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报告.doc

履带式搜救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10张CAD图纸+毕业论文】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724437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4.48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6-08-08 上传人:好资料QQ****51605 IP属地:江苏
45
积分
关 键 词:
履带式 搜救 机器人 机械 结构设计 全套 cad 图纸 毕业论文
资源描述:

摘   要

煤矿灾害尤其是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发生后,矿井环境十分复杂,井下因灾受伤人员面临极其危险的状况,需尽快地转移与救护;而救援工作异常困难和危险,往往在救援工作中造成救护人员的伤亡。研发代替或部分代替救护人员及时、快速深入矿井灾区进行环境探测和搜救工作的救灾机器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研究工作的目的是设计结构新颖、具有独创性的可携带、抗一定冲击的履带移动机器人,以能够适应在恶劣环境和复杂路况下工作。通过在移动系统上加载不同的模块,能够实现搜救机器人不同的使用功能,本研究意义在于为后续设计的搜救机器人提供一个基础的动力平台,以便于能够开发出更多使用功能的搜救机器人。

本研究所设计的搜救机器人移动方案是履带式驱动结构。该方案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拆卸维修,可以分段自适应复杂路面,并可主动控制两侧翼板模块的转动来调节机器人姿态变化,辅助爬坡、越障和跨沟;机器人经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和设计后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机动能力并能抵抗一定高度的掉落冲击。所设计的机器人移动机构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主动轮减速驱动机构、翼板转动机构、自适应路面执行机构、履带及履带轮运动机构,本论文对上述各部分方案分别进行论证、结构设计计算、3D建模,并设计了搜救机器人虚拟样机。


关键字:搜救机器人;复合移动机构;模块化设计;


Abstract

Coal mine disasters,especially gas and coal dust explosion, mine environment is very complex and wounded tolls mine face extremely dangerous conditions,be transferred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rescue.and rescue work extremely difficult and dangerous, often resulting in the rescue work in the ambulance casualties.R & D to replace or partially replace the ambulance personnel in a timely manner, quick in-depth environmental exploration and mine disaster relief robot search and rescue work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his resoarch is moving search and rescue robot crawler.The program is modular in design, easy disassembly maintenance, can be complex adaptive sub-surface, active control can turn on both sides of flange module to adjust the robot pose changes, supporting climbing,obstacle and cross-channel.The design of the robot moving mechanism mainly consists of four components. Active wheel reducer drive mechanism, flange rotation institutions, adaptive road implementing agencies, sports organizations track and track wheels, part of the paper on the above programs were carried out feasibility studies, structural designcalculation, 3D modeling , and design a rescue robot prototype.


