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知识管理.doc_第1页
隐性知识管理.doc_第2页
隐性知识管理.doc_第3页
隐性知识管理.doc_第4页
隐性知识管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 隐形性知识理论 隐性知识的概念是由英籍匈牙利人、社会科学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提出的。他在1958年出版的个人知识和1966年出版的隐形方面是西方学术界第一个对隐形知识及隐形认识与科学研究进行较为系统地探讨和分析的著作。在波兰尼的整个思想体系中,隐性知识论据居于核心地位,也被理论界公认为是他对哲学最重要的贡献,波兰尼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当中还存在着另一个与认知个体活动无法分离、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隐形认识功能。这种隐性知识是一切认识的基础和内在本质。他的隐性知识理论是认识论道路上的一线曙光,“它使得传统认识论中的经验与理性、逻辑与悟性、反射与选择等规定在一个隐形认识的火炉中炼得崭新的面目。”一、隐性知识基本结构波兰尼在个人认识一书中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过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达的,如我们有关的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隐性知识。我们可以说,我们一直隐隐约约地知识到我们确实拥有隐性知识。”他通过哲学思辨,在认识论的范畴阐述了隐性知识的存在,强调隐性知识先于显性知识。他强调对知识理解和认识的过程离不开认的作用,不能割舍意会性和客观性。在波兰尼看来,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会,把握和重组经验,以期对它的理智控制的能力。隐性知识同样包含一些技术因素,包括具体的技能和专门技术,以及来源于实践的经验。波兰尼在书中论述他通过对人们在认知方面的研究,对隐性知识的结构给出形象的解释。他认为:“当我们由于注意某种另外是事物B而相信我们也观察了事物A时。我们不过是对A的附带观察。因此,我们集中注意的事物B有A的含义。我们集中注意的对象B通常是可辨认的,而我们辅助观察的事物A可能是不可辨认的。这种类型的觉察互相排斥:当我们转移我们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我们一直辅助觉察的事物时,它就失去了辅助的意义。简言之,这就是隐形知识的结构。”1.隐性知识内涵隐性知识是一种不易用语言表达、不易传播、不易确知、不易编码等高度个性化且内隐于个体或组织中的经验类知识,通常表现为个体的思维模式,心智模式,信仰价值体系,个人某些难以表达的经验、技艺、专长及团队默契和组织文化等。要正确理解隐性知识的定义,需重点把握三个方面:1.1难以定义,传递困难。隐性知识传递困难在于不易用语言表达、不易确知、不易编码等。例如,一个优秀的篮球运动员,长期打球,一拿起篮球就有一种“球感”,运球时得心应手,投篮时百发百中。如让他说说各中的道理,他就很为难,总是说不清楚。所谓球感也是一个不易对其进行确切的定义,更不易用文字的形式进行编码而与别人共同交流分享。1.2内涵丰富。隐性知识不久包含了个人灵感性的、经验性的知识及个人方面一些隐藏性的绝技之类的知识、独特的见解,还包括了团队默契和组织的一些经验、惯例、规范及文化。1.3量比较大。波兰尼认为,人类拥有的说不出的知识占人类知识总量的大部分。那么对企业而言,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远远大于显性知识。据统计,企业的知识中90%是隐性知识,而显性知识只占10%。由知识的冰山理论可以知道,其露出部分即显性知识,是知识冰山体积的一小部分。因此,隐性知识在量上则难以预见。2.隐形知识的三维结构对于隐形知识的基本结构,波兰尼认为认知者、辅助意识与集中意识构成了隐性知识三元结构的内在组成因素,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连续体,这就是隐形知识的三维结构。波兰尼在个人知识一书中证明了人类认识中隐性知识的优先性原则之后,又着手研究隐性知识的基本结构,提出了他的“隐形知识的三维结构”概念。他认为人类的意识总体上可以划分为集中意识与辅助意识两种。波兰尼将这种在辅助意识中发生的认识活动成为“隐形认识”,这种隐形认识的结构就是“隐性知识”,在隐形认识参与下对目标问题的认识就产生了显性知识。认知者、辅助意识与集中意识构成了隐形知识三元结构的内在组成要素,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连续体。