Φ600机械翻倒卸料离心机的设计
58页 10000字数+论文说明书+任务书+10张CAD图纸【详情如下】




Φ600机械翻倒卸料离心机的设计论文.doc
Φ600机械翻倒卸料离心机装配图.dwg
刹车组件8张.dwg
底座.dwg
摘 要
该毕业设计题目是机械翻倒离心机的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进行了转鼓壁的厚度计算,拦液板的计算,转鼓底的设计,功率计算和电动机的选择,传动皮带的设计及选择,主轴的设计和强度校核,轴承的选择,翻到架的设计和强度计算,刹车的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翻倒传动部分的设计计算,和其它的一些设计计算。
在设计中,我首先要了解到离心机的工作原理:先由控制电路接通带动转鼓转动的电动机,通过皮带的传动使转鼓转动,转鼓转动使物料固液分离,液体通过离心机底部的排液管流出,固体留在转鼓壁上,然后再由控制电路接通翻倒电动机使离心机翻转倒出固体,这样就完成了分离的整个过程,这也是我们设计必须明白的。然后使了解离心机的各个零部件的构造和它们的材料工艺要求。最后对离心机进行整体的评定。
通过检测分析离心机(使用稳定性分析仪)在整个样品高速传输,对沉降或气浮(膏)进行概要分析,它描述了一个实用多元化的分散剂和乳液。它也阐明了如何使用推算出的结果,来估计在引力场中的分散性样品的稳定的货架寿命。配方优化,如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的水平,也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实际应用
“稳定或不稳定”,往往是要求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控制不同类型的分散(例如,颜料悬浮液,泥浆,农业化学和制药乳液)以及在研发部门的工作过程中处理新型添加剂的相关配方研发问题。稳定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某一特定产品的顾客要求。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被描述为“稳定”的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至少对于一个给定的一段时间)后的质量。
我们往往通过一些最直接的方法,如简单的“试管试验”来检测并通过肉眼或通过特殊的固定或移动传感器的分相对发生的现象进行分类和量化。而与肉眼观察相比传感器的应用,使实验结果更加客观的,并解决了很多肉眼观察结果无法解决问题,尤其是在相当稳定分散的情况下的计时问题。因此,一方面,经常采用间接方法确定颗粒大小或电泳迁移率与稳定段米。尽管测量的问题,尤其是较高和非常高的体积浓度,得到的结果让没有直接的稳定性参数,如选择沉淀或悬浮速度计算。另一方面,分层现象可能被加快离心机手段和记录的粒子浓度的变化,在以整个样本量为离心时间的功能将提供有关粒子迁移的信息相对应,沉淀与分散稳定性。
我们往往通过一些最直接的方法,如简单的“试管试验”来检测并通过肉眼或通过特殊的固定或移动传感器的分相对发生的现象进行分类和量化。而与肉眼观察相比传感器的应用,使实验结果更加客观的,并解决了很多肉眼观察结果无法解决问题,尤其是在相当稳定分散的情况下的计时问题。因此,一方面,经常采用间接方法确定颗粒大小或电泳迁移率与稳定段米。尽管测量的问题,尤其是较高和非常高的体积浓度,得到的结果让没有直接的稳定性参数,如选择沉淀或悬浮速度计算。另一方面,分层现象可能被加快离心机手段和记录的粒子浓度的变化,在以整个样本量为离心时间的功能将提供有关粒子迁移的信息相对应,沉淀与分散稳定性。
关键词: 离心机;转鼓壁;转鼓底;主轴;
Abstract
The graduation project entitled machine overturned centrifuge design. I was the drum wall thickness, the board of the bar, the drum at the end of the design, calculation and electrical power of choice, transmission belt of the design and selection, Spindle in the design and strength check, bearing the choice, turn-the design and strength, braking and intensity of the structural design, overturned part of the design of transmission, and a number of other design and calculation. Zhang jianwei teacher the guidance of well。
In the design, I would first need to understand that the centrifuges working principle: first control circuits connected to the motor rotating drum driven by the belt drive to drum rotation, rotating drum so that materials from solid to liquid, liquid by centrifugal - Ranked at the bottom of the outflow of liquid, solid remain in the drum wall, and then overturned by the motor control circuits connected centrifuges to Dispose of solid turnover, thus completing the separation of the whole process, which is designed to be Understand. And then to the various components of centrifuges to understand the structure and process their materials requirements. Finally, the centrifuges to conduct an overall assessment。
The analysis of sedimentation or flotation (creaming) by detecting the transmission profile over the entire sample height in an analytical centrifuge (using a Stability Analyzer) is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for a diverse range of practical dispersions and emulsions. It is also illustrated how to use extrapolated results to estimate dispersion shelf life stability for samples in a gravitational field. Formulation optimization, such as choosing appropriate surfactant levels, is also shown to be a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such methods.
