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为140th水-油浮头式换热器设计说明书.doc

流量为140th水-油浮头式换热器设计【8张CAD图纸+毕业论文】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流量为140th水-油浮头式换热器设计【8张CAD图纸+毕业论文】.rar
流量为140th水-油浮头式换热器设计说明书.doc---(点击预览)
流量为140th水-油浮头式换热器装配图.dwg
设计图纸8张.dwg
零件图2张.dwg
零件图4张.dwg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44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730435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16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6-08-14 上传人:上*** IP属地:江苏
40
积分
关 键 词:
流量为140th 水-油浮头 换热器 设计 cad 图纸 毕业论文 水油浮头式换热器
资源描述:

流量为140th水-油浮头式换热器设计

44页 10000字数+论文说明书+任务书+8张CAD图纸【详情如下】

流量为140th水-油浮头式换热器装配图.dwg

流量为140th水-油浮头式换热器设计说明书.doc

设计图纸8张.dwg

零件图2张.dwg

零件图4张.dwg

摘 要

本设计说明书是关于浮头式换热器的设计,主要是进行了换热器的工艺计算、换热器的结构和强度设计。

换热器是化工、炼油、动力、食品、轻工、原子能、制药、机械及其其他许多工业部门广泛使用的一种通用设备。进二三十年来,化工、石油、轻工等过程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因此,要求提供尺寸小,重量轻。换热能力大的换热设备。在设计过程中,我尽量采用较新的国家标准,做到既满足设计要求,又使结构优化,降低成本,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力争使产品符合生产实际要求需要。适合市场激烈竞争。同时为了使本次设计能够进行顺利,我再设计前参阅了许多有关书籍和英文文献,并做了一定量的外文翻译工作。

已知条件为:设计压力为管程2.2MPa,壳程1.4MPa,工作温度管程1350℃,壳程95℃,设计温度管程112.5℃,壳程57.5℃,管程介质为油,壳程介质为水。依据给定条件,查GB151—1999书第138页,通过试算法获得总传热系数,所得传热面积为70.39m2。考虑到介质特性、其他因素,采用Φ25×2.5的不锈钢的无缝钢管作换热管,本设计采用300根换热管可满足换热量。设定拉杆数量为6,计算得到筒体直径为DN=700mm。完成了压降计算、管壁温度、传热系数计算等。强度设计中,依据GB150进行筒体、封头强度设计及校核,依据流量进行入口接管、出口接管等管口直径的选择,依据等面积补强法进行开口补强计算。本设计选择管板延长兼做法兰,依据GB151中的弹性支撑假设对管板进行设计和校核,管板与换热管的连接方式为焊接,拉杆与管板为螺纹连接结构。同时,进行了卧式容器鞍座校核。

    设计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对换热器的原理、结构进行的详细的描述,从而进行换热器的选型,结构设计分析。设计的后半部分则是关于结构的强度的设计,主要是根据已经选定的换热器型式进行设备内各零部件的设计,如管板、折流板、定距管、钩圈、管厢等。包括:设计计算、材料的选择、具体尺寸确定、确定具体位置、管板厚度的计算、浮头盖和浮头法兰厚度的计算等。最后绘制一张装配图,三张零部件图。

关键词:浮头式换热器;设计;校核

Astract

   The design specification is for the floating head heat exchanger design on, mainly for heat exchanger process calculation, design of the structure and intensity of the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rs are widely used in chemical, oil refining, power, food, light industry, atomic energy, pharmaceutical, machinery and many other industrial sectors. In the twenty or thirty years, chemical industry, petroleum, light industry and other process industries have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Therefore, the requirement to provide a small size, light weight. Heat exchanging equipment for heat exchanging capacity. In the design process, I try to use a new national standard, do meets design requirements, also can make th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reduce the cost, to improve the economic benefits, strive to make our products accord with the actual production requirements. Suitable for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make this design can be carried out smoothly, I have to see a lot of books and English literature before the design, and do a certain amount of foreign language translation work.