因此,隐形知识具有三维结构,即认识者、辅助意识和集中意识,其中强调人的主体作用。波兰尼假设,“隐性知识有三个中心:第一辅助的各种细节;第二,目标对象;第三,将第一项和第二项结合起来的认知者。我们可以把这三者放在三角形的三个角上。或者,我们可以认为他们构成了一个三维组合,这个三维组合由某人即认识者所控制,他使得辅助物和他的注意力中心相关联“。其表达的意思就是认识者把细节、线索作为辅助物整合进目标对象,在辅助意识和集中意思之间搭建一种From-to动态关系,这就是波兰尼所理解的隐性知识的基本结构。集中意识是认识或实践者对认识对象或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意识,可以理解为“目标意识”;辅助意识是认识或者实践者对于所使用的工具(物质的或智力的)以及其他认识或实践基础(如认识框架,实践的价值期待、形而上学的信念)的意识,相当于是“工具意识”,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来自外部世界的各种线索、细节的辅助意识;对自身的辅助意识;对作为过去经验之凝结的文化遗产的辅助意识。辅助意识和集中意识在认识中是成对出现的,它们就像是磁铁的南北极一样,组成了“意识连续统一体”。在波兰尼看来,无论是理论的认识,还是实践的认识,都具备类似的结构,即通过依赖于我们某些线索的辅助意识,而达成对某一对象的集中认识。另外,波兰尼认为,辅助意识和集中意识是相互排斥的(双意识排斥原理)。例如,在通常情况下,钢琴家在演奏过程中,其注意力集中在音乐上,他对自己手指的动作只有辅助意识。如果他把注意力聚焦在手指上,他就难以流畅地把音乐演奏下去,甚至会中断音乐。换言之,钢琴家依赖于自己对熟练指法的辅助意识,能够流畅地演奏音乐,而一旦他改变了集中意识的对象,也就改变曾经形成的演奏思维模式,难以顺利地完成音乐的演奏。波兰尼认为,集中意识是充分地有意识的,辅助意识则存在于从阙下意识到充分意识的各种意识层次上。“把辅助意识则存在无意识或前景意识或詹姆斯式意识的边缘是一个错误。是一种意识称为辅助意识的是它所实现的功能;只要它作为引向我们的集中意识的对象的一个线索而发生作用,它可以拥有各种程度的意识。”3.集中意识、辅助意识之间的“From-To”关系隐性知识是建立在集中意识和辅助意识两者之间由此及彼的动态关系之上,“是一种From-To的认识”。把握某一对象,需要将有关的各种线索、细节整合为一个综合体来进行认识,这个过程涉及到隐形知识的两个项目。隐形知识的第一个项目是对各种线索、细节、部分的辅助意识,第二个项目是关于对各种集中意识。认识后者,必须依赖于前者,所以前者是我们所以依赖的东西,后者是我们所关注的东西。波兰尼认为,隐形知识的From-To的结构比意向性概念更具体地阐明了意识的特征。它不仅反映了意识的向量性质,即意向性特征,进而指出了意识的这种指向性是以对辅助或根据意识的辅助意义及其对目标整体意义的暗示或目标意识。这种对于工具的辅助意义及其对目标整体意义的暗示或指示作用是不可言说或说不清楚的。波兰尼将这种在辅助意义中发生的认识活动称为“隐形认知”。在隐形认知的参与下对目标问题的认识结果就产生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非理性的、非批判的、非意识的、非公共的;显性知识则是具有理性、批判性、意识性、可陈述性、公共性等特征。隐性知识的From-To动态结构,深刻地揭示了隐性知识在功能、现象、语义和本体论等四个方面所具有的深刻内涵。3.1功能方面。就是指上述的辅助者和焦点对象之间的From-To关系。3.2现象方面。是指在隐形认知的过程当中,在现象上会产生综合具体原有的各种线索、细节所不具备的特征的变化。比如,在知觉活动中,隐性知识会产生一些新的感性特征。3.3意义关系。即From-To认识当中,集中对象是辅助者的意义,波兰尼称之为隐性知识的语义方面。比如,某一相貌是它的各种特征的综合意义,手杖所触及的外物是盲人手上的肌肉感觉的意义,这两个例子有一定的差异,在前一种情况下,各种细节和其联合所指的东西(意义)在空间上是不可分离的,在后一种情况下,两者在空间上是分离的,波兰尼将前者称为存在性的意义,把后者称为指示性或表象性的意义。3.4本体论方面。即在隐性知识中,认识和存在具有某种同构性。从认识方面来说,对综合体的集中意识依赖于对各细节分辅助意识,但是集中意识作为一种整合的结果和认识,不能还原为关于各部分、各细节的辅助意识;从存在方面来说支配综合体的规律依赖于支配各细节的规律起作用,但前者不能化约为后者,后者不能充分地说明前者,综合体和细节处在不同实体性的等级上。总体来说,隐形认识是展开于从(From)第一个项目转向(To)第二个项目的动态过程之中。“隐性知识是一种From-To的认识”。实现这种由我们所依赖者向我们所关注的转换,依靠的是一种整合的能力,即辅助意识融合入集中意识,将邻近项融合进末端项的能力。4.认识的主体作用 波兰尼强调,隐形知识不是一种被动的经验,而是认识者积极主动地发挥其隐形能力的过程。