‘‘Stable or unstable’’, that is often the question asked in the daily production quality control of different types of dispersions (e.g., pigment suspensions, slurries, agro-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emulsions) as well as in R&D departments dealing with new additives or formu-lations. The definition of the meaning of stability depends very much on the customer requirements for a given product. In general, ‘‘stable’’ may be described as the quality of being free from change or variation (at least for a given time period)
If we are dealing with disperse systems, such as suspensions or emulsions, instability phenomena are, on the one hand directly related to a possible migration of particles (sedimentation, flotation), or on the other hand, to changes in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e.g., due to particle interaction) followed over the total length of the cell containing the dispersion and auto-matically determines the time dependence of the position of the interface particle free fluid=suspension or sediment by a special algorithm. Results are presented which demonstrate stability prediction at a very accelerated rate for different dispersions at their original concentra-tion. It will be shown furthermore that the recorded transmission profiles allow one to characterize dispersed particles regarding smallest deviations in size and to quantify the degree of polydispersity at high volume concentrations.
Key words :Centrifuges; Drum Wall; Spindle;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离心机概述 1
1.2三足离心机市场发展 2
1.3原始数据 3
第二章 离心机转鼓的强度计算 4
2.1转鼓强度计算与校核 4
2.1.1体壁厚的计算 4
2.1.2液板壁厚计算 5
2.2所有回转件质量、质心及转动惯量计算 6
2.2.1拦液板直边段 6
2.2.2拦液板锥形段 6
2.2.3转鼓壁 7
2.2.4加强箍 7
2.2.5转鼓 8
2.2.6总体计算 9
第三章 功率计算与电机的选择 10
3.1功率的计算与电机的选择 10
第四章 皮带传动的设计与校核 13
4.1皮带及皮带轮的设计计算 13
4.1.1材料的选择 13
4.1.2设计步骤 13
4.2带轮的设计 15
4.2.1强度的计算及校核 15
4.2.2接触强度公式校核 18
第五章 主轴的设计计算 20
5.1主轴的结构设计 20
5.1.1选择的材料与设计计算要求 20
5.1.2轴的结构设计 20
5.2主轴的受力分析 21
5.2.1根据受力列方程 21
5.2.2主轴的强度校核 21
5.3轴承的选择、设计及寿命校核 23
5.3.1轴承选择 23
5.3.2确定轴承的径向载荷R1和R2 24
5.3.3确定轴承的轴向载荷A1、A2 24
5.4主轴临界转速计算 26
5.4.1计算阶梯轴的当量直径 26
5.4.2临界转速 26
第六章 翻倒架的设计计算 27
6.1一些固定件的质量、质心计算 27
6.2翻倒架的强度计算 29
6.3右轴的结构设计与强度计算 31
6.3.1右轴结构设计 31
6.3.2右轴的受力分析 31
6.3.3右轴的静强度安全系数校核 32
6.3.4右轴的校核及所选轴承的校核 33
6.4键的校核 35
第七章刹车的结构设计与强度计算 37
7.1制动系统的选择 37
7.2带式制动器的强度校核 37
7.2.1摩擦面的比压校核 37
7.2.2钢带拉伸应力的校核 38
第八章 翻倒传动部分的设计与计算 39
8.1活塞杆的计算 39
8.1.1确定d值 39
8.3.2纵向弯曲轴向应力的计算 39
8.3.3活塞杆的强度计算 41
总结 42
参考文献 44
感谢 45
第一章 绪论
1.1离心机概述