   Known conditions: the design pressure for the tube Cheng 2.2MPa, shell 1.4MPa, the operating temperature of 1350 degrees Celsius, shell 95 degrees Celsius, the design temperature of 112.5 degrees Celsius, shell 57.5 degrees, the tube is oil, the shell side of the medium for water. According to the given conditions, the GB151 - 1999 book 138th pages, the tota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was obtained by trial calculation method, the heat transfer area was 70.39m2. Considering the medium characteristics and other factors, the phi 25 x 2.5 stainless steel seamless steel tube as heat transfer tube. The design uses 300 tube can meet the heat transfer. The number of the set rod is 6, and the diameter of the cylinder is DN=700mm. The calculation of the pressure drop, the wall temperature and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were completed. In the strength design and GB150 basis for cylinder head design and strength check, according to the flow of inlet takeover, outlet nozzle and orifice diameter sele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area fill method to an opening reinforcement calculation. The design selection of pipe plate to extend and do the flange, based on the elastic support GB151 assumption on the tube plate design and check, tube plate and heat exchanger tube connection for welding, tie rod and tube plate for the threaded connection struc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horizontal vessel saddle check.

   The design part is mainly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principl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heat exchanger, so as to change the selection of heat exchanger, structural design and analysis. The latter part of the design is about the strength of the structure design, mainly is according to the already selected for heat exchanger type design of equipment parts, such as the tube plate, baffle, spacer tube, circle hook, tube car. Including: the design and calculation, material selection, identify specific size, determine specific location, calculation of tube plate thickness, the floating head cover and floating head flange thickness calculation. At last, draw an assembly drawing and three parts.

Keywords: Floating head heat exchanger; Design; Check

目 录

第一章 综述 1

引言 1

1.1换热器按作用原理或传热方式分类 1

1.1.1直接接触式换热器 1

1.1.2蓄热式换热器 1

1.1.3间壁式换热器 1

1.1.4中间载热式换热器 2

1.2管壳式换热器的分类 2

1.2.1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2

1.2.2浮头式换热器 2

1.2.3 U形管换热器 3

1.2.4填料函式换热器 3

1.2.5换热器的制造 3

1.3 结语 4

参考文献 5

第二章 传热工艺计算 6

2.1介质原始数据 6

2.2介质定性温度及确定其物性数据 6

2.3有效平均温差计算 7

2.4传热量及物料衡算 7

2.5管程结构初步设计 8

2.6壳程换热系数计算 9

2.7传热系数计算 9

2.8管壁温度计算 10

2.9管程压降计算 10

2.10壳程压降计算 11

第三章 结构设计及强度运算 12

3.1换热管材料及规格的选择和根数的确定 12

3.2布管方式的选择 12

3.3筒体内径的确定 13

3.4筒体壁厚的确定 14

3.5筒体水压试验 15

3.6管箱侧封头厚度的确定 15

3.7浮头侧封头厚度的确定 17

3.8设备法兰的选择 18

3.10浮头侧法兰的选择 18

3.11接管法兰的选择 19

3.12浮头换热器固定管板的设计计算 20

3.13浮头设计计算 22

3.14管程压力(内压)作用下浮头盖的计算 23

3.15壳程压力(外压)作用下浮头盖的计算 23

3.16管程压力作用下浮头法兰的计算 24

3.17壳程压力作用下浮头法兰的计算 26

3.18钩圈的选择: 28

3.19浮动管板的选择: 28

3.20折流板的选择 29

3.21管箱短节壁厚计算 29

      3.21.1壳程短节 29

3.21.2管程短节 29

3.22防冲板的选择 30

3.23接管及开孔补强 30

3.24支座的选择 31

3.24.1管程短节 32

3.24.2切向切应力校核 33

3.24.3周向应力校核 33

3.24.4鞍座腹板应力 33

参考文献 34

致谢 35

第一章 综述

引 言

换热器在石油、化工、动力、能源、轻工、核能、食品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管壳式换热器最为广泛。在化工生产的工艺过程中,各种传热单元,如:加热、蒸发、冷凝等。换热器是一种将热量从高温流体传递到低温流体的工艺设备。在化工厂中换热设备的投资约占总的投资的10%~20%,在炼油厂中约占总投资的35%~40%。

