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高颖《武经射学正宗》中卷辨惑门.doc_第1页
明高颖《武经射学正宗》中卷辨惑门.doc_第2页
明高颖《武经射学正宗》中卷辨惑门.doc_第3页
明高颖《武经射学正宗》中卷辨惑门.doc_第4页
明高颖《武经射学正宗》中卷辨惑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经射学正宗暨武经射学正宗指迷集明 高颖(明崇祯十年,即1637年)1985年台湾林忠明先生编本译者简介:刘金鹏,网络ID酱油男生,油瓶射怪。传统弓射艺爱好者,福建福州人。研习传统弓射艺四年,曾荣获2015安徽阜阳“阿利弓箭杯”传统射箭邀请赛团体赛亚军,2015福建传统弓箭邀请赛个人冠军,团体亚军等荣誉。武经射学正宗 中卷 辨惑门序初习射人,挟弓矢升场,见弯弓角射者纷纷,人自多其能,贤否莫辨,真膺混淆。何异小儿入市,百货具陈。燕石混玉,鱼目混珠,乌知其非。见纷纷角射中,有一人中的多者,就以为善而学之。不知若人之中,未必合正法。或者其人多力,前手能强持而中。或弓力劲锐,偶然对的而中或。日逐习射,机熟而中。或年少得意,神扬气旺,得失不介怀而中。或其人少有小慧,独创一见而中。此总属偶然,非正法也。今日用之而中,他日守之未必中也。此人用之而中,他人学之未必中也,偶也,非可为训也。可训者正法也。夫正法者,其引弓也,骨节相对,坚持岳立,不可摇也。其审视也,明如日月,大小左右,锱铢不爽,不可溷也。其持盈也,浸进有节,无停机也。其欲射物也,精神举赴,意思精专,利害不惕,不可纷也。其道坦夷,如大路然。教人者可以循规按法,诏告于人。学法者,可以由浅入深,循序而进。如此则是,舍此则非,只有一条大路,皆出自然。绝无勉强娇拂之艰。如天生人,只有仁义为正路,舍此即为旁门恶径。巧拙由人殊,而初学入门,必须按法。安可舍此正路而妄趋哉?若初学之人,一见其人偶然中的,不辨真伪,遽而学之,学其陋态恶习,尽皆学习。相习既久,病入骨髓。当初学时,病根未深,或年少力强,引弓可彀,犹可中的。习射稍久,病根一深,年力未及衰老,引弓必渐不满。年力未衰而引弓不满者,乃俗云毛病,非力衰也。年老力衰而引弓不满者,空引亦不满,对的发矢亦不满也。若犯毛病而不满者,空引则满,对的发矢则不能满,此为毛病。极难去。今人坐此病者最多。中数必不能如前之多。傥其人无志而退委者,不思改图不必论矣。即有志之士欲变其旧习者,何从而学哉?尝观弯弓角射之人,其间合正法者,百不一覩(du 第三声 同“睹”)也。合正法之人,肯一见倾倒,欲立欲达者,又有几人。安得其人而遇之。即遇其人矣,肯直言倾倒矣。彼犯病之人,未必以先入之言为主。孰肯尽弃其学而学乎?即肯尽弃其学而学矣,奈何病根已深,猝难拔去。故有心知其法之善,而手不能猝学。心知已病之当去,而手不能遽改。纔(cai 第二声 同“才”)一动弓,旧病立见,扼腕叹息,无可奈何。平生壮志,付之浩叹而已。向使初学时,即得正门入久,岂至此哉?初学射时,即得正法,不犯不满之病者,绝不知犯病之苦,闻言亦不信。惟犯病之人,闻言始信。然不满之病已深,亦不及改矣。惟初不知辨,故为邪径所惑。孰知误之至于此哉。此辨惑之不可不早也。颖少好射,习章句时便有立功万里之志,与人交便有披肝裂胆之怀。窃慕相如,信陵之风,尝读其傅而悦之。(以下皆述已平生犯病之由,改病之艰,并求法之劳与守法之笃。)弱冠时,辄与邑中善射者游。而孙履正、孙履和、李茂修其选也。时与之讲道肆业,而射日益进。然履和之力居多焉。其人豪爽慈惠,多大节朴而能文,仁其能断。颖深师之。敢云友也。又有钱三持者。邑中先达贤豪也。征东大捷归。辛丑年间,时谒其门而问业焉,得其射评而读之,而射日益进,犹不敢自足也。更与海上诸营士及三吴射学者游,有片长一善,必虚心访问焉。数年间不避寒暑。广稽博採,历试屡更,比十年而射法成。癸卯年,应试乡举,开弓破的,几无虚矢。一时三吴同志者相推许焉,颖自谓有得。偶遇一名射,江上人也。形貌伟俊,开弓讯发,应弦而中。辄喜而学之。孰知其法固可嘉,其病不能无也。(肩怂而骨节不直,一病也。犯此病者,引弓必渐不满。引弓一抽即彀,一彀即脱,发矢顺利,而衔勒不清,二病也。犯此病者,虽满而难齐,舍矢甚易而神不注。三病也。犯之者,矢大小不准。)当时胸中真膺未明,学其法并学其病。比三年而病入骨,引弓日渐不满。中的亦稍减。心知其非,未能遽改也。又三年癸丑,应试京师,时颖年已四十三矣。纵观九州及九旁列镇诸材士,挟弓驰射者谓集,乃遍简其尤者,与之讲究失得。无论射中之善,与射中之弊,无不毕知,并善中之弊,与不善中之美,转展相因,根运蔓引之病,无不考竟。乃恍然大悟,欲一改旧习,忘寝食者五年。而病不能恃,乃益奋其力于弓矢,多方改图日夜不倦。又三年而筋力劳疾,病所云不满之毛病根益深,引弓益不能彀,变怪百出。胸中射法了然,奈两臂之不为我用也。时年已四十五矣。知病终不能去,又不忍弃置,于是更为左射,以精验之法,训新习之手,病未生而法备。其比五年而机熟,应弦命中亦几如意。丙辰年又游京师。为时论所推,燕、赵、齐、秦之士云集而观。其尤知味者,率其子弟相从不舍也。然旁观者虽曰善,予心知其非至也。何也?左射后手弱,不能敌前手之强。琴瑟不调,虽强鼓而成音,不知乐者妄称其善,终不能入钟子期之听。乃又更为右射。盖喜右手久不习射,病根消而易改。且不忍右手二十余年之功,一且弃掷耳。乃遂大加更改,以弱弓微弦,涤去旧病者五年,射始合法,中微及远稍亦如意。