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沪教版数学三上《年、月、日》word教案1.doc_第1页
2019沪教版数学三上《年、月、日》word教案1.doc_第2页
2019沪教版数学三上《年、月、日》word教案1.doc_第3页
2019沪教版数学三上《年、月、日》word教案1.doc_第4页
2019沪教版数学三上《年、月、日》word教案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沪教版数学三上年、月、日word教案1一、教学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特殊月。 2、学会看年历卡,初步学会判断平年、闰年,知道平年,闰年的分布规律。3、知道历法的演变和形成的简单过程。4、在观察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因此,就数学课堂教学来说,教师应更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和建构知识。导学案教学是实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导学案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的供学生学习的方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根据内容设计问题进行有序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效果好起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所以我设计了如下的自学引导。二、自学引导1、我知道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有:2、我能提出关于“年月日”的问题:3、我能根据年历,填写统计表,统计几年各月的天数:4、通过统计我发现了规律:5、我能根据规律推导出xx年到xx年各月的天数统计表:6、我能概括一年中大月、小月的规律:7、我有好方法记住大月、小月:8、我能计算每年的总天数:9、我能概括平年、闰年出现的规律:10、我有好方法判断平年还是闰年:导学案的教学重心应放在“学”上,并根据学情、教材的特点进行诱导和辅导。引导学生反思时,以学生自主归纳呈现为主,学生间互补为辅,教师适时补充,要注意不仅概括结论,更要概括知识的发生过程,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跟老师学转变为自主去学。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不是简单地“学”数学,而是深入地“做”数学。三、合作探究1、小组内交流(1)交流根据年历填写的统计表年份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xx312831303130313130313031xx312931303130313130313031xx312831303130313130313031xx312831303130313130313031xx312831303130313130313031xx312931303130313130313031(2)交流根据统计表发现的规律,师随机点拨有价值的问题,归纳汇报的内容。2、全班交流展示(1)对已学的知识达成共识(2)展示质疑,分小组讨论解决年份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xx312931303130313130313031xx312831303130313130313031xx312831303130313130313031xx312831303130313130313031xx312931303130313130313031xx312831303130313130313031xx312831303130313130313031xx312831303130313130313031xx312931303130313130313031xx312831303130313130313031xx312831303130313130313031导学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方向盘,指引学生学习前进方向,展示时应注意四点,注意点一:基础型题目应当让学生自我解决或者在跟踪课上解决。注意点二:展示要依据学情调查,找到带有普遍意义和近似性的“问题”,都会的不展示。注意点三:都不会的更不展示,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及时点拨、引导、释疑。注意点四:展示时要脱离导学案,不要照本宣科,要形成自己的观点语言,不天马行空、脱离目标。让学生的展示按照我们导学案的思路前行,实现宏观上的调控和指导。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导学案发挥其应有的导引作用,才能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3、重点探究(1)探究大小月的分布规律。(2)探究拳记法。(3)探究四年一闰的规律。(4)探究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导学案”所体现的是“导”为主、“学”为先,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是教师跟着学生的学程“走”,围绕着学生的学习状况“转”,使学习的主动权攥在学生的手里,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导师、伙伴、甚至成为了学生的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引导、组织学生的活动外,还要认真聆听学生“教”的过程和通过活动所得的知识或方法。四、知识拓展1、介绍历法的来历。我们现在使用的历法最初来自欧洲的古罗马。公元前46年,古罗马皇帝恺撒规定每年为12个月,单月都为大月,双月都为小月;但照这样规定,一年就多出了一天,得找出一个月从中减去一天。因为当时古罗马被判死刑的犯人都在二月份处决,人们都希望二月越短越好,于是就从二月去掉一天。后来,奥古斯都做了罗马皇帝,他发现恺撒是七月出生的,七月是大月,而他自己是八月出生的,七月却是个小月,这让他很不爽。于是,他下令把八月改为大月,还将八月以后的双月都改成大月,单月改为小月;八月改为大月后,全年多出来的一天又从二月减去,二月则剩下28天。每年有7个大月,4个小月的这种安排就一直沿用至今。因此,英语里的八月就是奥古斯都的名字:august。2、介绍四年一闰的原因。