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门阀制度的兴衰过程.doc_第1页
东晋门阀制度的兴衰过程.doc_第2页
东晋门阀制度的兴衰过程.doc_第3页
东晋门阀制度的兴衰过程.doc_第4页
东晋门阀制度的兴衰过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号:2010030077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士学位论文题 目 东晋时期门阀制度的兴衰 学 生 刘阳阳 指导教师 张丽 副教授年 级 2010级专 业 历史学系 别 历史系学 院 社会与历史学院哈 尔 滨 师 范 大 学学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 东晋时期门阀制度的兴衰学生姓名 刘阳阳指导教师 张丽 副教授年 级 2010级专 业 历史学2014年1月课题来源:题目自拟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全面研究门阀政治在东晋时期的兴衰,以及了解一下门阀政治对后世的影响。意义:魏晋南北朝虽处于长期分裂对峙状态,但在政治经济制度上多有建树,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九品中正制,士族制度、均田制是这一时期初创的政治、经济制度。士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认识士族制度的产生、发展、衰落消亡的过程。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现状:门阀政治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是在20世纪后半叶,唐长孺门阀政治的形成及其衰落一文认为门阀政治的发展和衰落也与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息息相关(武汉大学学报1959年第8期)。还有很多学者们讨论门阀政治的这个论题,如杨廷贤南北朝之士族(东方杂志1939年第4期)、方壮猷中国中古时期之门阀(中山文化季刊1944年第5期)等。发展趋势:在田庆余东晋门阀政治(田庆余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一书中,以丰富的史料考证分析,对中国历史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探讨,认为中外学者称的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实际上只存在于东晋一朝。田庆余把该课题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由于东晋时期现存资料文献比较丰富,中国学者们对其研究比较深入全面,形成自己独特研究风格,随着资料的不断出现及挖掘,中国学者对东晋时期做出更大贡献。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研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主要内容:一.门阀制度兴盛时期: (一)门阀制度的萌芽 (二)门阀制度的形成 (三)门阀政治的确立与鼎盛时期。 二.门阀制度的衰亡。主要方法:1、通过对相关史籍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的方法。 2、去图书馆找相关的史料书籍进行比较的方法。 3、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的学者的观点。主要问题:1、题目下来以后,在确定小范围内容时候有些难。 2、相关史料较少,且理解不是很容易。解决方法:1、图书馆找相关的书籍,史料。 2、通过互联网,认真筛选,寻找有效信息。 3、多向老师请教,与同学多交流、探讨。 4、积极翻阅古籍,查阅史料.课题研究起止时间和进度安排:起止时间:2013.122014.5进度安排:2013.122014.1 查找资料,在老师指导下确定选题,开题 2014.1 2014.3 收集、整理资料,开始论文写作,提交初稿 2014.3 2014.5 修改论文,提交定稿,参加答辩课题研究所需主要设备、仪器及药品:外出调研主要单位,访问学者姓名:指导教师审查意见: 该同学毕业论文选题比较恰当,资料准备充分。同意其作为本科学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指导教师 (签字) 2014年 1 月 教研室(研究室)评审意见: 同意开题。中国古代史 教研室(研究室)主任 (签字) 2014年 1 月院(系)审查意见: 同意开题。 社会与历史学院 院(系)主任 (签字) 2014年 1 月学 士 学 位 论 文 题 目 东晋时期门阀制度的兴衰过程 学 生 刘阳阳 指导教师 张丽 副教授 年 级 2010级 专 业 历史学 系 别 历史系 学 院 社会与历史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4年5月东晋时期门阀制度的兴衰过程刘阳阳 摘 要:中国古代的门阀制度,整个看来,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至于士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等特征,都是由前者逐渐派生的。所以门阀制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当属于政治制度的范畴,社会制度的成分是次要的。只有到了隋唐以后,方才逐渐完全转化为社会制度,并最后退出历史舞台。门阀制度大体萌芽于东汉后期,初步形成于曹魏、西晋,确立、鼎盛于东晋及南北朝前期,而衰落于南北朝后期。关键词:东晋;门阀制度;演变过程作为一种政治运作方式,门阀政治乃是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门阀政治来自于皇权,有逐步回归皇权。1 门阀制度兴盛时期(一)门阀制度的萌芽 东汉后期,豪强地主享有许多特权,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逐渐成为名门望族。士族地主,也就是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但是他们主要还是通径察举的途径入仕为官,朝廷取官的主要依据是个人的儒学修养和德才,而不是观其门第和家族社会地位的高低,不过,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凭借家族阀阅入仕的风气。