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威汉代医简出土四十年研究综述摘要武威汉代医简是我国医药文献的瑰宝,其与随后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张家山医药简等开创了医药文献研究的新局面。自1972年武威汉代医简出土至今40年中,很多专家学者对这批医简进行了全面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书年代及所有者、文字考释、语言文字、简序与句读、书法、医简的临床运用等方面。关键词武威汉代医简;医药文献;简牍研究中图分类号K87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2-0074-04武威汉代医简于1972年发掘于甘肃武威旱滩坡一座东汉墓中,共计92枚,内容涉及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等,其发现为医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1973年,文物第12期发表的武威汉代医简的发现与整理、武威汉代医药简牍在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和对武威汉代医简的一点认识三篇文章,对医简进行了初步的整理与研究。1975年,甘肃省博物馆和武威县文化馆合编了武威汉代医简一书。武威汉代医简一经公布,就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专著有五部:日本赤堀昭武威汉代医简研究,张延昌、朱建平的武威汉代医简研究,张寿仁医简论集,张延昌的武威汉代医简注解以及中国简牍集成编委会的中国简牍集成(武威医药简)。武威汉代医简研究是研究医简最早的专著;武威汉代医简注解是在武威汉代医简研究的基础上对医简包括句读、字词考释、药方研究、各科成就在内的综合性研究著作;中国简牍集成(武威医药简)更多侧重于文字的断句、标点和汇释。但其中错误比较多,何茂活中国简牍集成武威医药简标注本指疵对其中的疏误之处进行了指正。关于武威医药简的学位论文有五部:陈魏俊武威汉代医简文字考释、于文霞五十二病方和武威汉代医简副词比较研究、吴婷武威医简形声字研究和刘立勋武威汉代医简文字编及集释,田河博士后出站报告武威出土汉晋简牍整理与研究(武威医简部分)(未刊)。同时,相关的学术研究文章近百篇。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研究成果作一简要叙述。一、成书年代及所有者武威汉代医简出土于东汉时期的墓葬已是确论,但就医简具体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却没有定论,学界普遍认为是东汉早期。医简整理者根据其所出墓葬与东汉武威磨咀子六号墓相似,且同墓所出五铢钱上“五”字在形制与书体上明显具有东汉早期五铢钱特征,以及墓室形制、殉葬品等,初步推断其时代为东汉早期。罗福颐对武威汉代医简的一点认识根据医简章草字体与流沙坠简中有东汉早期年号的章草简中“食”、“当”写法的对比,得出医简的年代应当在东汉初期,建武、永平(5568)前后。王辉高山鼓乘集武威汉代医简疑难词求义认为,在很多医书中“癃”在殇帝之前称“癃”,之后称“淋”,而医简称“淋”者只有一处,其余均称“”(癃),因此,医简的抄写年代下限应该在殇帝之前,即不会迟于公元106年。综上诸观点,我们可以大致确定医简抄写年代在公元25106年间,属东汉早期。对于医简所有者的确定,主要是依据同墓所出的一支鸠杖。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编武威汉简王杖十简有这样的记载:“制昭丞相、御史:高皇帝以来,至本二年,胜(朕)甚哀老小,高年受王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司马彪续后汉书礼仪志称:“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玉杖即王杖)。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医简的所有者应是一位社会地位较高并从医多年的老人。二、文字考释关于医简疑难字词的考释,历来都是专家学者着力最多的部分。其考释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字、词方面。