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_第1页
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_第2页
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_第3页
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_第4页
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1 总则12 城市绿道的涵义和功能22.1 城市绿道的涵义22.2 城市绿道的功能23 城市绿道的分类和组成33.1 城市绿道的分类33.2 城市绿道的控制范围33.3 城市绿道的组成44 设计的原则和要求55 城市绿道设计75.1 城市绿道系统配置与管制要求75.2 绿廊系统85.3 节点系统125.4 慢行道系统135.5 服务系统155.6 交通衔接系统165.7 基础设施185.8 标识系统191 总则1.1 为指导全省绿道工作,便于设计单位和建设管理单位在开展绿道规划、设计、建设时,准确理解规划理念、原则和方法,重点处理设计要点、成本控制、工程施工、后期养护等环节的关键问题,特制订本导则。1.2 本导则是实施安徽省城市绿道规划建设的技术规定,适用于本省各级城市的绿道规划、建设和管理。1.3 城市绿道是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应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1.4 城市绿道设计的实施,由当地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建设、国土、环保、农业、林业、水利、旅游、文物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进行。各部门应按照规划要求和职能分工,履行职责。1.5 本导则中的各有关控制技术指标为最低指标,在实施中各地可以适当提高,但不得降低;同时城市绿道的设计应同时符合国家、安徽省以及各城市的有关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等。1.6 本导则由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生效。2 城市绿道的涵义和功能2.1 城市绿道的涵义城市绿道主要串联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类绿色开放空间和重要的自然与人文节点,包括城市近郊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及其它绿地等自然节点,人文遗迹、历史村落、传统街区等人文节点,以及规划建成区内的居住社区、中心商业区、大型文娱体育区、公共交通枢纽以及各类城市绿地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2.2城市绿道的功能绿道具有以下四方面的主要功能: 2.2.1【生态功能】绿道可以发挥防风固沙、清洁水源、净化空气的作用,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栖息地以及动物迁徙的通道;提供通风廊道,缓解热岛效应。2.2.2【游憩功能】绿道可以衔接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和慢行系统,为居民创造方便快捷的使用条件;连接城市重要功能组团内主要自然景观资源和公共空间;开展慢跑、散步、骑车、垂钓、泛舟等户外运动的场地;出行的绿色通道。2.2.3【社会功能】绿道可串联城市社区、历史建筑、古村落和文化遗迹,为居民提供交流的空间场所,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促进人际交往及社会和睦。2.2.4【经济功能】实施绿道建设能提升周边土地价值,为周边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并促进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发展。3 城市绿道的分类和组成3.1 城市绿道的分类城市绿道依据所连接的自然和人工景观资源特征,主要分为以下五类:城市道路型、公园型、滨水型、山林型、防护绿地型。 (1)道路型绿道:适用于城市新、老城区中,借道部分城市道路,以休闲为主导兼具通勤功能的混合型绿道 (2)公园型绿道:适用于城市公园中以慢行休闲为主导功能,新建或借道部分现有园路,兼具部分通勤功能的绿道 (3)滨水型绿道:适用于城市河道、湖泊旁以慢行休闲为主导功能的临水型绿道 (4)山林型绿道:适用于城市规划区内以慢行休闲为主导功能的绿道 (5)防护绿地型绿道:适用于部分具有良好通行条件的城市组团隔离绿地、高压走廊防护绿地、卫生隔离防护绿地等3.2 城市绿道的控制范围3.2.1城市绿道的宽度控制【城市绿道宽度指引】应满足人的休闲游憩要求和营造景观的需要,其控制宽度一般不宜小于7.5m,其中慢行道宽度不少于2.5m,单侧绿廊宽度不少于5m。 【绿化连接线】慢行道宽度不少于1.2m,绿化连接线应设置绿化隔离带,新城区绿化隔离带的宽度不宜小于3m,老城不宜小于1.5m,旧城中心或改造难度较大的地区不宜小于1m。