根据用途、工作条件和物料特性的不同,设计了不同形式和结构的换热器。本片论文中主要描述了浮头式换热器的工作流程以及设计过程。包括工艺计算和结构强度计算。


1.1换热器按作用原理或传热方式分类

1.1.1直接接触式换热器

   直接接触式换热器又名混合式换热器,它是的工作原理是让冷、热流体直接接触,冷热流体之间混合进行换热。在换热器中放置填料和栅板,通常采用塔的结构,这样的结构增大单位容积提供的传热面积,传热效率高。此外,直接接触式换热其结构简单,价格便宜。

1.1.2蓄热式换热器

   蓄热式换热器也称回热式换热器,它的换热原理是:借助固体构成的蓄热体与热流体和冷流体交替接触,热流体的热量传给冷流体,达到换热的目的。两种流体会有少量混合,所以这种换热器不适用于两种不可以混合的流体。这种换热器的结构紧凑,成本低,单位传热面积大,所以较适用于两种气体的热交换。

1.1.3间壁式换热器

   间壁式换热器又叫表面式换热器。它的工作原理是冷热流体的热量通过间壁面传递,冷热流体互不接触。这种换热器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所熟悉的管壳式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都是间壁式换热器。

1.1.4中间载热式换热器

    热管式换热器就是这种换热器的典型代表,它是把两个间壁式换热器在其中循环的载热体连接起来的换热器。

1.2管壳式换热器的分类

1.2.1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图9—6展示了其结构,主要由折流挡板、管束、壳体、封头、接管、管板等组成。这种换热器的两块管板分别焊接在壳体的两端,管束的两端固定在管板上,这种构造使结构简单、紧凑。因为管内的清洗方便,管束不能抽出,壳程不能进行机械清洗,所以这种换热器适用于壳程不结垢的流体。但是这种结构容易产生温差应力,当管程和壳程的温差大于50℃,就会产生温差应力(又叫热应力),温差应力具有破坏性。这就需要在壳体上设置膨胀节,当这种补偿圈发生发生弹性变形,来适应壳体与管束间的不同热膨胀。这种补偿结构一般适用于壳体与管束间的温度差低于50℃,壳程压力小于6kgf/cm2的情况。这种换热器具有结构比较简单、造价低廉的优点。

1.2.2浮头式换热器

    浮头式换热器的结构,包括壳盖、固定管板、隔板、浮头勾圈法兰、浮动管板、浮头盖等,这种换热器只有一端的管板与壳体固定连接,而另外一端的管板可以在壳体内沿轴向自由伸缩,这端叫浮头端。就是因为斧头这种结构,在浮头端管束和壳体无关,互不约束,所以,当换热管和壳体之间有温差的时候也不会产生温差应力,从而解决了热补偿问题。另外,由于固定端的管板是以法兰与壳体相连接的,所以管束参考文献

[1].GB151-1999 《管壳式换热器》。

[2].GB150-1998 《钢制压力容器》。

[3].HG 20592-20635-97《钢制管法兰、垫片、紧固件》。

[4].JB/T 4712-92 《鞍式支座》.

[5].郑炽 主编.化工工艺设计手册(上册)、(下册).上海:国家医药管理局  上海医药设计院.

[6].《化工设备设计手册》边写组.材料与零部件(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7].郑津洋,董其伍,桑芝富  主编. 《过程设备设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8].邹广华,刘强编著. 《过程设备设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9].JB/T 4700-4707-2000 《压力容器法兰》

[10]. 化工设备设计手册编写组,《金属设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11]. 化工设备设计手册编写组,《材料与零部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12]. 王者相,李庆炎,《钢制压力容器》GB150-98.北京: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1998;

[13]. 《钢制管法兰,垫片,紧固件》.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1997;

[14]. 《钢制化工容器材料选用规定》.北京: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1998;

[15]. 《钢制化工容器设计强度计算规定》.北京: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1998;

[16].金志浩.管壳式换热器原理与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

[17].刘月芹.浅谈换热器的分类和特点[J].化工设计通讯,2003,29(3):39-42.

[18].陈维汉.板翅式换热器综合考虑传热、流动与结构的优化设计[J].化工装备技术,2004,25(1):27-32.

[19].黄兴华,王启杰,王如竹.基于分布参数模型的满液式蒸发器性能模拟[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38(7):1164-1169.

[20].冯国红,曹艳芝,郝 红.管壳式换热器的研究进展[J].化工技术与开发,2009,38(6):41-45.

