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式马铃薯收获机的设计
20页 9100字数+论文说明书+答辩稿+5张CAD图纸【详情如下】






万向传动轴000.DWG
任务书.doc
小论文.doc
振动式马铃薯收获机三维图.rar
振动式马铃薯收获机总装配图.DWG
振动式马铃薯收获机的设计答辩PPT.ppt
振动式马铃薯收获机的设计说明书.doc
振动架二维图....DWG
振动筛二维图.DWG
前 言
马铃薯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市场潜力巨大。在国外,大约占40%的马铃薯加工成食品后进入消费市场。在国内,一向被国人视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马铃薯产品也突然间在市场上风靡起来。在北京、上海、广州及西安等全国大中城市,以马铃薯条、马铃薯泥为基本原料的麦当劳、肯德基食品已占据我国快餐市场的半壁江山,而从各种渠道进口的其它油炸薯片或膨化食品等也滚滚而来。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屈东玉博士在日前召开的中国马铃薯学术年会上指出:“马铃薯是一种产量高、适应性强、经济价值大的作物,应把马铃薯主产区列入国家粮食商品粮基地,享受与水稻、小麦等商品粮基地同样的财税待遇,这将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有效手段马铃薯收获机是当代马铃薯收获不可或缺的设备。在进行田间马铃薯收获时,必须将土层里的马铃薯翻出再进行拣拾。
市场上的马铃薯收获装置挖掘效率低,费时费力。因为传统的马铃薯收获设备不能高效的进行挖掘收获,需要大量人力进行收获,而且工作后的土地成块状,马铃薯的拣拾还需要破碎土壤进行收获。因此根据这一情况,研制出了一种小型家用振动式马铃薯收获机。该振动式马铃薯收获机因其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所以制造成本低,而且马铃薯挖掘效率高,只需要小型拖拉机进行牵引带动,就可以很好地进行马铃薯挖掘收获。
本文设计的振动式马铃薯收获机是一种常用机械设备,能够高效的进行马铃薯的挖掘工作。本次设计能够大大的提高收获效率;可以减少人力物力,同时也节省时间。本课题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振动式马铃薯收获机的设计。主要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分析、方案的论证比较与选择,完成了收获机的总体设计,振动原理的设计,分离装置的设计以及传动方案的选择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对马铃薯收获机机体的结构尺寸、传动比等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和说明。
关键词:振动式;挖掘;马铃薯
目 录
1.绪论 1
1.1课题研究的意义 1
1.2国内外葵花籽去壳机发展状况 1
1.3国内外马铃薯收获机存在的问题 3
1.4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3
1.5预期目标 4
1.6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 4
1.7工作条件及解决方法 4
2.振动式马铃薯收获机总体设计 4
2.1收获机的典型方法和方案选择 4
2.2振动式马铃薯收获机的振动工作原理 5
2.3整机主要的技术参数 6
3.整机关键部件结构设计及运动学分析 6
3.1牵引架设计 6
3.3挖掘铲的结构设计 8
4.整机关键部件结构设计及运动学分析 8
4.1挖掘铲、振动分离筛机构运动学分析 8
5.动力装置的设计与选用 12
5.1传动系统的确定 12
5.2轴的校核 12
总 结 14
致 谢 15
参考文献 16
1绪论
1.1课题研究的意义
马铃薯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市场潜力巨大。在国外,大约占40%的马铃薯加工成食品后进入消费市场。在国内,一向被国人视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马铃薯产品也突然间在市场上风靡起来。在北京、上海、广州及西安等全国大中城市,以马铃薯条、马铃薯泥为基本原料的麦当劳、肯德基食品已占据我国快餐市场的半壁江山,而从各种渠道进口的其它油炸薯片或膨化食品等也滚滚而来[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屈东玉博士在日前召开的中国马铃薯学术年会上指出:“马铃薯是一种产量高、适应性强、经济价值大的作物,应把马铃薯主产区列入国家粮食商品粮基地,享受与水稻、小麦等商品粮基地同样的财税待遇,这将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有效手段马铃薯收获机是当代马铃薯收获不可或缺的设备。在进行田间马铃薯收获时,必须将土层里的马铃薯翻出再进行拣拾[ ]。