3.2.2绿道控制区范围内禁止下列开发建设项目和活动类型 (1)开发经营类城市建设项目,如房地产开发、大型商业设施、宾馆、工厂、仓储等。(2)污染绿道环境项目,如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农家乐、餐饮服务设施、油库及堆场等。(3)破坏绿道环境的活动,如砍伐树木、伤害动物、捕猎、拦河截溪、采石、采矿、取土等。(4)对环境、人的休闲游憩活动造成安全隐患的各类活动,应按照相关规定与绿道控制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如危险品储藏运输、垃圾填埋处理等。(5)对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造成安全隐患或破坏的各类活动。(6)与绿道开发利用无关的临时建(构)筑物。3.3 城市绿道的组成城市绿道包括由自然因素所构成的绿廊系统和为满足绿道游憩功能所配建的人工系统两大部分组成。3.3.1 城市绿道的绿廊系统主要由地带性植物群落、水体、土壤等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是绿道控制范围的主体。3.3.2 城市绿道的人工系统包括(1)节点系统:包括各类城市绿地、城市广场、城市共空间、社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和人文景点等重要游憩空间。(2)慢行道系统:包括自行车道、步行道、无障碍道(残疾人专用道)、水道等非机动车道。(3)交通衔接系统:包括绿道停车设施、绿道与城市其他交通系统的接驳设施等。(4)标识系统:包括标识牌、引导牌、信息牌等标识设施。(5)基础设施:包括出入口、环境卫生、照明、通讯等配套设施。(6)服务系统:包括租售、露营、咨询、解说、救护、保安等服务设施。4 设计的原则和要求4.1 城市绿道设计应该遵循如下原则:生态性、特色化、人性化、共享性、安全性、便捷性、可操作性和经济性。4.1.1【生态性原则】指尊重安徽省水网交织、阡陌纵横、山水绵延的自然本底,充分利用地形、植被、水系等自然资源,结合市域生态廊道、生态隔离绿地、环城绿带和农田林网等构建绿道,使分散的生态斑块得以有机连接,从而发挥绿道作为安徽地区生物廊道的作用,尽量为安徽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物种多样性的修复提供生境。4.1.2【特色化原则】充分发挥绿道对各类发展节点的组织串联作用,以风景名胜区、 自然保护区、旅游度假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以及人文遗迹、历史村落、传统街区等自然人文节点为依托,尽可能多地发掘并展示本地具代表性的特色资源。4.1.3【人性化原则】指城市绿道在适应于人类的感官和意愿的尺度之上,鼓励绿色出行并建设具有活力的可持续的城市绿道,全面运用人性化的朴素适中的尺度。4.1.4【共享性原则】指城市绿道系统不能游离于城市结构之外,应该与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绿地、滨水空间、主要场所、城市结构性景观廊道相结合,建设共享绿色出行空间。4.1.5【安全性原则】指应通过完善绿道中的标识系统、应急救助系统等与游客人身安全密切相关的配套设施,充分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4.1.6【便捷性原则】指为方便游客进出,应提供与绿道相适应的机动交通支撑体系,可结合城市公交系统设置出入口,方便城市人流进出绿道网络,并考虑配套设施的方便适用。4.1.7【可操作性原则】指城市绿道的设计具有实用性,具备乡土和地方特色,要易于施工建设、方便后期的维护管理。4.1.8【经济性原则】指城市绿道设计中应合理利用具有优良性价比的、体现绿色、节能、低碳要求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4.2 应重视城市绿道示范段项目的标杆作用,科学选择率先启动的项目。4.3 对城市绿道的选线应以科学论证和分析为基础。结合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和辖区内各城市的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绿地系统规划、交通设施规划等专项规划成果,在现有交通体系与自然环境基础上,有效整合安徽地区各种生态景观资源,实现绿道景观性、多样性与通达性的有机统一。4.3.1 城市绿道作为一种线性景观廊道,其选线应结合安徽地区现有线性水系和城市道路系统进行。4.3.2 城市绿道作为安徽绿道网络的骨架,选线连接安徽省各地市中主要的大块绿地,并考虑与主要历史人文资源的连接。4.3.3城市绿道作为一种城市内部的生态廊道应充分考虑其城市特征,绿道控制范围的宽度在城市内部可根据用地情况合理把握,在穿越城郊或外围地区时,由于周边土地利用现状的变化,可以按城市绿道的要求适当扩大控制范围的宽度。4.4 城市绿道的建设条件包括其穿越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气候条件、地形水文条件、植被条件、景观风貌等。应重点分析其中的基础设施条件、土地利用状况(含用地权属)等。4.5 依据城市绿道所经地区的典型景观特征、游览设施特点、资源类型、区位因素,确定发展对策和功能选择;特别是绿道的功能定位,从而明确绿道设计的基调。