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施肥喷药机的设计
22页 8900字数+论文说明书+答辩稿+6张CAD图纸【详情如下】








任务书.doc
喷头1.DWG
喷药架1.DWG
小论文.doc
小麦施肥喷药机的设计三维图.rar
小麦施肥喷药机的设计开题报告.doc
小麦施肥喷药机的设计开题报告ppt.ppt
小麦施肥喷药机的设计答辩.ppt
小麦施肥喷药机的设计说明书.doc
小麦施肥喷药机装配图.DWG
施肥器1.DWG
施肥盘1.DWG
轴A4.DWG
前 言
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养分的需求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在生长旺盛期对养分的需求量最大。为满足农作物在营养最大效率期对养分的需求,往往需对其进行追肥,适时追肥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一个重要措施。为提高作业效率和精度,减轻人工劳动强度,机械化追肥是农业机械研究的热点之一。为此,综述了我国在追肥施布机械及技术上的进展,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前言当前,小麦种植实行无埂无渠大平播喷灌,从而增加播种面积20%,提高小麦产量20~30%。但是,无埂无渠大平播带来了人工在撒肥、运肥当中踩踏小麦及撒肥不匀等问题。市场上的喷药机装置普遍存在,因此,其设计必须综合各个施肥机的特点而设计一个更具有功能性的施肥机;在喷药装置的方面可以通过各种因素来考虑设计出适合小麦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机械。
本文设计的小麦中期施肥喷药机是小麦的一种常用机械设备。可以提高小麦生长过程中人力和物力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本课题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小麦中期施肥喷药机的设计。主要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分析、方案的论证比较与选择,完成了机械的总体设计,施肥喷药的原理的设计,分离装置的设计以及传动方案的选择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小麦中期施肥喷药机机体的结构尺寸,使本方案有了初步的设计应用价值。
关键词:小麦中期;施肥机;喷药机
目 录
1绪论 1
1.1课题研究的意义 1
1.2小麦中期施肥喷药机发展状况及其国内外的市场分析 1
1.3国内外小麦中期施肥喷药机存在的问题 2
1.4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2
1.5 预期目标 2
1.6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 3
1.7工作条件及解决方法 3
2小麦中期施肥喷药机总体设计 3
2.1小麦中期施肥喷药机的结构 4
2.2电动机的选择与计算 4
3小麦中期施肥喷药机组成部分 5
3.1施肥机 5
3.2喷药机 5
4轴的校核 6
4.1轴1的校核 6
4.2轴2的校核 6
5传动装置的设计 7
5.1传动的典型方法 11
5.2带传动的计算 12
5.3链传动的计算 14
总 结 17
致 谢 18
参考文献 19
1绪论
1.1课题研究的意义
小麦中期施肥喷药机的设计是目前国家重点研究的小麦保产丰收问题。不仅有利于保护耕地,减少粉尘污染,而且小麦中期施肥喷药机功能多,一次性完成喷药、化肥的合理施肥,具有减少作业程序,省工省力,节本增效,提高化肥利用率,保护环境,抑制沙尘暴,增产粮食等优点;但若机具调整不好或操作不当,不但能造成粮食减产而且给今后推广工作也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小麦中期施肥喷药机的设计使用与调整,对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麦中期施肥喷药机是小麦的一种常用机械设备。可以提高小麦生长过程中人力和物力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本课题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小麦中期施肥喷药机的设计。主要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分析、方案的论证比较与选择,完成了机械的总体设计,施肥喷药的原理的设计,分离装置的设计以及传动方案的选择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小麦中期施肥喷药机机体的结构尺寸,使本方案有了初步的设计应用价值。为满足农作物在营养最大效率期对养分的需求,往往需对其进行追肥,适时追肥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一个重要措施。为提高作业效率和精度,减轻人工劳动强度,机械化追肥是农业机械研究的热点之一。为此,综述了我国在追肥施布机械及技术上的进展,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1.2小麦中期施肥喷药机发展状况及其国内外的市场分析
(1)小麦中期施肥喷药机的国外发展现状
