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年小学语文听课记录笔记听课笔记时间:XX年9月6日星期三上午主题: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讲人: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惠青教授内容摘要:一、关于教育改革的三个基本观点(一)教育具有情境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多解性什么是好课?(观摩课、公开课等)教育也应该有理想,我们希望通过课把对教育教学的希望展示出来。通过这个方式去描述未来,去引领未来。我认为,赞成有效。当听的老师听了课以后认为我能学,那就是好课。 两种研究范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探索规律。1.自然科学:如果是A必然是B,理解为不为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2.社会科学:在宽泛意义上的科学,它所揭示的是事物间普适性。而教育科学就是后面这种。3.一个是以物理学研究为特征的自然科学研究范式。一个是生物学整体观为特点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前者以物理学为方法论基础,是分析性的科学。后者以生物学为方法论基础,是整体性的科学。前者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实验,靠的是事实判断。后者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思辨,靠的是价值判断。前者研究结论是唯一的,后者结论是多元的。4.教育的不可重复性,追求教育地适切性,离开具体的教育情景谈教育没有任何实际的价值。(二)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缓进的过程。不要做一夜暴富的黄粱美梦,这是个渐进的过程。课程改革是一个缓进的过程,犹如大海涨潮时的“海浪现象”。更多的表现为改良,而不是疾风暴雨式的革命。中国社会科学院XX年初公布了中国社会现代化报告。世界上已有十个国家进入了第二次现代化,而中国等九十多个国家正在努力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并且预测中国可能在XX年前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达到发达国家的1960年的水平。(三)教育变革的真理寻找两难问题中间的结合点。学科的课堂教学还是实现学生素质提高的主战场。学科课程设置地合理性缓解知识地无限性和人的生命的有限性这一对矛盾。与班级授课制地教学组织形式相配合。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互补1.关于课程目标2.关于课程内容3.关于课程实施交流:写观察日记:看豆子发芽情况,所有学生都写豆子发芽,但有的豆子不发芽。后来老师读了一篇范文,让学生根据实际写出真实的文章。设计开展炸马铃薯条的综合实践活动。(交流)活动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探究和合作意识、培养动手能力。活动准备:马铃薯、煎炸工具、预先分好四人小组活动过程:教师讲述操作过程,适当演示,分四人小组准备分工合作:洗、切、炸马铃薯,分享成果,展示过程活动延伸:办小报、写日记等二、为什么要设置语文综合性学习(一)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需要1978年吕叔湘对语文“少、慢、差、废”的批评引发人们对语文教学效率的思考,自那以后尤其是新课改以前的诸多语文教育改革其实都可以看做是追求效益和效率的改革,其旨归都是“有效教学”。新时期第一次提出语文教学“效率问题”应以1978年3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吕叔湘先生在一个座谈会上的发言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为标志。吕先生在他的文章中说:“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到了1997年,语文教育迎来了一场更猛烈的批判狂潮。当年地北京文学推出王丽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和薛毅的文学教育的悲哀在内容性质和思想上有其内在联系,不约而同地批判了当时地语文教育现状。其结果正如王丽本人说的那样,三篇文章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引起了全国性的强烈反应。他们对语文教育的“热讨论”迅速演变成“大批判”,且批判者不限于语文教育界,而是不分领域,不分专业,不分阶层,大家群起而攻之,简直是全民动员,集中开火,批判的矛头也不仅限于语文教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二)实施新课程的需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最为典型地体现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而“综合性学习”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构成语文教材内容地五个板块。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更是语文改革的难点,其中有许多问题期待我们深入研究,切实解决。主要存在的问题:1.非语文化。主要由对“综合性”的误读而导致,跨学科是一种综合,但综合不一定就是跨学科。2.综合性学习地娱乐化倾向。趣味性也是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特征,在“做中学”“玩中学”不可避免地使语文化综合性学习带有娱乐性地色彩,这也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三、综合性学习是什么(一)来自文字学研究的解读三个综合:一是读、写、听、说之间的综合;二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综合;三是文本学习与实践性学习的综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两种课型:一种是“综合性学习指导课”;一种是“综合性学习汇报课”。指导课是指导什么?确立学习主题,确立分组学习方案、提示学习的方法与手段、商定学习的成果展示与评价。主题:说不尽的桥要点:一、导入(教师的导入语)二、活动过程(学生主持)(一)知识的桥(采用问答的方式,了解有关桥的知识)(二)汇报(三)总结(二)从揭示综合性学习特征的角度1.语文综合性学习重整合。2.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过程。重体验,轻知识;重过程,轻结果。3.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应用4.语文综合性学习重体验。5.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全员参与。