“冶”(简3):李学勤“冶”字的一种古义认为,医简中的“冶”字,准确意义应为“捣碎”;并且此义项为“冶”字增添了一种新的古义,解决了诸多疑难问题。段祯简帛医书“冶”字考亦认为其义为“捣碎”。将“冶”字释为“捣碎”,已成学界定论。简帛竹书的发现可补充字、词的义项,此可为一例。“”(简8):王辉高山鼓乘集武威汉代医简疑难词求义释为“雁声”,雁喜群飞,离群者常伤心哀鸣。以“雁声”喻人之久咳声嘶,可见所治之病与咳同类。袁仁智武威汉代医简校注拾遗认为,原简应该为“雁声”,即鹅声。“”、“泔”、“五”(9、10简):王盼、程磬基“”、“泔”、“五”探讨认为,“”即为“癃”字,就其病名与症状的描述,颇似今之淋症。“泔”是指米泔汁样的小便,伴有小便淋漓涩痛等临床表现。医简第9、10简记载:“治诸:石出石,血出血,膏出膏,泔出泔,此五皆同乐治之。”此句明确指出有五,但文中只有四,缺一,二位先生指出,第五或是笔误,或是四淋之外的“诸淋”(“”字对应“淋”字)。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襄公二十六年中即有将“降”错写为“隆”的例子。“”(简15):整理者将此字释为“痤”,而施谢捷武威、马王堆汉墓出土古医籍杂考认为,“”不能释为“痤”,参照同墓出土的简23、木牍85乙和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应该释为“痉”,袁仁智武威汉代医简校注拾遗也认为此字宜作“痉”。“行解”(简42):杜勇武威汉代医简42、43简考释认为“行解”是治疗伤寒的第一步,在行解后,若病情发展为恶寒发热为主的症候时,开始服用发汗药进行解表。王辉高山鼓乘集武威汉代医简疑难词求义认为,“行解”之“行”是步行、散步之义,“解”是通过某种方式排泄体内寒热邪毒。王林生枫乳香药名辨及行解一词释认为,“行”有“去”义,“解”有“散”义,因此,“行解”有“去除”、“发散”之义。段祯武威汉代医简“行解”义正认为,“行解”之“行”当训为“即”,“解”乃痊愈之义,“行解”为“即解”之义。“”(简45、简48):张丽君武威汉代医简考释释为“身空”,义为身体虚弱。于豪亮于豪亮学术文存认为,“”两字是汉朝惯用的一种草书,“”字上部的“”是草书的“门”字,故“”是“闭”字;居延汉简中“塞尉”的“塞”字草写作“”,故医简中的“”正是“塞”之草书,两字相合应为“闭塞”。彭达池武威汉代医简札记三则认为,“”是“两完”的异写,简45中当读作“两碗”,“使病者宿毋食,旦饮药一刀圭,以肥美(两碗),十日壹饮药”句指的是治症瘕病的服药方法;而简48中的“两完”应该是“两全”,复指前面简文已经提到的“祛中冷”和“病后不复发”。“大黄”(简51):整理者认为“大黄”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为“肉”字的古体,应释“大黄肉”;一种是“”为“丹”字,应释“大黄丹”。刘纲武威汉代医简大黄考释认为“大黄肉”、“大黄丹”均可讲通,不论是作“大黄肉”还是“大黄丹”解,全部释为大黄比较妥当。原简作“大黄”,实乃古人强调大黄入药应经炮制除去无用部位粗皮,或对大黄外观形态作性状描述以示优劣。施谢捷武威、马王堆汉墓出土古医籍杂考认为,应释为“大黄丹”,疑即黄丹之大者。王辉高山鼓乘集武威汉代医简疑难词求义认为,应该是“大黄肉”,肉和丹字形相似,但大黄丹讲不通,大黄肉就是大黄的去皮根状茎。段祯武威汉代医简“大黄丹”考证认为,根据医简“肉”、“丹”二字的书体特征,应为“大黄丹”,并且根据医简偏正式构词特点,指出,将“大黄丹”解释为断面呈黄色的大黄,有悖于医简用字惯例;他认为“大黄丹”就是“黄丹”。“”(简11、简50):王辉高山鼓乘集武威汉代医简疑难词求义认为,整理者释“头”为“”甚是,但释“”为贝母,则似有待商榷;其实“蝱”就是“头”一类,“头”与“蝱”大概只是同一生物的不同亚种,而决不是一虫一草。贝母虽也疗“金创”,但主要还是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以之治“瘀”,并使“倍(背)恿(痛)者出血”,似不可能。彭达池武威汉代医简札记三则也认为,将“”释为贝母不确,他认为“”和“头”都属于同一种虫类药,区别只是“”用全虫,而“头”仅用其头部入药而已。“加”(牍87甲):杜勇武威汉代医简考释认为应释作“疥疮”。陈魏俊武威汉代医简考释二则认为应该是在疮面结痂的皮肤病。“五辰”(牍90甲):陈魏俊武威汉代医简考释二则怀疑“五辰”指六十甲子中凡地支遇辰的,即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五辰、辛”之“辛”是“庚辛日”之“辛”。