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翻译理论与实践 1 一 翻译在西方 1 翻译的五次高潮2 翻译研究方法 2 翻译的五次高潮 1 公元前3世纪中叶2 公元4世纪到6世纪之间3 11至12世纪之间4 14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 3 翻译研究方法 语文学翻译法语言学翻译法交际学翻译法社会符号学翻译法 4 语文学翻译法 语文学翻译法着眼的基本问题是原文的字面意义 theliteralmeaningofthesourcetext 篇章的主题结构和风格 thethematicstructureandstyleofdiscourse 它强调直译 主张译文作者应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来领会直译传达的译文妙处 5 语言学翻译法 语言学翻译法是现代语言学发展的产物 他主张在对比语言学 contrastivelinguistics 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规则以实现等值 equivalence 但是这种方法忽视了篇章的交际功能 只注意到语言语境 linguisticcontext 未考虑非语言语境 non linguisticcontext 即社会文化 6 交际学翻译法 交际学翻译法视翻译为交际活动 注重以何种形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将原文信息传递给译文读者 并得到他们的理解与欣赏 译文的等效程度与可接受程度被视为翻译的最高标准 忠于目标语与目标语读者 重效果不重内容 缺点在于没有研究不同层面上没有研究不同层面上语言符号的特点 也没有很好的分析语言和文化间的深层关系 7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的代表人物是尤金 奈达 他认为世界是由各种符号系统组成的 语言只是其中的一种符号系统 对语言进行解释不可能脱离语言的社会环境 奈达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 不仅研究在跨文化的交际环境中词 句与篇章的意义 而且还研究篇章所涉及的事件和客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的象征意义 社会符号学理论涉及到符号之间 符号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因此 社会符号学理论说明了原文意义的多层次性和不确定性 8 翻译在中国 中国翻译史著名翻译家及翻译理论 9 中国翻译史 古代 近代 现代 当代四个部分 古代翻译史起于先秦时有关翻译的零星论述 至清干隆初年 番清说 为止东汉至宋代的佛经翻译古代佛经翻译的四个阶段明清的宗教 科技翻译近代翻译史起于鸦片战争止于 五四 运动现代翻译史从 五四 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代翻译史则从建国后至今 10 从东汉末年到北宋末年的佛经翻译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 是草创期第二阶段从东晋到隋 是发展时期第三阶段在唐朝 是全盛时期第四阶段在北宋 是基本结束时期 古代翻译史 11 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 公元148 316年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 翻译主要靠直译 甚至是 死译 硬译 采取口授形式 因此可信度不高 最早的译家有两个 安清 字世高 西域安息人 原是安息王国太子 从公元148年到172年 灵帝建宁五年 20年间译出有关止观法门的种种经论 支娄迦谶 chen 简名支谶 西域月支人 他通晓华语 到灵帝中平年 184 189年 为止 传译梵文 译出若干部佛经 古代翻译史 12 但在当时 以上译者的译作都没有产生大的影响 原因 汉代的佛教始终被视为当时社会上所盛行的神仙方术迷信的一种 汉代人对佛教的理解 可以说就是道术 他们总是把 浮屠 和 老子 并称 古代翻译史 13 这一段时期佛经翻译的特点有四 第一 翻译佛经的主要力量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 而以汉族知识分子僧徒为辅助力量 此时期的翻译尚未得到政府的支持 而是在民间信徒们的自主下分散进行的 第二 古代印度佛经原无写本 之是师徒口耳相传 所以早期翻译佛经 全凭口授 即由外僧背诵某一经 由一人口译成汉语 叫做 传言 或 度语 另一人或数人 笔受 即录成汉字 再进行修饰 古代翻译史 14 第三 从翻译方法来说 犹豫当时处于佛经翻译的草创时期 译经僧侣对佛经经典抱有虔敬的态度 惴惴然唯恐违背经旨 另一方面经验不足 语言学知识贫乏 不懂得重视于原文的条件 是要合乎译文语言的全民规范 因此一般都采用直译法 第四 佛经是外来唯心主义神学 大搞唯心主义哲学的中国统治阶级与之一拍即合 是乐于加以利用的 古代翻译史 15 第二阶段从东晋到隋 公元317 617年 翻译由私译转为官译 隋朝 上林园里设置了翻经馆 东晋前秦时朝廷设置了译场 由高僧释道安 313 385 为译场主持 在他的监译下翻译了 四阿含 阿毗昙 等 后秦时则请印度高僧鸠摩罗什来中国译经 古代翻译史 16 这一阶段的佛经翻译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 苻坚和姚兴开始组织译场 