    Key words: search and rescue robots; composite mobile body; modular design 


目  录

前   言 1

1 绪  论 3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3

1.1.1 课题研究背景 3

1.1.2 课题研究意义 3

1.2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5

1.2.1 国外研究现状 5

2.2国内研究现状 10

1.2.3 发展趋势 11

2 搜救机器人的总体结构方案设计 12

2.1 井下复杂环境对救灾机器人的要求 12

2.2 典型移动机构方案论证分析 13

2.2.1 轮式移动机构特点 13

2.2.2 腿式移动机构特点 14

2.2.3 履带式移动机构特点 15

2.2.4 履、腿式移动机构特点 16

2.2.5 轮、履、腿式移动机构性能比较 17

2.3 本研究采用的行走机构 17

2.4 救灾机器人性能指标与设计 18

2.5 本章小结 19

3矿用搜救机器人运动参数设计计算 20

3.1机器人越障分析 20

3.1.1机器人跨越台阶 20

3.1.2跨越沟槽 21

3.2斜坡运动分析 22

3.3 本章小结 23

4机器人移动平台机械设计 24

4.1驱动电机的选则 24

4.1.1基于平地的最大速度的电机功率计算 24

4.1.2爬坡最大坡度的驱动电机功率计算 25

4.2 本章小结 26

5 驱动轮减速器设计 27

5.1减速器方案分析 27

5.1.1减速器应满足的要求 27

5.1.2 减速器方案分析 27

5.2 减速器的设计计算 29

5.2.1减速器的传动方案分析 29

5.2.2配齿计算 29

5.2.3初步计算齿轮的主要参数 30

5.2.4装配条件的计算 34

5.2.5高速级齿轮强度的验算 35

5.2.6 轴的设计及校核 44

5.3 本章小结 46

6移动机构履带及翼板部分设计 47

6.1履带的选择 47

6.1.1 确定带的型号和节距 48

6.1.2确定主从动轮直径 48

6.1.3确定节线长度和带宽 49

6.2 翼板部分设计 51

6.3 本章小结 51

7机器人摇臂的设计 52

7.1 摇臂作用概述 52

7.2摇臂传动减速器设计 53

7.3本章小结 55

8 总结与展望 56

致   谢 58

参考文献 59


前   言

我国的煤炭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在我国的能源工业中,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70%左右,预计到2050年还将占50%以上,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煤炭仍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由于我国矿井自然条件差,加上技术和管理等诸多方面不到位,以及近年来国家对煤炭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使得我国煤矿矿井灾害事故频繁发生,人员伤亡十分惨重。据统计,2006年我国矿难死亡1517人,百万吨死亡率为2.00;2007年全国矿难死亡1600人,百万吨死亡率为2.1;2008年全国煤矿发生伤亡事故1341 起,死亡1389人,百万吨死亡率约为1.84,其中一次死亡3~9人的重大事故110起,死亡886人。2009年全国安全生产数据显示2009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10 人以上的特大事故61起:死亡717人,其中煤矿企业特大事故共发生18起,死亡330 人,死亡人数仍高居各类安全事故之首。2010年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目前我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远远超过世界其他产煤国家煤矿死亡人数的总和,约占世界矿难人数的80%,百万吨死亡率是美国的100倍、南非的30 倍。每年上百次的事故发生,成千人的矿工死亡,煤矿安全形势已经十分严峻。

矿井瓦斯爆炸一旦发生,因受高温、烟雾、有害气体和缺氧等影响,以及存在发生二次灾害的可能,救护人员无法知道能否进入或无法直接进入灾害现场执行营救任务,上述事故中的伤亡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是救护人员,如陕西黄陵矿业公司一号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2名救护队员在井下不慎滑倒,将呼吸机鼻夹摔脱落,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死亡;2005年渑池县赵沟八矿井下突然起火,三门峡市矿山救护队接报后立即赶到现场救灾,在救火过程中,突发瓦斯爆炸,4名救护队员殉职; 2006 年六枝工矿集团公司救护大队的救护队员在井下实施封闭火区措施时,火区发生瓦斯爆炸,造成8名救护队员死亡。