然病之入骨者,犹存十之一二。不满之毛病时或间发其端,中数亦不能如癸卯年之多。而筋骸已渐惫。嗟嗟,颖今年已六十有六,习射四十余年。始知受病之根,而悔已无及。使早能辨射法之真膺,不为江上人所惑,亦悉知流毒至此。予身受其惑之害,且又知去害之苦。虽用苦功以去病,而病根转深。皆从初之不辨失也。今天下好射者,比比诚不忍其忽于惑,而不知辨也,辨而不及改也。故作辨惑篇以觉之。略举其惑之大者十余条,详示其由,其余俟(qi 第四声)明者类推焉。译文辨惑门序刚开始学习射箭的新人,拿着自己的弓箭进入这个圈子,看见众多射箭能人,他们各自有自己的一套射箭技巧,但是新人往往难以分辨他们的理论是否合理,以致于那些有用与否的技术混淆其中。就像小孩去集市,看见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商品,燕石混玉,鱼目混珠,难以分辨其中的是非黑白。众多能人比试射箭,总有一个人射中目标最多,若以为他的技巧是对的而去效仿他,却不知道这人射得好的原因,未必合乎正确的射箭方法。有可能这位成绩好的射手力量大,前手可以靠蛮力握弓勉强射中;有可能弓磅数大性能好,偶尔能瞄对方位射中目标,每日训练,靠着积累训练量射中;或者年轻气盛,不在乎如何射中,全凭运气;再或者有些悟根的人,对于射中目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上种种列举都属于偶然,并不算合理的射箭方法。今天用自己得出射中的方法能射中,之后持续使用却未必能中;这人用这种方法能射中,其他人学习了却怎么也射不中。这纯属偶然,不能用来训练新人。正确的射法是能给更多的人训练学习的。合理的射法是射手开弓时前后手的各处肌肉骨节相互对应,站姿像山峰一样稳定站立,不能摇晃;专心完成每一步开弓动作,注目身体到目标的各个流程,眼睛要像太阳月亮那样明亮专注,瞄准方位,每一处必须分毫不差,不能含糊带过;开满弓的过程中,拉弓弦要协调缓慢,不要快进快停;准备发射时,精神和动作要同时跟上节奏,神情专注,不被之前成绩干扰心情,也不要被周围的情况分散注意力。合理的射法就像大路那样的平坦通顺。传授新人射箭有合理的规矩和科学的方法,世人能理解。学习射箭的新人可以通过合理的教学从简单迈向困难,循序而进。按上面的方法教学学习的是正确的射法,舍弃上面的方法教学学习的就不是正确的射法,射法只有一条大路,都是符合规律的。射箭绝对不会有勉强开弓矫揉造作的动作那样难学。合理的射法就像上天创造人类,只有信仰仁义的人才能走上正途,舍弃这些就容易误入旁门左道。虽然学习射箭最终成绩的好坏因人而异,但对于初学射箭的新人而言依然要按照合理的方法学习。怎么能放弃正确的学习方法盲目追逐呢?如果有新人,一见到有人射箭偶然命中目标,不去辨别他动作的好坏就急切地效仿,将他错误的动作习惯统统学走。效仿时间长了,错误的动作产生的问题就会进入骨髓。也许刚开始学的时候,问题还不深,也许年富力强,开满弓时发射还能命中目标。学习的时间一长,问题越深,即便力量还未衰退,但开弓会感觉渐渐不能开满。依然年轻力壮却开不满弓,这就是俗称的射箭毛病,并非是力量衰老。年老力衰导致开弓不满这种情况下是不搭箭空开也开不满,搭箭射目标也开不满弓。如果是犯了射箭毛病开不满弓的话,空开是能开满的,只是搭箭射目标开不满弓,这就是射箭毛病。很难根除。当今射手犯下这个毛病的非常多。如果犯了上面的毛病,能射中目标的数量比不上不犯这些毛病的人射中的多。假使犯病的人没有想要纠正毛病处处推诿,不思改正那就不必指导。那些有志于学习射箭的新人想改掉之前习惯,从哪里开始学呢?我多次观摩那些开弓比试射箭的射手,他们当中符合合理射箭方法的百不足一。符合合理射箭方法的射手,每个动作都能让人钦佩,能达到这样境界的人又有几位?更别提怎么遇见这样的射手了。即使遇见这样的高人,愿意直言教导,那些犯病的射手,未必能听得进高人的指导,又怎么会放弃自己之前所学的技巧而重新开始学习?即使肯愿意放弃之前学习的错误动作而重新开始,奈何之前被错误动作延误病根已经很深,非常困难去除。即便知道了正确的动作并且下功夫纠正,而身体不能立刻学会。内心知道这些错误的毛病必须去除,然而姿势却不能即刻修正。一旦开弓,之前错误的毛病又出现了,真是扼腕叹息,心理感叹无可奈何。我这一生宏大的志向,因此付之东流只得仰空叹息。如果当初刚开始学习射箭的时候,就能进入正确的门道学习,日积月累,怎么会落得现在的境地?刚开始学习射箭的时候就获得正确的指导,不会犯开弓不满的毛病,绝对不会知道犯病的痛苦,他们说的话自然不会有人相信。只有犯过毛病的人说这些问题才会有人相信。当然开不满弓的毛病已经深入,也不能改正了。惟有当初不知道如何分辨真伪被旁门左道所蛊惑,怎么会被错误动作所耽误以致于现在这样的下场?所以辨识自己所不知道的疑惑必须越早越好。我年少的时候喜爱射箭,读书的时候就有立下不朽功绩的志向,与朋友交往有披肝裂胆的胸怀。我非常仰慕蔺相如、信陵君的为人风骨,经常阅读他们的作品内心非常向往。(以下内容记述我平生所犯错误的原由,纠正错误的艰难,并且寻找改正射法的辛劳和正确射法的坚持。)我弱冠那年(成年)就与城里擅长射箭的朋友结交。向孙履正、孙履和、李茂修这几位同学学习射箭。当时与几位同学勤于学业,射箭水平日益精进。但是孙履和用功居多。他为人豪爽仁义很有头脑,有高尚的气节,简朴而且能通诗歌作文,有仁义之心又处事果断。