4.6 明确城市绿道设计的范围与期限,并根据前期建设用地的具体分析提出分期建设目标,包括筹备期、建设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建设目标等。4.7 研究制定绿道规划方案和技术方案,要调查研究绿道建设的环境条件,识别和分析构成环境影响的因素(包括污染环境因素和破坏环境因素),研究提出治理和保护环境的措施,比选和优化方案。5 城市绿道设计5.1城市绿道系统配置与管制要求5.1.1 【配置要求】 城市绿道的建设分为六大系统,涵盖十七个基本要素,按三个规划建设阶段进行配置:基本建设、建成运营、成熟完善。 5.1.1.1 基本建成:按照表 5.1-1中规定建设要素的配置要求,完成慢行道路面铺装,建设必要的配套服务设施、基础保障设施和标识系统设施,使城市绿道基本满足使用要求。 5.1.1.2 建成运营:按照表 5.1-1中规定建设要素的配置要求,完成城市绿道全线建设,基本建成各项配套服务设施,全面完善沿线绿化,使城市绿道满足群众正常使用要求。 5.1.1.3 成熟完善:按照表 5.1-1中规定建设要素的配置要求,使城市各类型绿道之间实现无缝衔接,完善城市绿道生态化建设,健全提升配套设施,使其具备安全、舒适、便捷的游览环境,使绿道网综合功能和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表 5.1-1 城市绿道建设要素配置要求一览表 系统代码系统名称要素代码要素名称城市绿道备注基本建成建成运营成熟完善1绿廊系统1-1绿廊1-2绿化隔离带2慢行道系统2-1步行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之一 2-2自行车道2-3综合道3服务系统3-1管理服务设施3-2商业服务设施3-3游憩设施3-4科学教育设施4交通衔接系统4-1衔接设施自行车停放站应基本建成 4-2停车设施5基础设施5-1照明设施5-2环境卫生设施5-3安全保障设施6标识系统6-1信息墙城市绿道应具备地面标识6-2信息条6-3信息块“”表示必须设置,“”表示有条件可设置5.1.2 【管制要求】 城市绿道配套服务系统、交通衔接系统和基础保障系统的设施建设应符合表 5.1-2的规定。表 5.1-2 设施建设与管制要求 系统类型设施类型允许建设项目禁止建设项目和活动服务系统管理设施管理中心、游客服务中心 (1) 开发类项目:如房地产开发、大型商业设施、宾馆、工厂、仓储等。 (2) 污染环境绿道的项目,如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农家乐、餐饮服务设施、油库及堆场等。 (3) 破坏绿道环境的活动,如砍伐树木、伤害动物、捕猎、拦河截溪、采石、采矿、取土等。 (4) 烧烤场等对环境、人的休闲游憩活动造成安全隐患的各类活动。 (5) 对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造成安全隐患或破坏的各类活动。 (6) 与绿道管理和使用无关的临时建(构)筑物。商业服务设施售卖点、自行车租赁点、饮食点 游憩设施文体活动场地(儿童游憩场地、群众健身场地、篮球场、公园、露营点、垂钓点、游泳点、水上活动点、攀岩、蹦极、定向越野等)、休憩点科普教育设施科普宣教设施(宣教栏、纪念馆、展览馆、鸟类及野生动物观测点、天文气象观测点、特殊地质地貌考察点、生态景观观赏点、古树名木及珍稀植物观赏点等) 、解说设施、展示设施 交通系统衔接设施交通衔接设施(桥、摆渡码头等),停车设施(公共停车场、出租车停靠点、公交站点等) 停车设施桥、摆渡码头、公交停车场、出租车停靠点、公交站点等。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设施治安消防点、医疗急救点、水上救援站、安全防护设施 环境卫生设施公厕、垃圾箱、污水收集设施 其他市政基础设施保障城市绿道使用的其它市政公用设施,如给水、排水、供电、通讯设施等 5.2绿廊系统5.2.1城市绿道的绿廊应根据慢行道所经过地区的景观资源特点,依据不同类型的城市绿道基本要求、以及周边建成区的情况来配置。绿廊植被的设计应遵循“生态优先、保护生物多样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合理利用场地内现有的自然和人工植被,维护区域内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植物种植应突出当地特色,优先选用市树市花。 (1)山林型、防护绿地型绿道在建设过程中,不宜进行大规模的绿化改造,应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植被,在保证植物群落稳定性的同时,注重突出植物群落的景观价值。 (2)公园型、滨水型、城市道路型绿道的绿化应以提高慢行道和节点系统的遮荫效果为出发点,以乔木为主体,强调绿量和生态效益。