市场上的马铃薯收获装置挖掘效率低,费时费力。因为传统的马铃薯收获设备不能高效的进行挖掘收获,需要大量人力进行收获,而且工作后的土地成块状,马铃薯的拣拾还需要破碎土壤进行收获。因此根据这一情况,研制出了一种小型家用振动式马铃薯收获机。该振动式马铃薯收获机因其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所以制造成本低,而且马铃薯挖掘效率高,只需要小型拖拉机进行牵引带动,就可以很好地进行马铃薯挖掘收获[ ]。
本文设计的振动式马铃薯收获机是一种常用机械设备,能够高效的进行马铃薯的挖掘工作。本次设计能够大大的提高收获效率;可以减少人力物力,同时也节省时间。本课题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振动式马铃薯收获机的设计。主要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方案的论证比较与选择,完成了收获机的总体设计,振动原理的设计,分离装置的设计以及传动方案的选择等内容[ ]。在此基础上对马铃薯收获机机体的结构尺寸、传动比等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和说明。
1.2国内外葵花籽去壳机发展状况
1.2.1国外马铃薯收获机发展现状
国外很早就研制马铃薯收获装置了,从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来看,马铃薯收获机发展较迟缓,只是近50年才发展到较高水平。国外马铃薯机械化收获起步早、发展快、技术水平高。在20世纪40年代初前苏联、美国就开始研制推广应用马铃薯收获机了,50年代末期全面实现了生产机械化。70~80年代,德、英、法、意大利、瑞士、波兰、匈牙利、日本和韩国亦相继实现了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国外马铃薯收获机械的技术水平相当高,不但生产率高而且高新技术已融于机具之中。如采用振动、液压技术进行挖掘;采用传感技术控制土壤喂人量、马铃薯传运量以及分级装载;采用气压、气流、光电技术进行碎土和分离及利用微机进行监控操作等[ ]。 原苏联是生产收获机最早的国家。1960年,马铃薯联合收获机保有量是3万台,1976年,保有量是6万台,1979年,马铃薯收获机械工业化程度达到77%(其中国营农场为84%,集体农庄为73%);到20世纪90年代除,马铃薯收获机共有16种机型,其中10种是联合收获机,其中劳动生产率比其他2行收获机提高1-2倍。 美国在1948年以前用收获机来收获马铃薯,然后人工捡拾。直到1967年,开始使用联合收获机,劳动生产率达到100kg/(h?人)。20世纪80年代初期,联合收获机和分段收获的面积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85%,其中联合收获已经达到50%以上、20世纪到90年代,美国已经基本实现了马铃薯收获机械化[ ]。
德国20世纪在40年代主要生产和使用抛掷式收获机;50年代主要生产和使用升运链式收获机和捡拾装载机,进行分段收获;到1970年保有量达到6205台;70年代开始生产联合收获机,机型有20多种,均是原联合收获机的变型,其保有量达到6万台;90年代开始生产收获-捡拾装载机和具有自动分选装置的联合收获机。日本在1955年以前使用畜力挖掘机,1955年到1965年生产悬挂式的抛掷式和升运链式收获机。70年代开始引进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联合收获机,并研制适合日本国情的联合收获机[ ]。目前,国外马铃薯收获机械大多采用升运链条式联合作业,技术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由于国外马铃薯采用机械化垄作种植形式,适应这种特点而设计的收获机械在中国难以适应平作收获[ ]。以内蒙百事食品(中国)有限公司种薯基地进口机为例,其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种植方式采用垄作,行距为900mm,收获机械为牵引式双行联合作业,多级链输送,配套动力在59.7kW以上,一次完成挖掘,土、石、薯、秧分离,并可实现薯块大小自动分捡、自行装车等功能该机为全液压操纵,各机构可实现自动折叠运输,伤薯率极低。机体与薯块可能接触部位均用橡胶件保护。又如,芬兰康克公司生产的双行马铃薯收获机为牵引式,配套动力为33.6kW以上,在拖拉机右侧实现挖掘,土、薯、茎叶分离,薯块直接装袋装箱。同时,该机可作为捡拾机使用,后部工作台为液压升降式,薯块或石头可直接运至田地头。日本生产的主要为单行履带自走式联合作业机,行走与输送链HST无级变速,发动机为水冷4冲程3缸柴油机[ ]。
总 结
此次设计经过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大致经过了以下阶段
1.查阅研究国内外马铃薯的发展现状的相关资料。
