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 教学设计.doc_第1页
口技 教学设计.doc_第2页
口技 教学设计.doc_第3页
口技 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口技林嗣环教材分析:口技出自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它节选自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林。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教材将其安排在小说之林单元,我觉得一方面是要开阔学生的视野,接触了解更多丰富的文化形式,丰富文化素养,以致于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对文化艺术,尤其我国优秀的民间技艺有一定的了解认识。另一方面口技作为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同时也是整个初中阶段的重点篇目。它内容浅易,故事性强,记事有条理,行文有波澜,场面描写十分生动、形象、细腻。正面描写构思精巧,侧面烘托效果显著。这正是本文生动形象的原因,而且这种写作手法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学生是可以较好掌握和运用的,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重要意义。鉴于以上认识,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并翻译课文。2、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3、感受和领会中国民间艺术的精妙神奇。教学重点: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并翻译课文。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感受和领会中国民间艺术的精妙神奇。教学过程:1、 导入 民间艺术是艺术长河中璀璨的一颗,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技艺口技的魅力。2、 文学常识梳理1.关于口技 口技是优秀的民间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表演者用口、齿、唇、舌、喉、鼻等发声器官模仿各种声音。起源上古时期,到了宋代已成为相当成熟的表演艺术。因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清代属“百戏”之一。 2011年5月23日,口技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关于作者 林嗣环,字铁崖,清顺治六年中进士,著有铁崖文集、秋声诗。 口技选自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所收多为明末清初时人的文言短篇。3、 文意疏通结合课下注释,学生小组讨论提出疑难问题、合作解决。强调字字落实,做到直译。四、文本赏析 张潮这样评价到秋声诗自序:“绝世奇技,复得此奇文以传之,读竟,辄浮大白。”赏奇技 文章用一个“善”字概括了口技人的技艺,从文中哪些字词中你能感受到口技人技艺之“善”?明确:正面描写:声音繁多 场景复杂 侧面烘托:道具简单 反应强烈品奇文 有人将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概括为: 1.首尾有呼应 2.行文有波澜 3.描写有角度 4.裁剪有详略 5.叙事有条理 请学生任选其中一点,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联系文本,在学生解读的基础上,逐条讲解)小结: 课文以简洁、生动的语言,记叙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口技表演,赞扬了表演者精湛的技艺,表现了我国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能。五、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精彩纷呈的民间艺术?(图片展示就在我们身边的优秀民间艺术,让学生感受到艺术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我们很可能就在参与其中感受着它的独特魅力)教师寄语:民间艺术是艺术星河中璀璨的一颗,希望我们能更多地关注、接触这些珍贵的技艺,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让更多的国际友人感受到中国悠久灿烂的艺术魅力。六、作业布置用正面描写和侧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