具体到隐性知识的结构上来说两种意识之间的关系也不是自发地形成的,这种关系的形成和维系需要认识者的整合作用,即主体需要发挥重要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4.1人的身体化活动。波兰尼着重分析人的身体化活动。每个人首先以自身存在为基本工具,人的身体存在具有双重性,首先是自然的存在,由个汇总自然原则支配;同时又是社会的存在,它包括以文化形式,如习惯、信念等,和积淀与个人存在的传统以及个人的情感、价值等,它可以决定个人认知操作的特定方式以及个人知识的特点。对身体的辅助意识,波兰尼认为,人的身体在宇宙中有一种独特的地位,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不把我们的身体视为一个对象,而要认识其他对象,则必须依赖于对我们身体的各种技能的意识。只有当我们集中注意其他事物时才辅助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而身体也只是被感知事物的集合。“我们身体的特殊性在于如下事实,即它是唯一的诸事物的集合,我们对它的认识完全依赖于对这些事物的意识以便关注其他的事物”。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是观察和操作外界客观事物的工具。心灵内居于身体之中,在认识外部事物时,我们的身体起着工具作用,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只有辅助意识。当我们对某事物有了辅助意识之时,它们在认识中的功能和我们在认识外物时身体飞功能相类似,“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当我们是某事物作为隐性知识的临近项发生作用时,我们把它纳入了我们是身体之中或者延长我们的身体去包含它因而我们开始内居于其中”。对某事物拥有辅助意识,意味着我们将自己投注于其上,内居于其中,或者将其化为自己的一部分。隐性知识是人与外界进行理智交流和双向活动的结果,人通过对对象的体验将自己的个人存在“内居”于对象之中(身体化),同时也是将对象内化我们的存在(身体)的一部分(概念化)。如对一幅画的鉴赏、一项技巧的学习、人的心灵之间的沟通,都是人隐形地进行着体验、领悟、内居等身体化行为,是“我你”的对话形式,是我的个人存在知识架构、信念、情感、价值等投注于对象,与它交融贯通,是创造性的发现。通过我的个人存在与对象整合凸现出新意义,也正是我顿然间隐形悟解对象,是直观到我同一的共同存在的过程。因此,身体化不仅是隐性知识方式而且是一种生命力的方式、存在的方式,它关系着个人存在,其结果是知识的增扩最终构成了人类的理智圈。4.2个人经验的建构。经验结构式由四个层面建构:4.2.1功能关系。经验的建构是个人在关注集中对象的同时对辅助意识部门的整合,因此在作为末端的集中的整体和作为临近项的附带部分之间有一种整合的功能关系。这种功能关系是不可还原(不可逆)的。4.2.2现象结构。集中所见的经验具有附带线索不同的、新的感觉的形式。附带部分隐于其整合而成的现象之中。4.2.3语义。经验现象的意义是在我们注意焦点上明示出的“接合意义”,它不是自生自在的,而是由人在整合体附带部分时赋予现象整体的。现象的意义又是对其他部分线索隐示的意义的诠释。4.2.4认知个人的隐形知识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觉的认识活动,而且也是实在的“本体映射”。个人经验是由人对对象的辅助意思和集中意识整合而成。个人经验中具有功能关系、现象、语义和内蕴于表象中的实在本质经验的意向性。在作为客观世界的“本体映射”于人的意向性的边际控制下,并且在作为附带部分沉淀在主体的个人存在中,如知识、感情、价值等参与下、个人通过隐性知识结构将主体和客体统合形成人的初始经验。这也是人类一切认识活动和知识的基础。二、隐性知识的性质及作用在科学研究中,不仅提出问题需要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而且寻找解答的途径并导致科学发现,以及对科学发现的评论也需要隐性知识和隐形认识。人们常常把重大科学发现看做是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能引导更多科学发现的发现。这实际上是承认科学发现的意义,不仅是提供显性知识,更重要的是提供隐形知识,使人们预感到还未被发现东西的存在和能发明更多的东西。人们接受科学发现及科学理论不仅是接受其中人们能讲述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得到进一步的不确定范围的暗示,并相信这些暗示将引导人们获得新的科学成果,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成果。人们在寻求的过程中总是预感到某种隐藏的不明确的东西的存在,而科学发现既是这种寻求的结果,又会以同样的方式使人们获得新的暗示并沿某一方向前进引导出新成果。 1.隐性知识的性质 1.1隐形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和领会力。