5.2.2【绿廊配置模式】应遵循适地适树、速生慢生结合、层次丰富、自我稳定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合理利用场地内现有的自然和人工植被,维护绿道沿线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详见表5.2-1表5.2-1绿廊配置模式表城市绿道绿廊配置模式道路型以高大乔木形成背景,以中小乔木形成中景,以观花观叶等灌木构成前景,乔灌木采用常绿落叶、针阔叶混交的方式,在植物选择上可以根据道路特色的需要选择观叶观花等景观树种,形成一定的景观序列滨水型主要群落配置模式为沿水栽植固坡涵养能力强的灌木或藤本植物,从驳岸边依次配置常绿、落叶混交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形成复层多种植物混交的林带结构,充分发挥滨水绿道的生态功能公园型强调公园景观林带的生态功能,沿公园水系布置生态防护林带,以复层植物群落配置的方式营造混交林,主要群落配置模式为常绿、落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林下种植耐阴灌木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形成异龄复层多种植物混交的林带结构,可充分发挥公园林带的景观生态功能山林型充分发挥山林地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兼顾绿道景观功能,以乡土树种为主,配置常绿、落叶混交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下层以林荫地被为主,将生态山林与景观观赏相结合,成为构筑特色城市山林绿道风光的组成部分防护绿地型以具有一定观赏功能的乔木为主体,形成复层混交群落,在乔木林缘处点缀观花观叶灌木和地被,形成富有特色的景观道路5.2.3【绿廊宽度和郁闭度】绿廊应根据城市绿道的分类设置足够的宽度和郁闭度,保证游人体验的舒适度。表5.2-2 绿廊宽度和郁闭度一览表城市绿道单侧绿廊宽度(m)绿廊郁闭度道路型50.6-0.8滨水型50.6-0.8公园型50.6-0.7山林型50.6-0.7防护绿地型50.6-0.85.2.4【典型植物群落】城市绿道的植物群落设计充分利用植被的观赏特性,营造色彩、层次、空间丰富的植物景观,提升城市绿道的游赏乐趣,植被种植还应与城市景观风格协调、统一,具体可划分为垂直复合模式、水平复合模式、野花地被模式、水生群落模式以及自然生态林模式五种,其典型植物群落可参照表5.2-3表5.2-3典型植物群落模式表城市绿道配置模式典型植物群落道路型垂直复合模式水平复合模式樟树+桂花-火棘-白三叶广玉兰+红叶李-红花继木-麦冬黄山栾树+木槿-金森黄杨悬铃木+女贞-东瀛珊瑚合欢+重阳木-樱花-凤尾兰群落银杏+刺槐-金叶女贞群落悬铃木+石楠-木槿-南天竹群落公园型水平复合模式垂直符合模式野花地被模式香樟-金鸡菊+月见草群落毛竹-八角金盘群落国槐+鸡爪槭-迎春-鸢尾群落白玉兰+广玉兰-杜鹃+南天竹+火棘群落银杏-山茶群落雪松-五角枫+海棠-萱草群落滨水型水平复合模式垂直符合模式野花地被模式水生群落模式香樟-金鸡菊+月见草群落垂柳+水杉-马尼拉合欢+枫杨-鸢尾落羽杉-石楠群落湿地松-十大功劳-龙柏球群落芦苇群落、睡莲群落、荷花群落、灯芯草群落山林型水平复合模式垂直符合模式野花地被模式自然生态林模式青冈栎+黄连木-构骨、胡颓子-络石柿树+苦楮+杉木-野蔷薇-油麻藤+紫金牛重阳木-桂花+枇杷-金丝桃群落意杨-海桐-八角金盘防护绿地型水平复合模式垂直符合模式野花地被模式广玉兰-夹竹桃群落雪松+意杨-红叶李+桂花-南天竹群落侧柏-刺槐-白三叶群落女贞+杜英-大花萱草群落樟树+木槿-桧柏群落5.2.4【植物规格】绿廊系统中选用的乔木规格其胸径不低于12cm,且不得使用截干苗;灌木规格其修剪高度不低于0.6m,栽植密度不低于36株/m2 ;绿廊应尽量使用大苗,避免过多使用大树。 绿廊中乔木树种绿化覆盖率不低于70%,乡土树种比例不低于80%。5.2.5【区域特色树种】在安徽主要城市区域,选择具有区域特色的树种作为绿廊系统的主要景观树种重点栽植:皖北:芍药、月季、梅花、银杏、国槐 、雪松皖南:黄山杜鹃、黄山松、枇杷、木莲、黄山木兰、黄山栾树皖中:石榴、广玉兰、桂花、菊花、合欢、垂丝海棠皖西:乌桕、鹅掌楸、薄壳山核桃、金丝梅、胡颓子沿江:垂柳、泡桐、杏花、茉莉、紫薇、杜鹃、枫杨、水杉5.2.6【绿廊设计基调】依据绿廊所经地区的典型景观特征、游览设施特点、资源类型、区位因素,确定发展对策和功能选择;特别是绿廊的功能定位,从而明确绿廊设计的基调 。 (1)绿廊内的古树名木、珍稀植物应全部保留。 (2)对场地内受到破坏的地带性植物群落,应以地带性植物为主,采用生态修复等技术手段,恢复具地域特色的植物群落,并防止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生态灾害。 (3)充分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营造色彩、层次、空间丰富的植物景观,提升绿道的游赏乐趣。 (4)在景观较好的区域不应过密种植植物,应提供一些视线通廊,确保视野可达绿道周边的人文及自然景观。 (5) 充分考虑游人的安全性,在与慢行道边缘相邻并已明确划定的地表层区、休息区以及其它公共区域,避免种植密集、连续的灌木和地被。 (6)植物种植应与安徽地区城市景观风格协调、统一。 (7)节点系统的植物种植应满足游人游憩的需要。 (8)植物种类的选择应以地带性植物为主,构建有利于保证“生物及景观多样性”的生态空间,同时应与周边的植物景观相融合。 (9)紧邻慢行道的乔木宜选用高大荫浓的种类,枝下净空应大于2.2m;严禁选用危及游人生命安全的有毒植物;勿选用枝叶有硬刺或枝叶形状呈尖硬剑状、刺状的种类。5.2.7【绿廊水体】应根据河流的天然走向进行绿道的设计,避免随意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即不宜采用裁弯取直、渠化、固化等方式破坏河流的生态环境。 (1)对于绿廊水体的建设,必须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特别要根据水资源时空分布、演化规律,调整和控制人类的各种取用水行为,使水资源系统维持良性循环,实现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不宜在绿廊的河道水系中新建永久性的水工建筑物,包括混凝土坝、浆砌石坝、堆石坝、橡胶坝等。 (3) 在规划和连通绿廊中水系时,应科学调查分析,严禁将高污染程度的水系引入洁净或低污染程度的水系。 (4)可采用人工湿地、水生植物吸附、膜处理技术等水质生态恢复措施,有效恢复绿廊中已经遭到污染的河流水系,改善、提高水质。 (5)应根据不同河段的功能,保证河流两侧缓冲带的宽度,不得影响天然河流或人工沟渠行洪安全。 (6)除非基于绿道通达性的需要,否则,应避免在河岸上修建新的道路。5.3节点系统5.3.1遵循自然、生态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结合室外游憩、科技教育、体育休闲、疗养保健等需求,确定发展节点的功能。(1)应根据需要在珍贵景物和重要景点设置有效的保护设施,但不得增建其它工程设施。(2)严禁砍伐或移植古树名木,并应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护正常生长。(3)加强对发展节点中古建筑物的保护,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5.3.2节点应具有一定的防灾避险功能,并可作为城市防灾避险的重要场所。(1)应尽量完善已有发展节点防灾避险的功能。(2)防灾避险规划内容应作为发展节点设计阶段的必要组成部分。5.3.3节点是绿道中游客逗留和休憩的重要节点,应配备完善的服务设施和相应的水、电、能源、环保、抗灾等基础工程条件,依托现有游览设施及城镇设施;应避开易发生自然灾害和不利于工程建设的地段。(1)不宜随意改变发展节点所在地的原有风貌,只须对其进行适当的生态修复,使其更符合绿道的功能定位。(2)除辅助添加必要的人工游憩要素外,发展节点的建设不应对原有地段内的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冲击,特别是不得对其地形、地貌、天然植被等自然条件造成破坏。5.3.4节点系统包括发展节点和绿道的各类交叉点。 (1)城市绿道中的发展节点主要指绿道所联系的居住区、商业文娱体育区、公共交通枢纽、公共开敞空间(公园绿地、广场)等。 (2)交叉点主要包括绿道与城市道路、轨道交通、河流的交叉点等5.3.5【居住区】绿道进入大型居住社区时,应尽量从组团间的公共绿地通行,并与居住区的步行系统相结合。同时应考虑与小区配套服务设施、社区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衔接,尽可能形成居住区内部贯通连续的绿道网络,满足居民日常使用需求。 5.3.6【商业、文娱体育区】绿道进入商业、文娱体育区时,考虑设置接驳点与步行街进行衔接,并在接驳点处设置自行车停靠点或租赁点。对于允许自行车进入的区域,可采取划线、地面铺装变化或设置绿化隔离带等措施,使之与人行道保持一定的安全防护距离,保障行人与骑车者的安全。可考虑小规模的道路改造和交通管制,实现区内连续无障碍通行。5.3.7【公共交通枢纽】绿道要充分与火车站、公交站点、轨道站点、港口码头等公共交通设施进行衔接,并在站前广场、公交站点等人流集散地设置绿道出入口,快速疏导人群。绿道与公共交通枢纽的衔接要重点考虑安全问题, 应设置隔离设施与机动车道进行安全隔离,同时设置醒目标识。 5.3.8【公共开敞空间】绿道应与公园、广场等城市公共开敞空间系统密切联系,尽可能与其廊道共线或平行选线,并考虑以公众使用频繁的公园、广场作为绿道的起点、尽端或衔接点。 5.4慢行道系统 5.4.1【建设形式】可按照使用者的不同将慢行道分为:步行道、自行车道、无障碍道和综合慢行道(即步行道、自行车道和无障碍慢行道的综合体);按照地面形式的不同,可分为陆上慢行道和水上慢行道。 5.4.2【慢行道宽度】城市绿道慢行道应满足表 5.4-1的规定。 表5.4-1 各类慢行道宽度设置要求一览表 慢行道类型 慢行道宽度的参考值 步行道1.22.5m 自行车道 1.53.5m 综合慢行道 2.06.0m 单向设置自行车道时,其一条车道的路面宽度不应小于1.5m,两条车道不应小于2.5m;双向设置的最小宽度不应小于3.5m。绿道与城市桥梁、隧道合并设置时,自行车道宽度不小于2m,且自行车道、人行道与机动车道之间应通过防护栏进行隔离。5.4.3【断面组织】各类城市绿道的横断面设计应根据所经过景观资源特点设置。5.4.4【交叉口组织】慢行道系统须保持连贯性、通畅性。慢行道与道路交叉时,一般可采取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两种形式。 城市绿道与高速公路、铁路、快速路、城市轨道、高架桥交叉时,宜采用立体交叉的形式。城市绿道与城市主次干路和支路交叉时,宜采用平面交叉。 5.4.5【慢行道材料】选择慢行道铺装材料主要取决于其功能与类型,此外,要保证所选材料能与绿道及其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并能代表当地特色或文化特征。5.4.6【路面铺装】在满足使用强度的基础上,鼓励采用环保生态型的自然材料进行慢行道路面铺设,优先采用软性铺装。自行车道路面一般用沥青、裸土、水泥沙、混凝土等,路面应平坦;步行道路面优先使用透水砖、石粉、石块等材料。 慢行道路面在色彩、质感、图案等方面应采用有别于其他道路系统的路面颜色,增强可识别性。 5.4.7【无障碍设计】慢行道系统在满足坡度、宽度、净空等条件下,应采用无障碍设计。慢行道系统的坡度设计应与现有自然条件下的横坡、纵坡相匹配。