我深深折服他并把他当做我的师长一样学习,可以说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吧。(敢云友也一词我翻译不来。)又有位叫钱三持的先生,是城中先达贤豪。之前随军出征东边大捷而归。辛丑年我登门拜访向他请教射学。拜读了他的射箭心得,经过日积月累的学习射艺日益精进,但我不敢自满。于是与水军各营兵士以及三吴地区的射箭同学结交,只要有一方面有擅长,就虚心向他下问学习。几年间不间断。广泛涉猎博众家所长,不断调整自己的射法,差不多十年的时候射法有所小成。癸卯年应试乡举,首场射箭就命中目标,没有射偏的箭。一时间“三吴”同学相互赞许我的射艺,经此我自己觉得也有些心得。后来偶遇一名射手,是江上人。体形伟岸面相英俊,见他射箭开弓就射,箭应弦射中目标。我看了非常喜欢他的射法就不假思索学习了。哪里知道他的射法固然有好的地方,但是他的问题也不是没有。(耸肩导致关节不直,这是一个问题。犯了这个错误的人开弓必然会慢慢开不满;开弓直接开满,一开满就放弦,看着箭射出去很顺利,但是姿势没有顺着动作完全达到,这是第二个错误。犯这个错误,虽然能开满弓但是难以让姿势调整划一;放箭随意精神无法集中,这是第三个错误。犯这个错误,箭无法瞄准。)当时胸中没有分辨好与不好的观念,学了他的射法也学了他的错误动作。过了三年问题渐渐被身体记忆,开弓一天比天开不满。射中目标的数量也逐渐减少。自己内心是知道问题所在,但未能立刻改正。三年后的癸丑年,我入京应试射箭。当时我已经四十三岁了。当时有机会一览到场的国内各地和京师周围各军营的射箭好手,相聚一处持弓比试射箭,从每位射手中选出我认为水平优异的射手,和他们讨论射箭经验。无论是正确的射准方法,还是错误的射准方法,无所不知。并且探讨那些能射准的技巧中的毛病,和比较难射准的技巧中的优点。来回推论详细讨论问题成因,寻找根除胡乱开弓的错误动作,没有一处不去考究。至此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误,想要一改过去的射箭习惯,五年间废寝忘食的训练。然而毛病顽固,于是将精力转移到弓箭设备上去,多方面纠正,日夜不停歇。又过三年肌肉筋骨积劳成疾,我所说的难以开满弓的毛病日益根深蒂固,开弓越来越开不满,为了开满做出各种奇怪的姿势。虽然我胸中对正确的射法了如指掌,奈何我已年老两臂难以为我所用了。这一年我已经四十五岁了。知道自己的毛病已经不能除去,但是又不忍心放弃自己多年的射艺,于是改为左手勾弦,用我几年来整理精炼的射箭方法,训练更换后的前后手。结果毛病没有出现射法就学成了,相比之前五年就小有所成,放弦命中目标也变得更加如心随意。丙辰年再次来到京师。这时我为了推广自己的理论,燕、赵、齐、秦的射手都前来一睹。这其中有些内行的前辈,带着他的弟子一同前来观摩。虽然周围旁观的射手都说我的射法很好,但我心中知道这不是最好的。为什么?这是因为我用左手的力量弱,和推弓前手的力量不协调。这就像琴瑟音色不协调,就算勉强能弹出音乐,即便那些不知道音律的人妄说音乐好听,最终进不了钟子期这样音律大家的耳朵。之后又改回右手勾弦。原来习惯的右手久不射箭之后,以前犯下的毛病变得很容易纠正了。况且不忍心自己右手射箭二十几年的功夫,因为毛病而弃之不顾。于是下大力气纠正,用轻磅数的弓和细小的弓弦,将之前犯下旧毛病花了五年除去,射艺终于合乎方法,能稍微按自己意愿射中相应目标。可惜年轻时犯下的毛病进入身体太深,即便现在纠正过来还有一二成的错误存留。开不满弓的毛病时不时会发作,射中的数量也不如癸卯年来的多,而且我的筋骨也渐渐衰老疲惫。唉!我今年已经六十六。学射箭四十多年,终于知道当初犯病的根源,真是追悔莫及。如果当初我能尽早辨别出射法中的真伪,不被那位江上射手的射法所迷惑,也不会犯下如此大的毛病,知道得这么详细。我用我一生所受到的病害,而且也知道根除病害的艰苦,虽然最后下了一番苦功夫去除了病害,然而毛病根深蒂固。都是当初不知道如何分辨造成的。当今天下喜欢射箭的后人,比起我所受的病害真是不忍心让后人再度误入歧途,不知道如何辨别,等知道辨别却来不及纠正了。这也是写下辨惑篇来警告后人的原因。本篇我会略举容易犯病的十多条问题,详细阐述这些发病的原由,剩下的毛病只待后来的射艺达人去发现了吧。译文注解开:1. 这是中卷辨惑篇的序,从这篇开始高颖将详细分析在射箭中容易产生的错误观念,指导新人如何分辨正确的射箭方法。序文中明确提出“正法”的概念:符合人体生理构造,绝大多数人在引导之下可以循序渐进学会射箭,成绩可以稳定上升的,科学系统的理论就是正法。2. 作为学习射箭的新手除了学习射箭,更重要是如何分辨正确和错误的射法。序文高颖以自己一生经历警告如果没有辨识到错误的射法,其危害是非常大的。轻则成绩下降,重则病入身体贻害终生。引弓潦草之惑第一初学射之人,妄自引弓不讲正法者,初虽满,后渐不满。此必趋之势,人所不解。入门一差,到老难改。极力用功者,不过三五年不满之病即见。以其用功勤,筋力易疲,故不满速。不用功者,日逐不射,筋不即疲。虽多延几年,然不满之病久后亦见。此病受过者,闻言始信,而已不及改。不会受过者,闻言不信也,初射者反以为谤已,误矣。予友陶成之者,始犯此病。闻言不信,后竟不能改。悔之无及。其他一时同射之友,犯此病而不信者,如卫,如马,如刘不能遍举。嗟嗟,天下之未为成之诸友者,可以思矣。羿之教人射,必至于彀。今之射者,亦知争而言彀矣。然卒莫能彀者,人但知求彀,而未知所以彀法也。