致 谢

 时光如梭,不经意间就到了毕业阶段,回想起这四年的求学经历,既艰辛又充实。借此毕业论文的机会,我要真挚的表达我的谢意!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在写毕业论文期间,金老师对我悉心指导,她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和待人谦虚、平易近人的为人风格深深感染了我。再次对金老师表示诚挚的谢意!

从开始进入大学学习到论文的顺利完成,得到了许多师长、同学、朋友无私的帮助,在这里请接收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一直默默支持我的家人,我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和经验都离不开他们的支持!本论文的完成远非终点,文中的不足和浅显之处则是我新的征程上一个新的起点。

内容简介:
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流量为 140t/油浮头式换热器 专 业: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班 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论文提交日期: 论文答辩日期: 毕业设计任务书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专业 班 学生: 毕业设计题目: 流量为 140t/h 水 毕业设计内容: 设计计算书一份; 设计说明书一份; 绘制施工图折合 图 6 张, 图 1 张 毕业设计专题部分 : 双管程浮头式换热器 起止时间: 指导教师: 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摘 要 摘 要 本设计说明书是关于浮头式换热器的设计,主要是进行了换热器的工艺计算、换热器的结构和强度设计。 换热器是化工、炼油、动力、食品、轻工、原子能、制药、机械及其其他许多工业部门广泛使用的一种通用设备 。进二三十年来,化工、石油、轻工等过程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因此,要求提供尺寸小,重量轻。换热能力大的换热设备。在设计过程中,我尽量采用较新的国家标准,做到既满足设计要求,又使结构优化,降低成本,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力争使产品符合生产实际要求需要。适合市场激烈竞争。同时为了使本次设计能够进行顺利,我再设计前参阅了许多有关书籍和英文文献,并做了一定量的外文翻译工作。 已知条件为: 设计压力为管程 程 作温度管程 1350 ,壳程 95 ,设计温度管程 ,壳程 ,管程介质为 油 ,壳程介质为 水。依据给定条件,查 1999书第138页,通过试算法获得总传热系数,所得 传热面积为 虑到介质特性、其他因素, 采用 25 不锈钢的 无缝钢管 作换热管 , 本设计采用 300根换热管可 满足换热量。设定拉杆数量为 6,计算得到筒体直径为 00完成了压降计算、管壁温度、传热系数计算等。强度设计中,依据 头强度设计及校核,依据流量进行入口接管、出口接管等管口直径的选择,依据等面积补强法进行开口补强计算。本设计选择 管板延长兼做法兰, 依据 弹性支撑假设对管板进行设计和校核 , 管板与换热管的连接方式为焊接 ,拉杆与管板为螺纹连接结构。同时,进行了卧式容器鞍座校核。 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摘 要 设计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对换热器的原理、结构进行的详细的描述,从而进行换热器的选型,结构设计分析。设计的后半部分则是关于结构的强度的设计,主要是根据已经选定的换热器型式进行设备内各零部件的设计,如管板、折流板、定距管、钩圈、管厢等。包括:设计计算、材料的选择、具体尺寸确定、确定具体位置、管板厚度的计算、浮头盖和浮头法兰厚度的计算等。最后绘制一张装配图,三张零部件图。 关键词 : 浮头 式换热器;设计;校核 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he is of of in In or to a In I to a do to to in At in to be I to a of do a of 350 5 12.5 7.5 is of to 1999 38th by 5 x 2.5 as 00 of , of N=700of 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In to of on of to an of to do on on At is of of so as to of of is of is to of as of At an 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综述 . 1 引言 . 1 . 1 . 1 . 1 . 1 . 2 . 2 . 2 . 2 形管换热器 . 