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PPT课件_第1页
LTE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PPT课件_第2页
LTE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PPT课件_第3页
LTE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PPT课件_第4页
LTE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LTE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LTE系统架构LTE关键技术FDD TDDLTE比较 LTE是LongTermEvolution的缩写 可以通俗的把它称之为4G 由于CDMA2000向后演进UMB的退出 LTE成为目前几种主流3G制式WCDMA CDMA2000 TD SCDMA向后的演进方向 LTE分为FDDLTE和TDDLTE两种 对应系统设备也是不一样的 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 2G 2 5G 2 75G 3G 3 5G 3 75G 3 9G GPRS EDGER99 E EDGER7 HSDPAR5 HSUPAR6 MBMS FDD 4G LTE A802 16m MC HSPA MBMS TDD CDMA2000EV DO 802 16e 802 16m HSPA HSPA R7 R8 TDD FDD 4G GSM TD SCDMA WCDMAR99 802 16d CDMA1x CDMA2000 LTE EV DORev A EV DORev LTE的发展 2004 2007 2010 2013 在2004年11月首次提出LTE的概念 由3GPP负责 开始LTE的标准化工作 2006年9月 由七大运营商发起的NGMN组织成立 2008年2月的巴塞罗那展上首次演示LTE呼叫 速率 160Mbps 2008年3月 标准的各工作组完成相关部分的技术规范 2009年3月 R8版本冻结 2010年3月 R9版本冻结 2009年12月第一个LTE商用局 瑞典斯德哥尔摩 R11版本冻结 LTE A 截止到2013年5月 全球共有175个LTE商用局 用户数接近1亿 重要里程碑 截止5月10日 已有70个国家部署了175个LTE商用网 共有126个国家的424家运营商投资LTEGSA预测到2013年年底会有87个国家部署LTE商用网 商用网总数将达到248 全球LTE商用网络快速增长 已商用LTE网络服务的国家正在部署或者计划部署LTE商用网络的国家正在进行LTE实验局的国家 248 数据来源 GSA sEvolutiontoLTEreport FDDLTE有哪些特点 LTE的2高2低 LTE标准的发展 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LTE系统架构LTE关键技术FDD TDDLTE比较 LTE EPC网络架构 和2 3G网络架构的差异 扁平化三层架构变成两层架构 减少了BSC节点 减少了时延 E UTRAN的接口eNodeB间通过X2接口互联 实现切换 干扰协调等功能 eNodeB与EPC之间通过S1接口互联 用户面和控制面分离 增强的无线节点功能 BSC RNC功能 BTS功能 终端位置跟踪与记录 寻呼和广播消息转发 无线资源管理 无线承载控制 连接态移动性控制 测量配置与提交 无线资源调度 无线资源控制 数据汇聚 无线链路控制 MAC层 物理层 MME的移动性管理 eNodeB的功能 终端位置跟踪与记录 寻呼和广播消息转发 无线资源管理 无线承载控制 连接态移动性控制 测量配置与提交 无线资源调度 无线资源控制 数据汇聚 无线链路控制 MAC层 物理层 eNodeB的功能原2G网络的BTS和BSC RNC绝大部分功能融合进eNodeB 部分BSC RNC功能迁移到MME LTE组网示例 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LTE系统架构LTE关键技术FDD TDDLTE比较 载波聚合 CA 多天线技术MIMO 干扰协调技术ICIC 提升宽带能力降低网络时延 LTE的关键技术 多址技术OFDM 扁平化架构 S GW MME X2 X2 X2 S1 S1 S1 S1 S1 S1 LTE扁平化网络结构 图 核心网 基站的两层网络结构 为满足LTE的低时延要求 LTE扁平化网络结构省去传统的基站控制器 RNC BSC 基站控制器的大部分功能转移到基站eNodeB实现 扁平化结构特点 全IP网络架构 IP链接至基站系统延时低建设成本低关键网元 MME S GW eNodeB网络接口 S1 X2 扁平化架构是降低LTE传输时延的关键因素 LTE关键技术 OFDM技术 OFDM技术本质 实质上是利用一组正交的低速率子载波 合成提供高速数据传输的一种调制方式具有频谱利用率高 抗多径干扰 抗频率选择性衰落 信道估计与均衡实现简单等优点 OFDM技术优势 