选拔大批人才参加翻译活动 由前一阶段的私译转入官译 由个人翻译转入集体翻译 第二 此阶段的翻译原本往往不止一种 这就便于相互校勘 使译文更为正确 第三 在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研究上 这阶段也有所发现 有所进步 第四 这一阶段南北朝两方统治者都把佛教作为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工具来加以利用 因此佛教在南北两方都得到发展 古代翻译史 17 第三阶段在唐朝 公元618 906年 主要译者多为本国人 他们除了精通佛理以外还精通梵汉两种语言 其译作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个阶段 加上唐朝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 这一阶段的译经活动达到顶峰 出现了玄奘 不空 义净等著名的僧人译经家 伴随着佛经的翻译入传 印度的哲学 文学艺术对我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印度的医学 天文 算术乃至语言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影响 古代翻译史 18 印度学者柏乐天和我国学者曾著文指出玄奘运用了六种翻译技巧 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 古代翻译史 19 从晋到唐 传入中国的佛教小乘有 空两宗 逐渐寂灭 在我国流行的乃是佛教大乘 南北朝以后 大乘的三论宗 净土宗 禅宗 分北宗与南宗两派 法相宗 密宗及律宗相继成立 中国僧徒还自创天台宗和华严宗 武宗灭佛以后 译经事业日渐凋残 古代翻译史 20 第四阶段在北宋 公元954 1111年 五代时 周世宗因寺院和皇族争夺劳动人口 曾下令废除寺院 禁度僧尼 佛教稍受打击 赵匡胤黄袍加身后 一反周的政策 修废寺 造佛像 印大藏经 佛教又兴盛起来 古代翻译史 21 从佛经翻译开始 翻译家们就开始总结实践经验 探索翻译规律 支谦突破了以往的直译法 开始追求文字的典雅 在最早的 法句经序 中已初见 信达雅 的端倪 道安总结出了 五失本 三不易 的规律 主张直译 译文不增不减 只是在词序上作些调整彦琮在其论着 辩正论 中提出了翻译要例 十条 和对译者的要求 八备 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 常对原文加以改动 以适应中国的文体慧远等人则对译文的风格和文体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玄奘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 五不翻 的原则 并为译经者进行了十一种详细的分工 赞宁提出译经的 六例 这些论述奠定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初步基础 古代翻译史 22 中国翻译史上有 译经三大家 的说法 指的是 鸠摩罗什 真谛和玄奘 鸠摩罗什 344 413 东晋后秦高僧 他和弟子僧肇翻译了 金刚经 法华经 维摩经 中观论 和 百论 等共七十四部 三百八十四卷 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有人评论说 鸠摩罗什的译著 有天然西域之语趣 说明在译文中仍然可见原作之神情 鸠摩罗什的译文为我国的文学翻译奠定了基础 主张全面意译的第一人 真谛 南北朝时 印度佛教学者真谛应梁武王之聘来到中国 译经达49部 其中 摄大乘论 对中国佛教思想影响甚大 玄奘 602 664 唐高僧 俗称唐僧 贞观二年 公元826年 玄奘去印度求经 17年后回国 带回佛经657部 玄奘主持了更大规模的译场 用19年时间译经75部1335卷 此外 他还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语 是第一个把汉语著作介绍到国外去的中国人 唐代之后 译经在中国虽不曾中断 但规模均无法与唐代的盛况相比 公认的佛经大师 力主以信为本 还提出 既需求真 又须喻俗 的翻译标准 力求忠实与易懂并重 他的 五不翻 原则总结了音译法规律 古代翻译史 23 佛经翻译的影响 自佛经输入后 印度佛教的唯心主义哲学逐步和中国原有老庄玄学相结合 到南北朝时 这种唯心主义思潮发展到极盛阶段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史书里 对帝王相貌的描写往往是 垂手下膝 顾自见其耳 等 这种描写是受佛经影响 造成神秘莫测的印象 增加自己身份 是百姓臣服 从语言方面说 大量佛教词汇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 如菩萨 阎罗王 世界 五体投地 因缘 果报等 如 劫 全译音是 劫波 是印度深化里一个极长时期的名称 据说 1680万年为一小劫 合20小劫为一中劫 合4中劫为一大劫 每劫末尾 一切都要毁灭 所以汉语里有 在劫难逃 的说法 古代翻译史 24 明末清初由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学 主要内容是基督教义 古希腊哲学以及17世纪自然科学的若干新发现 基督教义 虽在唐代 景教 和元代 天主教 两次传入 但昙花一现 影响不大 明末清初 耶稣会士奉教廷之命到中国来 人数多 译著丰富 传播地域广阔 都比前两次强 不可避免引起两种文化的冲突 明清两代兴起的 教案 就是证据 排斥传教士的杨光先甚至提出 