3 . 3 . 3 语 . 4 参考文献 . 5 第二章 传热工艺计算 . 6 . 6 . 6 . 7 . 7 . 8 . 9 . 9 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目录 . 10 . 10 . 11 第三章 结构设计及强度运算 . 12 . 12 . 12 . 13 . 14 . 15 . 15 . 17 . 18 . 18 . 19 . 20 . 22 压)作用下浮头盖的计算 . 23 压)作用下浮头盖的计算 . 23 . 24 . 26 . 28 . 28 . 29 . 29 . 29 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目录 . 29 . 30 . 30 . 31 . 32 . 33 . 33 . 33 参考文献 . 34 致谢 . 35 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 第一章 综述 引 言 换热器在石油、化工、动力、能源、轻工、核能、食品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管壳式换热器最为广泛。在化工生产的工艺过程中,各种传热单元,如:加热、蒸发、冷凝等。换热器是一种将热 量从高温流体传递到低温流体的工艺设备。在化工厂中换热设备的投资约占总的投资的 10%20%,在炼油厂中约占总投资的 35%40%。 根据用途、工作条件和物料特性的不同,设计了不同形式和结构的换热器。本片论文中主要描述了浮头式换热器的工作流程以及设计过程。包括工艺计算和结构强度计算。 热器 按作用原理或传热方式分类 直接接触式换热器又名混合式换热器,它是的工作原理是让冷、热流体直接接触,冷热流体之间混合进行换热。在换热器中放置填料和栅板,通常采用塔的结构,这样的结构增 大单位容积提供的传热面积,传热效率高。此外,直接接触式换热其结构简单,价格便宜。 蓄热式换热器也称回热式换热器,它的换热原理是:借助固体构成的蓄热体与热流体和冷流体交替接触,热流体的热量传给冷流体,达到换热的目的。两种流体会有少量混合,所以这种换热器不适用于两种不可以混合的流体。这种换热器的结构紧凑,成本低,单位传热面积大,所以较适用于两种气体的热交换。 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2 间壁式换热器又叫表面式换热器。它的工作原理是冷热流体的热量通过间壁面传递,冷热流体互不接触。这 种换热器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所熟悉的管壳式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都是间壁式换热器。 热管式换热器就是这种换热器的典型代表,它是把两个间壁式换热器在其中循环的载热体连接起来的换热器。 壳式换热器的分类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图 9 6展示了其结构,主要由折流挡板、管束、壳体、封头、接管、管板等组成。这种换热器的两块管板分别焊接在壳体的两端,管束的两端固定在管板上,这种构造使结构简单、紧凑。因为管内的清洗方便, 管束不能抽出,壳程不能进行机械 清洗,所以这种换热器适用于壳程不结垢的流体。但是这种结构容易产生温差应力,当管程和壳程的温差大于 50,就会产生温差应力(又叫热应力),温差应力具有破坏性。这就需要在壳体上设置膨胀节,当这种补偿圈发生发生弹性变形,来适应壳体与管束间的不同热膨胀。 这种补偿结构一般适用于壳体与管束间的温度差低于 50,壳程压力小于 6种换热器具有结构比较简单、造价低廉的优点。 浮头式换热器的结构,包括壳盖、固定管板、隔板、浮头勾圈法兰、浮动管板、浮头盖等,这种换热器只有一 端的管板与壳体固定连接,而另外一端的管板可以在壳体内沿轴向自由伸缩,这端叫浮头端。就是因为斧头这种结构,在浮头端管束和壳体无关,互不约束,所以,当换热管和壳体之间有温差的时候也不会产生温差应力,从而解决了热补偿问题。另外,由于 固定端的管板是以法兰与壳体相连接的,所以管束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3 可以从壳体抽出,这就使管程和壳程清洗很方便,对流体的限制就较少。但是因为设计结构复杂,金属量较多,所以制造成本高。 形管换热器 其他换热器不同的是 封面少,运行可靠,并且其 每根 管子都弯成 管子两端固定在同一管板上。 因此管子可以自由伸缩, 当壳体与管子有温差时,不会产生温差应力 从而解决热补偿问题,管间的清洗较方便,管内的清洗较困难, 管束最内层管间距大,壳程易短路。所以,程温差较大或壳程介质是易结垢而管程介质不易结垢的场合。 填料函式换热器的结构。主要有活动管板、填料压盖、填料、填料函、纵向隔板等,这种换热器的管板只有一端与壳体固定,而另一端采用填料函密封。管束可以自由伸缩,这样就不会产生温差应力,同样省去了热不强,但是它的结构较 浮头式换热器和 造成本较低;管束可以从壳体内抽出,管、壳程均能进行清洗。所以对流体没有限制。其缺点是填料耐压不高,一般小于 程介质可能通过填料函外漏。填料函式换热器适用于管、壳程温差较大或介质结垢需经常清洗且壳程压力不高的场合。 