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生成教学案例及反思.doc_第1页
课堂生成教学案例及反思.doc_第2页
课堂生成教学案例及反思.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堂生成性教学案例参考表单基本信息学 科语文年 级六教学形式新授教 师林文兰单 位海安县开发区实验小学课 题最后的姿势生成性案例描述(课堂上非预设的、意外的情况发生的背景情况、经过、应对办法和效果等)记得有一天上午,我伴着悠扬动听的上课铃声,带着早已准备好的教学方案,和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来到教室。可是,面对学生一个个无精打采、睡意矇眬,那样子已让我心冷三分。怎样的教学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呢?我的大脑立刻思索着这个问题。对,上几届学生对“大组质疑问难,合作解答”的方式最感兴趣,今天何不试试?于是,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最后的姿势,想尝试吗?”只见学生露出一脸的好奇。学生们欢呼起来:“老师,太好了,太好了!耶!”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我随后提出:“要能提出问题,要能为同学解决问题,那要先熟悉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学生都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和刚开始时“判若两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样:“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觉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几分钟读书后,一只只可爱的小手不断地举了起来。为了能保护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我采取大组合作的方式来质疑。大组轮流依次提问,一个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得10分,特别好的加奖10分,最后看哪组提问的人次多,依据得分多少评出冠亚军队。当这一比赛规则宣布后,几十双小手跃跃欲试,他们能提什么问题,此时此刻,我好想知道。问:请问,课文第二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是什么描写?问: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问:我不明白课文为什么要以“最后的姿势”作题目?学生的问题很多,每个孩子提的问题,我都给他们打分。学生由疑而问,哪怕是一些幼稚的、肤浅的问题,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得到充分的关注,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提出问题,更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我就建议学生可以采用请人帮助的办法。帮助同学解答正确给10分,解答得很完美的再加10分,最后合计大组的总得分。也许是来自小集体的力量吧,每组都争着抢着回答,都想为小集体争光。答:我想文中第二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主要是环境描写。答:这样写为后面要发生地震这样的灾难埋下伏笔等等。答: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课文,就会知道。(我就马上相机指导学生读课文。他们读得有声有色,读出了老师的焦急、忠于职守、关心学生的教师风采)此时,学生不光单纯地在解决问题,还帮助同学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五分钟的时间就要下课了,我说“同学们,我们一起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位可敬的老师说呢?”有的说“老师,您像蓝天,我们在您的怀抱里自由翱翔”有的说:“老师,您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案例反思与启示(评析案例中的成败、需关注的细节等,如果类似情况发生将如何处理更好,对如何应对非预设情况发生有何经验或教训等)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让我学会了科学应对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首先是从容不迫 当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时,无论是已经预设的还是未曾预设。教师要给自己一个平静的心态,不慌不忙,从容不迫,相信自己已经充分地预设学生,预设文本;面对如此的生成,已是胸有成竹,一定会在与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与合作中迎刃而解。其次是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用来从那转瞬即逝,稍不留神就被忽视的生成性资源中捕捉有效的信息。二是给自己一个平静心态以及对捕捉的信息进行思考、分析的时间与空间。倾听时,教师要用自己的眼睛注视着说话的学生,用点头、微笑等方式来表达你的理解与赞同,并做出适当的鼓励。在捕捉有效信息的同时,更传递着对学生的尊重。再次是善于引导 笔者以为这里的引导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顺着学生的问题往下走,把问题交给全班同学,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共同思考,我把它称为“顺水推舟”。如一位老师在教草船借箭一文时,学生产生了独特见解:从课文内容看,诸葛亮不是向曹操借箭,哪有这样借的?倒不如说是诈或骗,对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非凡。此时,教师要求学生再把课文细读一遍,在小组内讨论后进行现场辩论。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各抒己见、据理力争,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有些质疑是教师始料不及的,但由于教师在课前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以生为本,在预设中充分尊重学生,提供学生探索“未知”的时间与空间。二是“投石激浪”,即对于学生的个性化解读,采用反诘的方式,激起所有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如我教五彩池一文时,突然有一学生好奇地问:“老师,五彩池能游泳吗?”这一问题立即引起所有同学的兴趣。见此情形,我稍作思考后,故作反诘:“五彩池能游泳吗?”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炸开了锅,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我连忙插话:“既然大家这样感兴趣,那我们小组讨论一下好吗?”话刚说完,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行动起来,最后通过讨论不但认识到五彩池不可以游泳,而且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更训练了思维。总之,引导学生的目的就是把问题再次抛给学生,利用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集体力量,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向导”作用,在彼此的语言、情感乃至生命的对话与碰撞中圆满解决问题。最后是巧妙延伸上述两则案例中,学生的问题都在师生、生生、生本对话中巧妙解决,而有时有些问题却无法当场解决。我们除了要主动承认自己无法解决之外,更要学会巧妙延伸。如教学放风筝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对照插图,用语言描述天空中的情景之后,又启发学生放飞想象,在插图上补画出一些美丽的风筝。展示时,学生发现有人连接风筝的线是笔直的,有人连接风筝的线是弯曲的。在双方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时候,老师插话了:“他们俩的话都有道理,但是谁也说服不了谁。老师我也说不清,我看最好的办法是用事实说话。正好,星期五学校将组织我们去农场放风筝,到时候,请大家都认真地观察,看看风筝线到底是直的还是弯的?”教室里一下子欢呼与雀跃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