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0mm中板矫正机设计
55页 18000字数+论文说明书+7张CAD图纸【详情如下】








压下螺丝.dwg
工作辊零件图.dwg
蜗杆.dwg
蜗轮.dwg
2600mm中板矫正机下辊系总装配图.dwg
2600mm中板矫正机压下机构装配图.dwg
2600mm中板矫正机装配图.dwg
2600mm中板矫正机设计说明书.doc
2600mm中板矫正机设计
摘要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改造的实施,中厚板生产向着高效化、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对厚度在4~60 mm的常规产品,各生产单位均采用了线上的多辊矫正设备,为了满足日益提高的板形、板面质量要求,多辊矫正设备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我对矫正机进行相应的设计,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产量和质量来满足生产及客户的要求。本篇论文中,首先论述了矫正机的背景与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根据当前实际情况,考虑经济性和效率性等相关因素,对相关设备做了合理选用;然后对本次设计的中厚板矫正机进行了相应的设计。该矫正机用于中厚板生产线,为四重十一辊矫正,采用机械压下,机架为预应力机架。在设计计算中,首先,确定了主传动系统的结构参数,并根据矫正力、矫正力矩和主电机功率及工作特点选择主传动系统的电机类型和型号;其次,确定了压下系统的结构参数,并根据驱动压下螺丝的驱动力矩和电机功率选择压下电机的类型和型号;再次,对压下系统蜗轮蜗杆减速机进行了设计与校核;再次,对工作辊的强度和轴承的寿命进行了相应的校核;最后,讨论了润滑方式以及设备环保经济可行性分析等内容。
关键词:中板矫正机;主传动系统;压下系统;矫正辊
The Design of the 2600mm Plate Straightening Machine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the implement of Modernization, production of plate straightening moves towards efficient and high quality direction. For thikness of 4~60mm conventional Products, every production department adopts Multi-roll correction equipment.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ever-inceasing plate types and quality of boards, the multi-roll correction equipment gets improved. Now we are studying and designing the straightening machine to reduce costs and improve efficiency, output and quality,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production and our customers.In this thesis. Background, deveopment status and trend of straightening machine were firstly discussed and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considering economy and efficiency-related factors, I select some related equipment reasonablely and then have a corresponding design of the plate straightening machine. This straightening machine is used in plate straightening machine production line, choosing reversible straightening for 11 four-roll and with mechanical pressure and prestressed rack. In the design of calculating, firstly make sure the main drive system and according to the straightening force, correct torque, the main motor power and work characteristics, we choose types and models for the main drive system; then plan and check the reduction worm reducer system; next check the intensity of work roll and life-span of bearing; lastly, make sure ways of lubrication as well as economic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equipment.
Key words: Plate straightening machine;Main drive system;Pressure system;Straightening roller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1 绪论 1
1.1 选题的背景和目的 1
1.2 中厚板矫正机的分类 1
1.2.1 热矫正机 1
1.2.2 冷矫正机 2
1.2.3 热处理矫正机 2
1.2.4 压平机 2
1.3 2600MM中板矫正机的主要产品和设备主要参数 2
1.3.1 主要产品 2
1.3.2 设备主要参数 3
1.4 2600MM中板矫正机的主要结构特点 3
1.4.1 主传动系统 3
1.4.2 机架 4
1.4.3 辊系 4
1.4.4 压下装置 5
1.4.5 活动横梁 5
1.5 辊式矫正机的发展趋势 5
2 总体方案设计 7
2.1 主传动系统 7
2.1.1 电机 7
2.1.2 联轴器 8
2.1.3 齿轮减速箱 8
2.1.4 分配箱 9
2.1.5 安全万向接轴 9
2.2 压下系统 9
2.2.1 蜗轮蜗杆减速机 10
2.2.2 压下螺丝和压下螺母 11
2.2.3 离合器 11
2.3 矫正辊 11
2.4 机架 12
3 矫正机的基本参数 13
3.1 原始数据 13
3.2 矫正机主传动系统基本参数 13
3.3 矫正机主传动系统力能参数 15
3.4 矫正机压下机构基本参数 20
3.4.1 压下螺丝基本参数 20
3.4.2 压下螺母的基本参数 20
3.5 矫正机压下机构力能参数 22
4 蜗轮与蜗杆的设计 26
4.1 蜗轮的设计 26
4.2 蜗轮的校核 29
4.3 蜗杆传动的热平衡计算 30
5 主要零件的强度校核 32
5.1 工作辊的校核 32
5.1.1 第三辊的压力和传动力矩 32
5.1.2 第三辊的弯曲力矩和支反力 33
5.1.3 第三矫正辊强度 38
5.2 工作辊轴承的校核 39
6润滑方式的选择 41
6.1 辊系的润滑 41
6.2 压下蜗轮蜗杆的润滑 41
6.2.1 润滑油的选择 42
6.2.2 润滑油给油方法及油量 42
6.3 压下螺丝螺母的润滑 42
6.4 齿轮减速器中齿轮的润滑 43
7 设备的环保、可靠性和经济可行性分析 44
7.1 设备的环保性分析 44
7.2 设备的可靠性 44
7.3 设备的经济性分析 46
结论 48
致谢 49
参考文献 50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目的