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 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不得已 虽然有皈依天主教的有识之士 但是对宗教的热情并不太高科学家徐光启曾有意用基督教义来 补儒易佛 但他们所热衷于学习和研究的是传教士引进的西方自然科学和科学方法论 目的是把科学从理学梦寐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并试图 以会通求超胜 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这一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 局限在上层的少数有识之士的圈子里 没有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 只能算一个序幕 古代翻译史 25 在此次西学翻译中 也有翻译家总结翻译规律 徐光启 会通超胜 李之藻 真实 奥义 古代翻译史 26 李之藻 1565 1630 明代科学家 字振之 一字我存 号凉庵居士 又号凉庵逸民 浙江仁和 今杭州 人 万历二十六年 1598 进士 授南京工部员外郎 二十九年从传教士利玛窦习天文 数学 地理等科学 三十一年任福建学政 三十三年以工部分司之职赴山东张秋治河 三十六年任开州 今河北濮阳 知州 兴水利 治州城 用西洋算法查核隐匿钱谷之弊 政绩斐然 三十八年入天主教 翌年丁父懮回籍 四十一年改任南京太仆寺少卿 上疏请译西洋历法 四十三年迁高邮制使 治南河 成绩显著 天启元年 1621 清军陷辽沈 以徐光启荐 任光禄寺少卿兼工部都水清吏司事 上疏力主仿制西洋铳炮 以固防务 三年二月遭劾 以太仆寺少卿调任南京 寻罢官回籍 从事译述 崇祯二年 1629 新设历局以修正历法 得起复 次年六月到局视事 旋病卒于任所 李之藻学识渊博 娴于历算 晓畅兵法 精于泰西之学 与徐光启齐名 万历四十一年与利玛窦合作编译的 同文算指 八卷 是中国编译西方数学的最早著作 在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所译 名理探 一书是名学中的最早译本 他还协助徐光启修订 大统历 并编撰 崇祯历法 著作主要有 浑盖通宪图说 圜容较义 等 均收在自辑的 天学初函 五十二卷中 古代翻译史 27 明末科学翻译活动启动了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第二次大接触 明末科学翻译是中国少数有识之士企图冲破长期封建保守与夜郎自大的氛围 自觉睁眼看世界之始 不仅与西方传教士热衷传教的翻译目的不同 还不断面临保守官吏顽强的阻力 由于朝廷支持不够 译人不足 民间翻译出版机构尚未形成 致使当时已传入我国的一大批西方书籍未能得到译传 使我国错过了一次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的极好机会 严格地说清初的科学翻译活动主要是围绕康熙皇帝的个人兴趣开展的 他利用传教士翻译了少量关于天文装置 历表及地理 数学等书籍 但这些译稿仅束之内廷高阁 对民间丝毫未产生影响 清初中国翻译唯一有影响者是薛凤祚 他与传教士穆尼阁合作 翻译了一些有关对数 天文和三角方面的书籍 使这些知识在民间得以及时传播 古代翻译史 28 古代翻译史 29 近代翻译史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著名的禁烟英雄林则徐决心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开始 日日使人刺探西事 翻译西书 被誉为 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 语言学家马建忠在其 拟设翻译书院议 一文中留下了一些有关翻译的论述 他提出有三类书籍急需翻译 并指出 需要择其善者译之 此外 他在总结了当时译文中常见的不足之后提出了所谓 善译 的翻译标准 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 无毫发出入于其间 甲午战争后最著名的翻译家当首推严复 其次便是梁启超 严复总结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 信 达 雅 的翻译标准 晚清时期中国译者对国外文学名著的翻译也情有独钟 所出版的译作主要有 伊索寓言 天方夜谭 鲁宾逊漂流记 茶花女遗事 悲惨世界 安娜 卡列妮娜 等等 这一时期介绍外国文学作品探索文学翻译理论的翻译家主要有林纾 周桂笙 徐念慈 伍光建 苏曼殊和王国维等 30 近代翻译史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的中西文化交流 规模比明末清初巨大得多 影响深远得多 此时的国势也不一样了 鸦片战争后 中国社会已经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救亡图存和保国保种已经成为第一要务 这个时期引进的西学 主要内容是随着工业革命兴起的现代科学技术 进化论学说 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古典哲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 31 近代翻译史 西学的传播 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一从鸦片战争到亚於战争西学输入以洋务派为主 其范围主要限于实用知识 应用科学和少数社会科学部门 