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1页
《基础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2页
《基础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3页
《基础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4页
《基础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 基础心理学知识 1 第一节绪论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2 一 心理学概述中国 人为万物之灵 心理学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 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3月9日 15日 谷歌旗下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开发的AlphaGo 阿尔法围棋 4 1战胜韩国职业围棋选手李世石九段 中国棋手柯洁认为 没有感情的AlphaGo有着类似人类的思维 它的目的非常明显 哪个利益大走哪个 人类有时不会这么清晰 它在有些不利的地方还会拼 特别像人类的思维模式 越到后半盘 它的把控能力越强 3 信息 信息 一词在英文 法文 德文 西班牙文中均是 information 日文中为 情报 我国台湾称之为 资讯 4 信息论奠基人香农 Shannon 认为 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心理的本质是在人体中进行的信息处理活动过程 5 基础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是以正常成年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 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 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科学 6 二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一 认知 二 需要和动机 三 情绪 情感和意志 四 能力和人格 基础心理学 7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一 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人类大脑是世间最为复杂的物质结构 是神经系统发展的最高产物 8 9 10 11 二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客观事物的映象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心理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 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 心理现实既是脑的功能 又受社会的制约 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 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 12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一 科学心理学的建立艾宾浩斯 心理学有一长期的过去 但只有一短期的历史 古代人的探讨 人性 气质 个性1840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差别感觉阈限定律 1860年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开创了心理物理学 1879年 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这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3 二 学派的纷争 一 构造心理学代表人物 冯特 铁钦纳主张用内省法 来分析意识的内容和结构 强调意识的组织元素 二 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 杜威 詹姆士 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整体 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 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14 三 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 魏特海墨 克勒 科夫卡 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四 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 华生 斯金纳主张心理学要抛弃意识 直接去研究行为 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 S R 之间的关系 就可以预测行为 五 精神分析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 人的心理包含二个主要部分 意识和无意识 人的心理结构 本我 自我 超我 三者平衡发展 则是一个健全的人格 15 三 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一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 罗杰斯 马斯洛 二 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 西蒙 三 生理心理学 16 第四单元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一 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 一 客观性原则 二 辩证发展原则 三 理论联系的原则二 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一 观察法 二 调查法 三 个案法 四 实验法 17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一单元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一 神经元及其功能神经元 神经细胞 细胞体 树突 轴突 18 神经元功能 接受 传递 整合信息 神经元种类 感觉神经元 传入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传出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联络神经元 19 二 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由遍布全身的神经组成 一 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二 