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第九章第3节《大气压强》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第九章第3节《大气压强》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第九章第3节《大气压强》教学设计_第3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第九章第3节《大气压强》教学设计_第4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第九章第3节《大气压强》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第九章 第3节大气压强教学设计辽宁省朝阳市第一中学 张珺涵9.3大气压强教学设计辽宁省朝阳市第一中学 张珺涵一、教材分析大气压强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对大气压强的研究是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运用压强、压力、水的沸点、液体密度、液体压强等内容来认识的,由“想想议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从而用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进一步学习大气压强的测量和应用。也为后面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及气体浮力奠定坚实基础。大气压强的学习是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大气压强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等有广泛的意义。二、教学设计思想1、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喜欢动手动脑,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气体看不见、摸不着,气体压强易被人们忽视,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结合多媒体,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让学生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2、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观察思考分析探究”的思路逐一展开,让学生通过实验,使他们对大气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探究测量大气压的方法。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实验,检验大气压强的存在。能通过实例说出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量级,能说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2过程与方法: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联系实际,能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大气压的存在与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2知道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2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五、教学方法这节课我设计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实验与讨论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验演示教学法、启发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从实验现象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六、教学过程相关实验器材:侧壁有孔的矿泉水瓶、水、空塑料瓶、热水、两个大小相同的橡胶吸盘、两只玻璃试管(一只较细,另一只稍粗)、硬纸片、平口玻璃杯、金属盒气压计等。1、设境激趣、导入新课复习液体压强的特点。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的底层,大气也受到重力,且具有流动性。那么大气是否也像液体一样,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呢?实验演示1:将侧壁有孔的矿泉水瓶装满水后,同学们看到水从侧壁的小空中流出来,请同学们思考可以采用什么最简单快捷的方法使水不从侧壁的小孔中流出来呢?实验演示2:取一个空塑料瓶,向里面倒入一些热水,稍后把热水全部倒出去,迅速把瓶盖拧紧。观察瓶子会发生什么变化?是谁把塑料瓶压瘪的呢?实验设计说明: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大气压强。2、新课教学:早在1654年,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奥托格里克就在马德堡市公开表演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把两个直径为30多厘米的铜质空心半球紧紧地扣在一起,用抽气机抽出球内的空气,然后让马向相反的方向拉两个半球。直到两边的马各增加到8匹时,才把铜半球拉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演示实验3:学生用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邀请两位大力士同学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感受大气压强的大小。你的感受怎样?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分析说明大气压强很大,并且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演示实验4:取两只试管,一只较细,一只稍粗,较细的试管刚好能够放进稍粗的试管里,并能在里面自由移动。在稍粗的大试管内装满水,把较细小试管慢慢插入大试管中一部分。将大试管倒置,放开手。你将看到什么现象?较细试管为什么能向上运动呢?演示实验5:“覆杯实验”(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2)、在玻璃杯里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杯口,用手按住,并将玻璃杯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水是否会流出来呢?师生分析实验:(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2)学生代表分别说明,不足部分由其他学生或教师补充。(3)教师小结:大气对浸在里面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呢?师生共同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测量大气压的数值呢?在实验5中,如果能找到大气压能托起水柱的最大高度,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则水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大气压支持的水柱太高,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代替,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水银有毒,且易蒸发,所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老师在海平面附近所做的“托里拆利实验”过程。在播放托里拆利实验视频前,我提出了4个问题:(1)、老师为什么要先向玻璃管中灌满水银?(2)、将灌满水银的玻璃管倒插在水银槽后,水银面为什么下降呢?(3)、玻璃管中的水银面为什么下降到一定高度后就不再下降了呢?(4)、怎样计算大气压强的数值呢?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看实验视频,积极思考。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1个标准大气压的数值P0=P水银=汞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想想议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以下问题。(1)、托里拆利实验中,如果玻璃管内进去了少量空气,会影响测量结果吗?为什么?(2)、一个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呢?若用水做实验,会有什么结果?(3)、如果外界大气压强变了,水银柱的高度是否变化呢?设计意图: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气压计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引导学生获知:在托里拆利实验的玻璃管旁立上刻度尺即成为一种测量大气压的工具-水银气压计。水银气压计携带不方便,给学生介绍使用较多的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越小。3、反馈测试 、活动迁移(1)、大气压很大,为什么没有把房子压塌呢?(2)、为什么气球升到一定高度会爆破?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寓教于乐,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热情和兴趣,增进了师生关系。4、归纳总结、系统掌握(1)、大气压强的存在(2)、大气压强的测量(3)、大气压强的数值5、课堂检测:(1)、著名的_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_实验第一次测定了大气压强的数值。一标准大气压相当于_厘米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合_帕,约_帕。(2)、下列现象与大气压无关的是( )A水往低处流B. 马德堡半球实验C用吸管吸饮料D塑料的吸盘贴在光滑的墙壁上能挂东西 (3)、测量大气压强可以采用一端封闭的玻璃管进行。如果测量时是通过在管中注入水进行的,则管的长度应该是( ) A.1米左右 B.0.76米就可以了 C.与管的粗细无关,小于10米即可 D.管长大于10米(4)、有一种用塑料或橡皮制造的挂衣钩,中间是一个空的“皮碗”,可以把它按在光滑的墙或玻璃上,在钩上再挂上几件衣服也不会掉下来,这是因为( ) A.墙对它有吸力 B.玻璃对它有吸力C.衣钉对墙或玻璃有附着力 D.大气压的作用(5)、做托里拆利实验时,测得大气压强值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 ) A.玻璃管放得不竖直 B.玻璃管混入少量空气C.水银槽内的水银太多 D.玻璃管粗细不均匀(6)、如图所示,玻璃杯中装满水。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后倒置,手松开后纸片和水不会掉下来。这是因为 ( ) A杯内水渗透到纸片里,把纸片“粘”住了B纸片和杯内水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C杯内水对纸片有向上的作用力,跟纸片的重力平衡 D大气对纸片有向上的作用力6、课后作业:(1)、请学生课后设计一个与大气压强有关的实验,并说明其中的原理;或列举不少于两个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利用。(2)、请学生课后动手做实验,估测大气压强的大小。实验器材: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要求:四个人为一组,写出实验过程和原理。七、板书设计大气压强一、大气压强的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二、大气压强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标准大气压:P0=P水银=1.013105Pa气压计: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八、物理教学思想1、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小组加分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的学习主动性。2、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