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听泉》学案 苏教版.doc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听泉》学案 苏教版.doc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听泉》学案 苏教版.doc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听泉》学案 苏教版.doc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听泉》学案 苏教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听泉学案 苏教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作者谢大光的文学常识。2学习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3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4理解本文贯穿始终的线索。5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作者简介谢大光(1943 ),1962年由工科大学毕业参军,开始文学创作。转业后,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散文集落花等。谢大光的散文创作,用刻意求工、惨淡经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样引人注目,但是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背景资料景 观鼎湖山在七星岩东面,相距约15公里鼎湖山重山复岭,幽谷纵横,溪瀑争流,山由砂、页岩构成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风景区范围包括鼎湖、三宝、凤来、鸡笼、伏虎、青狮等十多座山峰及天溪、云溪两大溪谷,总面积11.7平方公里,主峰为鸡笼山。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现分为天溪、云溪、天湖三个景区,其中天溪景区是目前最重要的游览区,位于风景区北部,有飞水潭、浴龙池、双虹飞堑等名胜及岭南名刹庆云寺、茶花阁、观景台等建筑游鼎湖山从东麓的“幽胜牌坊”入口,即是天溪景区,沿着溪流一路上山,群峰夹峙,古树婆娑,满目苍翠,经寒翠桥至半山亭,亭前峭壁上刻有“鼎湖”两字,笔力浑厚,亭上有联:“到此处才进一步,愿诸君勿废半途。”原来鼎湖胜景还在前面,此联既是鼓励,也道出真意。过了半山亭,前行几十米至三岔路口,道旁有新建的日僧荣睿碑亭。从荣睿碑亭三岔路口右拐继续沿溪上山,可经飞水潭、积水潭、响水潭三个瀑布和草塘湖,一路上瀑水飞泻,溪水激流,其景雄丽壮秀,是风景区精华所在。飞水潭瀑布从30米高的山崖上飞泻而下,如白练凌空,十分壮观,瀑下潭水清澈,是个好的游泳场所,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曾来此游泳,附近石壁上刻着“孙中山先生游泳处”,系孙夫人宋庆龄所书,崖上建有观瀑亭。积水潭在飞水潭以上不远,又名浴龙池,瀑水下泻,中途被巨石一击,分成数段,如雪如雾高空回旋,故崖上建观雪亭。再往上的响水潭,瀑声轰然,声震山谷,建有听瀑亭。瀑水之上有两桥飞架溪上,如彩虹飞堑。从三岔路口左拐,经补山亭、倚山亭可至庆云寺,寺初建于明崇祯年间,清初扩建,规模较大,占地面积约12 000平方米,殿宇重重,堂室深邃,是华南四大古寺之一,寺内保存有“千人镬”、大铜钟及三百多年的白茶花树,被称为“镇山三宝”。建国后,在其附近建有茶花阁、观景台等建筑。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鼎湖山地处北纬2010,靠近北回归线。在地球上北回归线附近的地区,因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候炎热干燥,雨量稀少,沙漠连片,惟独我国南部和东南亚、南亚一些地区,因受到夏季海洋风影响,雨量丰富,植物繁茂。鼎湖山处在东南亚季风区内,离海又近,能接受充沛的水汽,故山地林木葱茏,生长着众多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保存了一个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根据调查统计,鼎湖山面积达17 000亩,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其中原始林有2 000亩以上,境内有高等植物2 000种,结构复杂,层次分明,林中还生活着数以百计的飞禽走兽和爬行动物种类,构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其中有不少稀有珍贵树种,如桫椤、苏铁、格木等,还有鼎湖山特有树种鼎湖钩樟、鼎湖冬青等。它处于南亚热带,属热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区,是世界上少有的特殊森林类型,受到中外科学家的重视。