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中考历史知识点汇编专题十四农业发展.doc_第1页
广东省深圳市中考历史知识点汇编专题十四农业发展.doc_第2页
广东省深圳市中考历史知识点汇编专题十四农业发展.doc_第3页
广东省深圳市中考历史知识点汇编专题十四农业发展.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四 农业发展第一部分:农民与土地问题 一 商鞅变法: 打破旧贵族对土地垄断,废除土地国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编制户口。二 辛亥革命: (1)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2)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拓展】中国第一个提出民生问题的人:孙中山,实现:土地改革三.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府在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1)1950年国家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4)土地改革的意义:使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解放,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四三大改造 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背景:分散经营,影响农业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2)形式:按照自愿的原则,把分散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3)实质:改农民土地所有制为土地公有制。 (4)作用: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 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背景:党和人民对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2、表现:高指标,瞎指挥,共产风,浮夸风 3、后果:导致了19591961国民经济严重困难。 4、教训与启示:要遵循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要认识基本国情,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策略。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人民公社化运动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2、创造者: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3、形式:把集体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耕种,农民自主经营。 4、影响: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很快解决了人口的温饱问题。第二部分:三农问题三农指农业 、农民、农村。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小城镇建设1、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商周时期:绝大部分石器,极少量青铜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推广. 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灌溉用) 宋朝时:秧马2、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战国:秦国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唐初:轻徭薄赋,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3、我国古代重大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李冰在成都修筑都江堰。 秦朝开通了灵渠 隋朝开通大运河【考点详解】大运河三点:涿郡、洛阳、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河:北至南海、黄、淮、长、钱影响: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巩固统治,开通运河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4、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逐渐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南移打下基础。原因: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B.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C.一些统治者推行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D.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隋唐时期: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原因:A.隋朝大运河开通促进了经济发展。B.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 南宋时: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 明清时:南方经济重心得到巩固与发展。表现:“湖广熟,天下足”江南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学习认识】1.我国多次调整农业政策目的:促进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繁荣2.农业政策调整应注意遵循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实事求是,注意调动农民积极性,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3.解决三农问题策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业科技,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加快城镇化进程;完善农村的民主法治建设;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第三部分:中国历代土地制度一、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二、奴隶社会:国王土地私有制,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三、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 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废除: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四、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五、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考点详解】1、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中国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一大二公),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