得其所以彀之法,不求彀而自彀矣。不得其所以彀之法,虽竭力求彀能乎哉?或有勇力之人,勉强求彀。此僅可彀一时,未必能求久。故有朝彀而暮未必彀者。有今几彀,三四年后,未必彀者。甚者一回箭中,前四五枝可彀,后七八九枝即不彀者,此曷故哉?彼恃力而彀,非以法彀也。恃力而彀者,筋力用事,恃法而彀者,骨力用事。筋力用事者,前肩耸而两臂皆低,骨节不直。此病犯之者十人而九,虽有力之人,引弱弓而手已颤。射不及久而力已疲。如何能彀?骨力用事者,骨节相对,前后肩臂平直如衡。虽无力之人,引劲弓而久射悠然不动。此彀之所以易也。故学射者,可不求所以彀之法,而徒云彀也乎哉。所以彀法云何?学射之初,将欲引弓,必先数日以左手托在柱上,与肩齐,以后肩耸起,与前肩齐,令一人从旁将前肩向前下捲,使前肩低于后肩。肩臂觉痛乃止。数日内,时时将前肩下捲,俟其酸痛既定,大约一月之后方可以软竹弓托在柱上,低手提高引开。俟前肩下得极熟,方可搭箭空引。引弓法,前后肩臂不正平直,旦使前肩反低,而前掌及后肩臂反高,方是彀法。以前肩易耸,而前后手易低。故初引时,必须前肩反低,方得平直。若前肩不低,仅得平直,引弓既彀必然后耸,能平直乎?故前肩反低者,矫枉太过,方得合中道耳。彀法既合,骨节平直,终日习射不劳于力,既彀之时,自能坚持不动迟速操纵,无不如意。既到如意地步,则前捷径工,皆从此出。若初习射时,即便潦草引弓,前肩一耸,数日之后,便觉安闲熟习全不费力。一月之后,机势既得,便能中的。比前下肩法,容易百倍,而旁观者啧啧称美。即自已亦以为射法之妙,资禀之敏,他人莫及矣。抑孰知,前肩一耸,骨节不直。日复一日专用筋力开弓,不三年而筋疲力惫,引弓必渐不满。中的亦渐减,又三年而不满之病益著。始之不满者半寸许,今则二三寸矣。又未几而二寸者,将半尺许。此时百病俱发,终日习射无中的之矢。回视昔年初射而中的者,已不可得。在明者,或悔其初引弓之非,而已不及改。愚者竟托之命蹇,而犹不悟。岂不悲哉。此皆颖所亲试,而亲见者甚众。非敢漫言欺世也。嗟!夫潦草引弓之惑,一至此。初射中第一大惑。故首举之以示。智者採焉。译文引弓潦草之惑第一刚开始学习射箭的新人,若没有正确的指导以错误的姿势胡乱开弓,刚开始的时候能开得满弓,但随后就渐渐开不满了。这是在错误的开弓姿势下必然的结果,很多人都不理解这是为什么。开始学的没有接受好的指导,到老了都难纠正错误。如果非常用功花了很大力气去学习的新人,不到三五年开不满弓的毛病就会出现。因为这样努力用功但是动作错误的新人,他的肌肉最容易疲劳,所以犯开弓不满毛病的速度最快。而不用功学习射箭的人,因为没有每日练习射箭,所以肌肉不容易疲劳。虽然会延迟几年,但是开弓不满的毛病依然会出现。等到犯了病吃了亏,才相信之前听到的道理,这都已经无法纠正了。开始学习的新人没有吃过这种亏,即便过来人说了危害也不信,新人还以为是前人危言耸听,真是谬误啊。我的朋友陶成之就犯了这个毛病。一开始还不信自己的错误姿势造成的危害,等到后来毛病出现,后悔都来不及了。还有其他的几位一同射箭的朋友,也是犯了这个毛病却不相信不以为然,比如卫兄,马兄,刘兄等等。唉!天下射艺没有练成的各位朋友们啊,要好好反思啊!教后辈学习射箭亲身示范射箭,必须会谈到“彀”(开满弓的姿势)。现在的学习射箭的人,也都知道“彀”(开满弓的姿势)而力图做到姿势。然而遗憾的是没有能开满弓的人,人们都知道“彀”法,也都力图要做到,却不知道做到正确的“彀”法的要点在哪里。靠自己经验获得的所谓“彀”的射法,不去求证这是否是正确的“彀”法就自诩自己的开满弓的姿势就是“彀”。这是无法领悟到真正正确的“彀”法,即便竭力开满弓做到“彀”的动作就可以了吗?或者有些力量大的射手,靠自己力量能勉强开满弓。这样的做法只能开满弓一时,未必能长久。所以有早晨精气足能大力开弓而傍晚精气衰力量弱开不满弓的情况。有些人现在能偶尔几次开满弓,三四年后就开不满弓了。甚至有些人射一组箭,前面四五支箭可以做到开满弓,后面的七八支箭就开不满弓了,是什么原因呢?正是这些射手完全依靠蛮力来开满弓,不不是采用正确的“彀”法来开满弓。依靠蛮力来开满弓的人,用肌肉支撑,依靠正确的“彀”法开满弓的人,是用骨节支撑。用肌肉支撑的动作容易导致前推弓手肩膀耸起而且前后手的手臂都会低于肩膀,骨节不能伸直。犯这个毛病的人十位当中有九位。即便有力气的射手,开磅数低的弓手臂都会颤抖。还没射多久肌肉就已经疲惫了。这怎么能开满弓?用骨节支撑开弓的射手,每一个关节都是对应好的,前后肩膀手臂相互平衡对直。即便是力量不大的射手,开大磅数的弓多次射箭依然轻松姿势不会晃动。这是“彀”法之所以能轻易开大磅数弓的精髓所在。所以学习射箭的新人,若不寻求如何做到正确的“彀”法研究开满弓的要点,却妄图说自己的“彀”法就是正确有什么意义!那么正确的“彀”法该如何学呢?开始学习射箭的时候,想学如何开弓,必须先把左手(前推弓手)架在柱子上数日,让前手臂与肩膀平齐高度,然后后手肩膀做出开弓的动作,与前手的肩膀对齐。让另一位射手在旁边用手将前肩向下压实,让前肩向前锁住,使前肩低于后肩。待前手肩膀感到疼痛了停下来。数日内,时不时让前肩向下压实,等到手臂不再感受到的时候即可。大约一个月后就可以用低磅数的竹弓托在柱子上,让勾弦手从下往上提到柱子的高度张开。等到前肩可以熟练向下压实之后,就能搭箭空开了。上面说的开弓训练方法,要注意前后肩膀手臂在按上述训练的时候不能两肩平直,反而要让前肩比后肩要低,而且前手掌和后手肩膀手臂要比前肩高,这是“彀”法中训练解开前肩容易耸的方法。