“河菆”(牍91乙):杜勇武威汉代医简考释认为,“菆”即说文所释“麻蒸”也,似非医简所指;“菆”通“”,菆、蕺音近,例可通假,“蕺”见于名医别录,即今鱼腥草;鱼腥草生长在河边及潮湿之地,故称“河菆”。施谢捷武威汉代医简简帛文字考释札记(续)认为“河菆”应为“荷菆”,即“荷茎”、“荷梗”、“耦(藕)杆”。“肦膊”(牍88):张丽君“肦膊”考释认为,“肦”是“肪”的双声通假字,故“肦膊”即为“肪膊”,义为猪肉脂肪。用猪肉、猪油脂肪或其他动物脂肪调制膏药在古代是常有的事。“弓大”(牍88):杜勇武威汉代医简考释疑“”通“蓷”,“”下之“又”与“推”左之“扌”在隶书中均作手形,似手持物,故两字可通。“蓷”即今之益母草。益母草是妇科要药,作为“治妇人膏药方”正与医简内容相合,因此,“弓大”应是益母草。彭达池武威汉代医简札记三则认为,“弓”为“乃”字,其义为“大”,“大”为“大蓟”。“大蓟”属菊科,是有凉血、止血功能的药物。因药名“大蓟”有“大”字,为避免重复,表示药物剂量时常用的“大”就用“乃”代替。另外,施谢捷武威、马王堆汉墓出土古医籍杂考对医简中的“门冬(牍80甲)”、“寒水(牍87甲、乙)”作了考释。杜勇武威汉代医简42、43简考释对医简中存在疑问的“鲁氏青(简42)”、“解腹(简42)”,武威汉代医简考释对“白水侯(牍84甲)”、“马宥(牍87甲)”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张显成简帛药名研究和先秦两汉医学用语汇释,对医简中涉及到的药名异写和医学用语进行了研究。三、语言文字研究张正霞武威汉代医简构词法研究对医简全文的构词法做了研究,指出在全简约512个词中有单音词284个,复音单纯词8个,合成词220个。通过对医简中的合成词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归纳出其词性和结构形式。吴婷武威医简形声字研究对形声字的类型、形符和声符的位置、形符和声符的构字频率、形符和声符的历时对比等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医简中形声字的使用状况,探讨了其在形声字整个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段祯浅谈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量词及其分布特征及刍论武威汉代医简中量词的用法两篇文章对医简中的量词做了穷尽性考察,共统计出21个量词225处用例,指出了医简量词的分布特征;他还对医简中量词同数词、名词的组合使用情况及其所承担的句法功能进行了分析。何茂活、谢继忠的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通假字和讹误字对医简中的通假字和讹误字进行了归纳分析,尤其是对通假字的表现及成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解证,同时结合实例辨析了通假字、古今字、同源字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张显成的武威医简异体字初探、徐莉莉武威汉代医简异体字考和何茂活武威汉代医简异体字补议分别对医简中的异体字进行了分析研究。何茂活武威医简同源词例解兼以五十二病方为证以五十二病方为参证,对医简中比较典型的18组同源词进行了疏证。另外,李具双武威汉代医简的用字特点对医简的用字特点进行了总结。何茂活武威医简用字与今惯用字偏旁歧异类析从大的范围对医简的异文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武威医简语言文字学价值述要一文指出了医简在文字学方面的价值。陈魏俊武威汉代医简中用字的音韵分析声母部分对医简用字的音韵进行了分析。四、句读、简序、标题研究日本赤堀昭武威汉代医简研究和张延昌武威汉代医简注解对简文做了句读,二者有很多不同之处。段祯对张先生的个别句读有异议的地方做了补充说明。杜勇武威汉代医简42、43简考释认为根据古文的行文习惯,“治”字后应跟病症名、方名、方药组成、服用方法、疗效等,而该简语序错乱,简末“伤寒逐风”四字归属不明,疑医简抄写者在撰写过程中漏掉了上述四字,而在药方末尾加以补充,这样并不妨碍抄写者自己阅读;假如此说成立,则正确的表述方式应为:“治伤寒逐风鲁氏青(散)行解解腹方”刘金华武威汉代医简考释五则将简12字数与其他完整简对比,得出简11、12缀连起来不妥,他们当属于不同组(医方)的简文,应分别排列释读。