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料车三通漏斗结构设计
31页 12000字数+论文说明书+任务书+开题报告+14张CAD图纸【详情如下】






任务书.doc
卸料车三通漏斗.dwg
卸料车三通漏斗结构装配图.dwg
卸料车三通漏斗结构设计开题报告.doc
卸料车三通漏斗结构设计论文.doc
漏斗局部.dwg
爬梯.dwg
设计图纸14张.dwg
卸料车三通漏斗结构设计
摘 要
本设计的卸料车三通漏斗适用于带式输送机,卸料车可以移动并将物料卸到需要的任意点,该卸料车使用比较灵活,输送物料方便在输送时只需要将物品放在输送带上然后经输送带传到漏斗上进行分料。该卸料车使用简单,操作方便。可广泛用于采矿、冶金、石料开采场、港口运输等场所。该小车使用简单可节省大量劳动力,也可根据运输物品的重量选择不同型号的运输机。大大方便了工人们的使用。
卸料车三通漏斗可以将运输皮带机上的物料卸在指定的仓位或料棚里。在卸料车工作时串联在皮带机上,物料沿着运输皮带进行移动,在输送皮带进行上下运动时带着物料进行上下运动。在输送皮带进行上料运动时,物料被运送到三通漏斗。然后通过翻板使物料向单侧、双侧或中间卸料,物料的流向可通过翻板的控制实现。
在这次设计中,主要设计了卸料车三通漏斗的传动装置,并根据实际生产及运输的要求,选择和确定了电动机、制动器、联轴器、传动齿轮等器件。对相应的器件如齿轮、轴等进行设计和校核。
关键词 卸料车;三通漏斗;电动机
Design of Unloading Trucks Tee Funnels
Abstract
The design of the three-way funnel unloading trucks for belt conveyors, unloading trucks and material can be moved to any desired point of unloading, the unloading trucks use more flexible and convenient delivery of materials at the time of delivery only need to put the goods on the belt conveyor and then by dividing the material spread on the funnel. The unloading trucks easy to use, easy to operate. It can be widely used in mining, metallurgy, stone mining field, port transportation and other places. The car easy to use can save a lot of labor, but also can choose different types of transport based on the weight of goods transport. Greatly facilitate the use of the workers.
Tee funnel unloading trucks can transport the material on the belt at a specified position or unloading material shed. When unloading the car to work in tandem on a belt conveyor, the material is moved along the transport belt when the conveyor belt up and down motion with the material up and down motion. When the conveyor belt were feeding motion, the material is transported to Tee funnel. And then through the flap so that the material to unilateral, bilateral or intermediate unloading, the flow of materials through the flap control is realized.
In this design, the main design of the gear unloading trucks tee funnel,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tual production and transport requirements, selec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electric motor, brakes, couplings, gear and other devices. The corresponding components such as gears, shaft design and check.