机械翻倒卸料离心机是在三足式离心机的基础上,经过改良设计而成的。他保留了三足式离心机的造价低廉,抗震性好,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机械翻倒卸料离心机对比三足式离心机新增了翻到架的设计,采用机械反倒卸料的方式,简化了操作的过程,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广泛应用于松散晶体物料的分离脱水及化工,轻工,食品等行业。
三足离心机又称三足式离心机,因为底部支撑为三个柱脚,以等分三角形的方式排列而得名。三足离心机是一种固液分离设备,主要适用于固液二相分离。如图1-
三足式离心机:其主要由转鼓、机壳、弹簧悬挂支承装置、底盘和传动系统等零部件组成。三足式离心机是应用最广的过滤式离心机,它对物料的适应性强,可以用于成件产品的脱液,也可以用于各种不同浓度和不同固相颗粒粒度的悬浮液的分离、洗涤脱水。对于一些细粒级难分离悬浮液在无合适的分离设备时,也可以用三足式离心机分离,因为在低速下或停车后卸除料渣时,结晶晶粒破碎小。机器安装在弹性悬挂支承上,质量中心低,机器运转平稳,结构简单,制造容易,安装方便,操作维护易于掌握。特殊结构的密封防爆裂型三足式离心机可用于分离易燃、易爆的悬浮液或应用于工作环境有防爆要求的场合。三足式离心机由于是间歇过滤操作、周期长、单机生产能力低,主要用于中小型的生产规模,用于固体颗粒粒度大于5μm、浓度5%~75%悬浮液的分离以及成件产品、金属制品的脱液。
三足式离心机的工作原理:离心机通过高速旋转,产生强大的离心力,其离心分离系数通常是重力加速度的上百倍,上千倍,上万倍,因此分离速度很快,但是由于不同的物料性质差异很大,所以形成了各种不同规格的离心机,一般固体和液体进行分离的离心机转速在3000转以下,颗粒更细,密度差更小的混合液则需要转速在8000~30000之间的离心机进行分离,而像铀的浓缩分离则需要更高转速的离心机
1.2三足离心机市场发展
三足式离心机是用途最广泛离心机,从第一台离心机开始,广泛用于各行各业,至今天仍在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其造价低廉,抗震性好,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然而,随着离心分离技术的逐步提高,卧式螺旋沉降离心机(以下简称卧螺离心机)和卧式螺旋过滤离心机(以下简称过滤机)的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在很大方面,对三足离心机构成了严重的市场替代威胁。
首先:在工作效率上,无论是卧螺离心机还是过滤机,其都是连续工作,工作效率比三足离心机大大提高。
其次:在分离效率上,卧螺离心机和过滤机,其因其材质及加工工艺较三足离心机都有明显的优势,分离因素大大高于三足离心机,因此,分离效率较三足离心机提高约有2~3倍。
第三:在卧螺离心机和过滤机技术窗户纸的捅破,市场竞争的激烈,进口离心机产品已经远远无法保持其超额利润的殿堂。众多进口离心机厂家产品价格纷纷跳水。国内一些注重技术开发的厂家对卧螺离心机和过滤机等高端机型的技术的掌握,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国内市场上,与进口厂家已经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且并不一味落败。
总结
随着时间将近过去了一个半月,毕业设计也接近了尾声。经过几周的奋战我的毕业设计终于完成了。在没有做毕业设计以前觉得毕业设计只是对这几年来所学知识的单纯总结,但是通过这次做毕业设计发现自己的看法有点太片面。毕业设计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而且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提高。通过这次毕业设计使我明白了自己原来知识还比较欠缺。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以前老是觉得自己什么东西都会,什么东西都懂,有点眼高手低。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我才明白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无论是在以后的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应该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知识和综合素质。同时也明白了人生不可能存在一帆风顺的事,只有自己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个挫折和失败,才能通往自己的罗马大道。
在设计的过程中我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有失落过,烦恼过,悲伤过,但我明白这又是我人生中的一大挑战,角色的转换,这除了有较强的适应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外,更重要的是得益于两年的学习积累和技能的培养。在这里我知道我的将来会有光辉灿烂的一天。在这次毕业设计里,给我仅是初步的经验积累,对于迈向社会远远不够的,我必须做出更大的努力。
虽然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有过失落,有过烦恼,有过悲伤,但在这次毕业设计中也使我们的同学间的关系更进一步,在此期间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有什么不懂的大家在一起商量,一起讨论,听听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意见,这使我们能更好的理解知识,透彻知识,运用知识,因此在这里我要非常感谢帮助我的同学,谢谢你们的帮助,谢谢你们!
