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教学案2008.01.10【考点解析】2008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江苏卷):鉴赏评价 D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体裁的作品。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的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知识精讲】诗歌鉴赏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尽管高考对古诗鉴赏只求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思想内容方而作浅易、概要的分析,“就诗论诗”,不涉及作品之外的高深问题,但是,诗歌语言反对直白,提倡幽微,加上同学们对它的兴趣和接触非常有限,于是诗歌鉴赏题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考生失分较多的题目。究其根源,是很多同学往往不知从何入手去进行品读赏鉴。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九个方面指导学生快速把握诗歌主题。 1从题目切入。“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诗文信息最为凝聚的地方。题目往往点出了诗歌所抒写的人物和事件,暗示着诗歌的类型与意境等。题目包含诸多信息,或揭示内容,如观书有感;或展示思路,如望月怀远;或流露情感,如西宫春怨;或表露神情,如寻隐者不遇;或托物言志,如咏蝉;或怀古咏史,如石头城等。 例如:刘桢的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整首诗只青松而不言人,如果不在题目“赠从弟”上下功夫很难把握其主旨。由题目明白了诗是赠堂弟的,才可能理解该诗托物言志,借咏松树来勉励堂弟保持节操的主旨。再如:枫桥夜泊 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2从作者切入。诗言志,从作者人手,能做到知人论世,知人论诗。例如: 摸鱼儿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首词的主题表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 3从背景切入。诗出有因,其因主要在作者写诗的背景,我们阅读鉴赏诗歌当然也应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例如: 诉衷情 晏 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 4从关键词切入。这类关键词分为两类:一类是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诗言情”。情是诗的生命,是诗的灵魂。找到关键性的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就等于读懂了诗。 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两种方式来体现:一是直接用感情词,如喜乐哀伤,忧悲愁思之类;二是用意象体现,如雁、明月、秋雨、落花等,两种方式又往往混用。另一类是讲究炼字炼意的关键词。这类词通常是一些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拟声词、颜色词等等,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就能快速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例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赵嘏的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两首诗中的“故园”“渺”“归思”“悠”“雁”“寒”“乡心”等关键词体现了诗人浓浓的乡愁情感。再如:月 夜杜 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作者为什么说“月是故乡明”? 再如: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5从艺术手法切入。诗歌是形象和抒情的艺术,而诗歌的形象和抒情要靠一定的艺术手法来实现。分析并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有助于披文人情或披象入境。例如: 白 梅 王 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这首诗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写冰雪和桃李?(2)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种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6从注释切入。注释是诗歌写作的说明或提示,它往往隐含着写作的动因、背景等重要信息。例如: 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百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注:苏舜钦,北宋人,主张改革。后被削籍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1)有人认为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也“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 和第三句中的 不仅扣住了诗题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 的气氛。(2)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请根据你的理解,写一段鉴赏性文字。要求100字左右。 7从前人评点切入。对诗歌进行评点是阅读鉴赏诗歌的优良传统。这些评点,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也是帮助我们打开诗歌艺术宝库的钥匙。例如: 小 重 山 岳 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蛩,蟋蟀。有人评论岳飞的词说:“一种壮怀能蕴籍,请君细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谈谈你的理解。 8. 从诗歌的结构切入。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注重诗歌的起承转合。“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苕溪渔隐丛话)“善救首尾”这是从宏观的谋篇而言;所谓 “一步一态,一态一变”即“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励语” (沈谦填词杂说)是就诗歌内在的情节和脉络而言;“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穷”(刘熙载词概)是就诗歌的收束而言。因此,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入手,就能获得解读诗歌意旨的一把钥匙。例如: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人情。这是一首深合起承转合体式的脍炙人口的七绝。起句“谁家玉笛暗飞声”如平地春雷破空而来,一个“飞”字,振人心魄。起句直露且显豁。承句“散入春风满洛城”句式和节奏转入从容和舒缓,既使文章的章法张弛有度,又进一步调动了读者的想象,赋予无形的音乐以实体形象,就像是一个可人的小精灵一般煞是可爱。“此夜曲中闻折柳”,却是陡然一转,“闻”字,不仅点出了作者自己的感受,而且,更是用“折柳”一词点染了一种场景,一种情绪。