Keywords Unloading trucks,tee funnel,electric motor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论 1
1.1 课题背景 1
1.2 卸料车三通漏斗的组成 1
1.3 三通漏斗的分类 2
1.4 课题的设计内容 4
1.5 本章小结 4
第2章 传动系统的设计 5
2.1 根据卸料小车工作情况设计的传动方案 5
2.2 电动机的选择 5
2.3 制动器的选择 6
2.4 计算制动力矩选择制动轮直径 7
2.5减速器的选择 8
2.6校核热功率 8
2.7联轴器的选择 9
2.7本章小结 10
第3章 开式齿轮传动部分的设计 11
3.1 传动装置的运动及动力参数计算 11
3.2 传动齿轮的设计 11
3.3 轴的设计 15
3.4 车轮组的计算 17
3.5 本章小结 18
第4章 主要部件的校核 19
4.1 轴的校核 19
4.2 键的校核 22
4.3 轴承的校核 23
4.4 本章小结 24
结论 25
致谢 26
参考文献 27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卸料运输机自1795年发明出来以后,经过长期的实践并不断地摸索改造,使卸料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由于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使卸料车在结构、能耗、操作方面得到大大的改善。现在的卸料车体积小、结构简单、金属耐磨强度大,并且由于工作的不同要求卸料车向着多元化发展,根据需求可以向不同方向进行卸料。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也减少了环境的污染。卸料车在农业、工业、交通业等各企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3]。
国外带式输送机,国外的技术发展较国内快,国外对输送机本身的技术与装备要求更高,在矿场、工厂等地对运输机要求如长距离、高带速、大运量等重量型运输机成为了主要发展方向,主要核心技术是开发应用了带式输送机动态分析与监控技术,提高输送机的运行性能和可靠性[4-5]。
相比较而言,我国卸料装置起步较晚,在主要的矿场、冶金等场合使用的重型运输机主要是进口,或者国外公司在国内生产进行销售。但是核心技术依然在外国人手中。年产2000万吨以上的大型运输设备,核心技术一直被几家欧美公司垄断,国内尚未有国产关键设备的应用实例[6]。
我国在“八五”期间,通过国家“八五计划”项目的实施,使卸料装置有了较大的提升。国内的研究中,输送带的材质有:橡胶、橡塑PVC、PU等多种材质,除用于普通物料的输送外,还可满足耐油、耐腐蚀、防静电等有特殊要求物料的输送。结构形式有:槽型皮带机、平型皮带机、爬坡皮带机、转弯皮带机等多种形式,输送带上还可增设提升挡板、裙边等附件,能满足各种工艺要求[7]。
大倾角长距离带式输送机成套设备、高产高效工作面顺槽可伸缩带式输送机等都已经投入应用。并对带式输送机的关键技术及主要元部件进行了理论研究和产品开发应用动态分析技术和中间驱动与智能化控制等技术研制成功了多种软起动制动装置及以PLC 为核心的可编程电控装置[8]。
1.2 卸料车三通漏斗的组成
卸料车工作是通过电动机将动力经减速器、齿轮传动带动行走轮使卸料车可在输送机机架的导轨上来回移动,将物料经皮带传动运输到卸料车的三通漏斗中,经进料口进入然后向不同方向进行卸料。从而达到在输送机中部任意点卸料的目的。卸料车三通漏斗主要结构由车架、滚筒组、托辊组、驱动装置、行轮组、漏斗等组成,卸料车三通漏斗结构如图1-1:
4.4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是对轴进行设计,轴主要是进行动力传输,本章确定了轴的尺寸、材料,并且对轴和轴上的键、轴承进行设计并校核,使器件能够承受需要的载荷,能够满足工作要求。
结 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卸料车的应用已经深入人心。相比国外卸料车已经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中国还是处于一个相对中等的水平。卸料车在工业、农业、畜牧业等等各行各业都有应用。卸料车已经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卸料车的使用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操作简单。在此次的设计中介绍了国内外的卸料车发展近况,以及卸料车的组成和三通漏斗的种类。在这次设计中详细介绍了卸料车的传动方案设计,选择合适的电动机、制动器、减速器、联轴器等器件并且对热功率、轴、键等进行校核。对传动部分齿轮进行了计算,得出了传动装置的运动及动力参数。最后卸料车的整体进行了设计,车架、车轮等并校核通过,能够适用相应工作强度的要求。
致 谢
本毕业设计在我们指导老师张中然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选题期间张老师就开始和我讨论,我们一起筛选了多个题目后,最终确定了这个题目。这次的毕业设计是我大学四年的一次检验。非常感谢这四年来所有的老师,他们让我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成为了具备一定知识水平的大学生。在这里我使用了各种机械知识,包括CAD制图,机械原理等等。
在此次的设计中张老师为人师表一丝不苟的教导我,在我设计轴承的时候遇到了困难,张老师加班知道我完成轴的设计。在老师的教导下我的论文才有了进步。张老师不仅教会我学习而且教会了我做人,耳濡目染让我知道在工作中要严谨工作,而且要帮助其他的人,团结一致才能更快进步。在此我深深地向张老师表示感谢。