换热器的制造首先是通过给定的相关参数,比如管板、传热管按压差及温差、材料要求、工作介质、焊缝要求、热处理要求等等。 设计换热器最终计算出流体的出口温度,核算我们所选用的换热管材料、数量及换热片数量,是否完 全能够满足设计要求。换热器制造过程中的焊接过程:外壳体的焊接、筒壳与端盖的焊接和管箱的焊接。在换热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不能立即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包括:生产换热器时造成其密封槽的底平面高于外圄平面,而管箱的隔板低于外圄密封面,这样造成配合时出现隔板垫片压实不紧甚至出现密封间隙;折流板的不规范;进行管子的截取时操作中误差太大。 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4 语 换热器的所有种类中,管壳式换热器是一个量大而品种繁多的产品,由于国防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换热器操作条件日趋苛刻迫切需要新的耐磨损、耐腐蚀、高强度材料。近年来,我国在 发展不锈钢铜合金复合材料铝镁合金及碳化硅等非金属材料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尤以钛材发展较快。钛对海水氯碱醋酸等有较好的抗腐蚀能力,如再强化传热,效果将更好,目前一些制造单位已较好的掌握了钛材的加工制造技术。铝镁合金具有较高的抗腐蚀性和导热性,价格比钛材便宜。近年来国内在节能增效等方面改进换热器性能,提高传热效率,减少传热面积降低压降,提高装置热强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 我们的发展前景还是在换热效率上做出更大的提高,提高装置的热强度。 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5 参考文献 1 过程设备机械设计 潘红良,郝俊文主编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2 管壳式换热器的原理与设计金志浩主编 龚斌 金文 陈东初副主编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3 马晓驰 .国内外新型高效换热器 J2001(1):494 李安军 ,邢桂菊 ,周丽雯 .换热器强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J2008,27(1):505 朱跃钊 ,廖传华 ,史勇春 .传热过程与设备 M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8:51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传热工艺计算 6 第二章 传热工艺计算 质原始数据 出入换热器流体的 温度及流量如表 1 所示: 表 2介质的温度及流量 机油(管程) 冷水(壳程) 流量( /h) 40000 温度数据 进口温度 口温度 口温度 口温度 位() 135 90 20 95 工作压力( 2=质定性温度及确定其物性数据 流体的平均温度 1 1 2 . 52 093512 21 m 7 . 552 95202 21 按介质的定性温度,查有关设计手册确定介质的物性数据。 介质的定性温度及物性数据见 表 2质的定性温度及物性数据 公 式 符号 单位 2)/2 t1+2 介质 机油 冷水 定性温度 性数据 3kg/m ) 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传热工艺计算 7 W/(m. ) 体的普朗特数: 管程机油: 116 壳程机油: 效平均温差计算 逆流平均温度差可按1212ln = 参数 S: 参数 R: 换热器按照单壳程两管程设计,查化工工艺设计手册图 8a)得 温差修正系数: 效平均温差: 热量及物料衡算 设计传热量 (换热效率为 73020893600 0001210 水流量由热量衡算得 1 0 4 9 6 0 2 0 8 93600100036002122 管程换热计算 参照化工原理 6 8,初选传热系数 300W/m. 则初选传热面积 0 07 3 0 2 0 8 9000 m 换热器选用 的无缝钢管做换热器管, 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传热工艺计算 8 管子外径 管子内径 初选换热管长度 l=3m 所需换热管根数 则取换热管根数 00根 管程流通面积 221 管程流速为: 0 0 0 0360011 11 管程雷诺准数 : 331111 6 ie 2 程结构初步设计 布管方式:采用正三角形排列 查 管间距按 以管间 距 s=程隔板两侧相邻管中心距 于该换热器用于蒸汽冷凝,为减少液膜在列管上的包角及液膜厚度,应偏转一定角度 管束中心排管数: c=20 故壳体内径: 0 取 径比 弓形折流板弓高: h=流板间距: i 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传热工艺计算 9 折流板数量 : 1 程换热系数计算 壳程流通面积 202 壳程当量直径 20202 壳程流速 4 0 0 2222 壳程质量流速 壳程雷诺准数452222 ee 2515, 1 5 w 1131221 热系数计算 查 38页可知, 管程机油垢热阻 . /w,壳程机油污垢热阻 . /w, 管壁热阻忽略。 