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h4民間往生禮俗 中篇 生命服務技能與實務 一 葬前之準備二 葬日儀節 1 成服帶孝2 放板3 接板 磧棺4 乞水5 沐浴 理容 張穿6 辭生7 乞手尾錢8 大殮9 封釘10 停柩11 拼腳尾物 葬前準備 2020 4 15 生命服務技能與實務 2 1 成服帶孝2 放板3 接板 磧棺4 乞水5 沐浴 理容 張穿6 辭生7 乞手尾錢8 大殮9 封釘10 停柩11 拼腳尾物12 摒腳尾物13 守靈14 誦經 超渡15擇日 出殯16 做七做旬17 訃聞之撰印18 香奠與答紙 葬前準備 2020 4 15 生命服務技能與實務 3 家屬為往生者初著喪服就是 成服 喪服穿著的時機是在入殮及法會時 成服的 服 不只是指喪禮中穿的服裝 依照傳統禮書中記載 親疏遠近可分為斬衰 齊衰 大功 小功和緦麻等 五服 孝誌 民間將辦喪事用所謂的 披麻帶孝 來形容 麻就是指孝服 而 帶孝 就是佩戴 孝誌 或 喪誌 帶孝的人 就是正在服喪的意思 而 帶孝 可分成 粗孝 和 幼孝 2020 4 15 生命服務技能與實務 4 1 成服帶孝 2020 4 15 生命服務技能與實務 5 1 成服帶孝 為亡故親人服喪日期 自其逝世日算起 喪期分以下五等 棺木由商家運到喪家 俗稱 放板 大都選在黃昏時進行 由大鑼鼓吹隊前導 次有一把京傘 繞街一巡 運棺途中路過橋樑及十字路口 需留置銀紙及紅布一條 稱為 放紙 出殯喪儀時也需放紙 棺木運到停放於門口 孝男及家眷著孝服跪著迎接 2020 4 15 生命服務技能與實務 6 2 放板 棺木運抵喪家 孝族眷在門口接收棺木稱接板 接板時為首帶一袋米 內放銅幣 今改用紅包 一副桶箍篾 一支新掃把 米與桶箍放在板上 俗稱 磧棺 2020 4 15 生命服務技能與實務 7 3 接板 磧棺 接棺後隨即乞水 子孫全部穿孝服往大圳溝或河川走 為首者帶瓦缽 小水壼 香 刈金 兩枚硬幣 抵水源處則燒香向水神稟告往者去世消息 並期望向水神乞水以便為往者沐浴 用擲幣方式詢問同意與否後 則焚金投幣於水中 然後下跪用瓦缽順流舀水 不可逆流 尤忌重舀 乞完水 一行人沿途哭泣返家 回到家門前 還要在門前焚燒紙錢 每個人都從火上跨過才能回屋裡 現今因水源污染或離水源地太遠 都用水桶裝自來水取代 並於家門外行之即可 2020 4 15 生命服務技能與實務 8 4 乞水 乞水返家 由遺族中的 好命人 用竹子夾白布沾水向亡者做擦身的樣子 口唸吉祥話 如 洗得乾乾淨淨 子孫大富大貴 舉行沐浴時可請人來理髮 女性由媳婦或女兒代為梳頭 所使用之剃刀或木梳用完都要折成兩段 一段放在棺內 一段丟在屋外 沐浴時吉祥話 跟你洗頭 要給子孫吃到老老老 跟你洗腳尾 要給子孫有好尾 自頭洗到尾 給你子孫人人有大家火 等 張穿 又稱 張老衫褲 即穿壽衣 上身大多五層或七層 下身則 女穿三裙 男穿兩褲 俗稱 三裙兩褲子孫大富 2020 4 15 生命服務技能與實務 9 5 沐浴 理容 張穿古時稱之為 小殮 死者在被裝入棺木的入殮前的奠祭儀式 是家屬為其所準備的最後一次告別餐宴 即為 辭生 由於意義重大 是死者在陽間所吃的最後一餐 代表與世人告別 這種告別餐宴通常是六葷六素 但也要看亡者生前的飲食習慣來決定 例如素食者 一般慣用十二道菜的吉數 辭生儀式時 要由一位 好命人 