矫正机可以分为压力矫正机、辊式矫正机、管棒材矫正机、拉伸矫正机(单张板材矫正机和连续式拉伸矫正机)和位伸弯曲矫正机等几种类型。轧件在轧制、冷却和运输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产生形状缺陷。例如钢轨、型钢和钢管经常出现弧形弯曲;某些型钢(如工字钢等)的断面会产生翼缘内并、外扩和扭转;板材和带材则会产生纵向弯曲(波浪形),横向弯曲、边缘浪形和中间瓢曲以及镰刀弯等。为了消除这些缺陷,轧件需要在矫正机上进行矫正。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改造的实施,中厚板生产向着高效化、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对常规产品厚度在4~60 mm厚度的情况,各生产单位均采用了线上的多辊矫正设备,为了满足日益提高的板形、板面质量要求,多辊矫正设备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个背景下,我选择了2600mm中板矫正机为设计题目。其目的是通过中板矫正机的设计,了解辊式矫正机的特点,矫正机的类型和发展趋势,通过现场调研了解中板矫正机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局部改进使其进一步完善,通过方案的选择掌握单体设备总体方案中的作用。对矫正方案及矫正工艺的确定;对机座形式、主传动机构组成和作用、压下机构组成和作用、矫正辊的结构特点及轴承形式等的了解。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对矫正机结构参数的确定、矫正机主传动系统力能参数的计算、压下机构力能参数的计算、主要零件的强度计算,进而提高了设计能力和计算能力。通过综合知识的运用,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理论结合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掌握了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专业外文翻译的方法,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坚实的基础。
1.2 中厚板矫正机的分类
中厚板矫正机可分为热矫正机、冷矫正机、热处理矫正机及压平机等四种。按其功能和结构特点分别介绍。
1.2.1 热矫正机
热矫正机装在轧机后面,将轧成后热钢板经空冷、后快冷、或淋水降温后进行矫正,矫正板温一般在600℃以上,750℃以下,而快冷后可达450℃。矫正后板温过高时,冷却中仍会产生瓢曲变形现象。过低的话,矫正力明显增大矫正机距轧机一般达70~80m以上,中间设置有淋水装置,以调节板温。
型式采用四重辊,辊数为7~15个,一般用9~11个,太多时使矫正机庞大。二重式的横向刚度太差,早以不采用。
钢板矫正时串过矫正辊之间经多次反复进行弯曲变形,以消除瓢曲,同时要达到钢板残余应力非常小,内外分布均匀的目标。
结论
毕业设计就要结束了,下面我对这次毕业设计进行一下总结。在此次设计中,主要是针对中板热矫正机的设计。2600mm十一辊矫正机属于鞍山钢铁集团中厚板厂。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矫正机总体方案的确定、矫正机结构参数的确定、矫正机主传动系统力能参数的计算和电机的选择、压下机构力能参数的计算和电机的选择、蜗轮蜗杆的设计与校核、工作辊的强度校核、润滑方式的选择、经济可行性分析以及图纸的绘制等内容。
经过了半年时间的努力,我的毕业设计终于完成了。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的困难,但是经过老师的细心指导,我都一个个的克服了。设计刚开始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查找关于矫正机的各方面资料。首先,我们要写绪论,绪论是一个课题的总体概括。主要包括:毕业设计的选题背景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内容,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完成了这部分的内容;其次就是总体方案的确定,这部分的内容是主传动系统传动方式的选择、压下系统传动方式的选择、矫正辊的材质和轴承等的选择、机架的结构等内容;再次就是计算部分的内容,进过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先后完成了矫正机结构参数的确定、矫正机主传动系统力能参数的计算和电机的选择、压下机构力能参数的计算和电机的选择、蜗轮蜗杆的设计与校核、工作辊的强度校核等计算内容;再次就是润滑、环保及经济性分析等内容;最后就是计算机绘图方面的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并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四张零件图、两张部件图和一张总装配图的绘制。
这次毕业设计虽然结束了,但这次设计对于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我们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一次宝贵的经历。通过这次毕业设计,使我对中厚板矫正机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提高了我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专业外文翻译,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我认真做事的工作作风,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致谢
毕业设计是大学的最后一门课程,是对大学的所有课程的一个总结,及其重要。这次毕业设计,不仅培养了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毕业设计当中,而且让我更好的掌握了书本知识。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提高了我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专业外文翻译,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
首先,我能够顺利完成这次毕业设计,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汪曦老师,在这个设计过程中,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汪老师总是给我细心的指导和讲解。通过汪老师指导,解决了我的许多疑惑,使我顺利的完成了设计工作。
其次,我要感谢每一位教过我的老师,是你们认真的教导,才会让我掌握到这么多的专业知识。我才能够把每一科的专业知识运用到这次毕业设计当中,你们用辛勤的汗水毫不吝啬的将所有知识传授给我们,对你们的感谢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再次,我要感谢在设计中帮助过我的同学和朋友们,你们总会在一些细节地方提醒我。没有你们的帮助,我可能会走很多弯路,谢谢你们的帮助。
最后,我还要感谢学校的图书馆、机械学院实验室和鞍钢集团,这些都为我的毕业设计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此,我表示忠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邹家祥.轧钢机械[M]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2] 国家机械工业局.中国机电产品目录(14)[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 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连接与紧固)[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 王海文.轧钢机械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3.
[5] 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减速器 电机与电器)[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 濮良贵.机械设计(第八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 施东成.轧钢机械设计方法[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1.
[8] 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轴承)[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9] 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润滑与密封)[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10] 沈永刚.现代设备管理[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1] Smith Jr.,R.P., The Effect of the Number of Leveling Rolls on the Straightening Process[J] .Iron&Steel Technology.August 2007,V15:5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