在毕业设计完成的过程里,我更明白了要做好人生规划的重要性,在此我要有以下几点规划:
继续学习,虽然我们即将步入社会,但我们绝不能忘记学习,不仅仅要学习知识,学习技能,还要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即将步入社会的我们光有知识技能是不能在这样充满竞争的社会好好发展我们的未来的了,所以我们要学习与人相处,也许我们有知识,有技术,但我们缺少的是经验,实际动手的经验,所以我们步入社会后,要不断的积累经验,不断的实践,只有这样我才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把握更多的技术,这样我们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学校到社会是一个角色转变的过程,我们是否做好这个心理准备呢?但不管我们是否做好准备我们都将要面对现实,所以我们不仅在思想上认识到我们即将步入社会,即将加入到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中去,还要在行为行动上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学校生活注定只是安逸的,学校里我们只是学习为主,而社会呢?我们是为了生存而工作,我们必须随时做好角色转换的准备!
毕业设计终于完成了,这让我不由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总之我明白了:知识必须通过应用才能实现其价值!有些东西以为学会了,但真正到用的时候才发现是两回事,所以我认为只有到真正会用的时候才是真的学会了。
在此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对我悉心的指导,感谢老师给我的帮助。在设计过程中,我通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与同学交流经验和自学,并向老师请教等方式,使自己学到了不少知识,也经历了不少艰辛,但收获同样巨大。在整个设计中我懂得了许多东西,也培养了我独立工作的能力,树立了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相信会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大大提高了动手的能力,使我充分体会到了在创造过程中探索的艰难和成功时的喜悦。虽然这个设计做的也不太好,但是在设计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是这次毕业设计的最大收获和财富,使我终身受益。
大学四年就会在这最后的毕业设计总结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我曾经以为时间是一个不快不慢的东西,但现在我感到时间过的是多么的飞快,三年了,感觉就在一眨眼之间结束了我的大学生涯。毕业,最重要的一个过程,最能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的过程就数毕业设计了。这也是我们从一个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转折。另一个生命历程的开始。
参考文献
[1]高慎琴.化工机器[M].化学工业出版社.1990.
[2]邱一怀.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王伯平.互换性与测量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5]孙恒,陈作模,葛文杰.机械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大连理工大学工程画教研室.机械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7]吴宗泽.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8]陈红军.实用机械加工工艺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9]张玉华.机械零件的结构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10]洪钟德.简明机械设计手册[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11]周明衡.减速器选用手册[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12]刘朝儒.机械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3]侯洪生,王秀英.机械工程图学[M].科学出版社.2001.
[14]徐斌,欧中文.中国机械工程[J],2014,11(6):707-712.
[15]秦玉福.机械基本原理[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
[16] 孙威廉,魏凤兰.工程材料[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3.
[17]赵家齐.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8]王茂元.机械制造技术(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19]管俊杰.数控加工工艺[M].西安:西南交通大学,2011.
[20]吴拓.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床夹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1]赵家齐.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2]孙威廉,魏凤兰.工程材料[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3.
[23]余惠利.机械设计[M].科学出版社,2011.
[24]大连理工大学工程画教研室.机械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5]吴宗泽.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6]徐斌,欧中文.中国机械工程[J],2014,11(6):707-712.
[27]Kai T,Hasegawa K. Numericalcalculation of flow and is otope separation for SF6 gas centrifuge[J].J Nuc ScTechnol,2000,37(2):153-165.
[28]Wood H G.Analysis of feed effects on a single stage gascetrifuge cascade [J].Sep a Sci Tech,1995,30(13):2631-2657.
感谢
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便是大学毕业时节,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离校日期已日趋渐进,毕业论文的完成也随之进入了尾声。
首先,老师在百忙之中带领我们去实习.不但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对照实物进行分析,而且用理论知识加深了对实际工作的认识.
其次,老师们给我们进行了专业辅导,根据所有的已知参数教我们如何做离心机正确的计算说明书,对离心机每一部分分析计算,并分配了每个人所要完成的任务.我画的是刹车组件,通过这次绘图,我深刻的了解了这一部件的原理和作用.
最后,老师又给我们毕业设计进行审查,并指出我们的不足,指导我们加强改进.最终,一份合格的毕业设计在老师们监督我的努力下完成.
在这里,再一次感谢老师的悉心指导,老师的精神深刻感染了我,我想在我今后的工作过程中也一定把这种精神传递下去.祝愿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