其实,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既不是365天,也不是366天,而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人们把一年定为365天,但这样,每年就多出5小时48分46秒,4年就差不多多出1天来,于是,就把这一天加在2月里,这一年就有366天了,成了闰年。3、渗透农历知识刚才我们讨论、梳理的都是“公历”,是根据太阳制定的历法。像中秋、春节这些节日是根据“农历”表示的,是我国古代人民根据月亮制定的历法,是对自然现象很精辟的概括,是聪敏智慧的结晶。题目的选择要分课型,新知识的学习课,题目要先以学习的基础知识的题型,再加以有能力提高的题目,体现让学生产生兴趣的题目,题目要体现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时能够体现有总结、能拓展、延伸和变换。达标测试 年 月 日班级 姓名 评价等级A级一、填空1一年有( )个月,本月有( )天。2一年中的大月是( )月,大月有( )天。3一年中的小月是( )月,小月有( )天。4 平年的二月有( )天,全年有( )天; 闰年的二月有( )天,全年有( )天。5、今天是( )年( )月( )日,星期( )。6、3年=( )个月 26个月=( )年零( )个月7、今年一、二、三月共( )天8、小明在奶奶家连住两个月,正好62天,这两个月是 9、通常每( )年里有一个闰年;一般情况下,公历年份是( )的倍数的那一年是闰年。二、判断下面几个年份,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1840年(英国侵占我香港) ( )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 ( )xx年(北京奥运会) ( )xx年(莘庄镇小100周年校庆活动) ( )xx年(上海世博会) ( )B级一、填空1、某年的8月3日是星期一,9月3日是星期( )。2、xx年,小明14岁了,但是他只碰到过3个生日,我知道小明是( )年( )月( )日出生的。3、xx年是( )年,一共有( )天。二、判断。1、单月总是大月。( )2、每年都是365天。( )3、一个月中至少有4个星期日。( )4、xx年xx年之间共有3个闰年。( )三、选择。1、2010年5月1日是星期六,那么xx年的六一儿童节是星期( )A、星期一 B、星期二 C、星期三 D、星期四2、闰年的前三个月(第一季度)共有( )天。A、89 B、90 C、91 D、923、2010年5月30日是小玲10周岁生日,小玲是( )年5月30日出生的。A、xx B、2000 C、xx D、xx四、综合应用1、光明小学7月8日开始放暑假,9月1日开学,一共放假多少天?2、xx年,单月的天数总和与双月的天数总和相差多少天?3、从2005年1月1日开始到2009年12月31日,共有多少天?闵行区莘庄镇小学 肖燕附送:2019沪教版数学三上数学广场分段word教案教学内容:三年级第一学期第69页“数学广场分段”。基础分析:1教材分析这节课的内容主要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析的方法,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实际问题,逐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2学情分析本节课有关分段的知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虽然在生活中略有感知,但没有作过系统地思考与分析。因此,在教学时,主要借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归纳整理,感知分段的一般规律,为以后教学植树与喜迎新年的内容做准备。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学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2.经历探究过程,探索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方法。3.通过自主探究,提高观察想象能力、分析推理能力。4.通过实践操作,增强合作意识,体验成功快乐,提高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经历探究段数与次数关系的过程。教学难点:归纳段数与次数的关系。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一)新知引入再过几天就迎来新的一年xx年,我们的学习伙伴小亚用彩绳准备包扎礼盒送给好朋友们,结果在剪彩绳的过程中,她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现在她想把问题跟大家一起交流研究,我们愿意和小亚一起学习探究吗?(二)情景演示媒体出示(彩绳、剪刀)问题一:一根彩绳剪1次,剪成几段?(演示)问题二:一根彩绳剪2次,剪成几段?(演示)【联系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寻找数学信息,探究数学问题。】(三)揭示课题师:像上面的这些数学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学新本领“分段”。板书课题:分段【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近感。也就是创设丰富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一)探究段数和剪的次数之间的关系1.出示问题一根彩绳剪4次、5次、6次,分别剪成几段呢?2.实践操作(1)剪彩绳小组合作剪彩绳,并把结果填入表格。剪的次数123456段 数(2)画线段图师:刚才我们用剪刀剪一剪办法,解决了数学问题,知道了彩绳的段数。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办法也能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呢?(画线段图)问题一:如果一根彩绳剪7次,那么可以剪成几段?请用线段图表示。(同桌合作)问题二:如果一根彩绳剪7段,那么需要剪几次呢?请用线段图表示。(独立完成)3.观察交流观察表格和线段图,我们可以发现段数与剪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4.得出结论板书:段数=剪的次数1 剪的次数=段数15.验证结论6.运用结论根据段数与剪的次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填写下表。并说说理由。剪的次数105082段 数1865100(认真思考,全班交流)【通过操作实践、小组合作、观察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段数与剪的次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指导学生能在动手实践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在操作过程中发展数学能力。