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20 人体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 大脑 脊髓 躯体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 副交感神经系统 21 三 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大量的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称作中枢神经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一 脊髓 二 脑干 三 间脑 四 小脑 22 四 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 以沟和裂为界线 可把大脑皮层分为额叶 顶叶 枕叶和颞叶四个部分 23 24 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 大脑可分为三个机能区 皮层感觉区 皮层运动区和皮层联合区 皮层感觉区又分为视觉区 枕叶后端 听觉区 颞叶的颞上回 和躯体感觉区 顶叶的中央后回 皮层运动区位于额叶的中央前回 皮层联合区是不直接与感觉过程和运动过程相联系 而是起着联络 综合作用的结构和机能系统 它在大脑皮层中执行着高级的心理功能 25 大脑皮层躯体感觉和躯体运动区示意图左图 皮层躯体感觉右图 躯体运动 26 试题举例 单选 27 大脑皮层各区域存在大致的功能分工 视觉功能区主要在 A 颞叶 B 枕叶 C 顶叶 D 额叶 27 五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 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 这种不对称性叫做 单侧化 大脑两半球的分工和生活中用手的习惯有关 28 29 第二单元内分泌系统与心理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 甲状腺 胸腺 胰腺 肾上腺 生殖腺组成 它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 各腺体之间又有互相支配的关系 30 第三单元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一 巴甫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兴奋 神经活动由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转为活动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 抑制 神经活动由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状态转为静息的状态或较弱的状态 反射 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 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回应 反射弧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回路 包括感受器 传入神经 反射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反馈 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神经中枢 使之及时获得信息 并有效调节效应器活动 31 32 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机体生来具有的 对保存生命具有根本意义的反射称作无条件反射 机体后天学得的反射则称作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外在世界和有机体之间形成联系的机制 33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34 二 巴普洛夫发现的几个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 条件反射的抑制 二 扩散和集中 三 相互诱导 四 动力定型 35 第三节感觉 知觉第一单元感觉概述一 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除获得外界的信息外 还反映有机体内部器官的工作状况 通过感觉 我们能够了解自身各部分的状态 获得自身的位置 运动 姿势 饥饱 劳逸 心跳等信息 36 感觉的作用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没有感觉 一切较复杂 较高级的心理现象就无法产生 感觉和知觉具有适应生存的意义 37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没有了感觉会如何 38 二 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皮肤感觉 触觉 温觉 冷觉 痛觉 内部感觉 运动觉 平衡觉 机体觉 饿 渴 窒息 恶心 便意 性 疼痛 39 40 第二单元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一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 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二者成反比 阈限值低感受性高 阈限值高感受性低 刺激 客观事物对感受器发生的作用 41 二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种类绝对阈限 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差别阈限 刚刚能觉察到刺激变化时的刺激强度变化最小量 或称最小可觉差 太弱和太强的刺激都不会产生感觉 42 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视觉 晴朗夜空30英里以外的烛光听觉 安静房间20英尺以外手表的滴答声味觉 两加仑水加入一茶匙糖后有甜感嗅觉 一滴香水弥散三居室触觉 一片蜜蜂翅膀从一公分外落在面颊温冷觉 觉察出皮肤表面摄氏1度的差异 43 韦伯定律 I I K I是差别阈限 I是原来的刺激强度 K就是一个常数 这个常数叫韦伯常数 或者叫韦伯分数 费希纳定律 心理量和刺激的物理量的对数成正比 即刺激的强度按对数级数增长 它所引起的心理的强度却只按算术级数在增长 44 45 第三单元各种感觉一 视觉 一 视觉的适宜刺激人类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 有80 来自视觉 视觉的适宜刺激 波长760 380毫微米之间的电磁波 即可见光 46 二 视觉器官视觉过程 光线 角膜 瞳孔 晶状体 折射光线 玻璃体 固定眼球 视网膜 形成物像 视神经 传导视觉信息 大脑视觉中枢 形成视觉 5个光子可引起视觉 47 三 颜色视觉1 颜色的特性彩色和非彩色彩色 色调 明度 饱和度由不同波长的光刺激引起 48 2 颜色混合的规律色光混合 相加颜料混合 相减 49 3 色觉异常 50 二 听觉 一 听觉的适宜刺激和听觉感受性听觉的适宜刺激 频率16 20000HZ的音波 51 二 听觉器官 52 三 听觉的特性声音有音调 响度 音色三种性质 音高频率响度振幅音色音波的相互作用噪音的危害 85分贝以上会造成损害 53 