针对不同类型的慢行道,其坡度的设计范围可按照表5.4-2的相关要求。 表 5.4-2 各类慢行道的坡度设计范围 慢行道类型 纵坡坡度参照标准 横坡坡度参照标准自行车道 3%为宜,最大不宜超过 8 2%为宜,最大不宜超过 4 步行道 3%为宜,最大不宜超过 12 (当纵坡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最大不宜超过4 无障碍慢行道 2%为宜,最大不宜超过 82%为宜,最大不宜超过 4 5.4.8【安全隔离设施】绿道连接线沿线应设置与机动车道实现有效隔离的设施,优先次序为绿化隔离带、隔离墩、护栏、交通标线。 (1)对已设置绿化隔离带的路段,原则保留现有绿化隔离带,并结合实际进一步优化绿化带的景观配置,绿化隔离带的宽度以不小于 1 m为宜。 (2)对未设置绿化隔离带的路段,当隔离宽度大于 1m时,宜设置绿化隔离带;当隔离宽度小于1 m时,应设隔离墩或护栏。(3)在无法设置硬质隔离的路段,慢行道与机动车道之间必须通过交通标线来界定绿道连接线,机动车道与慢行道之间应采用白色实线分隔,禁止机动车压行绿道连接线。同时可采用彩色铺装来强化慢行道通行空间识别。 5.5服务系统城市绿道配套服务设施应满足以下要求: 5.5.1【服务节点】绿道配套服务设施宜集中配置于服务节点,绿道服务节点按两级设置:一级服务节点(城郊驿站)和二级服务节点(城市驿站)。一级服务节点承担绿道管理、综合服务、交通换乘等方面功能,宜依托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发展节点或绿道沿线城镇及较大型村庄进行建设,二级服务节点承担售卖、租赁、休憩和交通换乘等方面功能,宜依托绿道沿线村庄、公园进行建设。(1)服务节点的建设应优先利用现有设施,相对集中设置于绿道出入口、公交接驳点、景观节点,同时严格控制新建设施的数量和规模。 (2)一级服务节点的间隔距离宜为 1015km,可结合城郊沿线现有或规划服务设施设置。二级服务节点主要结合城市沿线现有的设施设置。 (3)鼓励利用生态环保型材料,建设可移动、可拆卸、非永久性设施,如废弃集装箱等。 (4)二级服务节点的设计与建造应设置无障碍设施。 5.5.2【管理服务】城市绿道管理服务设施主要为游客服务点,宜结合城市绿道沿线兴趣点相关设施和服务节点设置。游客服务点宜配备公共休息、信息咨询、展示宣传、通讯等服务设施。城市绿道有条件可设置管理服务点,应结合服务节点设置。 5.5.3【其它服务】城市绿道中的商业服务设施、游憩设施和科普教育设施应符合表 5.5-1 的规定。表5.5-1 商业、游憩和科普教育设施设置要求一览表 设施类型主要设施建议设施备注滨水型山林型道路型、公园型、防护绿地型商业服务设施售卖点、户外运动用品租售店、餐饮店滨水茶座、水上运动用品租售点、水上运动培训点流动贩卖点、自行车租赁及维修点结合沿线城市商业设施(1)表中设施为建议类型,各类绿道应根据自身景观资源特点,具体设置配套服务设施。(2)各类型的配套服务设施都应满足环保要求,严格禁止对绿道环境进行破坏。游憩设施文体活动场地、休憩点亲水平台、垂钓点、游泳点、水上竞速、漂流露营点结合沿线城市文 体 活 动 场所、公园、开放空间科普教育设施科普宣教设施、解说设施、展示设施鸟类及野生动观测点、湿地景观观赏点、天文气象观测点 特殊地质地貌考察点、古树名木及珍植物观赏点结合沿线科普教育设施5.5.4【设施规模】城市中一、二级服务节点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规模应符合表5.5-2规定 表5.5-2 一级服务节点及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规模 设施类型 一级服务点二级服务点城郊绿道公园型绿道道路型绿道滨水型绿道防护绿地型绿道山林型绿道建筑面积(m2)200300 50 25 100200 50 2003005.6交通衔接系统5.6.1 交通衔接系统包括绿道与区域交通系统和城市交通系统的衔接。通过开辟绿道出入口、完善停车设施配套、设置交通换乘点等措施,提高绿道的可达性。5.6.2 绿道中除必要的维护管理、消防、医疗、应急救助用车外,原则上应避免游客驾驶机动车进入。必须合理地选择绿道出入口处设置机动车停车场,机动车停车场应设立在绿道边缘,远离生态敏感地区。 (1)以自行车交通出行速度 8-14km/h 计算,绿道应根据出行入口和出行距离,结合绿道节点系统,每隔 6km-10km 设置自行车停车场。鼓励开展自行车租赁业务。 (2)为绿道配置的机动车停车场和自行车停车场应尽量利用现有资源,避免大规模修建新的各类停车场。 (3)机动车停车场和自行车停车场宜采用软性铺装改造或新建,以实现完全绿化、生态化和透水化。 5.6.3绿道经过城市地铁站点、客运站点、公交站点及渡口时,应设置换乘点,实现绿道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有效衔接。 5.6.4绿道与其他交通方式交叉的处理 (1)绿道与轨道交通相交时,宜采用立体交叉方式,如涵洞、高架廊道等。 (2)绿道与国道、省道、县道、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交叉时,宜优先采取安全的立交方式,如涵洞和高架廊道等,以保证绿道的安全性和连续性; (3)与城市次干道、城市支路、乡镇道路交叉时,宜采用较经济的平交方式,通过设置斑马线、过街信号灯、限速设施、安全护栏、自行车盒子、安全岛或斜道口等设施,确保绿道安全通行。 (4)绿道与河流水道相交时,结合现有的桥梁或新建桥梁跨过河流水面,或利用水上交通的方式通过水面,实现水上交通与绿道的无缝衔接。 