“显性知识”能够用语言来表述知识;而“隐性知识”是知道但又难以言传的知识。如解释易经的易传中曾提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就已经认识到能写得出来的仅是说的出来的知识的一部分,而说的出来的知识也仅是人们所掌握的知识的一部分。古语“日用而不知”,说明知识每天被使用而使用者自己无法确切地察觉到它的存在和被使用,实质上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隐性知识的存在。显性知识的真正实现取决于主体对它的理解,而隐形知识则侧重于在理解的基础上修复显性知识,因此隐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它在人类认识的各个层次上都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显性知识的真正实现取决于我们对它的理解”,是因为“没有一个会信服一个他所不理解的证明”。在科学研究活动当中,隐形知识强调科学家个人的品格、道德修养对于科学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他们从事这一行为的时候,认知人怀着责任感和普遍性意图而进行知识活动。他的行为遵从某些启发性的前兆,并与某种隐形的实现建立起联系”。只有充分肯定这些个体因素的作用,才能解决近代以来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之间的对立。这充分说明隐形知识在科学研究中体现出个人对科学发现的理解力和领会力。1.2隐性知识是一种个人知识。近代科学观和知识观都强调科学知识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强调科学家和科学知识的“超然”品格,而对于个体性的因素却不屑一顾。对于波兰尼来说,知识不能脱离认识主体,主体的意图和情感是知识的正当形式,不存在超然于具体个人的知识,知识承载了个人的判断和责任,知识只有与认识者相结合时才可称之为知识。波兰尼的隐性知识属于个人层面的隐性知识,是通过学习和实践积累而形成的,包含着无形的因素,如个人的信念、观点和价值体系。所以,科学知识是具有客观性的,理论成果具有公共性,可以被人们所普遍地使用。1.3隐性知识是时间的知识、行动的知识。隐性知识是一种内在于行动的知识或构成行为的知识,是认识者积极主动地发挥个人隐形能力的过程。可以说,隐形知识就是实践的知识,是行动的知识。述的“隐性知识的三维结构”概念,以及“隐形知识的From-To”的默会过程亦说明了这一点。1.4 隐性知识是难以明确表达的知识。“我们所知道的比我们所能言传的多”,说明我们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知识很多。有个比喻:“显性知识可以说只是“冰山一角”。而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隐性知识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显性知识不过是树上的果实。”这形象地说明隐性知识的“隐形”。根据波兰尼对隐性知识的定义,知道隐性知识是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的。因此,隐性知识获取的成本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金钱或其他价值,通过实践的途径,如模仿、面对面交流、观看录像、师傅带徒弟、“边干边学”等方式或途径来学习,且不容易获得。在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难以表达的隐性知识。2.隐性知识的作用2.1隐性知识在创新中的地位2.1.1隐性知识是个体创新的重要资源和催化剂。创新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由于人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且掌握着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决定了个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此外,从知识价值链的角度看,经验、判断力、思想和生活方式都是新知识的重要来源。在企业管理中,知识员工在工作环境中积累的隐性知识就是企业的无价财富,更是企业实现创新的源泉。创新是要创造、发展、交流和应用新的想法,要解决的是非结构性问题。创新不是只要直接运用显性知识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相关人员在掌握以逻辑特征为基础的相关显性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具有非逻辑特征的隐性知识,包括个体性的经验与智慧,激活出独辟新径的“顿悟”。