由此可见研发代替或部分代替救护人员的救灾机器人及时、快速深入矿井灾区进行环境探测和搜救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救援初期,其主要作用是代替矿山救护人员进入灾区,进行环境探测,并将采集的数据发送至救援指挥中心,这些环境信息主要包括瓦斯、CO、氧气的浓度、环境温度、湿度与粉尘情况以及灾区的通风状况的参数,还应包括生命和图像等信息,为救灾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内容简介:
1 前言 毕业实习是我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列入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其目的在于通过实习使我们获得基本生产的感性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扩大知识面; 了解这些工厂的生产情况,与本专业有关的各种知识,各厂工人的工作情况等等。亲身感受了所学知识与实际的应用 ;同时毕业实习又是锻炼和培养我们业务能力及素质的重要渠道,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我们接触社会、了解产业状况、了解国情的一个重要途径,逐步实现由学生到社会的转变,培养我们初步担任技术工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企 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体验企业工作的内容和方法。这些实际知识,对我们学习后面的课程乃至以后的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基础。 1 实习目的和意义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加,但由于煤炭生产多是在井下作业,井下环境恶劣、条件复杂、灾害严重,时刻受到水、火、瓦斯、煤尘的威胁,煤矿事故时有发生,因此矿井是最迫切需要机器人的地方。煤矿井下搜救机器人的越障能力是其能否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提出了机器人总体设计方案,然后从运动学角度分析了机器人克服台阶、沟槽、斜坡等典型障碍的运动机理及其最大越障能力 并建立数学模型给出奇异位置,为确定机器人在煤矿井下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考虑到 矿井自然条件差,加上技术和管理等诸多方面不到位,以及近年来国家对煤炭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使得我国煤矿矿井灾害事故频繁发生,人员伤亡十分惨重 ,灾害后的救援工作又是极为困难和危险 ,因此研发具有环境探测和搜救功能的煤矿救灾机器人十分必要。在救援初期 ,主要使用灾后救灾机器人 ,其主要作用是代替矿山救护人员进入灾区 ,进行环境探测 ,并将采集的数据发送至救援指挥中心 ,这些环境信息主要包括瓦斯、 气的浓度 ,环境温度、湿度与粉尘情 况 ,以及灾区的通风状况的参数 ,还应包括生命和图像等信息 ,为救灾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由于煤矿灾害尤其是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发生后 ,矿井环境十分复杂 ,井下因灾受伤人员面临极其危险的状况 ,需尽快地转移与救护 ;而救援工作异常困难和危险 ,往往在救援工作中造成救护人员的伤亡。研发代替或部分代替救护人员及时、快速深入矿井灾区进行环境探测和搜救工作的救灾机器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外研究状况: 目前,在救灾机器人研究方面,美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美国在微小型机器人研制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特别是新 型、高机动、高可靠性移动载体研究方面。如美国移动机器人 (划中的便携式机器人系统 (该类机器人主要用于城市战斗与搜救。 如美国智能系统和机器人中心开发的 用电传遥控方式,有主动红外摄像机、无线射频信号收发器、陀螺仪和危险气体传感器等装备。