试题举例子 多选 87 关于听觉 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对20 4000HZ的声音最敏感B 耳廓属于听觉器官C 人首先丧失的是对高频声音的听觉D 决定音色的是波形 54 三 嗅觉四 味觉五 皮肤感觉六 平衡觉七 运动觉八 内脏感觉九 痛觉每个人的感觉有较大差别 55 第四单元感觉现象一 感觉适应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对暗适应需要较长时间 约30 40分钟 对亮适应则很快 1 2分钟即能完成 二 感觉后像感觉后像 刺激停止作用后 感觉印象会暂留一段时间 后像有正负两类 56 三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官 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如 红花配绿叶 57 四 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 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如 橙色和红色可以引起温暖的感觉 蓝色和绿色可以引起清凉的感觉 58 第五单元知觉概述一 知觉的定义知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感觉个别属性知觉整体属性 完整映象知觉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 刺激物各种特性分别刺激各感受器 大脑皮层对获得的各种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整合 并运用记忆系统中已有的经验对当前的刺激物进行辨别 认同 解释 从而得出对刺激物整体的反映 59 知觉 各种感觉 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知觉的产生 必须是以各种形式的感觉的存在为前提的 并且与感觉同时进行 注意 不能把知觉单纯地归结为感觉的总和 因为知觉除了以各种感觉基础外 还要借助于人的过去知识和经验 如经验 语言 情绪 需要 兴趣等等 60 二 知觉的基本特性 一 整体性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 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 61 如果被感知对象是没有经验过的 知觉更多地将它组织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 这就是知觉的组织化 知觉的组织原则 接近 相似 闭合 好的连续 好的形态 知觉的邻近性 知觉的类似性 62 二 选择性在一个时间段内 人不能感受到所有的刺激 而仅能感受到少数刺激 对象 背景 对象与背景可以转换 63 64 65 66 知觉定势 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 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 67 三 恒常性 知觉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 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保持了稳定性 68 四 理解性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和领会 言语具有指导作用 69 第六单元知觉的种类知觉是由多种分析器和感觉器官联合活动的结果 在多种分析器的联合活动中 总有一种分析器的活动起主导作用 根据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活动 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 听知觉 味知觉 嗅知觉 触摸觉等 70 一 空间知觉视知觉起主要作用 一 大小知觉 二 形状知觉形状知觉和大小知觉靠视觉 触觉和动觉来实现 形状知觉要有一个亮度不同的清楚轮廓 三 方位知觉对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和方向的知觉 靠视觉 触觉 动觉 平衡觉 听觉所获得 四 距离知觉距离知觉 深度知觉和立体知觉 依赖形成深度知觉的各种条件 71 72 试题举例 多选 88 空间知觉包括 A 大小知觉B 形状知觉C 方位知觉D 距离知觉 73 二 时间知觉通过某种媒介来进行 如 时钟 日历 74 三 运动知觉1 真动知觉观察者处于静止状态 物体在实际运动 物体的实际运动 连续刺激网膜各点所产生的运动知觉 物体太快或太慢的运动 人都不能察觉到它的运动 75 76 2 似动知觉一种错觉性的运动知觉 物体实际上并没产生运动 77 运动幻觉诱导运动 实际不动的静止之物 因周围物体运动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现象 自主运动 如果个体在暗室中注视一个静止的光点 一段时间后 就会发现这个光点不停地动 78 四 错觉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错觉是在客观事物的刺激下 产生的一种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 视错觉 形状错觉 运动错觉 时间错觉等 79 80 81 第四节记忆第一单元记忆及记忆过程我们所做或所说的一切 都依赖于我们记忆系统的有效运作 82 一 记忆的定义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包括识记 保持 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 记忆就是一个对信息的编码 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二 记忆的种类1 从内容划分 形象记忆 情景记忆 语义记忆 情绪记忆 动作记忆 2 从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划分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3 从是否意识到划分 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 4 从能否加以陈述划分 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 83 三 记忆的过程记忆从识记开始 识记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 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叫回忆 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 但在它重现时却能有一种熟悉感 并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 这个过程叫再认 识记是记忆的开始 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 保持是识记和回忆之间的中间环节 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 84 识记方法对识记的影响意义识记是指通过对材料的理解而进行的识记 机械识记是指不理解意义 单靠机械重复而进行的识记 