他们主张 中体西用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二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甲午之战惨败 洋务运动破产 国势岌岌可危 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中国先进分子 从主张走变法维新的改良道路 发展到采取革命手段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特别是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 从而使这阶段的输入西学运动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而输入的内容 则以为当时政治服务的西方社会科学和哲学为主 留学者以去日本的人数最多 日本就成了输入西学的中转站 即通过日本向西方学习 通过日文翻译引进西方科学文化 这一阶段文学翻译 主要是外国小树的翻译 也形成了极度繁荣的局面 密切配合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 向全国人民宣传进步思想 曾其中不可忽视的启迪民智的作用 32 近代翻译史 马建忠 善译 严复 信 达 雅 梁启超 通学 通文 这些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精髓 构成了中国翻译思想的基础 33 近代翻译史 特点 第一 翻译理论越发成熟第二 和古代一样 许多翻译为意译 单直译作品也开始大量出现第三 翻译者从集体翻译发展到单个人的翻译 翻译受机构操控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译品更趋自由第四 在译文的语言上 白话文逐渐代替了文言文 翻译作品逐渐走入平常百姓家 34 现代翻译史 五四运动以后的翻译有其特点 一取出了过去 豪杰译 任意增删等弊病 使译文更切合于原文 大大提高了翻译质量二自推行新文化运动以后 译文大多采用白话文三从事于翻译者多属留学回国的人员 他们既通外语 又学有专长 特别是从事外国文学翻译的人员 往往又是致力于创作的作家和诗人 而外国文学的翻译又促进中国新文学的建立和发展四科学翻译着重于外国科学名著的介绍五哲学社会科学的翻译 除译介外国古典文献及资产阶级学者的著作外 又开始有系统地译介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 35 现代翻译史 五四 运动以后 中国译坛又陆续涌现出一大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大家 其中有很多都是著名的文学家 如鲁迅 胡适 林语堂 茅盾 郭沫若 瞿秋白 朱生豪 朱光潜等 这个时期翻译理论开始受到重视并有了长足的发展 36 当代翻译史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环境特殊 一边倒地大量翻译苏联著作 在中国的文艺创作方面和学术发展方面也产生某些不良的影响 到中苏交恶时期 受政治影响 翻译俄文书记的梳头又逐渐减缩 文革 十年 翻译出版领域 基本上成为一片荒漠 除了后期组织翻译一些基本上没有装帧设计封面的 白皮书 如外国史地和政治人物传记等 以及少量的科技著作之外 37 当代翻译史 改革开放以来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翻译出版事业蓬勃发展 形成中国翻译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 然而 南志刚在 新时期外来文化译介的巨大误区 中指出80年代和90年代的外来文化的译介还存在许多问题 比如 大量重复介绍西方文化 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介绍较少 洋文化 和 古文化 的貌端冲突等 有 直译 和 意译 之争 也有 信与顺 的论战 又有形似神似的讨论 38 当代翻译史 茅盾 意境说 傅雷 重神似不重形论 钱钟书 化境论 焦菊隐 整体论 王左良 新时期翻译观 许渊冲 新译论 叶君健 精品论 39 当代翻译史 董秋斯发表了 论翻译理论建设 一文后 中国译论开始了有目的的建立体系 开始了 转型 期间傅雷提出 传神 钱钟书提出 化境 又为传统翻译理论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文革期间 翻译工作基本停止 改革开放后 译界长期徘徊于原有的认识水平上 80年代后半期 谭载喜等人主张 必须建立翻译学 的呼声目益高涨 到了1990年 刘宓庆的 现代翻译理论 出版 译界公认此书为现代翻译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 传统译论也就圆满地划上了句号 取而代之的是科学的 成体系的现代翻译理论 40 对中国有影响的翻译家 Kuramajiva鸠摩罗什JamesLegge理雅各LiangShiqiu梁实秋LinShu林纾MatteoRicci利马窦SchallvonBell汤若望ArthurWaley亚瑟 韦利XuanZang玄奘YanFu严复ZhuShenghao朱生豪 41 Kuramajiva鸠摩罗什 Kuramajiva 344 413 becameamonkattheageofseven whenhismother anIndianprincess decidedtotakethemonasticvow At20 hewasarenownedteacheroftheLargerVehicleschoolofBuddhism