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_第1页
浅谈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_第2页
浅谈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_第3页
浅谈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_第4页
浅谈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如果能渗透全面、和谐、创新的理念,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改变现实的阅读教学的尴尬境地。本文主要从朗读氛围创建、阅读方法、开辟阅读阵地、主动探究等方面论述了强化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一些看法,力图让阅读教学更有效。【关键词】阅读方法能力培养现实的阅读教学经常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学生读书、感悟少,教师提问、分析多;学生质疑、发现少,教师牵引、灌输多。要使阅读教学真正走向成功,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特别关键:一、创建朗读氛围,夯实“读”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我认为让学生充分地“读”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各个学段的阅读必须要朗读,而且要“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是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应该形成这样的认识:只听老师滔滔讲解,不闻学生琅琅书声,这样的阅读课不是理想的语文课。叶圣陶先生这样描述朗读的最终目标:“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古代典籍,既无标点,也不分段,读者先得断句,然后才可能把握其意,不反复诵读直至理解怎么行?现代诗文,虽有标点,但哪些词该读重音,怎样停顿,朗读的节奏快慢、语调升降、语气急缓怎样把握,怎样由勉强读下来到读得流畅、读得有味,怎样艺术性地再现诗文意境,无不体现了朗读在理解文章中的重要作用。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需要激情引趣,宜用范读指导;需要梳理内容、分清层次,宜用引读;遇到对话颇多、情趣浓厚的课文,宜采取分角色朗读;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宜用齐读二、讲究阅读方法,提高“读”的效率不读书不行,死读书也不行。读书若得法,视野开阔了,感知、理解、鉴赏能力便增强,这是无可置疑的。精读是一种精心细致地、逐字逐句逐段地钻研体味,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式。即对作品的重点段,描写优美、精辟的句段,引导学生细心研读,反复诵读,驱遣想象去读,达到不仅领会作品语言文字本身所蕴涵的意义和韵味,而且更进一步领悟到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一般教师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只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精读,而不太注重略读和浏览的训练。其实,略读和浏览是新课程要求完成的重要教学目标,绝非可取可弃的“鸡肋”。对精读和略读之间的关系,叶圣陶先生曾作过精辟的阐述:对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对于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精读与略读的联系是密切的(准备与应用),区别也是明显的(主体与补充)。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一方面引导学生围绕着主题的提出和解决进行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的深度,学会阅读的方法;另一方面则要在精读训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采取多种方式多渠道阅读,扩大学生阅读的广度,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课标要求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习略读、浏览,到初中阶段要达到熟练运用,这就显示了略读和浏览在语文课程中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也可以说略读和浏览是阅读教学必须完成的重要教学任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注重。在教学中可首先选取一些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又符合中学生阅读层次要求的语段或文章,作为快速阅读的训练材料,篇幅上由短到长,内容上由浅及深,速度上由慢到快。对每一篇阅读的材料,老师都事先进行阅读时间的测算,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阅读时采取硬性的时间规定,要求他们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并达到基本理解的程度。在速读教学中,除了强化学生阅读速度的训练外,更要突出“高效”(即正确理解文句、文段、篇章)。学会在文段中快速地捕捉有效信息,即文章的重点词、中心句、重点段,以点带面,提高理解力;还可以采取“蒙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正确的推理、判断,把所“蒙盖文字”的内容读出来。三、开辟阅读阵地,拓展“读”的空间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学习语文与做其他事情一样都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新课标一再强调教材只是语文学习资源的一部分,要求“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外阅读”,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是语文学习的例子”。世界各国均采用文选的形式编写教材,原因在于文章吸纳了语言的精华,编者选文的目的是让教师通过文章或利用文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为了让学生只学会文章本身。具体地讲,教材是学习语文的手段、途径,课本不是“根本”,教参更不是“权威”。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囿于教材、囿于教参,要跳出文章教语文。作为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地组织和吸引学生参加课外阅读活动,注重拓展迁移,变“教材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材”,实现“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的大语文教学观,以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才能。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识课本上的字,只能读懂课文,那就是语文教学最大的失败,也是当今教育最大的悲哀。如何立足课堂于多角度拓展延伸呢?可以是出处相同的延伸。学课文社戏,便阅读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祝福等作品;教学狼,我顺便推荐了狼三则中的另两则及聊斋志异。也可以是内容相同的延伸,如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以让学生联系阅读诗经中的采薇、柳永的雨霖铃、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的赠汪伦等同为送别的名诗,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比较体会这首诗和一般表现哀愁伤悲的送别诗之截然不同,理解其意气奋发、豪迈激扬之情。还可以是写法上的延伸。如曹刿论战与子鱼论战对比阅读,醉翁亭记与其姊妹篇丰乐亭记的对比阅读。此外,运用电视、计算机多媒体、VCD视听设备,开设影视课,将部分与教材有关的优秀影片放给学生观赏。书海茫茫,报刊林立,怎样帮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又切合学习需要的读物呢?指导学生学会择优阅读;基于自己的语文能力,循序渐进地制订读书计划;通过读书活动交流会,交流阅读心得;举行讲故事、朗诵比赛活动,检验拓展课外阅读效果。四、倡导主动探究,优化“读”的效果翻开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页,“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三条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探究式学习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角色。对教师而言,探究式学习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分享思想,共同提高;上课不是无谓的奉献,而是提高专业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个体发展的促进者。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键在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要点有: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学习逐步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学习语文的方法。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应当着眼于学生探究的全过程,而不在于结果。目标无外乎:通过探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