(二)门阀制度的形成 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士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政权,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在政权上把持中央和地主政权,经 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建东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三)门阀政治的确立与鼎盛时期士族制度的形成,是指统治阶级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其最明显最重要的特征便是西晋的“二品系资”,所谓“二品”,乃中正品第。其衡量标准,本为德才,可是正是增加一个标准:资。换言之,如果资不够,即使德、才合格,一般也不能取得人品二品。这里门阀制度发展史上的一盒里程碑,资是按本人或父祖官爵高低来衡量,由于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的品第经司徒府批准后,与吏部铨选上个人仕进升迁的迟速,官位的高下相一致,因而实行“二品系资”。之后必然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只有具有较高官位的人及其子弟,可以获得人品二品,只有人品二品才具有铨选和升迁较高官位的资格,而有了较高的官位,又可以继续获得人品二品。门阀制度的确立与东晋时期特殊的历史条件十分不开的,一方面君弱臣强,动静政权相继为王、谢、桓、庾四大家族所控制,其子弟总被定为上品,起家入仕即可为五品清官。久而久之,乡品与官品的高低,不在认为是个人素质的高低,而归宗于家族血统的贵贱,所以有时称“乡品”为“门品”。另一方面,由于战火不断,封建统治者忙于战争,学校兴废无常,学术文化转移到士族家族手中,成为士族的家学,知识士族尤其是高门甲族的子弟才有机会学习读书,平民阶层没有读书识字的条件,他们的政治、文化素质比士族要差很多。封建王朝只有依靠高级士族,从而促成了门阀制度的确立。门阀制度到了东晋南北朝前期,主要特征是,以先辈血统高贵与否来确认门第等级,社会一门阀制度将人列为高门,次门和役门三个阶层,仓听取官完全为门阀制度操控,主要特点是:第一,相拼的评定和朝廷选官由西晋时期注重德才演变成为完全依照先辈血统关系来决定,没有“寒素”的门径,父祖血统的高低贵贱决定士族门第的高低,士人如果不是出自高门,即使有得才也不会被中正官评委高品,繁殖,假如是高门子弟,即使无才无德i,甚至是白痴,也会被定为“高品”。“二品系资”被“门第二品”所取代。东晋时王述出自太原王氏,年轻时“人或谓之痴”,但丞相王导因其出身高门辟除为“中兵属”。第二,户籍上士庶界限也完全以先辈血统的贵贱作为区分的唯一标准,若出身庶族,即使因功迁至高级管理,户籍上仍是寒门。第三,因为上述原因,士庶之间等级森严,所谓“士庶之际,实自天隔”。两者之间不能通婚,甚至除了公事之外,户籍上仍是寒门。 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主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原因是东晋王朝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王朝利益必要时必须服从这些士族利益。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那时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这一时期,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淡,为维护这种制度,东晋南朝时,士族非常重视编撰家谱,讲究士族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原因是东晋王朝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那时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这一时期,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为维护这种制度,东晋南朝时,士族非常重视编撰家谱,讲究士族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于是谱学勃兴,谱学专著成为吏部选官、维持士族特权地位的工具。 这一时期土族政治上拥有特权,清官要职被士族垄断;经济上拥有田庄,占有大量土地人口,还经常与官府争夺劳动力人口;文化上家学传承,占据垄断地位,还大兴谱牒之学,崇尚清谈玄学,擅长长书法、绘画等艺术;社会上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等。士族把持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清官要职被士族垄断。经济上拥有田庄,占有大量土地人口,还经常与官府争夺劳动力人口,文化上家学传承。占据垄断地位,还大兴谱牒之学。社会上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等。士族把持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 总之,东晋政权是门阀政治的时代,在门阀政治的格局下,包括南北门阀世族在内的士族名士联合执政。皇权从属于门阀政治,皇帝成为士族利用的工具,而不是效忠的对象,东晋门阀政治是由“王与马,共天下”开启的。继琅邪王氏之后,颍川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又先后当权,“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也相继变成庾与马、桓与马、谢与马“共天下”的格局。在门阀制度的格局下,几个大的门阀世族之间,彼此牵制,相互掣肘,再加上南北民族矛盾的始终存在。从而维持百余年之久,在门阀制度格局下,七族当权凌驾于司马氏的皇权之上,但又不能取代皇权,具体表现出来就是主弱臣强,而司马氏的皇权又始终不绝如线。东晋门阀政治的结束,也是门阀世族在政治上趋于没落的时候,东晋末年,反对门阀政治的活动风生水起,以孙恩、刘裕为代表的次等士族在反抗斗争中力量逐步壮大,最后终于发生了刘裕代晋自立事件。刘裕易晋为宋,是历史的转折点,它意味着存在百余年之久的门阀政治已成为明日黄花,皇权政治又恢复统治地位,中国历史上门阀政治时期也就是皇权政治的变态时期,基本上宣告结束,从此之后门阀士族或门阀制度尽管依然存在,并发挥相当的作用,但毕竟已不再是决定性的政治力量了。二门阀制度的衰亡 东晋后期到南朝时期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落。根本原因在于士族自身的腐朽,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就可做官,世代控制高级官职。特殊的社会环境使许多士族不思进取,沉溺于清闲放荡的生活,不屑于政务军务。