因此,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利用认知结构中遥远的观念之间的关系造成新的产物”。这要求个体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在内容、思想、方法上风格各异的学科知识结构,要用非逻辑思维来催化逻辑思维,使其“内化”和“活化”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奠定基础,成为实现创新的人力资源。2.1.2隐性知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心理学界将人的创造力定义为:根据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每个人发挥自己创新能力。但个体所运用的显性知识是极其有限的,要想获得新颖独特并具有价值的产品,就必须充分挖掘个体的隐性知识。社会的创新是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知识、有效合作、相互促进的协同创新,更有利于个人创造力的发挥,更有利于“灵感”或“顿悟”的形成与完善。只有从大量信息中发掘,将对相关事物运动及其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凝聚和揭示出来,才能更好的运用这些规律为我们的创新活动服务。知识能否成为个人和社会的创造力,是衡量知识是否有价值的最根本标准。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关键,但书本上的“看得见的知识”本身不具备创造力,需要我们的创造力把这些“看得见的事实”内化成能“转变成行为”的知识即隐性知识,这是个“悟化”的过程,主要通过非逻辑思想来实现的。在创新思维中,非逻辑思维主要表现形式有直接思维、联想思维、幻想思维、灵感思维以及作为创新思维,它们的特殊形式分别是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等,这些思维方式对知识的创造力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人类的智慧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隐性知识在创新中则更能展示其重要性。2.1.3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知识管理中最注重的是组织内部知识的有效管理和利用,目的是知识创新。隐性知识作为组织内的重要知识资源,是知识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组织需要层出不穷的新知识,甚至是新智慧,来应付不断出现的新挑战,以保证组织能够生存和不断发展。在信息转换为知识的过程中,人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个性化的、突发的、复杂的和难以预测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调用知识工作者的经验、判断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是想象力,在原有知识的积累上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人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的技术技能和技术秘密,工作中的经验和判断力,决策时所具有的洞察力和前瞻性都是隐性知识的直接体现。另外,创新能力更多的源于个体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典型的隐性知识。比如,研究解决问题的方式,个体的价值观、人生观。隐性知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以某种难以言语的“直觉”或是“灵光一闪”的思维形式出现,为完成创新活动提供了关键的一步。隐性知识从始至终都处在知识创新的关键位置上:一方面是知识创新的源泉,一方面又是知识转换对象,甚至就是知识创新成果。所以基于隐性知识在知识创新,必然要重视组织内隐性知识的管理问题。2.2隐性知识在提升品牌竞争力中的作用2.2.1隐性知识是品牌经营中的主导力量。隐性知识是企业从事品牌经营活动一项重要的、有价值的资源,尤其是对于品牌创新作用更为明显。品牌经营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信念,贯穿于整个企业发展战略的始终。