在经过这个训练之前前肩容易耸起,反而前手掌和后手臂容易比前肩低。所以在刚开始开弓的时候,必须要让前肩更低一些,这样在随后纠正姿势中慢慢让两肩平直。如果前肩不低,仅仅是做到两肩平直,开弓就算能开满弓,开满之后前肩又会耸起来,能让肩膀平直吗?所以要在初学的时候让前肩反而低于其它部位,让其矫枉过正,才能在随后的学习中走上正道。“彀”的射法已经符合要求,两肩骨节平直支撑,一天练习射箭都不会使力气衰竭,在即将开满弓的时候,自己能坚持半弓动作长时间不动,慢速开满弓随自己的心意控制。既然能随意开弓到这个境界,那么上卷所说捷径门里面的功夫,也都能做得出来了。如果刚开始学习射箭的时候,即便随意开弓,前肩一旦耸肩,数日之后就会觉得这个动作方便轻松开弓全不费力,渐渐习惯熟悉。一个月之后,以为自己找到正确的姿势和瞄准方式,能射中目标。比起“前肩下沉”这个方法容易百倍,而且旁观的射手看见这样的成绩会大加赞赏,自以为自己找到了射法的精妙所在,以为自己天资聪慧,他人都比不上自己。谁能知道,前手肩膀耸起,上半身的骨节都伸不直。若用肌肉撑弓日复一日地练习开弓,不出三年肌肉疲劳力量懈怠,开弓必然渐渐开不满。射中目标的数量也随之减少,又过三年,开不满弓的毛病越发显著,一开始犯病的时候只是开不满半寸左右,之后会渐渐开不满二三寸。即便不久能再开二寸,最终也停顿在半尺左右。这时候什么毛病一起发作,即便整天练箭可能一支箭都射不中。回想当年刚开始学射时,能射中目标的成绩,现在已经不能实现。等到理解上面所说的指导后,会悔恨当初这般潦草错误的开弓动作,然而现在已经不能纠正了。愚蠢的人竟然将自己射不好推脱到自己没有天赋,却不去反思自己自身的问题,这难道不感到悲哀吗?这都是高颖我亲身经历,也是我亲眼所见的情况,并非我胡乱瞎说欺骗世人。唉!潦草开弓的危害,以上是我经历感悟的全部内容。这是初习射艺的新人首先要辨明的困惑,所以我将开弓的问题放在本卷第一章与以警示,希望聪慧的后辈们看后有所反思。译文注解:1.本篇高颖将特地将开弓动作作为辨惑篇第一章,可见开弓动作中姿势问题的重要性。本篇通篇内容主要概括就是,开弓不能耸肩!不止高颖前辈,在本人线上线下看到的照片,视频,真人动作中,我经常看到很多刚开始玩射箭的弓友们的前肩是耸的!为什么耸肩?很大程度是在没有正确指导的情况下冒然开弓,由于不知道肩胛骨发力的原则和肩膀手臂肌肉的不足,很容易用前手的肩膀作为发力点去撑开弓。用前臂耸肩的方式来开弓,对于刚玩射箭的新人来说是最容易接受的动作,但是这个动作本身是错误且危险的。首先前后肩膀只是支撑点并非发力点,如果用肩膀发力则没有足够的力支撑弓,力量不能传到推弓手,前肩又耸又僵,而推弓手一点力气没有,开弓之后弓会左右晃动。握不住弓的情况下,新人就会用掌跟推弓,以求稳住弓把。然而这么做搭箭点的位置因为前手错误手势而反复变化,加大了瞄准的不确定性。同时后手因为耸肩问题力量也不足,开弓费力,新人便不自觉向后仰起,导致箭容易飞高。我这边的箭馆很多高出靶子高度的箭孔就是新人在错误的姿势下打出来的。当然除此之外,耸肩还连锁影响头部靠位,推弓手不能伸直,打臂等多种问题,这里就不一一解释了。新人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首先是要训练自己肩膀和上臂的力量,以让相应的肌肉群有足够的力量支撑弓的力量;其次是要习惯用背肌来发力,开弓动作和广播体操中的扩胸运动是类似的。而且实际上,射箭主要用力也是在背肌部位,只有习惯用背肌开弓 肩膀才会不耸,也能更持久的开弓。很多看上去力量没那么大的人,为什么能开重弓,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大的力量,而是他们能用对肌肉发力,自然能以巧开弓。2.从本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明代高颖就已经提出耸肩开弓对射箭姿势的危害,和诱因了。由于时代限制高颖在本书中提出的解决办法如何我不做好坏的评论,对于背部肌肉群的训练和发力方式,现在许多射箭著作和教程中都有涉及,这里就不举例,有志学习的后人可以自行百度。郊射太早之惑第二骨节相对,引弓虽合彀法,而射法尚未演习,手法身法审法茫然,若遽往郊射,精神外惊,无暇致详于手,百病萠生,而不自知矣。故引弓合彀法之后,必在藁砧上演习。体欲直,胸欲钦,两足欲砧(zhen 第三声)立得稳。俗云前如折后如堀(ku 第一声)者非也。何也?发矢在手,与足无与也,但不必蹲倒作态耳。头不欲仰,惟向前侧视,以目稍从箭杆审出,以之的可也。以上言大概体势。以下细言引弓,发矢时体势。引弓时先将矢搭在弓上,前臂番直朝地,前肩蓄下捲势,前掌托实弓心。托实时,先将后手提紧弓弦,而后将前掌托实弓心。胸愈钦,腹愈脡(音同“挺”),足愈直,跕愈稳,方将后肘向上,后后一提,前手自肩而臂,而掌,一齐俱直,托出向的。岂非前后肩臂,平直如衡乎?(直肩臂法口诀,笔难尽。)故不期彀而自彀矣。发矢时前肩下捲,已极实,送前掌注的。后肩从高平泻,大抵前肩从下(下者前肩向前下捲。)达上(前掌达上也。)。力从前掌而出,后肘从高泻下(后肘下,后肩切不可下。若后肩一下,前肩即耸。),力从后拳而开。此时光景,势如常山之蛇,盘旋而引。(此有口诀,笔难尽。)矢镞浸进,毫无沮碍。前后手匀轻两开。此等工夫,全在藁砧上磨出。亦必得二三知音士,更相互看,迭为切磋,乃得入此妙境。