2.设计选择振动式马铃薯收获机的主要动力输入装置、传动装置、挖掘装置、振动装置组成。
3.根据要求制作机器三维模型,及分析主要零件受力情况。
4.对相关数据进行计算,选择合适材料。最终设计出能满足工作要求的机械。
最终设计完成的模型,我在市场上原有的产品进行了改进,在振动筛后面加了一个可以调节刀具和地面夹角的轴,使他的适用性更强。
致 谢
经过一个学期的辛勤与忙碌,本次毕业设计已经接近尾声,由于经验的匮乏,在设计过程中难免有许多问题会考虑不周,如果没有吴明清老师的悉心指导与督促,以及设计小组的同学们的帮助与支持,也许毕业设计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
毕业设计过程中,吴明清老师耐心的指导使我们受益匪浅,他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正是老师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使我们从毕业设计中真正的学会了学以致用,将课本知识与实际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相联系,整合了自己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提高了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机械设计开始到最后的设计完成,吴老师对于专业知识严谨的学习精神以及对于设计过程严格的要求态度成为我们在今后学习以及工作中良好的榜样,在此谨向为我们毕业设计小组辛苦了一学期的老师致以最真诚的谢意。
回望这一学期,似乎忙碌与紧张充满了整个设计过程,但是因为有了小组成员们的关怀与帮助,使得设计的过程也充满了欢乐。我们共同研究,相互讨论,遇到问题一起解决,毕业设计不仅是对我们学习的检验,同时也是锻炼我们与他人协同工作的好机会。
在最后我要感谢学校、学院对我们的培养,为我们的学习以及毕业设计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优质的学习研究条件。伴随着毕业设计的结束,我们也将离开校园,有过少耕耘就有多少收获,相信我们走出校园后能将自己的价值体现出来,回报父母、回报学校,为社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再一次感谢在毕业设计中给予我帮助的老师和同学们,感谢母校给我的一切学习机会,最后祝大家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一切顺利!
参考文献
[1] 王公仆,蒋金琳,田艳清,等.马铃薯机械收获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4.01:11-15.
[2] 夏振远,陈学永.振动挖掘机的研究综述[J].机电技术.2014.(03):133-137.
[3] 谷茂,薛世明.中国马铃薯栽培史考略[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7.01:77-81.
[4] 王博炜.4VM-550A型马铃薯挖掘收获机[J].农业科技与信息,1998.06:37.
[5] 安思明,白淑霞,冯学赞.试论我国马铃薯产业化的发展道路[J].马铃薯杂志.2000.4:46-47.
[6] 孙芸.我国马铃薯加工产业化现状及展望[J].农业机械.2000.(07):26-28.
[7] 孙恒.机械原理[M].西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4:7-9.
[8] 张会芳,沈慧平,杨延力.并联运动振动筛主机构四杆机构惯性力和驱动力距的优化平衡[J].
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02:17-22.
[9] 文学洙,廉哲满.影响振动式马铃薯挖掘机作业性能的主要参数[J].延边大学学报..2007.03:
199-202.
[10] 张华,吴建民,孙伟,等.4UM-640型振动式马铃薯挖掘机的设计与试验[J].干旱地区农业研
究.2014.02:264-268.
[11] 吕冰.振动式花生收获机的设计与仿真[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3,08:20.
[12] 尹兆刚,蒋金琳,王东伟,等.小型番薯收获机设计与田间试验[J]. 农机化研究,2012,10:114
116.
[13] 吕金庆,田忠恩,杨颖,等.4U2A型双行马铃薯挖掘机的设计与试验[J]. 农业工程学报,2015,06
:17-24.
[14] 杨莉.马铃薯挖掘机摆动分离筛的仿真与参数优化[D]. 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15] 李宝筏. 农业机械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9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