它所经营的不仅仅是企业的品牌形象,还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对品牌的认同,这种认同反映出企业品牌的个性,体现了企业的实力。隐性知识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隐性知识在品牌经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推动品牌经营活动的主导力量。2.2.2隐性知识是品牌核心价值的体现。品牌的核心价值是由隐性知识构成的。这部分价值是顾客所看重的价值,能为用户提供超过其他企业的更多的使用价值,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满足用户需要;同时能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有更高的劳动效率、更低的产品成本,取得更高而且长期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时,隐性知识在品牌战略中的构造主要是通过视觉、情感、理念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形象来完成对某个产品或某个企业的品牌构造。品牌拥有许多看不见的附加价值即无形价值。这些无形价值包括文化、生活方式,还有一些是历史遗产等,这些因素是通过隐性知识的形式体现出来的。2.2.3隐性知识为企业提供了品牌竞争力。品牌竞争力具有隐性知识的积累性和不可量化性,这决定品牌竞争力需要通过学习积累才能得到,不能通过相应要素市场的买卖获得。因此,一旦企业在某项品牌竞争力上取得领先地位,竞争对手很难在短时间内赶上来。从基于资源的观点来看,隐性知识作为企业的一种特殊资源具有延展性的特点,这决定品牌竞争力是可以拓展的。由此,企业能够从某种品牌竞争力衍生出一系列产品与服务,从而开拓多种产品的潜在市场、拓展新的行业领域。品牌竞争力具有“品牌竞争力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最终产品”的延展过程。相应地,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延展,一般呈现出以生产环节为起点向研发和营销两头延伸的特征。 三、隐性知识认识论提出一个能导致重大科学发现的问题不只是察觉到隐藏的东西,而且要察觉到其他任何人都察觉不到的东西。但如果所有的知识都是能明确表达的,人们就不能提出问题或寻求答案。这就是两千年前柏拉图的悖论。柏拉图指出寻求一个问题的解答本身就是荒谬的,因为如果你知道寻求什么,那么就不存在问题;或者你不知道寻求什么,那么你就不能指望发现任何东西;或者你不知道寻求什么,那么你就不能指望发现任何东西。解决柏拉图这一悖论的关键在于隐性知识使得人们能够预感到某些隐藏的东西,然后去寻找并且找到了,就是科学研究。1.隐性知识的哲学研究 人类将隐性知识作为一种思想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在庄子天道第十三中,“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庄子以齐桓公的木匠轮扁向齐桓公讲述“斫轮”的道理来说明,古人的许多技艺,以为不能口言传授,或者文字记录,已经失传了,而且这些失传的,往往是那些最珍贵的东西。庄子的这则寓言说明,人类的许多知识是以隐性的方式存在,是无法用语言明确表达出来,且越是隐性的知识往往越有价值。庄子还以这则寓言表达了自己的知识观,即“知识并非都是客观的,许多知识是主观的、相对的、不明确的”。庄子的认识在某种程度来说,已经认识到了人类知识结构里还存在着一种人类语言难以表达的知识。而同时期的苏格拉底认为:“我们既然知道,那么也一定能够说出来。”即是说,知道的一定能说出来,如果说不出来,那说明并非真正知道。思想中存在的非理性因素是人们认识和理解隐性知识的重要途径。哲学家柏拉图通过重构感觉和理智的关系认识到了非理性因素的存在。他认为,感觉和理智作为主体的两种不同的认识能力,各有其认识对象,也各有其认识所得。他把知识从低到高分为四个等级,即:“想象”、“信念”、“理智”和“理性”。“想象”和“信念”属“意见”范畴,狭义的“知识”和“理智”属“理性”范畴。“意见”反映的是可见事物及其影像,“理智”的对象是数学。处于最高级的理性知识所关注的对象为永恒不变的“理念”。他说:“这样,我们就可以完全同意把第一部分称为知识,第二部分称为理智,第三部分称为信念,第四部分称为想象,而把后两部分合起来称为意见,把前两者合起来称为理性了。意见所处理的是生成变化,而理性所处理的是真实实在”。在他看来,意见既不是无知也不是知识,比知识阴暗,比无知明朗,意见知识无知到知识的一种过渡状态。这就说明柏拉图承认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重要地位,为理解隐性知识提供了哲学基础。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将理念世界分离的对立观点持批判态度。