101022 合理 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传热工艺计算 10 壁温度计算 管壁外壁热流密度计算2001 3 4 3 6 外壁温度 误差校核: 15 = 误差不大,合适。 程压降计算 管内壁温度 iw 壁温下水的黏度 62 1014850黏度修正系数 w 查得管程摩擦系数 管程数 n=2 管内沿程压降 0 1 3222222 回弯压降 2 622222 取进出口处质量流速n 22 907进出口管处压降 22222 于 25 2钢管可取 d 管程压降 8 1 022 管程允许压降 =50000 2 即管程压降符合要求 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传热工艺计算 11 程压降计算 壳程当量直径 20202 m 壳程雷诺数45111 109 3 2 6 1 1 ee 管束 压降 111211 取进出口质量流速n 21 1 1进出口管压 181 取导流板阻力系数 5d , 壳程结构修正系数 05.1d壳程压降 6 6 5102 壳程允许压降 =50000 12 壳程压降符合要求 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结构设计及强度运算 12 第三章 结构设计及强度运算 热管材料及规格的选择和根数的确定 序号 项目 符号 单位 数据来源及计算公式 数值 1 换热管材料 20# 2 换热管规格 253000 3 传热面积 A 2m 0 07 3 0 2 0 8 9000 70 4 换热管根数 N 根 300 5 拉杆直径 壳式换热器表 43 16 6 拉杆数量 根 壳式换热器表 44 6 管方式的选择 序号 项目 符号 单位 数据来源和数据计算 数值 1 正三角形 1 2 换热管中心距 S 2 32 3 隔板槽两侧相邻管中心距 2 44 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结构设计及强度运算 13 体内径的确定 序号 项目 符号 单位 数据来源和计算公式 数值 1 换热管中心距 S 2 32 2 换热管根数 300 3 管束中心排管根数 N 21 4 换热管外径 0D 55 5 筒体内径 0 708 6 实取筒体公称直径 473700 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结构设计及强度运算 14 体壁厚的确定 序号 项目 符号 单位 数据来源和计算公式 数值 1 计算压力 aP c 筒体内径 见三 00 3 筒体材料 4 设计温度下筒体材料的许用应力 t 13 5 焊接接头系数 筒体计算厚度 32 7 0 腐蚀裕量 2C 1 8 负偏差 1C 设计厚度 d 0 名义厚度 n 取 8 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结构设计及强度运算 15 11 有效厚度 e 2 设计厚度下圆筒 t P 3 校核 9 6 . 0 5 P a 合格 14 设计温度下圆筒的最大许用工作压力 体水压试验 序号 项目 符号 单位 根据来源及计算公式 数值 1 实验压力 圆筒薄膜应力 2 校核 M p T 合格 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结构设计及强度运算 16 箱侧封头厚度的确定 序号 项目 符号 单位 数据来源和计算公式 数值 1 封头内径 700 2 计算压力 焊接接头系数 封头材料 165 设计温度下许用压力 t 170 6 标准椭圆封头计算厚度 腐蚀裕量 2 1 8 负偏差 1 设计厚度 d 0 名义厚度 n 8 11 设计压力下筒体的计算应力 t P2 校核 0 合格 管箱侧封头尺寸:公称直径 700面高度 175表面积 质量 边高度 40 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结构设计及强度运算 17 头侧封头厚度的确定 序号 项目 符号 单位 数据来源和计算公式 数值 1 封头内径 800 2 计算压力 焊接接头系数 封头材料 165 设计温度下许用压力 t 113 6 标准椭圆封头计算厚度 328 0 腐蚀裕量 2 1 8 负偏差 1 设计厚度 d 0 名义厚度 n 8 11 有效厚度 e mm 2 设计压力下筒体的计算应力 13 校核 M 3 t 合格 14 设计温度下筒体的最大许用工作压力 D 校核合格 浮头侧封头尺寸:公称直径 800深度 175边高度 40量 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结构设计及强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流量为140th水-油浮头式换热器设计【8张CAD图纸+毕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730435.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