1956年鼎湖山建立了国家自然保护区,1979年被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组织接纳为自然保护网中的一员,在此设立定位研究站,在世界17个热带生态系统研究站中,是处在最北沿的一个,具有很大的科学研究意义。(陈浩然:中华览胜,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问题说明】本文选自1982年12月24日的人民日报。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七星岩)齐名。该山为岭南的名山,幅员广阔,景胜颇多,前人已经写了相当多的记游文字。要在两三千字的短文写出山的情貌,表述出自己的感受,并不那么容易。作者从众多景色中抓住了人们常见而又忽视了的“泉”来写,并且把它作为鼎湖山之魂着力地予以表现。【字词诠释】泠泠(lnglng)淙淙(cngcng)水流声。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脉(mi)像血管那样连贯而成系统的东西。泓(hng)量词,清水一道或一片叫一泓。幽曲僻静曲折。幽,深远僻静。楹(yng)联挂在或贴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拾级逐步登阶。拾,同“涉”。怅惘(chngwng)惆怅迷惘;心中有事,没精打采。山鸣谷应高山上发声,深谷中有回声相应。刹(ch)佛教的寺庙。盖古代称伞为盖。菩(p)提树桑科,常绿乔木。华南地区多用作行道树。万籁(li)俱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籁:从孔窍中发出的声音。寂:寂静。倍司英文bass的音译。低音提琴。繁衍(yn)逐渐增多或增广。汩汩(gg)水流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语出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刘梦得文集陋室铭。【课文分析】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句解:交代鼎湖山的背景气候条件,隐隐地透露出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游山的心情,并附带点了一下鼎湖山大致的地理位置。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见,耳则愈灵。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句解:黄昏时分,细雨虽然止歇,但是山间依然云雾飘忽,“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这种雨后的朦胧情景,是作者从想看泉发展到听泉的重要前提。正因为“看不真切”,所以“耳则愈灵”,泉声扑面而来。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句解:泉声引诱作者去努力捉摸泉形,便不由得循声而去,进入山中。雾中观山,终隔一层,总会有点迷惘,但是泠泠淙淙的泉声,使得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顿生“雀跃之心”,心情一变,不再像开头写的七星岩之旅那样“走得匆匆,看得蒙蒙”。段解:第一部分(第1段),雨意尚未全消时登岸,初闻泉声如见泉影。从作者交代的行程中,读者不难揣摩出鼎湖山的地理环境:与七星岩相近,面临江水,同在肇庆。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段解:作者步入山中,见到时隐时现的山泉,不由联想起远在千里以外的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绕膝爱女。山泉与人,本来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但是泉的踪影不可捉摸,显示出的“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似乎与调皮的娇女有着相通之处。这样,由爱女而爱泉,由一般的品赏、出于好奇心的探究而萌生爱意转入用听觉去领略和感受泉声,就显得很自然了。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句解:鼎湖山是古老的,但因山泉而显得“年轻了许多”,处处都透露出“一股童稚的生气”,显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深化了,移情于山,山又反转过来作用于人,使游山者“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隐隐点出山泉是鼎湖山之魂。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句解:补山亭是一个景点,但是,在作者看来似乎没有多少可以观赏的地方,只著录了亭中楹联来印证自己的感受。段解:第二部分(第23段),进山以后,见泉引发联想,爱上山泉。为后面的听泉作了很好的铺垫。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段解:第4段是写从补山亭仰望,先写了满山绿意,由推向山顶的绿树群写到脚下石径上的苔痕,可以用一个“湿”字来概括,绿浸透了水,于不着意中写了山泉。