或法師做出挾菜動作 口中並說好話 如 飯是五穀 乎你子孫發大福 吃豆干 乎你子孫做大官 等吉祥話 2020 4 15 生命服務技能與實務 10 6 辭生 辭生 後即乞手尾錢 把預放在死者衣袋內的硬幣分給子孫 每人一枚 用白布或藍布穿孔繫於手腕 父死繫於左手 母死繫於右手 帶至換孝為止 象徵死者愛護子孫 留下財產分給眾子孫 另一方面也象徵著責任之傳承 2020 4 15 生命服務技能與實務 11 7 乞手尾錢 大殮及棺中佈置 大殮即將屍身置入棺內 入殮時子孫環視 有的子孫親自為之 長子用白布自屍腰提起 其餘子女抱其頭與足 小心放入棺內 此時民俗忌 人影 被壓住 故須注意燈光之光源方向 下墊棺蓆上蓋水被 加枕 中白兩旁紅內裝銀紙 狗毛 雞毛之菱角枕 表示雞啼狗吠死者才能知晨昏 庫錢 生前物品 過山褲及桃枝等 2020 4 15 生命服務技能與實務 12 8 大殮 封釘禮是中國傳統的習俗 昔時沒有醫生開具死亡證明書及檢察官制 而人命關天通常由親兄弟審視一番才封釘 免得當子媳者被誤會為草草收殮 甚至誤會逆不孝或虐待死亡等情事 所衍生之禮儀 蓋棺儀式時 將棺木四個角釘住即所謂 封釘 用四根長釘釘在棺柩四個角 然後將子孫釘輕輕地釘在棺頭上 2020 4 15 生命服務技能與實務 13 9 封釘 父喪由族長主釘 母喪由 母舅 主釘 謂之 封釘 過去的富貴人家 為擇吉日 吉地 常將棺木處理的密不透風以便停放家中 俗稱 打桶 一般人則很少打桶 後來因社會富裕 多有打桶的習俗 甚至長達一 二個月 現今 都市中已不採用打桶的作法 而將遺體存放在殯儀館或醫院往生室的冷凍室 在一些地方甚至還可選用移動式冷凍櫃 2020 4 15 生命服務技能與實務 14 10 停柩 停柩在堂準備出殯俗稱打桶 打桶後要將腳尾飯 腳尾紙等移走 於出殯後始可丟棄 在治喪過程中 會產生許多香灰 可分別收集裝袋 古俗是要將其放水流 但現今因環保觀念 都一併與腳尾物丟棄即可 2020 4 15 生命服務技能與實務 15 11 拼腳尾物 打桶後要將腳尾飯 腳尾紙等移走 俗稱 拼腳尾物 在柩前布置孝堂 以白布遮柩 設靈幃 架遺像 置靈桌 供奉魂帛 魂幡 置一對蠟燭 鮮花 設香案 果品 燈火日夜不熄 備親友之弔唁 自入木起每天要捧飯 有人捧三餐 有人捧二餐 早 晚要捧水供亡親洗手面 洗腳手 2020 4 15 生命服務技能與實務 16 12 豎靈捧飯 遺體未入殮前稱守舖 入殮後即稱守靈 未出殯前子孫須在靈幃守靈 晨昏定省 不忍讓死者遽爾孤零就是所謂守靈 俗稱 睏棺腳 守靈的用意是晨昏定省 克盡哀思及孝道 多見於在家中辦理喪葬者 在殯儀館治喪者 一般很少守靈 2020 4 15 生命服務技能與實務 17 13 子孫日夜守靈 一般喪家在死者出殯的前一晚或數晚 延請專門的道士或和尚為死者舉行超度和供養的法事 以死者的名義施行功德 用意是為死者贖去生前罪業 即稱為 作功德 道壇有時也會進行 還庫 家屬燒庫錢的活動 超渡的目的 是以佛法的觀念及虔誠的心 感應亡者前來聽經 而知道佛法的道理 放下一切罣礙 投生西方極樂世界 2020 4 15 生命服務技能與實務 18 14 僧道誦經 超渡 做功德 宗教儀式 喪事重忌諱 一般擇日除選擇出殯日外 入木 大殮 轉柩 落葬等均須選日選時 另外 也會另擇進塔或下葬之日時辰及座向 一般是先看入木 大殮 時辰 然後才看墓地 墓地決定後再看出殯之時日 