加之士族是近亲联姻,身体素质极差,因此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以后,一些庶族出身的将领脱颖而出,显示出较高的政治、军事才能,声望与权力迅速上升,南朝宋、齐、梁、陈开国诸帝均为庶族将领。南朝帝王虽无法改变高级士族垄断高官的局面,但却引用庶族官吏委以品位不高却握有实权的职务,在实际执政中分享了士族的特权。这一时期士族制度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二是受到农民起义的打击;原因之三是士族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中受到打击、削弱。上述三种原因相互作用,极大削弱了士族制度的阶级、经济基础。 到了南朝时期,由于门阀世族自身的腐朽。丧失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统治能力;社会阶级矛盾的冲突和激化,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进而典掌机要,控制地方,统帅军队,以武功称帝,如刘裕、萧道成等,打破了门阀地主一统天下的局面。世族地主此时虽据高位,却已无实权,走向必然的灭亡。后经候景之乱、隋灭陈等变化,门阀等级制已奄奄一息,庶族地主跃居政治舞台的主要地位。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终于使产生于魏,盛行于晋的门阀士族制度在政治、法律制度上最终消亡。 隋唐时期士族制度走向消亡。其原因一是隋唐科举制的实施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过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摧垮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础“九品中正制”;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推行使一部分无地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些土地,也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其禁止无限占田和随意买卖土地的规定,多少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和保护自耕农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二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三是农民战争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制度。从此,存续了六七百年的士族制度最终在历史舞台上消失。注释:1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朱绍候,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中华书局出版社,1990.。3刘精诚,两晋南北朝史话,上海广播出版社,1989。4李文才,两晋南北朝十二讲,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参考文献:1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朱绍候,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中华书局出版社,1990.。3刘精诚,两晋南北朝史话,上海广播出版社,1989。4李文才,两晋南北朝十二讲,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5李传军,歌谣俗语与两汉魏晋南北朝社会,北京师范大学,2005。6李军,论东汉士人阶层的政治权力基础,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7金仁义,东晋南朝国婚之流变,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王建国,东晋南迁士族与文学,复旦大学,2005。9王东洋,魏晋南北朝考课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10罗萍,两晋南朝门阀士族的奢侈性消费及其影响,郑州大学,2003。11杜绍顺,北魏门阀制度辨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12姚晓菲,两晋南朝琅邪王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扬州大学,2007。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FAMILY SYSTEM OF THE EASTERNE JIN DYNASTYLIU Yang-yangAbstract:Chinese ancient patriarch system, as a whole, the main features andappointing officials according to family selection to compete; as for theexemption of corvee, marriage status, Shishu occasion, real self day separate characteristics, are derived from the former gradually. So the family system in a fairly long period of time, mainly when the politicalinstitutions, social system components is of secondary importance. Only after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had gradually completely into thesocial system, and finally quit the stage of history. The system hassprouted in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initially formed in Cao Wei,Western Jin Dynasty, heyday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the establishment and early dynasties, declined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