简18与简17不属于同一个药方,应该分别排列、释读。并根据简文所缺字数和简19上下两端的纹理,认为不能将简19的上下两端缀合成一支简,应将简19下端编联于简20之前,简19上端与简20、21比类相附。简27上下两端亦不应缀联为一支简。根据简27下半段和简19上半段内容,得出此二段原本属于同一支简也未可知。同时,他认为简45和简72缀联为一支“如有征当出,从(简45)(有)征当下,从大便出(简72)”较妥。陈魏俊武威汉代医简考释二则认为牍90甲中“五辰辛”应断为“五辰、辛”,该牍的后面也有“五辰”,可互证。张显成简帛书籍标题研究对医简的标题体例作了全面的研究。五、书法研究目前对医简书法方面进行专门研究的是林进忠的武威汉代医简的行草书法,他认为,武威医简的书写年代正是汉代隶行与隶草均发展成熟的时期,出土医简文字具有相当的质量,除有隶书之外,也有隶行与隶草,书写表现均极优异可赏,对于草书源起发展的探索,以及行书、草书的文字形体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六、医简的临床运用研究由于医学知识的因素,对医简所载的临床运用进行研究的主要是医学工作者。临床应用的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一为医简药方和治疗手法的研究;一为医简与其他医药文献的比较研究;一为临床实践研究。(一)医简药方和治疗手法的研究张寿仁医简论集对医简的制剂之法和服剂之法进行了研究,并对牍81的“治痹手足臃肿方”和简中记载的“金创方”、“白水侯方”、“治久咳上气喉中如百虫鸣状卅岁以上方”、“治邚人膏药方”、“治烫火冻方”进行了校释和研究。杨森、郑访江、祁琴武威汉代医简终古毋子治之方注解对医简中记载的终古毋子治方进行了注解,并且认为该方是治疗男子不育症的最早方剂。张定华武威汉简中的中医男科学成就分析、总结了医简中的男科学成就。张剑锋、张晓刚武威汉简的外治特点对医简的外治特点进行了研究。陈魏俊武威汉代医简方药药理分析四则对医简记载的“治久咳上气喉中如百虫鸣状卅岁以上方”、“治久咳逆上气方”、“治伤寒逐风方”和“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的药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其武威汉代医简针灸禁忌简注释还对医简中牍90甲、乙和简2125所记载的针灸禁忌文献进行了注释、研究。张延昌、田雪梅、杨扶德武威汉代医简中的外、妇、五官科方药及应用对医简中记载的外、妇、五官科方药及其应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同时,其武威汉代医简的内科学成就对医简的内科学成就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其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针灸、推拿学成就对医简针灸、推拿学成就进行了分析、总结。张延昌武威汉代医简出土文物药学贡献考证也从药物的品名、药物炮制、用药方法三个方面对医简的药学贡献进行了考证,同时,其从武威汉代医简治久咳方谈肺肾关系对医简中治久咳方与肺肾关系进行了论证。张定华、孙其斌从武威汉简看仲景学说通过对药名的确立、症状的描述、辩证施治法则的运用、药物运用等方面的研究,认为医简内容为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提供了临床基础。张剑锋武威汉代医简的五官病治疗特征对涉及到五官的15枚医简(16、5767、6971)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内容体现了外治法为多,且内外兼治、一方多用的治疗特征。李应存伏梁病证治古今谈认为医简中的伏梁病属于脘腹部脓肿性疾病。李万庆武威汉简方用药特色浅析对医简的用药特色进行了分析。李大卓武威汉简用药特点探析对医简的用药特点进行了探析。(二)医简与其他医药文献的比较研究蓝寿梅武威汉代医简的辨证论治通过对医简与内经相对照分析,认为医简在辨证论治方面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反映了东汉初期的医学水平。赵光树、余国友武威汉代医简与五十二病方药物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