有效减小无线信道带来的ISI及ICI与传统的FDM相比 频谱利用率更高 IFFT和FFT的处理时非常容易实现上下行调度时可以使用不同数量的子信道 可有效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 提供多变传输速率 OFDM技术缺点 容易受到频率偏差的影响由于在发端是将频域信号进行迭加 会造成较高的峰值平均功率比 基于OFDM的物理层多址接入技术3GPP最终决定在下行采用OFDMA技术 上行采用单载波频分复用技术SC FDMA下行基于OFDMA技术 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Accessing 可基于用户所处不同环境 灵活地为不同用户分配最佳的子载波资源 实现多用户分集增益 上行基于SC FDMA技术 SingleCarrier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Accessing 可达到较低的峰均比 相对于OFDMA低1 3dB 以解决终端的射频成本和电池寿命问题 OFDMA SC FDMA LTE关键技术 OFDM技术 OFDM资源的时频结构 MIMO技术本质多天线发射接收 充分利用空间维度 若采用复用技术 则可成倍的提升空口速率 或者采用分集技术 多径 产生解调增益 总体可以理解为一种空分复用技术复用和分集产生的增益对应吞吐率和可靠性的提升 两者可以认为都是牺牲其中的一种增益而得到另一种增益 MIMO技术优势MIMO技术可以同时在基站和UE上使用提升用户吞吐率 小区容量和覆盖很容易和OFDM技术融合起来LTE基站支持自适应MIMO 灵活支持空间复用或分集复用 LTE关键技术 MIMO技术 空间分集使用多根天线进行发射和 或接收 根据收发天线数又分为发射分集 接收分集与接收发射分集空间复用发射的高速数据被分成几个并行的低速数据流 在同一频带从多个天线同时发射出去波束成形在发射端将待发射数据矢量加权 形成某种方向图后到达接收端 LTE关键技术 MIMO技术 空间分集基本原理 空间复用基本原理 不同带宽和MIMO端口数对应的速率 以上为理论峰值速率 实际测试会小于此值 例如20M带宽下 2 2MIMO的下行平均速率 一般在35M左右 上行MIMO模式受限于终端能力 目前LTE终端上行均为单发 可以1 2或者1 4等模式 LTE的MIMO技术分类 MIMO模式的应用算法决定了LTE频谱利用率性能 对抗衰落 增强覆盖 低速移动场景提高吞吐量 提高系统容量 高速移动场景提高吞吐量 增强覆盖 抑制干扰 对应于单天线 Mode8双流BF 8 提高系统容量 各种MIMO应用场景分析 MIMO模式切换 西安外场测试数据 MIMO模式切换的目标 追求无线信道 不同信噪比等条件下的最佳发射模式 LTE关键技术 小区间干扰协调 ICIC 将小区频带划分为边缘频带和中心频带 将接入的用户划分为边缘用户和中心用户 相邻小区的边缘频带尽量错开 不可重叠 尽量保证边缘用户在边缘频带上调度 中心用户在中心频带上调度 eNB间可通过X2接口交换频带划分及负载信息实现动态ICIC 频率 功率 频率 功率 小区一 小区二 小区三 部分频率复用FractionalFrequencyReuse 软频率复用SoftFrequencyReuse 对某些子频带上的功率只是部分减少 而不是完全限制使用 因此对于SFR 需要调节某些子带上的功率 异频由于带宽为5M 故异频吞吐率相对同频上 下行吞吐率下降比较明显 对于下行吞吐量 软频率复用相对同频在近点基本不变 中点略有下降 远点有较大增益 对于上行吞吐量 软频率相对同频在近点和中点上行吞吐率变化不大 远点有较大正增益 异频整体上 下行吞吐率相对同频下降比较明显 软频率整体上 下行吞吐率相对同频基本不变 静态ICIC测试情况 动态ICIC测试情况 自适应SFR 前提条件 基于SFR 预定义OC 通过X2接口交互小区间负荷信息 边缘用户可获得资源是根据小区边缘负荷来决定的 预期结果 外场测试结果 相对于静态ICIC 边缘用户有25 以上的增益提升 均匀分布 非均匀分布 ICIC应用建议 在建网初期 网络负载较低时 采用频域选择或者频域随机化调度的方法组建同频网络 足以满足要求 同时提升了频谱利用率 当网络用户数增加 负载提升至高负载时 可以采用静态SFR来降低干扰 提升边缘吞吐量 推荐三段频谱方式组建SFR 当动态ICIC技术得到大规模验证成熟之后 可以在高负载时采用动态ICIC技术来提升小区平均和边缘频谱效率 在实时ICIC技术成熟之后 可以采用实时ICIC 以及多小区联合接收及调度来进一步提升频谱效率 LTE关键技术 分组交换调度 LTE是完全面向分组业务优化的系统 不再采用面向连接的电路交换技术 此原则应用于系统的所有接口 LTE系统是一个 自适应系统 调度算法的准确性和效率对LTE系统性能有很大影响 LTE采用 时 频 空 用户 小区 多维调度 潜在复杂度很大 自适应调度是LTE功能实现的关键 SON自组织网络 基站部署与运维的成本分析 自组织网络技术的基本思路 以自配置 自优化 自恢复特性代替大量的人工劳动 降低部署与维护成本提高网络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更好的支持femto