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OK_第1页
沁园春长沙OK_第2页
沁园春长沙OK_第3页
沁园春长沙OK_第4页
沁园春长沙OK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而且他的诗词呢,也是我国文学宝库的一朵奇葩。毛泽东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的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风骚的一代伟大诗人。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一首词。学习一首诗或一首词,鉴赏一首诗或一首词,也就是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去体会一首诗或一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来鉴赏,来领略。诗歌鉴赏的方式很多,其中一种重要的方式就是朗诵。诗歌是最讲究韵律,节奏的,是一种音乐性的一种文学作品。古代很多的诗,例如:诗经、汉乐府、唐宋诗歌是有乐谱可以演唱的。只有把它诵读出来,通过有声的语言才能更好地体会它的韵律和艺术技巧。接下来,我们听一听这首词的诵读。同学们,我们刚听了沁园春长沙的诵读。现在呢,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自由把这首词读一遍。在诵读的过程当中呢,注意课文下面的注释,注意哪些生字生词,怎么读,字意是什么。例外看一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好,现在开始。同学们已经把这首词认真读了一遍,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鉴赏这首词。首先呢,我们来看题目。从题目当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读出了什么信息?首先看沁园春,同学们都知道沁园春是什么呀?词牌名。沁园春这一词牌名相传是由东汉明帝之女沁水公主的园林而得名的。见学海导航。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的词,题目叫什么?雪。也是一首大气磅礴的词。那么,题目叫长沙,为什么叫长沙。在长沙写的,写的是长沙。还有什么原因吗?同学们说的很对。毛泽东1893年在湖南湘潭出生,1911年春,到长沙,考入湘乡驻省中学读书。 10月,响应辛亥革命,投笔从戎,在湖南新军当列兵。半年后退出。 1913年春,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读书。1914年秋,编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八班。1918年 4月14日,同萧子升、何叔衡、蔡和森等发起成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6月,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1920年 11月,同何叔衡等组织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毛泽东就是以长沙共产主义小组代表的身分,参加了1921年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从此,毛泽东就开始了,成为中国领袖之一。他和他的同学们呢,开展过多项革命活动。因此,这首词呢,是以长沙为题。这首词写在1925年,1925年让我们想到了什么呢?第一次国内大革命1924,见学海导航。这是我们从题目受到地启示,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词的内容。首先,看看这首词的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看这三句交代了什么?有人物、时间(季节,什么季节啊,深秋,为什么叫寒秋?深秋时节)、环境(湘江北去,滚滚滔滔的湘江向北流去,这是环境)、地点(橘子洲头)。师:谁把前三句描绘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谁能说一下?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还得靠读者自己通过想象,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是这样。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生: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师:说得不错。“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师: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师:为什么作者要强调在橘子洲头?大家注意啊,大部分诗词是要押韵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另一方面呢,在橘子洲头视野很开阔,心胸坦荡,为下文的写景奠定了一个非常广阔的背景。那么,我们读这三句的时候该怎么读呢?基调呢要深沉一点,要沉稳一点,要有力一点,要读出一个伟人在湘江中的橘子洲头卓然而立的情景。谁试着把这三句读一遍?(生:读)师:下面是着重描写,诗人站在橘子洲头所看到的景象,有一个字是统领上阙各句的字,是那个字呢? (生:看。)师:请问看字管到哪一句?(生:“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这总共有7句,这7句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这样的景色有什么特点?现在我们来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明确:(万)山 红(遍) (层)林 (尽)染 红色给人以热情 (漫)江 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 (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 击长空 鱼 翔浅底(2)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师: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湘江秋色图。在上片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能不能做出评论?(生:染、击、翔)师:“染”为什么用得好?(生:用了拟人手法。)师: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什么?(生: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之火。)师:是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师:鹰击长空的“击”改成“飞”可以吗?(生:不好。“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写出了鹰的一种雄姿。)师:鱼翔浅底 的“翔”本来是说鸟在天空中张开翅膀飞,现在写鱼,不是说游而说翔,这写出了什么?(生:“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师:说得好。“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师:其实诗句里不光这些动词用得精练形象,在诗人眼里,山是万山,林是层林,江是漫江,舸是百舸,而且万山红就要红个遍,层林染就要尽染,漫江碧就要碧个透,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用词是多么精妙,多么生动传神。师: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师:“怅寥廊,向苍茫大地,谁 主沉浮?”一个“怅”字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课本注释说,它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其实,“怅 ”的本意是“望”,但“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枯草?“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生: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师: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什么心境?(生:这是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下面齐读上阕。师: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一个“携”字一个“忆”字这和上片构成了一个什么?上片的第一句是什么?下片的第一句是什么? (生:“百侣”和“独立”。这就形成一个呼应,一个对比。)师:作者独自一个人站在湘江边,想起过去和那么多同学和战友曾经在这里畅游,参加革命活动,那么今天的独自一个人来到橘子洲头,想起了往日不平凡的岁月.那么,这两句实际上又起了什么作用?(生:承上启下过度的作用)师:对。作者旧地重游,很自然地回忆起往昔不峥嵘岁月。这两句读得时候是触景生情,引发回忆.读的时候要慢一些,要深沉一些.师:下阕又领出了7句,这7句的领字是哪个?一直控制到哪里?(生:忆。“粪土当年万户候”。)师:这7句是写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参加了那些革命活动,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群青年?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生:青春年少、才华横溢、爱憎分明、忠心赤胆、立志报国、有抱负,有励志改变中国的雄心壮志)师:那么“粪土当年万户侯”是什么意思?粪土是什么词?(生:是名词)师:在这里用作动词,把当年的万户侯视作粪土。表现出一种什么啊?(生:对大官僚、大地主、大权贵的蔑视)师:非常有气魄,所以这是一群热血青年,非常有气魄,表现了他们凌云的壮志。读的时候要节奏紧凑、要激情洋溢。谁试着读一读?同学们齐读一遍。师:来看看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还记得吗?我们曾经在水流最急的江中心搏击风浪记。把快速行驶的船都挡住了,这是怎样的革命激情啊?这几句是对“谁主沉浮”对号的回答。“谁主沉浮”呢?就是我们一些热血青年,来主宰世界,主宰祖国的命运。这几句充满了自信,所以读的要豪迈,要铿锵有力。师:请同学读,老师带读师:在呼唤战友们还记得这一切吗?实际上毛泽东在长沙上学的时候,经常去湘江中去游泳,冬天有时候从井里取出一桶井水从头降到脚。不仅锻炼体魄,而且锻炼坚强的意志。正因为毛泽东有这样的精神和气魄,才使他成为一代伟人。师:整体看这首词,它的结构是很严谨的。你们看能不能用几个字把全文的结构串起来?用几个字概括全词的思路?(生:立看问,忆恰记)师:这首词非常严谨,上片以写景为主,然后触景生情,发出了“谁主沉浮”的问话。下片呢,先是忆,回忆了和战友们的战斗生活,一个“记”字概括全文,回答了上片的问。整首词结构非常的完整,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上下呼应。那我问你们,全诗最关键的一句,也就是全诗的诗眼和词眼是哪一句?(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师:诗言志,那么这首词抒发了毛泽东怎样的志呢?谁能概说一下?(生: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师:沁园春长沙的手迹,写得非常的奔放和潇洒。毛泽东的书法和诗一样,可以说是独领风骚,别具一格,非常的有气魄。师:1925年的毛泽东,还只是一个三十多岁的人,而毛泽东来长沙学习时是一位不到二十岁的青年,就树立了要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鲁迅先生“我以我血溅轩辕”。立志要用自己的鲜血献给自己的祖国。邓小平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