然而,“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从而更加激发起作者的游兴,“拾级而上”,忽闻钟声从古老的庆云寺传来,和泉声应答,很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用钟泉之声相应,把寺与亭勾连到一起,衬出了山泉的青春气息。钟声来自半山上的庆云寺。寺院依山而造,嵌于千峰碧翠之中。由补山亭登四百余阶,即可达。庆云寺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寺内现存一口“千人锅”,直径近2米,可容1 100升,颇为引人注目。古刹当年的盛况,于此可见一斑。段解:第5段是写庆云寺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状况。这是一段说明性文字,以“千人锅”之大让人们想见古刹当年僧人之众,佛事之盛。晚饭后,绕寺前庭园漫步。园中繁花似锦,蜂蝶翩飞,生意盎然,与大殿上的肃穆气氛迥然相异。句解:“繁花似锦,蜂蝶翩飞”,一派生机,与佛殿中沉静肃穆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透露了作者的感情倾向。花丛中,两棵高大的古树,枝繁叶茂,绿阴如盖,根部护以石栏,显得与众不同。原来,这是两百多年前,引自锡兰国(今名斯里兰卡)的两棵菩提树。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树下,因而,佛门视菩提为圣树,自然受到特殊的礼遇。其实,菩提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之处,将其置于鼎湖山万木丛中,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分辨得出。句解:写他对被人们,特别是佛教徒视为圣木的菩提树的看法:认为这两棵树虽然来自佛国,但是在鼎湖山万木丛中并不出众,无法显示其特殊的地位。段解:第6段是从作者漫步所见写庆云寺的现状。鼎湖山的树,种类实在太多。据说,在地球的同一纬度线上,鼎湖山是现存植物品种最多的一个点,已辟为自然保护区,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作生态观测站。当地的同志告诉我,鼎湖山的森林,虽经历代变迁而未遭大的破坏,还有赖于庆云寺的保护。而如今,大约是佛法失灵的缘故吧,同一个庆云寺,却由于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段解:笫7段是承接上面的陈述,从树木进而谈到鼎湖山的变化:鼎湖山现在已经被辟为自然保护区,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选作生态观测站,庆云寺的地位和作用也起了变化。第三部分(第47段),从补山亭仰望和庆云寺庭院漫步回旋或宕开。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句解:雨后,山涧的水势更大;夜间,万籁俱寂,白天浑然一片的泉鸣,如今却能分辨出许多层次:柔曼、清脆、厚重、雄浑轻重缓急,节奏又有着各种各样的变化。文章由辨声而想像声音产生的具体情境:草丛中淌过的小溪、石缝间漏下的滴泉、细流汇于空谷、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让我们神游山间。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句解:接着作者又把这些泉声汇聚起来,组合起来,比之为交响乐各种乐声交融到一起,并且描写了乐曲的起伏变化,用对乐曲的阐释道出作者对人生规律乃至社会和宇宙发展规律的领悟。听泉的过程无形中也就成了自我心灵净化的过程。心“随泉而流,游遍鼎湖”,泉水“滤过心田,冲走污垢”。段解:点题升华,作者的鼎湖山旅,实际上就是心灵之旅。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1982年12月段解:最后两段是全文的余韵,既写了自己对似梦似醒的夜的回味,又写了对鼎湖山的祝愿。让人们铭记: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是孕育生机的。第四部分(第810段),寄宿僧寺,如枕泉而眠,从多层次的泉声中得到人生感悟。【中心思想】本文作者把山泉当做山的灵魂来写,从自己对泉水的喜爱之情的不断升华之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文章结构】本文是按照作者的游山踪迹来写的: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这样移步换景,逐渐地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描摹出来了。为了整合材料和体现出观赏景物的背景,还约略地交代了时间的变化:黄昏晚饭后夜间。我们不妨把游踪(空间变化)看做纬线,把时间推移看做经线,这两者交织在一起,成为纵横交叉式结构。【写法分析】文章工于取材。鼎湖山是一个著名的风景旅游区,范围很广,可以写的内容相当之多,作者仅仅选取了第一天初到那个时段所见所闻所感,集中笔力去写山泉,把山泉当做山的灵魂来表现,而把树木、寺院、亭子放在从属的地位。不是像旅游指南或某些写景文章把景区中所有的景点和所有具有特色的地方都写到。课文写景之中注意显示自己感情嬗变的历程,因而文章感情升华到顶点就显得相当自然。本文一开始时表现出来的心态有些怅然,七星岩之游“走得匆匆,看得蒙蒙”,想来鼎湖山也未必会有太多的收获。