(一部射学妙理在此,不可放过。)若初射时,即往郊野演习,心动神散,惟务中的。何暇深求其法?今人不由藁砧演习,遽往郊射惑矣。注:前肩自下达上出箭时,前肩必须自下达上。以前肩之性本易耸,前臂之性易垂。只因欲直骨节。故引弓之初,强将前肩极力下捲,向前番直,前拳亦极力髚起。引弓既彀时,矢虽未发,臂力已尽,前肩必然有复耸之意。前拳亦复有下垂之势力。安能到底前肩不耸,前拳起髚者乎?故发矢之际,愈加注意于前肩,必欲从下者,以杀其复耸之意。达上者,达其拳向上出矣,以杀其下垂之势。则矢发方得超扬远到耳,拙射不能用到底之工夫。初开弓前肩则下捲,发矢时则复耸,故不及远。译文郊射太早之惑第二在经过第一章正确训练,让上臂骨节能够正确对称用力,开弓能符合我所说的“彀”的要点。但要注意,在射法还没有足够多的训练时,手法,身法,审法都还处于茫然无知的状态,如果这个时候冒然去野外射远,射箭时精神时常受到周遭环境等许多事物干扰,这就无法将精神集中在前手握弓手端。如此不合时宜的野射会让新人身上出现许多错误的毛病,而新人本人却不知道。所以开弓在符合“彀”的射法之后,最好要在草靶前近距离的训练。射箭时,身体要挺直,胸微微前倾,双腿跨开,脚如砧板一样稳稳站立。俗语有说“前如折后如堀者非也。”这是什么意思?发射箭矢的要点在手。与双脚的没有太大的关系。但不需要蹲下跪倒做出各种姿态射箭。射箭时头不要往上仰,只要平平转向侧面正视,让眼睛稍稍地从箭杆向外审视,直至箭靶即可。以上所说的大体则是射箭合理的姿势。下面我会详细讲述开弓,发射时身体的姿势。开弓时先将箭搭在弓上,前手臂伸直朝地,前手肩放松下垂保证肩膀姿势平整,前手掌握住弓把。握住的时候,先将后手紧紧勾住弓弦,然后再让前手手掌握住弓把。胸要足够前倾,腹部要足够直,双脚要足够直,脚趾要站得够稳,前面的各个部位要做到位之后让后手肘向上,向后拉弦张开,前手从肩膀到手臂,再到前手掌,各个位置同时伸直,将弓向目标位置向前推出。这难道不是前后肩膀手臂,对称平直发力均衡吗?(伸直肩膀手臂的方法有口诀,难以记述。)不久就能自然而然地完成正确的满弓了。要发射之前,前肩从上往下伸直,前肩各关节锁住,眼睛从握弓手向目标位置注视瞄准。同时后肩随前肩的开弓动作从高处往下平平撑开,前肩要略微比后肩下沉些(下沉是让前肩向下伸直,骨节锁住。)前手掌比前肩高些。力量从肩膀传导到前手掌推住弓,后手手肘从高处垂下(后肘下垂,后肩万万不能下垂。如果后肩下垂,前肩就会耸起。),力量从肩膀传导到后手使后手勾弦有力。此时的姿势,散发着如同常山猛蛇般的气势,如蛇盘旋开弓(这个说法有口诀,难以记述。)箭头在开弓过程中慢慢收到弓把,动作流畅没有迟疑。前后手对称发力前推后开。以上所说的所有技巧,全都得在草靶前近距离不断磨练出来的。也必须要有两三位射箭同好,相互检查彼此动作姿势,时常相互切磋竞技,才能悟出以上种种精妙境界。(一部射学精华全在这里,不可放过。)倘若刚开始射箭的时候,就去野外射远联系,精神散漫,只想着怎么射中目标,这还怎么会去深入探寻射箭的要点?现在的射手不在草靶上近距离训练,就急切去野外射远这是误入歧途啊。注:前肩自下达上:射箭的时候,前肩必须下沉让推弓手位置高于前肩。前肩的人体构造本是容易耸肩的,前手手臂是容易下垂的。只因一心想要伸直骨节,用错误的耸肩来完成动作导致。所以在开弓的起始阶段,要强制让前肩极力向下压实锁住,让前手像前伸直,前手掌也要极力高举。开弓即将开满的时候,箭虽然没有发射,但手臂的力量已经用尽,这个时候要注意,前肩会有再次耸起的情况。前手掌也会有下垂的情况。那怎么才能前肩不耸,前手掌高举呢?在发射的时候,要格外注意前肩,时刻保证前肩向下沉,以遏止其再次耸肩的情况。推弓手位置要举高,让箭搭在推弓手拳上能顺利射出,以遏止前手臂下垂的情势。那么射出去的箭才能飞得足够的远,错误拙劣的射法是不能掌握这些基础的技巧。如果刚开弓的时候前肩就要下压锁住,发射的时候再次耸起,这样是射不够远的。译文注解:1.关于原文字词解释:郊射:本篇中的郊射,类似与现在野外射远,本篇翻译为野射,或者射远。藁砧:一种古射靶,类似于日本弓道中的一种由草席卷制而成的草靶,这里通篇翻译为草靶。钦:我在翻译的时候无法找到这个字的释义,故这里我翻译成“倾”,通假字。前如折后如堀者非也:这句俗语我翻译不来,但是通过下文“发矢在手,与足无与也,但不必蹲倒作态耳。”可知,这句俗语应该与站姿有关系。2. 本篇标题是太早野射的问题,而从正文的主要讲述射手射箭姿势,两者似乎没有直接关联,但实际上是在告诫新人勿要太早追求自己还难以追求的目标。野射射远固然刺激有趣,但是没有扎实的姿态训练,对器材的理解不深,甚至精神难以集中,那么在射远中很难射中自己想要的结果。这时候烦躁心生,为求射中而改变自己以有的姿态,甚至急切求中,烦躁不止,这样射箭,还有什么意义?特别新人射箭,往往自觉自己姿势已成,一旦拉开距离成绩下滑,内心不满,最后半途而废,浪费了大好光阴。所以新人学习,一开始就要在近距离上射,5米射大草靶,不求多准,只要保证箭箭动作标准。假以时日,还不学瞄准已经每箭中的。当自己在近距离射到身姿固定,箭出如意的时候,再退5米,打10米;10米熟悉后,再退5米,如此循序渐进,直到30米前,都能保证箭稳定落在规定靶位上即小成。此时再野射必不同于当初新人学射之时,懵懂未知,胸有成竹而射,不是乐趣更多?