“何人不起故人情”以一句深情的发问关合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而高考题的题眼就设在第三句的“折柳”上。9从考题提供的信息切入。出卷人必须紧紧围绕所选诗的特定形象、语言特色、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来设计考题。因此,考题本身就是理解的重要信息和难得的资源。例如:2005年广州二模题所选的两首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云里溪桥独树春,客采惊起晓妆匀 。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陈焕梅花)从考题题干“王安石和陈焕两首咏梅诗,都抓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征进行歌咏,这一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是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中可以获取三个重要信息:两首诗中“梅”的特征一样。 “这一特征是什么”间接告诉我们理解的关键。“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间接告诉我们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这些信息大大减小了理解及答题的难度。【典题探究】例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8分) (2007年高考全国卷)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遂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氛垢:尘埃。(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答: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 练习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2007年高考福建卷)武夷山中 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答: 例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2006年高考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 严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 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注】凤城:京城。(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答: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答: 练习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2006年高考江西卷)三江小渡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注】将:行,流过。(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答: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 【模拟高考】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宴 词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畎:田间小沟。(1)本诗前两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答: (2)本诗后两句含蓄蕴藉,请赏析诗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答: 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 (2)有人评价说,全词因有“眼前万里江山”这一句,思想境界顿然提高。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答: 【巩固练习】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1)请简析前两句诗中“断”和“复”的艺术效果。答: (2)按照常情,后两句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答: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鹊踏枝 冯延巳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1)词中的“闲情”指的是什么?答: (2)请赏析结尾两句的表达效果。答: 诗歌鉴赏教学案参考答案知识精讲1.首先来审题。从题目“枫桥”、“夜”我们可以推知,诗歌所描绘的是枫桥夜间的景象;从“泊”可推知,诗歌所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根据审题,再结合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和内容,我们就可以推断出:这首诗抒发了羁旅者孤独凄愁的感情,运用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2.要弄清“愁”的内涵。就必须了解作者。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暮春。辛弃疾自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投奔南宋,17年来,他力主抗击金军恢复中原的主张始终没有为朝廷所采纳,朝廷也只是让他做了一个闲职官员,他的抗金救国的热情被无情地泼上了一瓢瓢冷水。这首词,正抒发了作者此时内心的郁闷和感慨。上阕,借暮春风雨,落红飞絮来象征南宋国运的飘摇;下阕,用美人迟暮、陈皇后失宠来隐喻自己的失意。因此,作者在这里所抒写的“愁”不是指个人的怨愁,而是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幽愤;“闲愁最苦”,也不是闲暇之愁,而是在国家危难当头,自己却被投闲置散、空怀壮志的苦愁。3.从词的意象来看,这首词抒写的是茫然怅惘的情绪。作者为何要茫然怅惘?是思乡,还是怀友?是官场受挫,还是情场失意?这谁也难以断定。但当我们了解到这首词是作者写于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六年后这一背景时,其思想内容也就很容易理解了:这首词表现了诗人被贬为外官后的忧懑和茫然。4. 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点就是要了解“月亮”这一意象的含义。在古典诗歌中,“月亮”不仅是一种自然景物,更是一种情感载体。了解了这一点,“月是故乡明”也就较容易理解了:作者所写的不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说故乡的月亮最明。这种以幻作真的艺术手法,真切地反映了诗人的微妙心理,突出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怀念之情。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对于表达技巧的赏析评价,也可以从意境人手。本诗所创设的是一种安详静谧的意境,但诗中却描写了“宿鹭”和“跳鱼”这两种动景。为什么要写这两种动景呢?原来这是一种以动写(衬)静的表达技巧。不言而喻,本诗所运用的主要表达技巧当然也就是以动写(衬)静了。诗眼一般在谓语的位置上,常常是动词或其他词类活用为动词。这样看来,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应分别为“咽”和“冷”,“咽”和“冷”都是活用为动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山间的流泉,遇危石而发出的低弱声音仿佛呜呜咽咽的哭声;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因山林的阴暗而显得特别阴冷。