pico等新型网络节点与拓扑技术 SON的标准化贯穿了LTE的3个版本 Rel 8 自动临区关系 Cell ID自动配置Rel 9 负载均衡 移动健壮性增强 随机接入优化 节能Rel 10 对Rel 9功能的增强 考虑Inter RAT的应用场景 SON是LTE的重要补充功能 成熟需要时间 标准中定义SON的用例 集中式 分布式 Auto plan传输参数规划地面参数规划无线参数规划 SONmonitorSON效果评估SON策略控制 Selfconfiguration传输链路自建立自动节点认证自动邻区规划PCI冲突检测和分配自动版本下载自动资产信息自测试 Selfoptimization邻区优化移动负载均衡移动鲁棒性优化RACH参数优化覆盖和容量优化自动节能 SelfHealing设备故障备份倒换负荷分担故障专家系统库Sleepcell故障识别小区补偿 SON的应用建议 初期阶段 相对成熟 成熟阶段 高级阶段 应用方式 作为系统提供的工具应用人工参与程度 由人工打开和关闭 工作于受控模式 结果能导出 人工能参与分析 甄别对Opex降低的贡献 减少问题发现和分析的工作量 应用方式 作为系统内的功能应用人工参与程度 由事件 故障 KPI 网络拓扑改变 配置改变 触发打开 人工进行关闭 工作于受控模式 结果能导出 人工能参与分析 甄别对Opex降低的贡献 提高问题发现的及时性 减少问题发现和分析的工作量 应用方式 作为系统内的功能应用人工参与程度 由事件 故障 KPI 网络拓扑改变 配置改变 触发打开和关闭 工作于自由模式 收敛性可控制 具备效果评估和回退能力 结果能导出 人工参与分析 甄别对Opex降低的贡献 提高问题发现的及时性 减少问题发现和解决的工作量 应用方式 作为系统内的功能应用 工作于fullclosedloop模式 具备自学习能力 人工参与程度 无需人工参与对Opex降低的贡献 完全自适应网络变化 LTE Advanced的关键技术 MIMO增强 载波聚合 CA 中继技术 Relay 多点协作 COMP 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LTE系统架构LTE关键技术FDD TDDLTE比较 LTEFDD TDD双工方式比较 FDD TDD双工方式FDD采用两个对称的频率信道进行发送和接收 这两个信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频段保护间隔 TDD的发送和接收信号在同一频率信道的不同时隙中进行 彼此之间采用一定的保护时间予以分离 TDD不需要分配对称频段的频率 可以充分利用零散的频谱资源 TDD通过调整上下行时隙配比 可以灵活的支持不对称业务数据传输 LTEFDD TDD技术比较 差异比较PHY处理 MAC处理 RRM处理等方面存在大量共性 但是由于子帧结构的不同 也带来了些细微的差别 高层协议方面是一致的 例如调度算法和RRM算法方面存在很多共性 在系统底层设计 尤其是物理层的设计上 由于FDD和TDD两种双工方式在物理特性上所固有的不同 LTE系统为TDD的工作方式进行了一系列专门的设计 LTEFDD TDD的标准主要差异在物理层 LTEFDD帧结构设计 FDD帧结构设计FDDLTE采用包含10个子帧的10ms无线帧每个子帧又包含2个时隙 共20个时隙的结构 LTETDD帧结构设计 TDD帧结构设计TDDLTE采用的也是包含10个子帧的10ms无线帧的结构 但是为了继承TD SCDMA的特性 在TDDLTE帧结构中存在1ms的特殊子帧 该子帧由三个特殊时隙组成 DwPTS GP和UpPTS 其含义和功能与TD SCDMA系统相类似 其中DwPTS始终用于下行发送 UpPTS始终用于上行发送 而GP作为TDD中下行至上行转换的保护时间间隔 LTETDD帧结构设计 TDD帧结构设计5ms上下行切换周期 位于两个半帧中 在这两个半帧中各有一个特殊子帧来放特殊时隙 它们分别是子帧1和子帧6 10ms上下行切换周期 位于第一个半帧中 在子帧1来放特殊时隙 其中子帧0和5以及DwPTS总是用于下行发射 UpPTS和紧邻其后的子帧总是用于上行发射 对于TDDLTE而言 则要对一个10ms的无线帧进行上下行分配 一些用来传上行数据 一些用来传下行数据 协议中规定的上下行配比 TDD双工方式的优势能够灵活配置频率 使用FDD系统不易使用的零散频段 可以通过调整上下行时隙转换点 调整上下行时隙配比 能够很好的支持非对称业务 具有上下行信道一致性 基站的接收和发送可以共用部分射频单元 降低了设备成本 基站和终端都不需要收发隔离器 只需要一个开关即可 降低了设备的复杂度 具有上下行信道互惠性 能够更好的采用传输预处理技术 如智能天线技术 预编码技术等 能有效地降低移动终端的处理复杂度 TDD采用八天线Beamforming天线技术 所以TDD的下行业务覆盖先天优势明显 TDD双工方式的劣势由于TDD方式的时间资源分别分给了上行和下行 TDD方式的发射时间比FDD方式少 如果TDD要发送和FDD同样多的数据 就要增大TDD的发射频率带宽 TDD系统收发信道同频 系统间干扰更加复杂 上下行时隙转换点的存在使得对时间同步的要求更加严格 目前通常是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