此外,新人学射,除了多射近距离固定姿势外,选用的箭材最好是重量一致,重心一致,箭杆直度一致的箭,去除设备对射箭的干扰,这样新人射箭更容易发现自己身体的毛病,找到问题纠正,以免落器材的口实,找不到自己的错误。妄射藁砧惑第三人亦有初习射而演藁砧者矣,老而无成何邪?盖藁砧虽学法之具,亦入迷涂之具也。故学法而射者,得益甚捷。不知法而妄射者,取害尤速也。何也?射藁砧者,一日可发数百矢。在家射藁砧者,一日可当郊射十日之功。是以学法而射砧藁者,合法愈熟,去病愈速。不一月而法熟,入门既端。将来渐入巧妙,皆基于此。不学法也妄射者,此非以学法也,学病矣。不一月而病机熟,入病愈深,去法愈远矣。一日之误,遂成终身之惑,可忽乎哉!是以虚心好学之人(世亦有好学而不虚心者。守定一隅之见,一闻善言,不审理之是非,自以为是者,若人更无上进之机矣。),虽天资敏妙,不敢私心自用,必以审彀匀轻注之法,日严诸心,行住坐卧,宛然心目。而后对藁砧,端立搭箭,引定不发,必极于彀,前肩下捲,两臂平直,熟视藁砧心一块,少顷而弛弓。一日之间如此数百次,须十余日前肩下捲熟习,不劳而定,此为练肩。审视详明,举目便见藁砧中物不为弓把所障。此为练目;前拳握弓,五指安妥,不论满把与鹰爪,俱要虎口平仰(有口诀)。彀时矢镞引至弓把中间,此为练掌;前后肩臂平直,一引便彀,一彀便齐,坚持不动,此为练臂。如此又十余日,此射家筑基法也。(以上只言引弓法。射学根本,全在引弓满固。故曰筑基。基固而及远,命中特易事耳。)筑基既定,然后向藁砧发矢。其法必俟引弓彀时,前肩下捲。得十分坚实,方能从下达上,送前掌托出,后肩及肩从高平泻,向背后而止。是谓发矢法。发矢时,后掌心须向前拳。切勿用绝法。恐激动机神,矢发不准。掌心向前掌发矢时,中指,无名指,小指,须极力紧收不撒开。只用食指,大指直开,方捷疾。务使审彀匀轻诸法,熟习巧妙,后手一提便彀,一彀便匀轻,而注出如骏马下山坡。中间宁有驻足之地乎?如此百日,箭发顺利而如意。藁砧之功方足。乃可向郊野演武。凡习射者,仕藁砧上虽合法,在野外则射法俱变。所云演者,演藁砧上所习之法也。使郊野之射,身法手法与藁砧上一样,方是习射之正法不堕世俗妄射之惑矣。(如此藁砧上习射工夫,比世人难,不啻(chi 四声)百之。然一劳永佚,终身巧妙,不烦费力。故云不堕世俗妄射之惑。今人不肯学法。弓一到手便往郊射。只图立刻就中,百病交集,如何中的?所谓欲速则不达也。)郊演而或变,则又向藁砧上,温习射法,温习而无弊,又复试之郊原,再温再习演,不厌其烦,必求合法。而中在其中矣。颖尝诲人习射,只要合法,不急求中。人辄曰:高先生诲人,只要射一兮法,不要中者,何?嗟嗟,何不思之甚也。夫不必法而中者,此偶中不可训也,何也?无法而中者,久射机熟故中,机不可执。无法可守,久不射则机窒不能中矣。或临场得失介怀则不中。或临难丧胆,则亦不中矣。故曰偶中。予所谓不求中,而求合法者,法合而中存,不求中而无不中者也。此中非偶也。如此予言为非是,则孔子禄在其中之意,非与。译文妄射藁砧惑第三初习射箭的新人都是近距离在藁砧前面射箭,为何有的射手会射到老却无所成就呢?这是因为草靶训练虽然能很详细的训练射法,但也容易让人误入迷途。所以在合理的学习方法下训练射箭,进步飞速。而不知道合理的学习方法下随意射箭,危害也是很快的。为什么?射手在射草靶训练,一天可以发射数百支箭。如果在自己家里射草靶的话,一天射箭的量能顶过野射十天的量。这是为什么在合理的学习方法下训练草靶的射手,能在符合射法的标准下越发熟练,消除错误姿势的速度也会越快。不到一个月射法就很熟练,入门不久动作就很端正。之后射箭水平不断提高,也是基于在草靶上的训练。不按合理的学习方法去随意射箭,这不是在学习射法,是在学毛病。不到一个月就会患上毛病,而且错误根植的越深,离射法就越远了。一天的错误,就会成为终身的困惑,这不能忽视的!所以世间虚心好学的射手(世间也有好学却不虚心求教的人。固执守着狭隘的见解,听闻有益处的建议,不去理解这其中的好坏,就偏执地拒绝,如此是没有提升水平的机会的。),纵然天资聪慧,也不敢自以为是,都会以“审”“彀”“匀”“轻”“注”这五个方法,每日严格审查自己的射心,日常生活中,多在心中默念比划动作。然后面对草靶,端正站立搭箭上弓,开弓稳定不要发射,开满弓时必须到姿势的极限,前肩压下锁住骨节,前后两个肩膀平直,在熟视草靶中心位置后,片刻便可放弦发射。一天之内如果能按上述动作训练数百次,需要前面十几天熟悉前肩压下锁住骨节的动作,待不再辛苦就能稳定。这就是肩部训练。审查注视详细明了,定眼瞄草靶就不会被弓把遮蔽想要瞄准的方位。这是训练眼光瞄准;前手握弓把,五指要平稳握在弓把上,不管是全手握还是鹰爪式的握把,都要让虎口平直顶在弓中心,高度与前手小臂一致有口诀)。开满弓的时候箭头张到弓把的中心位置,以上这叫训练推弓手掌;前后肩膀要对称平直,一开弓就能轻松开满,一开满弓身体的各个动作都要到位,并且要稳住不动。这叫训练手臂。照以上要求训练十多天,这是射学一门中的基础功。(以上内容只讲开弓方法,射学的根本,全在开弓满固,所以这叫基础功。基础功扎实,等到射大距离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射中目标了。)等到基础功练好后,再到草靶上射箭。按着上文的练法等到开弓到满弓的时候,前手肩膀伸直锁住关节。这样力量满足,动作结实,前肩就能下沉让推弓手位置高于前肩。将力量从前手掌送出顶住弓把,后手肩膀能随着前手的动作自高往下开弓,让后手肘朝向背部的方向就停住。这就是所谓的发射射法。