实验证明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效果好 美丽的西湖的湖丽西美 85 识记的效果受识记材料的性质 难易和其它属性制约 识记直观的 形象的材料比识记的抽象的词要好些 识记视觉的材料要比识记听觉材料的效果要好 成人对文字材料识记较好 而儿童对直观材料的识记常优于文字材料 材料的数量对识记效果的影响也很大 一般来说 要达到同样的水平 材料愈多 识记所用的平均时间和次数也就愈多 86 第二单元遗忘及遗忘规律遗忘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EBBINGHAUS 1850 1909 对遗忘现象作了系统的研究 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 发现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 遗忘规律 在识记后短时间内遗忘较快 以后遗忘的速度下降 到后来遗忘停在一定水平上不再发展 遗忘的进程是 先快后慢 他描绘出一条遗忘曲线 或称保持曲线 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87 试题举例 56 遗忘的进程通常是 A 先慢后快B 先快后慢C 倒U型曲线D U型曲线 88 适当的超额学习是合理的 所谓超额学习 是指记忆一种材料的学习次数超过那种刚好能回忆起来的程序的次数 89 遗忘的原因病理性原因 脑退化 损伤和神经衰弱 年纪大了 脑萎缩 或由于血管硬化 脑的供血不足 使脑慢慢退化 中枢神经系统受了感染 象梅毒侵入了脑 脑炎等 或中毒 如酒精中毒 使脑受了伤害 车祸等原因的脑部受伤 这些原因引起的遗忘是很难恢复的 神经衰弱是神经机能紊乱的疾病 这种病人大脑易兴奋 注意力常常不能集中 但只要治好病 记忆力是可以恢复的 90 非病理性原因 1 记忆痕迹的 消退 由于长期没有复习 知识没有得到使用 生理学上称之记忆痕迹没有得到强化 使记忆痕迹逐渐减弱 以致于最后消退 产生遗忘 2 记忆痕迹受到 干扰 而发生抑制 3 大脑产生了 超限抑制 即大脑神经细胞长期过度疲劳引起的超负荷 产生保护性抑制 这样也会产生遗忘 91 第三单元以往的原因及系列位置效应遗忘的原因 自然衰退 干扰位置效应 首位效应 新近效应 92 第五节思维 言语及想像第一单元思维概述一 思维的定义和特征思维是在感知觉基础上 对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属于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思维是借助语言 表象或动作实现的 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 思维过程的特征 间接性 概括性 93 二 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思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它要通过几种操作活动来实现 94 一 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将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 分析可以通过动作进行 也可以通过头脑的表象和概念进行 综合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按一定要求 线索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分析和综合这种思维操作活动贯串在整个思维过程 95 二 抽象与概括抽象是抽取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 概括就是将抽象出来的特征推广到一类事物中去 抽象和概括紧密地联系着 没有抽象就不可能进行概括 通过抽象和概括 认识就从特殊上升到一般 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96 中国人 97 第二单元思维的种类一 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动作思维 它是在思维过程中借助知觉和实际动作操作为媒介的思维 又称为实践思维 形象思维 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 抽象思维 又称抽象的逻辑思维或理论思维 它是借助语言作为媒介 运用概念 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 98 99 二 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辐合思维 又称聚合思维 求同思维 集中思维 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 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这种思维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方向 有范围 有组织 有条理的思维形式 分散思维 又称发散思维 求异思维 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 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 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 100 三 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再造性思维 用已知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 用独创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101 第三单元概念形成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一 概念形成 一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涵 外延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关键的 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概念是对一类具有共同属性的客体 观念 事件的心理表征 二 概念的形成 102 103 概念形成 是人类思维长期发展的产物 概念掌握 个体在发展过程中 获得与应用人类已有的思维产物 概念掌握是一个主动 复杂的综合过程 概念掌握的途径 1 日常实践活动 2 教学过程有计划地学习 104 三 问题解决及对问题解决的研究 一 问题解决的定义问题解决 由一定情景引起的 按照一定目标 应用各种认知活动 技能等 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 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 105 二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 迁移的作用知识概括化的水平越高 越容易迁移 2 原型启发的作用3 定势的作用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106 第四单元语言与言语一 语言与言语1 语言是人际交流的工具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