1840年,德国农业化学家李比希提出了“矿质营养理论”,为化肥的生产与应用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化肥增长势头强劲,所占比例超过了发达国家,在世界化肥生产和消费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中亚洲特别是中国已成为世界化肥生产与消费大国。 1843年,英国科学家在洛桑试验站安排长期肥效定位试验,开始了科学施肥技术的探索历程。各国土壤肥料科技工作者在确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数量、施肥品种、施肥方式和施肥时期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科学施肥技术方兴未艾。目前,美国配方施肥技术覆盖面积达80%以上,40%的玉米采用土壤或植株测试推荐施肥技术,大部分州都制定了测试技术规范。精准施肥在美国已经从试验研究走向普及应用,有23%的农场采用了精准施肥技术。英国农业部出版了《推荐施肥技术手册》,进行分区和分类指导,每年要组织专家更新一次。日本则在开展4次耕地调查和大量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国的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制定了作物施肥指导手册,并研究开发了配方施肥专家系统。 总体来看,世界科学施肥发展大概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1843年至20世纪中叶,以产量为目标的科学施肥时期;二是20世纪中叶至80年代,以产量和品质为目标的科学施肥时期;三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以产量、品质和生态为目标的科学施肥时期。在现阶段,人们对肥料施用存在正负两方面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肥料既是作物高产优质的物质基础,又是潜在的环境污染因子,不合理施肥就会 污染环境。施肥既要考虑各种养分的资源特征,又要考虑多种养分资源的综合管理、养分供应和需求以及施肥与其他技术的结合。
(2)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科学施肥发展历程1901年氮肥从日本输入我国台湾,开创了我国施用化肥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施肥工作,1950年,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土壤肥料工作会议,商讨土壤肥料工作大计。会议提出了我国中低产田的分区与整治对策,对我国耕地后备资源进行了评估,将科学施肥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随后重点推广了氮肥,加强了有机肥料建设。1957年成立全国化肥试验网,开展了氮肥、磷肥肥效试验研究。1959-1962年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和第二次全国氮、磷、钾三要素肥效试验,在继续推广氮肥的同时,注重了磷肥的推广和绿肥生产,为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79年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摸清了我国耕地基础信息,1981-1983年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大规模的化肥肥效试验,对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肥料协同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随后,开展缺素补素、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技术推广,研究探索了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和工作方法,总结出了“测、配、产、供、施”一条龙的测土配方肥技术服务模式,初步建立了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 随着化肥用量的增加,施肥目标也进行了3次大的调整。第一次是20世纪初到80年代中期,以单纯追求作物高产为目标,氮、磷、钾肥相继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施肥效益不断增长;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以“两高一优”(即高产、高效、优质)为目标,广泛开展复混肥示范推广,单质肥料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方向发展,复混(合)肥料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化肥施用总量迅速增加,但由于大部分地区忽视土壤测试和田间肥效试验,盲目施肥现象普遍,施肥效益开始下降;第三次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全面进入生产与生态并重的施肥阶段。受农村千家万户小规模生产的限制,在旧的工作机制不适应形势发展、而新的工作机制又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由于投入严重不足,这些先进实用的施肥技术一直停留在小面积、小范围试验示范阶段,习惯施肥、甚至盲目施肥的现象仍十分普遍。
1.3小麦中期施肥喷药机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人们对肥料施用存在正负两方面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肥料既是作物高产优质的物质基础,又是潜在的环境污染因子,不合理施肥就会 污染环境。施肥既要考虑各种养分的资源特征,又要考虑多种养分资源的综合管理、养分供应和需求以及施肥与其他技术的结合。小麦施肥总 结