帮助学生能在合作学习、相互交流中,思维碰撞,主动发展。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感悟数学问题,享受成功乐趣,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二)探究段数和锯木头次数的关系1.情景演示:锯木头的场景2.观察比较小组讨论:看了锯木头,想一想与刚才剪彩绳的数学问题有什么联系?(木头的段数相当于彩绳的段数,锯的次数相当于剪的次数)3.归纳结论板书:段数=锯的次数1 锯的次数=段数14.解决问题问题一:把一根木头锯成5段,需要锯几次?问题二:把一根木头锯了9次,锯成了几段?(1)画线段图,独立完成。(2)全班交流,反馈验证。【画简图是解答应用题的拐杖,因此,在教学中重视“教会学生画简图,”让学生会用简图来描述情节,分析题意,归纳结论,运用结论,解决问题。】三、内化新知,整合延伸(一)对比练习1.把一根绳子剪成15段,需要剪( )次。2.把一根绳子剪了15次,剪成了( )段。3.把一根木头锯了20次,锯成了( )段。4.把一根木头锯成20段,需要要( )次。【巩固知识把对比练习放在第一位,旨在帮助学生辨别理解、深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让他们明白在解题中往往就一字之差,方法就不一样,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 应用练习1.在一间大房间里又砌了2堵墙,这样大房间就变成了( )个小房间。2.一根甘蔗有8节,你能用刀切( )次,才能把它一节一节全部分开。3.一列火车有9节车厢,它有( )个连接点。4.把5根短绳连接成一根长绳,需要打( )个结。5.你从一楼走到6楼,经过了( )层。(手势表示,全班交流)【充分发挥练习所承载的多种功能,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生活实际。并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打破思维惯势。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打下基础。】(三)拓展练习1.一条路的旁边每隔10米种一棵树,种了7棵,这条段路全长有多少米?(媒体演示:两端不种树)2.一条路的旁边每隔10米种一棵树,种了7棵,这条段路全长有多少米?(媒体演示:两端都种树)【通过拓展练习,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感悟到相同的数学问题,会有不同的具体情况,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进一步深化知识,拓展视野。】四、体验收获,激励评价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共得了几颗星?数学广场分段一、剪彩绳1.剪一剪,填表格小组合作剪彩绳,并把结果填入表格。剪的次数123456段 数232.想一想,画线段问题一:如果一根彩绳剪7次,那么可以剪成几段?问题二:如果一根彩绳剪7段,那么需要剪几次呢?二、锯木头1.把一根木头锯成5段,需要锯( )次。(可以画线段图)2.把一根木头锯了9次,锯成了( )段。三、填一填1.把一根绳子剪成15段,需要剪( )次。2.把一根绳子剪了15次,剪成了( )段。3.把一根木头锯了20次,锯成了( )段。4.把一根木头锯成20段,需要要( )次。四、小探究1.一条路的旁边每隔10米种一棵树,种了7棵,这条段路全长有多少米?(两端不种树)2.一条路的旁边每隔10米种一棵树,种了7棵,这条段路全长有多少米?(两端都种树)班级( )姓名( )我总共得( )颗星加强动手操作 促进思维发展三年级第一学期数学分段 说课者:利民小学 童琴分段这节课的内容,主要依据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以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为学习载体,使学生在有趣的自主活动中发现一些规律,并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一、说教材这节课的内容主要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析的方法,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实际问题,逐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二、说学情本节课有关分段的知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虽然在生活中略有感知,但没有作过系统地思考与分析。因此,在教学时,主要借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归纳整理,感知分段的一般规律,为以后教学植树与喜迎新年的内容做准备。三、说方法我设计这节课主要采用了以下三个方法:(一)加强动手操作 促进思维发展我设计本节课的重点就是通过动手操作,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动脑,思维得到发,主要起到三个作用:1、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如果让学生从教师的语言黑板教师的动作中去接受知识,模仿思维,时间稍长,他们便因单调感到乏味。因此,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一方面可使学生手、口、脑、眼、耳多种感官并用,扩大信息源,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小学生好动、好奇的特性。基于上述几个原因考虑,我在课开始部分就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剪绳子出发,为他们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让他们通过与同伴合作剪彩绳,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近感。接着又让学生通过动手画线段图等一系列自主活动,由浅入深,充分利用动手操作的直观具体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出一个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思维氛围,有利于学生思维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与逻辑性分段这个抽象的数学问题,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