无线遥控距离约 76 米。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研制的 小巧灵活,携带数字低照度 2 摄像机和基本气体监视组件,可以通过一个钻出的小洞钻进矿井,越过碎石和烂泥,并使用其携带的传感器发现受害矿工 ,探测氧气、甲烷气体含量,生成矿井地图。 下图为美国及其它国家在研的各种履带式可变形机器人: 如图 2示,这是美国 一种较小型 “机器人,现服役于美国军队,这个 “搭配了一个爆炸物感应系统,有效地探测炸弹。目前这种测试系统还处于实验阶段。 “机器人还以进行挖掘和拆弹工作。配备了称为 “和工程师的全套工具,可以对土壤进行挖掘,然后举起相当于自身重量 2 倍的炸弹。 图 2种 机器人是一种小型地面探测车,重量仅为30磅。它带有一个称为 “的头部,还有一个相机、一个红外感应器和一个可即时传送影像的摄像头 。 图 2备展开 图 2器人 机器人采用履带方式行进,内部 3 装备有两台普通直流电机,电机通过两根链条带 动履带轮转动,实现机器人运动;另外机器人前后履带轮中间安装有一小型承重轮,该轮不仅能承载一部分负荷同时也能在机器人转向时起到支撑作用,减少履带与地面之间的摩擦,提高机器人转向能力。 逻工作。27.9 约 39潜水 45度斜坡。 图 22003年,澳大利亚 作,开发了一个煤矿灾害搜救机器人,并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 15米地下训练场进行了试验。这个机器人专门是为矿山灾害而研制。它的尺寸大小像一个蜂蜜罐子,它可以通过地面的钻孔进入煤矿井下然后爬过障碍物和泥浆,利用传感器搜寻被困矿工,探测有毒或者可燃性气体,还可以将地面供气供水软管拖到被困矿工身边,给他们新鲜的空气和水。这种机器人在通过钻孔时像一条蛇一样将自己挤过岩石,一旦到达井下地面,就会像一个小型坦克一样行动,搜寻被困矿工。救援义务人员能够通过观看、交谈、诊断的方式来了解被困矿工的健康状况。 推出的 如图 2,可以辅助攀爬和扩大机器人视野,曾在“ 911”事件的搜救任务中大显身手;加拿大 如图 2,该机器人采用轮、履、腿复合移动机构,具有四个履腿模块,每个履腿模块与本体相连接时有 3个自由度, 4 机器人运动功能多样,越障能力强,上下台阶方便;但结构极为复杂,仅电机就有 12个,运动控制困难,该机器入主要用于室内环境执行反恐、排爆任务。 图 2 图 2仅在一两年前,德国公司出品了一款防爆机器人,现在 2006 年的新一代机器人已经上市了,其结构比以前的更加轻便,体积更小。这款机器人依靠一个灵活的小型系统有了和一些大型机器人一样的功能。 这款机器人依靠一个灵活的小型系统从而有了一些与大型机器人类似的功能,所以它小得以至于可以在地铁车厢或者飞行工具里操作,同时又足够大得可以直接处理一些在所有现行飞机的头顶贮藏室里的可疑项目处理。 图 2-6 款产品具有很大的创新价值,经过数十年经验的累计取得了变结构设计领域 的重大发展。 5 图 2-7 走姿势 它的机械结构由 4 个独立履带齿轮驱动技术提供了非凡的移动力,它可以爬坡 45 度,并且可以越障 500高度,它做的比其它很多类似机器人都好,它的可伸展的上臂加上一个高度可调的地盘,给予了这款机器人一个可达到的非凡的垂直高度 2350的钳子可以吊起重达 5就意味着它可以装配弹道系统和其它工具。 图 2-8 爆机器 人 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搜救机器人技术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东富卫公司等机构都设计了自己的搜救机器人系统。 2005年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与日本国际救援系统研究院联合成立的中日救援与安全机器人技术研究中心,在沈阳揭牌成立,这标志着我国的搜救机器人研究进入了一个更加快速发展的时期。 6 2006年 6月 22日,由中国矿业大学可靠性与救灾机 器人研究所研制的国内首台煤矿搜救机器人 (样机 )在徐州诞生(如图 2这台煤矿搜救机器人采用自主避障和遥控引导相结合的行走控制方式,能在煤矿灾害发生后深入事故现场,探测火灾温度、瓦斯浓度、灾害场景、呼救声讯等信息,并实时回传采集到的信息和图像,为救灾指挥人员提供重要的灾害信息。同时,机器人还能携带急救药品、生命维持液、食品和千斤顶、撬棍等自救工具以协助被困人员实施自救和逃生。 