喪家請人代為看日擇時 必須提供逝者本身及其兒子 若妻喪還須包含其夫 之生辰八字以供參考 2020 4 15 生命服務技能與實務 19 15 擇日 選時 出殯 每七日或十日為亡者所做法事為 做七 或 做旬 逢奇數為大七 偶數為小七 民間的做七 依不同的親屬身份 分別祭拜亡者 頭七 由兒子辦理 三七 係出嫁女兒負責 五七 為出嫁孫女祭祀 七七 又稱 滿七 或 圓七 由兒子辦理有始有終 功德圓滿 以佛教的生死觀 人在死亡後 每個七日 依亡者的善惡罪福 將有往生他處的因緣 即七個七 四十九日 亡者將投胎轉世 因此 在七期中 為亡者布施救濟 或借由誦經齋僧的功德 讓亡者心不貪著 仗三寶光明 能夠上生善道 2020 4 15 生命服務技能與實務 20 16 做七 做旬 訃告又稱訃聞 訃 為報喪 不幸的意思 聞 為消息 意即傳達不幸消息 訃聞 即報喪之消息 閩南語又稱 訃音 故報喪用的柬帖 訃 與 聞 兩字宜用特大宇標明 訃 字在封面上係表示喪家 報喪 的表示 故 訃 字應印黑字表示其哀 柬帖內 聞 字係表示將此不幸的消息要傳給 姻親戚學友 等人 傳達於別人府上 為表示禮貌與示給他人 吉利 起見 乃將 姻親戚學友 所得到的 聞 用 紅 宇表示誠意 訃聞要避免寫全家福或賢伉儷等字眼 也不要寫 收 或 啟 不吉利 因為寫 收 或 啟 表示要收件人收到後要回信 2020 4 15 生命服務技能與實務 21 17 訃聞之撰印與寄送 我國禮俗 死者親友通常會送錢給喪家買銀紙燒與死者 俗稱 香奠 楮敬 紙敬 金額取單數 切忌雙數 以免 重喪 之義 喪家必須答謝 俗稱 答紙 或 答銀紙分 依古禮習俗是以龜粿 糕餅答謝 今大都是已改用毛巾 也有為現今社會習俗改為精緻的手帕禮盒 或小禮物答謝 2020 4 15 生命服務技能與實務 22 18 親友之香奠與答紙 1 轉柩2 家奠禮3 公奠禮4 安釘5 旋棺 絞大龍6 摃棺7 跳棺8 祭空棺9 起靈禮10 發引11 送葬行列12 辭客13 安葬14 點主15 返主16 接主17 安靈18 洗淨 散筵 葬日儀節 2020 4 15 生命服務技能與實務 23 一般由宗教師 道佛人員 指揮 並由抬柩人員抬之 視喪家場地大小而定 可直接將靈柩移至禮堂後方 若禮堂空間另有使用規劃 可由抬柩者輕輕移動一下象徵移柩 動棺 而移柩出屋外之同時 要安排工作人員 古俗要指派福壽雙全之好命人 來壓棺位 視喪家場地大小而有三種方式 1 直接將靈柩移至禮堂靈案內 2 移柩至禮堂靈幃之後面 3 若禮堂空間狹小無處可放 則只由抬柩者輕輕移動一下象徵移柩 2020 4 15 生命服務技能與實務 24 1 轉柩 2 家奠禮 出殯的當天 由家屬和親戚 最後一次為死者的肉體在家裡上香致禮的道別式 稱為 家奠 3 公奠禮 由死者或家屬的友人 機關團體集體上香 鞠躬或捻香 稱為 公奠 2020 4 15 生命服務技能與實務 25 安釘 入殮後在靈柩四端各釘一長釘謂之 封釘 因入殮當天族長或母舅未必到場 乃直接由棺木店仵作為之 而於出殯日另外再安排一場 安釘禮 請族長或母舅執斧點釘 安釘意義 昔時因沒有醫生開具死亡證書及檢察官制而人命關天通常由親兄弟審視後 才封釘或啟靈 免得當子媳被誤會為草草收殮 甚至被認為忤逆不孝或虐待死亡等 2020 4 15 生命服務技能與實務 26 4 安釘 出殯之前 誦經師父會引導所有家屬 旋棺 就是圍著棺木逆時鐘方向繞三圈 