四、如何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一)目标追寻教学的诗情(二)内容生活化、综合化(三)教学方式活动化听课笔记时间:XX年9月6日星期三上午主题: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讲人: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惠青教授内容摘要:一、关于教育改革的三个基本观点(一)教育具有情境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多解性什么是好课?(观摩课、公开课等)教育也应该有理想,我们希望通过课把对教育教学的希望展示出来。通过这个方式去描述未来,去引领未来。我认为,赞成有效。当听的老师听了课以后认为我能学,那就是好课。 两种研究范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探索规律。1.自然科学:如果是A必然是B,理解为不为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2.社会科学:在宽泛意义上的科学,它所揭示的是事物间普适性。而教育科学就是后面这种。3.一个是以物理学研究为特征的自然科学研究范式。一个是生物学整体观为特点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前者以物理学为方法论基础,是分析性的科学。后者以生物学为方法论基础,是整体性的科学。前者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实验,靠的是事实判断。后者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思辨,靠的是价值判断。前者研究结论是唯一的,后者结论是多元的。4.教育的不可重复性,追求教育地适切性,离开具体的教育情景谈教育没有任何实际的价值。(二)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缓进的过程。不要做一夜暴富的黄粱美梦,这是个渐进的过程。课程改革是一个缓进的过程,犹如大海涨潮时的“海浪现象”。更多的表现为改良,而不是疾风暴雨式的革命。中国社会科学院XX年初公布了中国社会现代化报告。世界上已有十个国家进入了第二次现代化,而中国等九十多个国家正在努力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并且预测中国可能在XX年前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达到发达国家的1960年的水平。(三)教育变革的真理寻找两难问题中间的结合点。学科的课堂教学还是实现学生素质提高的主战场。学科课程设置地合理性缓解知识地无限性和人的生命的有限性这一对矛盾。与班级授课制地教学组织形式相配合。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互补1.关于课程目标2.关于课程内容3.关于课程实施交流:写观察日记:看豆子发芽情况,所有学生都写豆子发芽,但有的豆子不发芽。后来老师读了一篇范文,让学生根据实际写出真实的文章。设计开展炸马铃薯条的综合实践活动。(交流)活动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探究和合作意识、培养动手能力。活动准备:马铃薯、煎炸工具、预先分好四人小组活动过程:教师讲述操作过程,适当演示,分四人小组准备分工合作:洗、切、炸马铃薯,分享成果,展示过程活动延伸:办小报、写日记等二、为什么要设置语文综合性学习(一)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需要1978年吕叔湘对语文“少、慢、差、废”的批评引发人们对语文教学效率的思考,自那以后尤其是新课改以前的诸多语文教育改革其实都可以看做是追求效益和效率的改革,其旨归都是“有效教学”。新时期第一次提出语文教学“效率问题”应以1978年3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吕叔湘先生在一个座谈会上的发言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为标志。吕先生在他的文章中说:“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到了1997年,语文教育迎来了一场更猛烈的批判狂潮。当年地北京文学推出王丽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和薛毅的文学教育的悲哀在内容性质和思想上有其内在联系,不约而同地批判了当时地语文教育现状。其结果正如王丽本人说的那样,三篇文章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引起了全国性的强烈反应。他们对语文教育的“热讨论”迅速演变成“大批判”,且批判者不限于语文教育界,而是不分领域,不分专业,不分阶层,大家群起而攻之,简直是全民动员,集中开火,批判的矛头也不仅限于语文教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二)实施新课程的需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最为典型地体现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而“综合性学习”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构成语文教材内容地五个板块。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更是语文改革的难点,其中有许多问题期待我们深入研究,切实解决。主要存在的问题:1.非语文化。主要由对“综合性”的误读而导致,跨学科是一种综合,但综合不一定就是跨学科。2.综合性学习地娱乐化倾向。趣味性也是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特征,在“做中学”“玩中学”不可避免地使语文化综合性学习带有娱乐性地色彩,这也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三、综合性学习是什么(一)来自文字学研究的解读三个综合:一是读、写、听、说之间的综合;二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综合;三是文本学习与实践性学习的综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两种课型:一种是“综合性学习指导课”;一种是“综合性学习汇报课”。指导课是指导什么?确立学习主题,确立分组学习方案、提示学习的方法与手段、商定学习的成果展示与评价。主题:说不尽的桥要点:一、导入(教师的导入语)二、活动过程(学生主持)(一)知识的桥(采用问答的方式,了解有关桥的知识)(二)汇报(三)总结(二)从揭示综合性学习特征的角度1.语文综合性学习重整合。2.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过程。重体验,轻知识;重过程,轻结果。3.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应用4.语文综合性学习重体验。5.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全员参与。