图 23 履带式移动机与其它行走机构之间的 对比 带式移动机构特点 履带式移动机构 分为 l 条履带、 2条履带 (履带可车体左右布置或者车体前后布置 )、 3条履带、 4条履带 6 条履带,移动方式优点在于机动性能好、越野性能强,缺点是结构复杂、重量大、摩擦阻力大,机械效率低,在自身重量比较大的情况下会对路面产生一定的破坏。履带式移动机构比较轮式移动机构有以下几个特点: (1)撑面积大、接地比压小、滚动阻尼小、通过性比较好: (2)越野机动往能好,爬坡越沟等性能均优于轮式结构; (3)履带支撑面上有履齿不打滑,牵引附着性能好; (4)结构较复杂重量大,运动惯性大,减震功能差,零件易损坏。 式移动机构特点 7 履腿复合移动机构综合了履带式和腿式两种移动机构的优势,在地面适应性能、越障性能方面有良好表现。履带移动机构地面适应性能好,在复杂的野外环境中能通过各种崎岖路面,它的活动范围广,性能可靠,使用寿命长,轮式移动机构无法与其比拟,适合作为机器人的推进系统;传统履带移动机构往往是两条履带与车身相对固定,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机器人地形适应能力 (此时机器人履带高度和长度直接决定了机器人越障、跨沟等性能 ),为了解决该问题履式移动系统中引入了关节履带机构,两条履带不再相对车体固定而是能绕车身转动,这样能大大提 高机器人的环境适应能力,但履、腿复合机构本身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结构复杂、运动控制困难等。 (1)腿式机器人的地形适应能力强。腿式机器人运动轨迹由一系列离散点组成,崎 岖地形可以给这些离散点提供支撑,使机器人平稳运动;而轮式和履带式机器人的运动是连续规迹,有些起伏较大的地形则不支持这种连续运动轨迹,进而限制了该类机器人活动范围。 (2)腿式机器人的腿部具有多个自由度,运动更具有灵活性,通过调节腿的长度可 以控制机器人重心位置,因此不易翻倒,稳定性更高; (3)腿式机器人的身体与地面分离,这种机械结构优点在于机 器人身体可以平稳地运动而不必考虑地面的租糙程度和腿的放位置, 8腿移动机器人 特点是稳定性好,越野能力强。 腿式移动机构缺点有: (1)该类机器人的移动速度慢,机动性较差因此机器人的负载不能太重; (2)腿式机器入对地面适应性和运动灵活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3)腿式机器人控制系统较为复杂,控制方法还有待完善; (4)该机构未进入实用化阶段。 、腿式移动机构性能比较 车轮式,履带式、腿足式移动系统性能比较见表 3示。 移动机构方式 轮式 履带式 腿式 移动速度 快 较快 慢 越障能力 差 一般 好 机构复杂程度 简单 一般 复杂 8 能耗量 小 较小 大 机构控制难易程度 易 一般 复杂 表 34 煤矿井下搜救机器人总体设计及越障分析 由于煤 矿 井下 环 境的特殊性和复 杂性 煤 矿 井下搜救机器人的总体设计 须 满足适合井下复杂地形、防爆、防碰撞等要求,同时所载的子系统安装、使用要方便。 在地面移 动 机器人家族中,履 带 机器人具有很 强 的地形 适应 性,能 够适应恶劣的路面 条 件,因此得到了 广泛 的 应 用。但普通的履 带 移 动 移 动 机构 结 构复 杂,重量大, 运动惯 性大, 减 震性能差,零件易 损 坏。 为 克服普通履 带 式移 动 机构的缺 点 , 给 煤 矿 井下搜救机器人履 带 式移 动 机构加 装前摆。 机器人加 装前摆臂 的优点:机器人重心 将 前移, 实现 机器人爬坡和越障的功能, 稳 定 性将 更好; 实现 机器人 倾 翻后自复位。 为 提高其地形 适应 性,前 摆臂两个摆臂关节单独 控制和 单独驱动 。 总体 设计 方案如 图 4示。采用后 轮驱动 ,差速 转向 ,可 实现 原地 360转向 。 摆臂电动 机 驱动摆臂 可在 360范 围内 旋 转 ,提高机器人跨越 沟槽 和爬越台阶的越障的能力和翻 转 后自复位的功能。 1 2 3 4 5图 4障分析 越台阶 ( 1)越障机理分析 9 当 机器人在爬越台阶 时 ,机器人履 带 底 线 与地平面 之间 的 夹 角 将随时间 而 逐渐 增加,其重心越 过 台 阶 的支 撑点时 ,机器人就跨 过了 台阶,完成爬越 动 作。 ( 2)越障过程分析 煤 矿 井下搜救机器人爬越台 阶 的 过 程如 图 2所示,机器人借助 摆臂 的初始 摆角 ,在履 带 机构的 驱动 下,使其主履 带 前端搭靠在台 阶 的支 撑点 上,机器人 继续移 动 , 驱动摆臂 逆 时针摆动 , 当 机器人重心 线越过 台 阶边缘时 ,旋 转摆臂关节 ,机器人在自身重力影 响 下, 车 体下移。机器人成功地爬越台 阶 。 