他在形而上学中,对知识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认为“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探讨了知识等级的问题。他的思路是从感觉、记忆、经验、技术到智慧的“五部曲”。他认为,所有动物生而具有感觉,有些从感觉得到记忆,有些则不能,因而记忆高于感觉。但动物很少有经验,只有人从记忆中得到经验。由于经验造成技术,无经验则诉诸偶然,所以经验算是广义的知识,因为经验类似知识和技术,人们通过经验得到知识和技术。亚里士多德认为,经验是摆脱了对事物感觉式的、直接而单纯的、基于表象的同一,是比一般感觉更高级的一个认识阶段,表现为一种认识上的综合。这种综合是通过习惯获得的,它借助习惯无意识的接受能力,把事物各方面的存在状态或者事件外在地、偶然地联接在一起。经验是一种实践技能,也就是关于如何做事的知识,经验是通过习惯获得的而不是通过逻辑推理获得的,他认为经验是一种个人知识,不具有普遍性。进一步地,亚里士多德分析了技术。他认为,技术是普遍判断的产物,是对经验作理智思考的结果,它摆脱了个别性和偶然性,这样技术就可以被传授。由此,从侧面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将经验和技术的理解的区别相当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区别。亚里士多德把知识分为三种,Episteme,是指理论、宇宙的知识,即know-why的知识;Teehne,是指指引性的、特殊背景的、与事务相关的知识,即know-how的知识;Phronesis,是指以经验为基础的、与一般感觉有关的知识,是属于实践智慧,Phronesis即所谓的隐性知识。亚里士多德以知识的目的为依据,将所有知识分为三类:为着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识是“理论(思辨)知识”;为着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是“实践知识”;为着创作和制造而被追求的知识是“创制知识”。唯物主义观点认为:隐性知识的提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是不能或不完全能用语言老表达的知识,但却能以非语言的方式如行动来表示。例如,波兰尼对人的身体化活动的认识。“我们身体的特殊性在于如下事实,即它是唯一的诸事物的集合,我们对它的认识几乎完全依赖于对这些事物的意识以便关注其他的事物”。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是观察和操作外界客观事物的工具。可以说,隐性知识是一种内在于行动的知识或构成行动的知识。它包含了认识的主体在认识过程中或知识获得过程中的积极参与,也更符合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认识论”方向。因此,隐性知识理论的发现,促使了哲学学术界对认识论的发展。2.隐性知识的管理学研究 长期以来,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对于组织的重要不言而喻。后来的研究者进一步扩展了隐性知识的内涵。温特、尼尔逊、斯班德等在对企业能力的研究中,认为企业内部存在组织层次上的隐性知识,企业层次拥有的隐性知识是在对员工个体、群体和从企业外部获取的各种知识有效转化、整合和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呈现出个体或群体所无法具有的知识特质。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只有企业层次才具有的企业文化、价值体系和企业惯例等,这些特点是难以清晰说明,但却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知识。它也包括能被企业层次掌握的诀窍、经验和协作能力等。从隐性知识的个体属性进行研究的主要有彼得F德鲁克。彼得F德鲁克认为,隐性知识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主要来源于经验和技能,学习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野中郁次郎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主要隐含在个人经验中,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和价值体系等因素。隐性知识是主观的经验或体会,不容易运用结构性概念加以描述或表现的知识。他也特别强调隐性知识和知识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