我还要感谢我的大学四年所有老师,你们让我从一个普通学生变成了一个有专业知识并且被公司所喜欢的人才。在这四年的学习中也感谢你们对我生活上的照顾。还有王老师对我就业问题的指导,谢谢你们。
最后我还要感谢帮助我的同学们,因为与你们的探讨,才让我更快的进步,在这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是你们陪我一起度过。谢谢你们的帮助有你们的陪伴是我生活中一个美好的记忆。在此我再次对我大学四年来所有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江玲.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s)的功能化以及对铀的吸附性能研究[D]. 东华理工大学 2015:35-37
[2] 张立维. 新型费托合成铁基催化剂制备低碳烯烃的研究[D]. 北京化工大学 2015:12
[3] 高立嵩. 基于平均齿廓的齿距偏差测量及相关技术[D]. 大连理工大学 2015:67
[4] 邱卉颖. 某船用齿轮结构拓扑优化设计[J]. 舰船科学技术. 2015(02) :2
[5] 韩连福. 齿轮测量中心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53
[6] 陈立,程鹏,邵晨曦. 大模数齿条寿命预测方法研究综述[J].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15(04) [D]. 江西理工大学 2015:33
[7] 黄宁. 大型结构件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研究[D]. 中南大学 2013:90-93
[8] 周旋. 机电产品主动再制造设计及时机调控方法[D]. 合肥工业大学 2015:68-90
[9] 徐晓敏. 安全带卷收器总成统计过程控制[J]. 上海电机学院学报. 2015(05) :72
[10] 朱卫光. 电动车辆永磁同步电机转子永磁体涡流损耗及温度场研究[D]. 北京理工大学 2014:39-41
[11] 石坚. 无刷直流电动机高性能驱动控制技术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42-44
[12] E.W. Large, H.I. Christensen, R. Bajcsy, Scaling the Dynamic Approach to Path Planning and Control: Competition among Behavioral Constraint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s Research, Vol. 18,No. 1,pp. 37-58.
[13] 宋雷,邵明,黄林勇. 挤压铸造设备综合监测系统研制及试验研究[J].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2014(02) :2-4
[14] P. Althaus, Indoor Navigation for Mobile Robots: Control and Representations, Ph.d. Dissertation,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TH), Stockholm, Sweden, 2003.
[15] S. Goldenstein, E. Large, D. Metaxas, Non-linear dynamical system approach to behavior modeling, The Visual Computer, Vol. 15,1999,pp. 349-364.
[16] 赵佳欢. 挤压铸造装备压射机构动态配合中的摩擦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15:31-31
[17] 刘凌,李彬. 基于轴承约束的再制造后机床主轴动力学性能分析[J]. 机械设计与研究. 2015(05) :42
[18] 姜彦翠,李茂月,李荣义. 考虑结合面和轴向力的主轴系统动力学特性[J]. 机械工程学报. 2015(19) :10
[19] 米良,舒强,于海莲. 基于主轴轴承运行刚度的高速主轴动力学建模[J]. 机床与液压. 2014(10):11-14
[20] 苏金波,雷步芳. 数控花键冷敲机滚打轮最小轴径的优化设计及验证[J]. 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 2014(05) :17
[21] J. Forsberg, P. A° hman,. Wemersson, The Hough transform inside the feedback loop of a mobile robot, Proceedings of ICRA, Vol I, 1993,pp. 791-798.
[22] K.O. Arras, R.Y. Siegwart, Feature Extraction and scene interpredation for map-based nagivation and map building, Proceedings of SPIE, Mobile Robotics XII,Vol. 3210,1997,pp. 42-53.
[23] 陶润,侯之超. 受径向力滚动轴承摩擦力矩的测试和函数拟合[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6) :44
[24] 周夕维,徐华,熊显智. 尺寸偏差作用下角接触球轴承载荷分布研究[J]. 机械传动. 2014(03) :7
[25] 郝鹤. 高速永磁无刷电机多场综合分析及无位置传感器控制[D]. 浙江大学 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