图 4由 运动过 程可以看出,机器人在越障第三 阶 段图 4C)重心的位置 处 于 临 界状态 ,机器人重心只有越 过 台 阶边缘 ,机器人才能成功的越 过 障 碍 。由此可分析出机器人的最大越障高度。 10 图 4由图 4 c o s ( ) c o t / s i h R R ( 1) 变换式( 1)可得: s i n / c o R R ( 2) 2c o s s i n / c o s 0h ( 3) 利用式( 3)求出 ,代入式( 2)可算出机器人跨越障碍的最大高度 越沟槽 ( 1)越障机理分析 对 于小于机器人前后履 带轮 中心距地 沟槽 ,因机器人重心在机器 人车 体 内 ,当 机器人重心越 过 下一 个沟槽 的支 撑点时 ,机器人就越 过了沟槽 ,完成了跨越 动作。也可能由于重心未能 过 去, 倾 翻在 沟槽内 。 当沟槽 大于中心距 时 ,履 带 式机器人可以看做爬越凸台障 碍 。 ( 2)越障分析 履 带 式移 动 机器人跨越 沟槽时 ,机器人重心不 断 向前移 动 , 当 重心越 过沟槽边缘时 ,受重力作用,机器人 将产 生前 倾现 象, 运动不稳 定。由机器 人质 心 变 化规 律可知机器人重心在以 r 为半径 的 圆内 2,由于 摆臂 展 开 后机器人履 带 与地接触 长 度 变 大, 为 了 计 算最大跨越 壕沟宽 度, 摆臂 履 带应处 于展 开状态 3。 11 图 4越沟槽示意图 机器人在平地 图 4a) 跨越 沟槽的宽 度1L: r( 4) 在角度 为 的斜坡 图 4-4(b)上跨越 沟槽的宽 度1L: m a x 1 t a r h ( 5) 坡运动分析 机器人在斜坡上 运动时 ,其受力情 况 如 图 4示,机器人 匀 速 行 驶 或 静止时 ,其 驱动 力: ( 6) 图 4最大静摩擦力系数为 ,则最大静摩擦力为:m a x c o ( 7) 当,机器人能平稳行驶。 当,机器人受重力的影响将沿斜面下滑。 12 已知煤矿井下机器人在井下地面最大静摩擦系数 ,则机器人爬越的最大坡度 为 : 1m a x )( 8) 爬坡时克服摩擦力所需的最大加速度为: m a x ( c o s s i n ) ( 9)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根据机器人履带与运动面的摩擦系数来确定一些陡坡是否能够安全爬升,并根据坡度和电机的特性,确定其运动过程最大加速及爬升都陡坡的快速性。 5设计性能及指标 如图 51=9502=450=225mm,r=100(车体宽度 )=750体质量为 80个摆臂质量为 5器人做直线运动最大速度等于 s,自备电源运行时间大于等于 4小时。 6履带式搜救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目前便携式、履带机器人在民用领域主要用途是安全监视、反恐、排爆、消防、搜救;在军事领域主要用途是洞穴、建筑物勘测、扫雷、破障、生化战剂探测等;但这还远不能满足目前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和军事需求,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开始积极拓展小型履带式机器人的使用范围,包括将便携式履带机器人用于家庭服务、科学考察、充当旅行助手或者是在战争中用于目标指 示、火力发射、战术运输、通信中继等。 通过对国内外履带式搜救机器人的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履带式搜救机器人今后的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 ( 1)结构上,趋向小型、微型。 13 ( 2)运动上,趋向全方位,更灵活,更具自主性。现有的履带移动机器人,局限在一般的地面环境里,以后会要求机器人能在越来越多的环境中实现多维运动、过渡运动,能够对环境进行识别,能适应未知环境。 ( 3)在用途上,趋向于功能多功能化。比如拓展其应用到军事上,用于军事侦察,甚至于军事攻击。 7实习小结 通过本次毕业实习,使我对国内外的机器人发展有了 更加深刻的了解,开阔了视野。使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履带式搜救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10张CAD图纸+毕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724437.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