LaterhewasassignedthetaskoftranslatingBuddhistsutras assistedbysome800monks andproducedover300volumes 后秦僧人和译经家 他的父亲鸠摩罗炎出身天竺望族 而母亲则是公主 罗什7岁随母出家 开始学习小乘经典 前秦建元十八年 382 苻坚派遣吕光灭龟兹 把罗什劫至凉州 在那里罗什居住长达16 17年 后秦弘始三年 401 姚兴亲迎罗什入长安 以国师礼待 并在长安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译场 请罗什主持译经事业 在尔后的十余年间 罗什从事译经和说法 译出经论35部 294卷 其中重要的有 大品般若经 小品般若经 妙法莲华经 金刚经 中论 百论 十二门论 及 十诵律 等 他的译著重点在般若系的大乘经典和龙树 提婆一系的中观派论书 内容信实 文字流畅 在中国译经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42 LiangShiqiu梁实秋 LiangShiqiu 1902 1987 wasbornandeducatedinBeijingbeforehewenttotheUnitedStatesforundergraduateandpostgraduatestudiesattheuniversitiesofColorado HarvardandColumbia HereturnedtoChinain1926withanMAinEnglishliteratureandstatedlecturingatanumberofChineseuniversities includingPekingUniversity In1949 LiangleftmainlandChinaforTaiwan wherehecontinuedhisacademicandtranslationwork BesidestranslatingthecompleteplaysandsonnetsofShakespeare 37volumes andotherliteraryworks LiangwasalsothecompilerofanEnglish Chinesedictionary 生于北京 学名梁治华 1915年秋他考入清华大学 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 1926年他取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并开始在各高校开设讲座 1949年他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 后兼系主任 再后又兼文学院长 在那里 他继续自己的学术以及翻译工作 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 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 持续40载 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 计剧本37册 诗3册 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 英国文学史 43 LinShu林纾 LinShu 1852 1924 wasborntoapoorfamilyinFujianprovinceinsouthernChinaandeducatedbylocaltutors In1897 atthesuggestionofWangShouchang LinstartedhisfirsttranslationofaWesternnovelintoChinese SinceLindidnotknowanyforeignlanguages Wang whoknewFrench washiscollaborator TheresultanttranslationofLaDameauxcamellias renderedinelegantclassicalChinese wasanovernightsuccessandmarkedthebeginningofLin s20 yearcareerasChina smostprolific andarguablymostinfluential literarytranslatorofforeignliteratures Lin stranslationsrangedfromshotstoriestofull lengthnovels fromromancestoclassicsofEnglish FrenchandRussianliterature Hisknowntranslationsamounttonearly200 Manyofthegreatwritersofearlytwentieth centuryChinawereintroducedtoforeignliteraturesthroughtheworksofLinShu 出生于福建闽县 是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和翻译家 1897年 他凭借 巴黎茶花女遗事 译本开始了他的著译生涯 因为他不懂外语 所以他与朋友王寿昌 魏易 王庆骥 王庆通等人合作 翻译外国小说 林纾一生翻译的小说有二百余种 是中国近代译界罕见的多产译者 因此曾被人誉为 译界之王 他翻译的小说有许多出自外国名家之手 如英国作家狄更斯著的 大卫 科波菲尔德 英国司哥特著的 撒克逊劫后英雄略 笛符著的 