此次设计的任务是完成全小麦中期施肥喷药机的设计。这是我们在大学期间所进行的一次非常全面的设计,为自己在大学四年所学习知识的全面总结和巩固,使我们初步了解和掌握做设计的基本步骤、基本方法,通过本环节把我们在大学期间所学课程中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在设计实践中加以综合运用,把大学四年来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使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密切的结合起来,为我将来的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一个非常全面而系统的设计题目,非常锻炼人。从方案的论证到最终的设计,涉及的领域包括:机械制图,机械原理,工程材料,机械设计等等。通过设计实践,提高我计算、制图能力;使我们能熟练地应用有关参考资料、计算图表、手册、图集、规范,熟悉有关的国家标准。机械方面知识得到系统的巩固和提升。在进行毕业设计的同时,我还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如Solidworks,CAD2007的使用和WORD、POWERPOINT等软件的应用。
我深刻的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设计人员只是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具有更加渊博的知识,如应该对计算机应用,农产品的特性,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等各个方面能力进行加强。
在设计过程中也曾遇到很多的问题,但通过查阅相关的书籍、手册以及老师的精心指导,都得到了解决,设计过程基本顺利完成。
致 谢
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在范修文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设计任务基本完成了。在撰写论文期间,我要衷心的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范修文,从设计的选题、实施到撰写、修改和定稿,范老师均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导师的悉心指导、热忱鼓励不仅使我树立了深远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事的道理。还有,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将使我终生受益。同时我还要感谢大学期间各位任课老师在学习上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他们的关怀和熏陶让我在这四年里收获颇丰。
时光荏苒,不觉四年已到头。毕业答辩之后,很多熟悉的形影也许就将从身边永远地失落了。每年的这个时候,校园总难掩物是人非的感伤。想对身边的同学、朋友、老师、食堂的大厨……所有我所认识与不认识的人,对校园里的花草树木、错落有致的高楼矮房……一切生灵和据说没生命的事物,对这一切的一切说声谢谢!四年,我们一起演绎了这三千亩土地的电闪雷鸣,一起体味这两百个礼拜的悲欢离合。相聚是缘,泪痕与汗渍、辛酸与甜蜜、浅薄与深沉,都融入这方寸之地,散落于每一个角落,不分彼此,直至永恒。我欣慰地知道,多年以后这里依然会到处充盈着我的气息,承载着我的青春岁月,对此我满怀感激。
最后,也感谢和我一起学习的同窗朋友,他们给了我无数的关心和鼓励,也让我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温暖和欢乐,感谢他们的陪伴与帮助,愿我们以后的人生都可以充实、多彩与快乐!
参考文献
[1] 刘蕴贤,倪道明,李从华,李道珍.不同施肥方法对小麦及麦田水体污染的影响[J].天津农业学,2007 13(1)
[2]耿德仁.精少量播种深施肥播种机的实验与推广效果分析[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9,(9)
[3]白人朴.21世纪初叶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展望[J].中国农机化,2000,(6) 8-11。
[4]王洋,张祖立,张亚双,崔红光.国内外小麦直播种植发展概况[J].农机化研究,2007,(1
) 48-50。
[5]吴崇有,金诚谦,卢晏.我国小麦种植机械化发展问题探讨[J].农业工程学报,2000,16(2):21-23。
[6]高焕文,李问盈,李洪文.中国特色保护性耕作技术[J].农业工程学,2003,19(3) 1-4。
[7]李兵,李洪文.2BMD-12型小麦对行免耕播种机设计[J].农业机械学报,2006,(03)
[8] 盛婧,孙国峰,吴纪中,周炜,王鑫.不同基因型小麦的氮吸收特征与农田归还率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 2015(06)
[9] 王发明.小麦带状浅旋免耕施肥播种技术[J]. 时代农机. 2015(03)
[10] 王金武,潘振伟,周文琪,王金峰,何剑南,郎春玲.SYJ-2型液肥变量施肥机设计与试验[J]. 农业机械学报. 2015(07)
[11] 杨志辉,李琼,周丽容,邢永峰,李新平,方思霞.潮土区周麦22需氮量探究[J]. 农业科技通讯.2015(03)
[12] 杨攀,孙克刚,郭跃升,郭良进,和爱玲,张运红,刘宝云,周尚勤.不同用量黄腐酸有机肥对冬小麦增产效果研究[J]. 腐植酸. 2015(01)
[14] 郭战玲,寇长林,杨占平,马政华,骆晓声,沈阿林.潮土区小麦高产与环境友好的磷肥施用量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