撒放的时候,后手掌心要朝向前手。撒放的时候切勿用太大的动作。如果这么做会让动作太大神情激奋,导致箭撒放后射不准。后手掌心在朝向前手掌的撒放瞬间,中指,无名指,小指,必须用力拳握收紧不要松开。只要用食指,大指放指打开,就能很快的射出去了。务必要让“审彀匀轻”各个技巧,熟练训练以至孰能生巧,后手一拉弦就能开满,一开满就能对称用力,轻松放弦,而瞄准时就像骏马下山坡那样迅捷有力。每个动作衔接之间怎么能有停顿的地方呢?按着以上方式训练数百日,射箭就能随心所欲。此时在草靶训练的功夫才算合格,方能去野外比拼射远。但凡学习射箭的射手,在草靶上学习虽然练成了射箭方法,但野射的射法和在草靶上射还是有区别的。所以上文所说的训练,都是在草靶上学习的射箭技巧。即使是野射,身法手法和在草靶上是一样的,时刻注意射箭训练的正确方法才能不会堕入世间妄射的迷茫。(按着在草靶上习射的功夫,比一般人学射箭的方法要难,不过数百支箭也许就会放弃。但是如果坚持下来则一劳永逸,终身都能通晓射箭巧妙的境界,无需烦恼无需费力。这就是所说的不会堕入世间妄射的迷茫。现在的人不肯学习这些方法,弓一到手就跑去野射。只想着立刻就能射中,结果一身的错误毛病,如何能射中目标?所谓“欲速则不达”,就是这样。)野射训练如果射法有变,那么就要回到草靶上温习射法,温习到没有弊病,再去野外试验射远以看情况,若还有问题那么再回头温习再去训练,不厌其烦地循环训练,久而久之必然能掌握合理的射法。此时就能射中想要射中的地方了。我曾经教人学习射箭,只要符合正确的射法训练即可,不求训练很快就射准。人们就说我:“高先生教人射箭,只要求习射的人循规蹈矩,却不要求射准,这是为什么?唉,为何不能想到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啊。所以没有合理的射法而射中目标的情况,这是偶然射中并且很难训练再次射中的,为什么?没有合理射法支持射中的箭,射久之后瞄准时机熟练的确可以射中,只是这样时机控制难以坚持。没有合理射法保持姿势,许久不射之后动作生疏就又射不中了。或者临场比赛太在乎得失造成成绩下滑,又或者面对困难闻风丧胆,也难以射中。这里我所说的不求射中,是对于追求合理射法的射手,只要方法到位,能被身体记忆这些动作,不求射中却每箭都不可能不中。这些射中都不是偶然的射中。我所说的这些要点好坏,都是孔圣人记录在论语中的深意,并非我一人凭空臆测的。译文注解:1.关于原文字词解释:涂,同“途”通假字,迷途之意。满固:开得满弓,动作扎实的意思。原文通顺上下文不作翻译。仕,同“事”,这里是表学习之意。2. 中间宁有驻足之地乎:这里我有不同的看法,每个动作流畅做到也是一种射法,但是动作之间有所停顿亦能感受发力正确与否,这不是更好吗?所以我觉得动作标准发力正确先于动作流畅。3.这篇是我个人认为最有价值的一篇。着重讲述了近距离射箭的益处和重要性,在我不长的射箭经历中所见过的新人,包括我自己不外乎是在近距离上进行过大量训练,再辅以合理射法,成绩进步飞速。当然这里也要明确一点,近距离的射箭和远距离的野射有着相对大的差距,随着距离的拉长,除了更多的额外因素,对射艺动作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这也正如原文所说,一旦在射远时发现准度有问题姿势难受那么就要回到近距离进行调整,毕竟在足够量的训练下,人的动作都会有略微调整,而这种调整可能在近距离的时候不容易放大,而在大距离的情况下会不断放大。在最后几段,高颖依然苦口婆心劝新人刚开始玩射箭不要 过度关注自己能射多准,而是关注自己的动作是否合理,合理和准确看似没有关系,但没有 坚实的基础射准就变得很虚幻了。早射劲弓之惑第四今人亦有射藁砧,而合正法者矣。然多历年所,而引弓时前后臂辄动摇。此又何也?射劲弓太早耳。初习射之人,前肩虽下捲而未熟,骨节虽平直而犹疏。若遽用劲弓,前后手为劲弓所制,竭周身之力,彀弓且不给。何暇用力复下前肩?何也?初射之人骨节俱僵,欲下前肩,已极费力,若用力彀劲弓,必无力下前肩。前肩未下,骨节俱虚。引弓安得不摇,发矢又安能准?故初射藁砧,只用铺筋软竹弓约三十余斤,百日之后,射法渐熟,弓渐劲,日增倍之,俟下前肩熟习之后,骨节自直。直则生力,熟则生势,虽无力之人可彀劲弓,况强有力者乎?此行远自迩之理也。予诲人射,莫不由渐而入。人多嫌其太迟,而不知始之徐徐者,乃其所以速,而世之欲速者,正其所以迟也。彼偏见者,辄曰:弓勿用软。初射而用弓软,遂成痼疾,终身不能用劲。此说非也。予辟之曰:信如所言,今人教小儿学步者,循墙而走则终身便不能忽赶乎?闻者大笑。或曰:用弓当自软而劲矣。后手羁弦,亦当自单搭始,而后乃双搭乎?曰不然。单搭只用食指羁弦,而力小。双搭用食指中指羁弦,则力大。力大愈于力小明矣。世多用单搭者,以单搭发矢松,而双搭差钝耳。若使双搭,只用中指第一指之半,搭在大指,食指仍用单搭法,脱弦事,中指用弦法,极力收紧,而大指食指尽力直开,则得势而脱弦,松脆与单搭无异,且控弦有力。而开时,不犯双搭之迟钝,则双搭贤于单搭远矣。译文早射劲弓之惑第四现在也有人在合理射法的指导下训练草靶,但是经过多年的射箭,开弓时前后手臂就会颤抖,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射手太早射大磅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