表示對逝者的不捨及不忍 傷心親人離去而依依不捨 如為土葬 則由抬棺人員用大麻繩將靈柩與大木棍緊緊綁緊 接著抬棺人員就會將棺木移入靈車中 2020 4 15 生命服務技能與實務 27 5 旋棺 絞大龍 若亡者父母尚存 旋棺後要另行 摃棺 儀式 其父母 派一人為代表 於棺木發引之前 手持拐杖敲打棺木天頭三下 以責備亡者早逝不盡孝道之意 民間流傳如亡者出殯之前有舉行摃棺 到地獄受審判時 若閻王詢問何以無法克盡孝道 亡者即可答稱係受父母摃打而死 並非自己不孝 如此方可免除不孝之刑罰 2020 4 15 生命服務技能與實務 28 6 摃棺 跳棺 一俗 是喪妻者愈續絃 可在發引之前 肩挑一把雨傘 雨傘之彎鉤處懸吊一只包袱 佯裝要外出遠行的模樣 接著從棺木之上跨過 並對亡者表示自己要到異邦 外國 打拼 說畢 迅速往外急奔而去 直到遠離一段距離後再迂迴返家 據老一輩解釋 這項儀式是要欺騙亡者 讓她誤以為真要到外地謀生 不再過問其行蹤 這樣日後再續絃 才能避免亡者不悅而作祟 2020 4 15 生命服務技能與實務 29 7 跳棺 已很少有人舉行此一儀式 喪家如果在一年內 遭逢二位親人往生 唯恐會再有人不幸死亡 所以在第二位亡者出殯前 必須延請法師到家中祭空棺 以解除厄運 祭空棺時要準備一具紙糊的小型棺木 並用稻草綁至替身一尊 法師先取雞冠上的鮮血為替身開光點眼 此一替身象徵第三位亡者 然後向著替身持咒施法 且用公鴨鴨煞驅邪 再將替身收入紙糊棺木中 合上天蓋後還要封貼符紙 出殯時 這具裝有替身的紙棺也要同時發引 2020 4 15 生命服務技能與實務 30 8 祭空棺 所謂 啟靈 靈柩往屋外 靈車 處移動 子孫要迅即跟著爬出來 外省例則在發引棺木至火 土葬區時 恭請所有在場人員一同參與 並推派一位人員就主祭位 進行團體公祭 由司儀代讀起靈祭文 如 繫維 公 母 府君 太夫人 厚德慈仁 今取黃道吉日 敢告啟靈 鳴呼哀哉 尚饗 10 發引 送葬隊伍開始出發 2020 4 15 生命服務技能與實務 31 9 起靈禮 2020 4 15 生命服務技能與實務 32 11 送葬行列 前導 標明 之喪 樂隊 法師 遺像 靈柩 靈位 重服親屬 親屬 送殯者 12 辭客 出殯行列啟靈一段路後 應擇適當地點讓靈車暫停 家族子孫向後轉 向送殯親友跪下或鞠躬 並婉辭他們請留步 叫做 辭客 2020 4 15 生命服務技能與實務 33 土葬 依擇定的下葬時辰準備放下靈柩 魂帛或銘旌 再掩土封壙 喪主必須以鐵鍬剷下第一剷土埋於棺木上 即稱為 安葬 火化 葬 火葬儀式一般在火葬場舉行 那裡包括一個或多個的火化爐或火化 火化爐是一個工業用的火爐 它的溫度可高達870 980 C確保能瓦解屍體 13 安葬 子孫為求吉運 而請 達者 或 賢者 用珠砂筆在魂帛 神主 上的 王 字點硃為 主 字 繼以墨筆在硃點上點 提筆點主的人稱 點主官 古稱 大賓 今多請法師或地理師為之 當點主畢 法師撤五升 五穀種子 在墓園 剩一些分給子孫帶回去象徵子孫繁衍 撤五升棒時並唱道 南方丙丁火 子孫代代發傢伙 種子撒高高 生子生孫中狀元 種子撤趕起 大厝金交椅 釘仔放下來 添丁又發財 並種蓮招芋 容易繁殖 於墓上 2020 4 15 生命服務技能與實務 34 14 點主 靈柩安葬完畢 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