鲁滨逊漂流记 等 它们牢固地确立了林纾作为中国新文化先驱及译界之王的地位 44 XuanZang玄奘 XuanZang 602 664 wastheyoungestsonofaretiedgovernmentofficialoftheSuidynasty Hebecameamonkattheageof13andstatedpreachingsoonafterwards HelefttheChinesecapitalChang anin621anddidnotreturnuntil645 The25yearsofhisitinerarywerespentvisitingmajortemplesonhiswaytoIndiaandinthevarioussub continentalstates whereXuanZanglearntSanskritandstudiedthemostimportantBuddhistsutrasundertheguidanceofrenownedmonks UponhisreturntoChina hewascommissionedbytheEmperorTaizongtorecordhisexperiencesinforeignlands XuanZangdevotedtheremaining20yearsofhislifetotranslatingBuddhistsutrasintoChinese histranslationstotaledover1300volumes andhealsoestablishedbasictranslationruleswhichwerefollowedbymanymonk translatorswhocameafterhim Manyofhistranslations suchasthe HeartSutra arestillusedbyChineseBuddhiststoday 13岁出家 贞观三年 627 从长安 今西安 出发 历经4年至印度那烂陀寺 拜名僧戒贤为师 研习 瑜伽师地论 等佛经 十九年携大 小乘佛教经典回到长安 后在太宗 高宗的支持下 召集各大寺高僧组成译经场 译出经 论七十五部 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多用直译 世称 新译 与鸠摩罗什 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他把 老子 和 大乘起信论 译成梵文传入印度 另译有 大般若经 45 ZhuShenghao朱生豪 ZhuShenghao 1912 1944 wasbornandeducatedinChina sZhejiangprovinceandacceptedintoZhijiangUniversityattheageof17 HestudiedChineseliteratureandEnglishthere In1921 hegraduatedandjoinedtheBookCompanyinShanghaiasanEnglisheditor Attheageof23hestartedtranslatingTheTempestintoChinese TheoutbreakoftheSino JapaneseWarshatteredZhu stranslationschedule hismanuscriptsweredestroyedwhenheescapedfromJapanese occupiedShanghai ZhulaterreturnedtotheShanghaiforeignconcessionstoresumehistranslationwork onlytofindhimselfontherunfromtheJapaneseagainwiththeoutbreakofWorldWarTwo andhismanuscriptswereagaindestroyed Infailinghealthandstrickencircumstances ZhuworkedonhistranslationsofShakespeareuntilhisdeathinDecember1944 Hetranslatedatotalof31plays allofwhichwerepublishedposthumously 46 浙江嘉兴人 翻译家 诗人 1912年2月2日 朱生豪出生于嘉兴南门一个没落的小商人家庭 家境贫寒 1929年进入杭州之江大学 主修中国文学 以英文为副科 1935年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租赁合同范本长住房合约6篇
- 农资赠与合同范本3篇
- 合伙修路协议书格式5篇
- 简易机器抵押合同范本
- 电动车租赁协议书(示范协议)5篇
- 2025百货商场柜台出租合同3篇
- 足疗店合同范本
- 承接窑炉维修合同范本
- 房产限时销售合同范本
- 公寓出租全托合同范本
- GB/T 5900.1-2008机床主轴端部与卡盘连接尺寸第1部分:圆锥连接
- GB/T 10294-2008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防护热板法
- 房屋验收记录表
- 公司固定资产处置审批单
- 星火英语六级词汇大全(带音标)
-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件)
- 茶叶加工学试卷
- 陶瓷材料力学性能和测试方法
- 超声生物显微镜(UBM)临床应用课件
- 专升本00107现代管理学历年试题题库(含答案)
- 部编四年级语文教材分析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