四、如何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一)目标追寻教学的诗情(二)内容生活化、综合化(三)教学方式活动化听课笔记时间:XX年9月6日星期三上午主题: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讲人: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惠青教授内容摘要:一、关于教育改革的三个基本观点(一)教育具有情境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多解性什么是好课?(观摩课、公开课等)教育也应该有理想,我们希望通过课把对教育教学的希望展示出来。通过这个方式去描述未来,去引领未来。我认为,赞成有效。当听的老师听了课以后认为我能学,那就是好课。 两种研究范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探索规律。1.自然科学:如果是A必然是B,理解为不为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2.社会科学:在宽泛意义上的科学,它所揭示的是事物间普适性。而教育科学就是后面这种。3.一个是以物理学研究为特征的自然科学研究范式。一个是生物学整体观为特点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前者以物理学为方法论基础,是分析性的科学。后者以生物学为方法论基础,是整体性的科学。前者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实验,靠的是事实判断。后者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思辨,靠的是价值判断。前者研究结论是唯一的,后者结论是多元的。4.教育的不可重复性,追求教育地适切性,离开具体的教育情景谈教育没有任何实际的价值。(二)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缓进的过程。不要做一夜暴富的黄粱美梦,这是个渐进的过程。课程改革是一个缓进的过程,犹如大海涨潮时的“海浪现象”。更多的表现为改良,而不是疾风暴雨式的革命。中国社会科学院XX年初公布了中国社会现代化报告。世界上已有十个国家进入了第二次现代化,而中国等九十多个国家正在努力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并且预测中国可能在XX年前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达到发达国家的1960年的水平。(三)教育变革的真理寻找两难问题中间的结合点。学科的课堂教学还是实现学生素质提高的主战场。学科课程设置地合理性缓解知识地无限性和人的生命的有限性这一对矛盾。与班级授课制地教学组织形式相配合。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互补1.关于课程目标2.关于课程内容3.关于课程实施交流:写观察日记:看豆子发芽情况,所有学生都写豆子发芽,但有的豆子不发芽。后来老师读了一篇范文,让学生根据实际写出真实的文章。设计开展炸马铃薯条的综合实践活动。(交流)活动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探究和合作意识、培养动手能力。活动准备:马铃薯、煎炸工具、预先分好四人小组活动过程:教师讲述操作过程,适当演示,分四人小组准备分工合作:洗、切、炸马铃薯,分享成果,展示过程活动延伸:办小报、写日记等二、为什么要设置语文综合性学习(一)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需要1978年吕叔湘对语文“少、慢、差、废”的批评引发人们对语文教学效率的思考,自那以后尤其是新课改以前的诸多语文教育改革其实都可以看做是追求效益和效率的改革,其旨归都是“有效教学”。新时期第一次提出语文教学“效率问题”应以1978年3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吕叔湘先生在一个座谈会上的发言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为标志。吕先生在他的文章中说:“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到了1997年,语文教育迎来了一场更猛烈的批判狂潮。当年地北京文学推出王丽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和薛毅的文学教育的悲哀在内容性质和思想上有其内在联系,不约而同地批判了当时地语文教育现状。其结果正如王丽本人说的那样,三篇文章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引起了全国性的强烈反应。他们对语文教育的“热讨论”迅速演变成“大批判”,且批判者不限于语文教育界,而是不分领域,不分专业,不分阶层,大家群起而攻之,简直是全民动员,集中开火,批判的矛头也不仅限于语文教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二)实施新课程的需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七年级下册历史试卷及答案
- 2025夏季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招聘56人备考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合肥市兴华苑小学相山路校区招聘教师备考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中铝材料应用研究有限公司面向中铝集团内部招聘4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环保试题及答案
- 质量工程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大学保健课程考试题及答案
- 2025重庆市綦江区事业单位面向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三支一扶人员考核招聘19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湖北邮政秋季校园招聘备考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教学档案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年中国医药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建议研究报告
- 《四川省房屋建筑工程消防验收现场评定技术标准》宣贯课件
- 中间人垫付合同协议书
- 2025年图书情报专业考研试题及答案
- 系统规划与管理师教程(重点+版)
- 与法相伴 健康成长-法治教育第一课班会
- T-CACM 1256-2019 中医整脊科临床诊疗指南 腰椎间盘突出症
- 2024年农业经理人考试题库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政治)真题答案及解析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 农贸综合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管理学基础(第三版) 课件 徐洪灿 第1-5章 管理概述-组织与组织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