5.6.5 绿道连接线:城市绿道慢行道尽量少直接借道公路和城市道路。连接线不宜过长。各市绿道连接线的总长度不超过本市域范围内绿道总长度的 10%,为确保连通而必须借道时,连续借道长度不宜超过 3km,同时应与机动车道有安全防护距离或安全隔离设施,借道路段机动车道应结合实际设置减速带和警示标志。 (1)有机动车行经的路段,应尽可能采用与行人、非机动车空间分隔或绕行改道等方式,建设安全舒适的绿道,不断提高绿道网的建设水平和质量。 在充分保证连通、安全的同时,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 不断完善绿道连接线的绿化,美化周边的环境。 (2)绿道连接线所在路段设有公交停靠站时,应注意站台处与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的协调设计;绿道连接线所在路段应全线禁止路侧停车,并设置全线禁止停车标志(公交车站除外);绿道连接线所在道路沿线的城市公共设施不得侵占绿道连接线的有效空间和连续性。 5.7基础设施5.7.1 绿道的基础设施是指保障游憩休闲活动能够正常进行的一般物质条件,具有先行性,包括出入口、停车场、环境卫生、照明、通讯、防火、给排水、供电等。5.7.2 因地制宜地布设基础设施,并充分考虑沿线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在绿道内布设的基础设施,不得对绿道所经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5.7.3 结合安徽地区各城市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交通系统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的原则规定,特别是以方便游客进出为基本原则,设置绿道的出入口,如设立在已有道路或景观节点附近。5.7.4为严格防止污水和各种生活垃圾对绿道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应配备完善的环境卫生设施,包括固体废弃物收集、污水收集处理、公共厕所等各种设施。(1)结合所经地区的具体实际,合理确定垃圾箱和公共厕所的布置密度。(2)在发展节点附近可适当增大布设密度。(3)垃圾箱应设垃圾分类指示标志。(4)绿道中的公共厕所宜选择生态环保型厕所。5.7.5 【照明设施】城市和社区绿道照明设施应结合实际条件设置,设定合理的照明范围、强度和设置间距,不得干扰周边居民和动物生活。 (1)城市滨水型、公园型和防护绿地型绿道结合沿线城市重要功能组团内照明工程和相关规划要求确定夜间照明设施设置间距。城市山林型绿道除在出入口和服务节点外,原则上不设夜间照明设施。 (2)道路型绿道宜 4060m 设置一处照明设施。 5.7.6【环境卫生】城市绿道宜根据实际需要,结合周边地区城市配套设施、服务节点和游径沿线设置公厕、垃圾箱、垃圾袋发放盒和污水收集设施等环境卫生设施。环境卫生设施设置间距应不低于表 5.5-1的规定。 表 5.7-1 城市和社区绿道环境卫生设施设置要求一览表 类型 公园型、道路型绿道滨水型绿道 山林型、防护绿地型绿道备注 公厕间隔距离要求()23 35 58 可根据需要设置流动厕所、滨水型、山林型城市绿道宜选用生态环保厕所垃圾箱间隔距离要求(m)100200 200500 10002000 垃圾箱宜设分类垃圾分类指示标志、滨水型、山林型城市绿道宜选用生态环保材料。 环境卫生设施的污物、污水处理应遵循生态环保的原则,应符合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相关要求,严禁采取影响城市和社区绿道生态环境质量的处理方式。 5.7.7【安全保障】城市型道安全保障设施包括治安消防点、医疗急救点和安全防护设施等。 (1)治安消防点和医疗急救点应与城市治安消防服务系统和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相衔接,宜按治安消防和医疗急救服务半径和应急反应时间要求,结合现有设施设置。新增治安消防点和医疗急救点宜按实际需求结合服务结节设置。 (2)治安消防点和医疗急救点应结合游径沿线兴趣点和地区的情况,按实际需求配备治安消防和医疗急救保障设施、人员和设备。 (3)安全防护设施应结合游径沿线兴趣点的安全防护特点和要求设置。地形险要的慢行道和水岸边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护栏或防护绿化),以保证游人的安全。 安全护拦的高度宜不低于 1.05m,在竖向高差较大处可适当提高,但不宜高于1.2m。 安全防护绿化的宽度宜不小于1.5m,建议乔、灌、草相结合,以保证较好的防护效果。 (4)城市绿道应根据地区特点和保护性质,设置相应的安全防火设施,主要包括瞭望、阻隔、预测预报、通信、道路、巡逻、检查、防火站等。 5.7.8【通讯设施】城市绿道应配备完善的通讯系统以及应急呼叫系统,满足使用者的沟通、呼叫需求。 5.7.9 应根据电源条件、用电负荷和供电方式,本着节约能源、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原则,设计绿道的供电工程,做到安全适用,维护管理方便。绿道中的停车场、照明、防火、给水、供电等基础工程设计除执行本指引相关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和部门的现行有关标准或规范的要求。