登桥以后泉声扑面而来,闻声如见泉影,“顿生雀跃之心”,心情一变。转下去,见泉思女,萌生爱意。观之不得,转而求听。听之中,生感,生悟,生愿,一切都很自然。本文的话语运用追求典雅凝重,多用书面语,整散句夹杂,有变化,又有节律感。如“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再如“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前句中“非止一脉”,后句中“无可驻目之处点头会意”都是浅近的文言语句。在这两句之中,四字句占主体。本文描摹泉形、泉声杂用拟人手法,如把泉水的时隐时现比作绕膝的女儿和自己撒娇,再如把钟声和泉声相应答比作老人呼唤忘返的孩子,比拟很得体,能够传情。【难点分析】(1)花丛中,两棵高大的古树,枝繁叶茂,绿阴如盖,根部护以石栏,显得与众不同。原来,这是200多年前,引自锡兰国(今名斯里兰卡)的两棵菩提树。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树下,因而,佛门视菩提为圣树,自然受到特殊的礼遇。其实,菩提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之处,将其置于鼎湖山万木丛中,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分辨得出。这一段文字是表现佛门子弟对菩提这种圣树的尊崇感情,解释这两棵树之所以享受特殊的待遇并非是树本身的高贵,而是由于人们的宗教感情所致。二百多年前的古木,在鼎湖山比比皆是,可以想见此山名木之多,森林保护之好。在文字当中,也透露出自己与宗教徒不同的感情。(2)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这一段文字是写泉声汇聚起来以后形成的瑰奇壮丽的乐曲,并且,把这种乐曲的旋律变化和人生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作者的心,由于作者的解读,诸声汇聚才显示出它的意义。作者是把他自己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从泉声汇成的交响乐的阐述之中揭示出来了。语段的后一句,结构比较复杂,“在交响之中”是状语,“听到”是谓语(动词),宾语是“岁月主旋律”构成的主谓短语。(3)贯串全文的是“泉”字,还是“听”字?单纯从题目来看,“听”字支配“泉”字,但是,从全文来看,一方面,落实到“听”有一个过程。起先,由听到泉声而想见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由泉影的变幻不定,作者联想起爱女而爱上山泉。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把钟声与泉声化为老人与孩子成为两个时代的象征,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及至夜间,由听泉生悟,写出了泉所深寓的精神。另一方面,在最后,仿照陋室铭中结句写下了:“山不在名,有泉则灵”,揭示出泉的作用。全文是在颂泉,而“听”,不过是认识泉的手段。(4)文章材料的组合是以时间顺序为主,还是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这两种顺序的关系怎样?一切以时空为转移,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的。记叙性作品,在叙述事件和表现人物时总要对这两者作出恰当的交代,因为,只有把这两者交代得恰当,读者才有可能了解环境和背景。一般说来,场景没有转换,就要用时间推移来表现事件的发展;人物如果从一个场景走向另一个场景时,就要着重显现空间的转换。本文是游记散文,人物在行动,自然是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来组合材料。再从文章中看,人物从哪里到哪里,说得很明白,而时间则写得比较含糊,只有“黄昏”“晚饭后”“入夜”不多的几处。(5)第8段用乐声来比拟泉声,为什么选择这几种乐器来作喻体?为什么先举乐声?后来再举本体?交响乐,一般由管弦乐、铜管乐、弹拨乐组成,这些乐器,要分为各种声部,作者用提琴、弹拨乐器、铜管、低音提琴作为喻体,就把一个交响乐队的框架勾画出来了,为后面进一步比喻设置了基础。先举喻体,后举本体,是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的。先听、再辨,最后才想像出泉声发生的具体环境。【重点分析】一 作者在鼎湖山听泉,听到了什么?为什么他能听出这样丰富的内容?你有过倾听大自然的感受吗?比如听风,听雨,听潮,听雷,听雪和同学们交流你倾听的感受。作者在鼎湖山听泉,听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包括“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作者能听出如此丰富的内容与作者本人熟悉乐器和音乐,关爱生命,关注社会,具有很高的人文素养,以及善于观察、体验和想像是分不开的。第三问,略。要注意谈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二 读下面的语句,结合课文,揣摩作者在泉水声中是如何想像的。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