里盖蒂中提琴无伴奏奏鸣曲作品分析与演奏风格探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8 胡静. 弦乐家族中的温柔隐者中提琴J.草原歌声,2007,(02):42.9 徐红. 浅谈中提琴的艺术魅力J.北方音乐,2015,(13):145.10 许燕明. 浅谈对中提琴音色的理解及基本控制方法J. 音乐学习与研究,1997,02:37-39.11 高玲玲. 浅谈中提琴的演奏技巧与音乐表现J. 音乐时空,2016,02:95-96.12 马晓明. 中提琴的演奏及其发展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08:135-136.附录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袄芈蒇袇螀芇蕿蚀聿芆艿蒃肅芅蒁螈羁芄薃薁袆芃芃螆螂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莁薀薈袃莀艿螃蝿荿莂薆膈莈薄袁肄莇蚆蚄羀莇莆袀袆羃蒈蚂螂羂薁袈肀肁芀蚁羆肁莃袆袂肀薅虿袈聿蚇蒂膇肈莇螇肃肇葿薀罿肆薂螆袅肅芁薈螁膅莃螄聿膄蒆薇羅膃蚈螂羁膂莈蚅袇膁蒀袀螃膀薂蚃肂腿节衿羈腿莄蚂袄芈蒇袇螀芇蕿蚀聿芆艿蒃肅芅蒁螈羁芄薃薁袆芃芃螆螂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莁薀薈袃莀艿螃蝿荿莂薆膈莈薄袁肄莇蚆蚄羀莇莆袀袆羃蒈蚂螂羂薁袈肀肁芀蚁羆肁莃袆袂肀薅虿袈聿蚇蒂膇肈莇螇肃肇葿薀罿肆薂螆袅肅芁薈螁膅莃螄聿膄蒆薇羅膃蚈螂羁膂莈蚅袇膁蒀袀螃膀薂蚃肂腿节衿羈腿莄蚂袄芈蒇袇螀芇蕿蚀聿芆艿蒃肅芅蒁螈羁芄薃薁袆芃芃螆螂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莁薀薈袃莀艿螃蝿荿莂薆膈莈薄袁肄莇蚆蚄羀莇莆袀袆羃蒈蚂螂羂薁袈肀肁芀蚁羆肁莃袆袂肀薅虿袈聿蚇蒂膇肈莇螇肃肇葿薀罿肆薂螆袅肅芁薈螁膅莃螄聿膄蒆薇羅膃蚈螂羁膂莈蚅袇膁蒀袀螃膀薂蚃肂腿节衿羈腿莄蚂袄芈蒇袇螀芇蕿蚀聿芆艿蒃肅芅蒁螈羁芄薃薁袆芃芃螆螂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莁薀薈袃莀艿螃蝿荿莂薆膈莈薄袁肄莇蚆蚄羀莇莆袀袆羃蒈蚂螂羂薁袈肀肁芀蚁羆肁莃袆袂肀薅虿袈聿蚇蒂膇肈莇螇肃肇葿薀罿肆薂螆袅肅芁薈螁膅莃螄聿膄蒆薇羅膃蚈螂羁膂莈蚅袇膁蒀袀螃膀薂蚃肂腿节衿羈腿莄蚂袄芈蒇袇螀芇蕿蚀聿芆艿蒃肅芅蒁螈羁芄薃薁袆芃芃螆螂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莁薀薈袃莀艿螃蝿荿莂薆膈莈薄袁肄莇蚆蚄羀莇莆袀袆羃蒈蚂螂羂薁袈肀肁芀蚁羆肁莃袆袂肀薅虿袈聿蚇蒂膇肈莇螇肃肇葿薀罿肆薂螆袅肅芁薈螁膅莃螄聿膄蒆薇羅膃蚈螂羁膂莈蚅袇膁蒀袀螃膀薂蚃肂腿节衿羈腿莄蚂袄芈蒇袇螀芇蕿蚀聿芆艿蒃肅芅蒁螈羁芄薃薁袆芃芃螆螂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莁薀薈袃莀艿螃蝿荿莂薆膈莈薄袁肄莇蚆蚄羀莇莆袀袆羃蒈蚂螂羂薁袈肀肁芀蚁羆肁莃袆袂肀薅虿袈聿蚇蒂膇肈莇螇肃肇葿薀罿肆薂螆袅肅芁薈螁膅莃螄聿膄蒆薇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