5.8标识系统 5.8.1【构成】城市绿道标识系统由标识载体设施和标识组成。标识载体设施由信息墙、信息条和信息块构成,标识包括设施标识、指向标识、规章标识、警示标识、活动标识、安全标识和教育标识等七大类。 5.8.2【标识设计】城市绿道标识载体设施和标识应进行专门的规划和设计,以便形成全省统一的绿道标识系统,绿色设计中应重点体现安徽绿道的丰富文化内涵,。 5.8.3【设置要求】 (1)各类标识应统一规范、清晰、简洁、尺寸适中,按分级分类要求,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布局。 (2)各类标识应能明显区别于道路交通及其它标识,同时不得影响其他相关道路交通及其他标识的使用。 (3)应选用生态环保型材料制作,并考虑长期使用的要求。 5.8.4【游径标识】绿道自行车道和路面应进行标识,标识的颜色和形式应明显和有别于其他道路标识。 5.8.5【衔接标识】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相衔接的交叉口,应明确标识各级绿道的相关信息。 5.8.6 各类标识的设置应符合表 5.8-1的要求。 表 5.8-1 各类标识设置位置要求及用途 标识类型设施标识指向标识 规章标识 警示标识活动标识安全标识教育标识 位置 入口、交叉口、停车场、公共集聚的地方 邻近的公交站点、入口、主要交叉口处 按实际需要 至少要在危险路段前50m设置 按实际需要 各级绿道必须设置,且间距不大于800m 按实际需要 用途提供绿道相关设施、项目、服务和时间的总体信息标明游览方向和路线信息,并引导人群进入绿道 标明绿道法律、规方面的信息以及政府有关绿道网的政策 标明可能存在的危险及其程度 标明绿道提供的相关活动信息明确标注使用者所处位置,以便为应急救助提供指导标明绿道所在地的独特品质或自然与文化特征,作为向普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普及自然科学、历史文化、生态环保、野外生存等知识的载体 附图:一级服务节点意向二级服务节点意向附图:公园型绿道断面设计道路型绿道断面设计滨水型绿道断面设计山林型绿道断面设计防护绿地型绿道断面设计附:一、生态廊道的适宜宽度值研究(1)日本研究者的研究表明:水边200m宽的林带,可以阻隔热岛现象;水边100m宽的林带,可对其200m范围内起到降温作用,使地面温度降低57。15m宽的林带,可给鸟类和小型动物提供移动的空间,使行道树树荫内的气温下降0.51.5。(2)Adams& Dobe提出了当河流两侧有15m宽的绿地时就可以形成生态回廊,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栖息的场所。(3)入江彰昭等研究表明100m宽以上的河川绿地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影响大约200m左右的范围,使此范围内的温度降低.因此合理增加城市水体对改善城市环境,缓解城市内的热岛效应将具有积极的作用。(4)Forman和Godron认为线状和带状廊道的宽度对廊道的功能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对于草本植物和鸟类来说,12m宽是区别线状和带状廊道的标准,对于带状廊道而言,宽度在12m到30.5m之间时,能够包含多数的边缘种,但多样性较低,在61m至91.5之间具有较大的多样性和内部种。(5)Csuti提出廊道的宽度的重要性在于森林的边缘效应可以渗透到廊道内一定的距离,理想的廊道宽度应该依赖于边缘效应的宽度,通常情况下,森林的边缘效应应有200m-600m宽,窄于1200m的廊道不会有真正的内部生境。(6)Budd在研究湿地变迁时发现,河岸植被的最小宽度为27.4m才能满足野生动物对于生境的需求。(7)Juan Antonio bueno等人提出,廊道宽度和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接近于零,而宽度大于12m时,草本植物多样性平均为狭窄地带的2倍以上。(8)Corbett E S、Newbold JD、Brinson等人提出,廊道宽度在30m时,河流生态系统不受伐木的影响,并能够保护无脊椎动物种群、哺乳、爬行和两栖类动物。(9)Tassone J E等人提出,生态廊道在50-80m之间时,松树硬木林带内几种内部鸟类所需最小生境宽度。(10)Rohling认为46-152m的生态廊道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合适宽度。(11)PeterjohnW T 等人在研究山毛榉和糖槭种群时提出,100m的廊道是维持耐荫树种山毛榉种群最小廊道宽度,而30m是维持耐荫树种糖槭种群最小廊道宽度。(12)Forman R T T 等人研究表明1230.5的生态廊道能够包含多数的边缘种, 但多样性较低,61-91.5的廊道宽度能有较大的多样性。二、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归纳的生物保护廊道适宜宽度宽度值功能及特点3121230306060/801001002006001200廊道宽度与草本植物和鸟类的物种多样性之间相关性接近于零; 基本满足保护无脊椎动物种群的功能对于草本植物和鸟类而言, 12m是区别线状和带状廊道的标准。12m以上的廊道中,草本植物多样性平均为狭窄地带的2倍以上;1230m 能够包含草本植物和鸟类多数的边缘种,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