“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写出了香积寺山中的幽僻和冷寂。5. 看题目即能知道,这首诗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写梅花为什么还要写“冰雪”和“桃李”呢?这就牵涉到艺术手法问题。写冰雪是为了展示梅花生活的环境,以突出梅花的坚毅不屈;写桃李是为了和梅花构成衬比,以显示梅花的高洁守志。从描写的意象来看,梅花是描写的主体,桃李是非主体,非主体当然是用来衬托、突出主体的。因此我们说: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手法;运用衬托手法,既彰显了梅花不屈的精神情操,又强化了作者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6. 第(1)题较好回答。第二句、第三句扣住“夏意”的景物是“石榴开遍”和“树阴满地”。什么气氛?这就要注意“开遍”和“满地”这两个词语。“开遍”和“满地”不是指稀稀疏疏的“石榴花”和疏疏朗朗的“树阴”,它渲染的是“清幽”的气氛。第(2)题就不是仅从字面就能回答的了。“清幽”的气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就要依靠注释来解读。注释点明了诗作的背景:“主张改革”、“削籍为民”、“隐居不仕”。根据这三个词语所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推知:作者描写具有生气的景物,创设幽静的气氛,绝不是要表现一种闲适,一种惬意,而是要排遣一种难释的积郁,要抒发一种短暂的忘怀。在这一基础上去理解,作者的心境就能较为正确地把握了。第(2)题正确的理解应为:这首诗写“夏意”,展现的是清幽之境,表现的是作者内心压抑着的痛苦。首句,用“别院”、“深深”、“清”三个词语编织了一片清幽和凉爽,二、三句以“石榴开遍”、“树阴满地”的“渲染”,构建了一种宁谧和清幽。这种宁谧和清幽,反衬了诗人压抑而难以排遣的忧伤和痛苦。最后,用“流莺”“时一声”的鸣叫,又把诗人内心的痛苦与不平推向了更深的层面。7. 从题目而言,命题者的意图是要求以古人的评论为切入点对岳飞的词来进行鉴赏评价,或者说以自己的理解来说明古人评论的正确性。因此,我们在鉴赏评价这首词时,应紧紧围绕岳词的“壮怀能蕴籍”这一特点。岳飞的词,一向以壮怀激烈著称;同样,这首词也是用沉郁孤愤的感情、含蓄蕴籍的手法来表达作者抗金报国的壮怀的。典题探究 例1. 【答案】(1)分别是“明”和“出”。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显现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2)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解析】所问第一题分明是让考生抓“诗眼”,即抓最能突出画面、最能生成意境、最能超出常规,进而令人眼睛一亮、心神为之一振的字词,而“明”和“出”就充当了这样的角色,就具有这样的功能。“明”本为形容词,这里却用为动词;“出”本不能带宾语,这里却带了宾语。这些超常之处,不仅是诗人呕心之处,不仅是诗情画意的领起之处,也是高明的命题人设题之处。从而,理所当然地也应该是精明的考生炼就火眼金睛的所在。 练习1. 【答案】(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意思对即可)(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意思对即可)【解析】解题如同治牛,只要提住牛鼻子,牛就算被你治服了。第一题的“牛鼻子”在哪里?在命题人给出的“注”里。由注得知,作诗时,诗人谢枋得已经家破人亡,只留下他孤身一人在深山中苦苦挣扎。因此,抓住了这一点,也就等于捉住了试题的“牛鼻子”。既而从诗中提出“无梦还家”、“独立水涯”发挥,其凄苦悲愤之情岂不就跃然纸上了吗?再提出“几生修得到梅花”,其美好的向往与无奈心态不又昭然了吗?最后加以归纳概括,整理成答案。 利用试题给出的已知条件(尤其注解里的信息)是选就破解试题切入点的关键,不可不严加注意! 例2. 【答案】(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解析】(1)本题涉及到两首诗,阅读量大,但由于“水”的限制,又缩小了题的阅读量。考生应快速扑捉“水悠悠”这个重量级短语,运用已有知识展开联想,如“念天地之悠悠”表现的是“永长”之意,“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表达的是“念情不舒”之意,结合诗意,“水悠悠”的寓意也就突显出来了,这就是诗人送走友人之后的落漠、怅惘而长久不得舒展的思念之情的比况。“宫前水”则不同,它没有加任何修饰描画语,只加了“宫前”的限制词,因此“宫”字就成了破题的切入点。宫,那里有不尽的兴衰荣辱,那里有不尽的悲欢离合,同样也是文人志士升迁谪放、聚合离散的制造者和见证者,千年如此,自古如此;到此,答案也就跃然纸上了。这就是,诗人在对历史的感慨中,深情地给被送人以宽慰。 审题要抓住题眼,做题要有联想,要在有限的分析中,直逼试题的答案。(2)此题应在原诗语句理解的基础上作答。“绿暗红稀出凤城”。序值春杪,已是叶茂枝繁,故说“绿暗”;也已花飞卉谢,故说“红稀”。诗人选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人出京,气氛沉郁。友人辞“凤城”而去,作者依依惜别,心情很不平静。“暮云楼阁古今情”。当此骊歌唱晚,夕阳衔山之际,引领遥天,“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悠然联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宫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油然兴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也将慨然勾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总之,作者此时脑际翻腾着的种种激情都由“古今情”三字含蕴了。并且作者排除了歧路沾巾的常态。把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巧妙地借“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衰飒形象掬出,组成了一幅感伤画面,形成了融情于景的特色。 练习2. 【答案】(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解析】(1)题中的“诗眼”指诗人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质生产力发展:从芯片突破
- 建筑业新质生产力培育路径
- 民族服饰介绍课件
- 2025年康复医学评估及康复方案设计考核试卷答案及解析
- 新质生产力离不开通讯
- 2025年康复医学运动范围评定与功能锻炼设计模拟考试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学年外科学护理人员技能操作考试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心血管病学患者的用药安全模拟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药学药物治疗用药安全评估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放射诊断影像解读评估答案及解析
- 《2025年9.3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观后感》
- (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
- 2025年时事政治考试100题(含参考答案)
- 学习的基本理论
- 天津市新版就业、劳动合同登记名册
- 质量整改通知单(样板)
- 2020届高三北京高考“多文本阅读”总攻略
- (高职)中外民俗电子课件(全套)
- 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试题题库含答案
- 第一章 金属的晶体结构
- 采矿工程英语期刊摘要部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