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平衡法的桩基检测_第1页
自平衡法的桩基检测_第2页
自平衡法的桩基检测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平衡法桩基检测实例一、前言杭州市某改造工程,全线长 918.76m。主线高架标准宽度为 25m。一座半互通式立交。高架桥基础采用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桩径为 250cm、150cm、120cm、100cm 四种,主要桩径为 120cm。受业主委托, 我院于于 2007 年 11 月 1 日对整治工程 1 根试桩进行荷载箱预埋, 整个预埋工作都在现场技术人员的指导监督下顺利进行 ,并于2007 年 11 月 28 日 11 月 29 日进行了静载荷试验现场测试工作。试验采用自平衡法,并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加载,按预先制定的试验方案严格遵照测试规程进行,现场测试顺利。-可编辑修改 -二、工程地质概况根据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地桩长范围内主要地层分布参见下表 1,岩土主要物理力学特征详见地质勘察报告。表 1: 主要地层分布表 (对应 z6孔)桩周土摩阻桩端土承载 -1全风化粉砂-19.451.150.0岩强风化粉砂 -2-34.3514.980.0岩4.5(桩端进弱风化粉砂 -3/入持力层深140.08000.0岩度层号土层名称层底标高层厚力极限标准力极限标准(m)(m)值(kpa)值(kpa)填土3.951.1/ -1亚粘土2.151.822.0 -2亚砂土-7.459.630.0 -1亚粘土-18.3510.924.0三、试桩参数本段试验共进行 3 根试桩的静载试验。 其中 1 根采用自平衡深层静载荷试验方法, 2 根采用堆载法。本次为 1 根( sz1),试验方法采用自平衡法。有关试桩参数见表 2:表 2: sz1 试桩主要参数表试桩编号sz1备注试桩位置h25 墩中心桩号以北以西 2m 处3m试验方法自平衡参考钻孔z6桩径( mm)1200荷载箱外径( mm)1050砼标号c25桩顶标高(m)试桩砼浇至地表,标高约4m桩底标高(m)-38.85桩长( m)42.85荷载箱埋设位置桩端持力层14-3 弱风化粉砂岩持力层顶标高( m)-34.35进入持力层深度(m)4.5设计计算容许承载力(kn)6850荷载箱额定荷载 (kn)8000设计要求试验荷载(kn)13700荷载分级15 级1)试桩钢筋笼延伸至桩底备注2)试桩不作为工程桩用四、试验方法、检测设备与执行标准(一)测试原理基桩自平衡深层静载荷试验是把荷载箱置于桩身预定深度,利用载荷箱上部桩侧摩阻做反力,进行端阻力、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检测,荷载箱提供向上、向下的内力,从而使桩端阻力与桩侧阻力基本相等而达到平衡。在试验加载过程中,根据规范要求,记录逐级荷载及相应的桩身向上和向下的位移,得到荷载与位移关系曲线,根据规范评价基桩的极限承载力、端阻力和侧阻力等参数。(二)实验仪器设备本次基桩自平衡试验采用的设备有:荷载箱(国家一级计量部门标定)、电动油泵与压力表、百分表等。加载采用荷载箱,通过高压油泵输油加载, 加载力值由压力表测读,试桩的位移量测采用百分表人工测读, 荷载箱加载时,共架设5 只百分表,其中2 只测量荷载箱向下位移,2 只测量荷载箱向上位移,1 只测量桩顶向上位移。现场数据经整理分析后绘制成:荷载箱向下位移q-s 曲线和 s-lgt 曲线,荷载箱向上位移u- 曲线和 -lgt 曲线,并可根据需要转换为与传统试桩方法等效的桩顶q-s 曲线。图 1:桩基自平衡法测试系统图(三)测试规程单桩竖向静荷载试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浙江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db33/1001-200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j024-85),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 ,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jtj071-98) ,并参考江苏省标准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技术规程( db32/t291-1999 )等有关静载试验的规范进行,加载采用慢速维持法, 即:1、试验时间:在成桩后不少于15 天进行测试。2、加载分级与位移观测:(1) )每级加载为荷载箱额定荷载的1/15 ,第一级按两倍荷载分级加载, 卸载分 5 级进行。荷载箱额定荷载取设计竖向容许承载力。(2) )每级荷载施加后按第5、15、30、45、60min 各测读一次位移量值,以后每隔30min 测读一次。(3) )电子位移计经数据采集仪连接到电脑,直接由电脑 自动控制测读,在电脑屏幕上显示q-s、s-lgt 曲线。(也可采用百分表人工测读)3、相对稳定标准:每一小时内的位移均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二次(由 1.5h 内连续三次观测值计算),即可认为相对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4、下段桩(桩端)终止加载条件与极限承载力的确定( 1)荷载箱向下总位移量大于或等于40mm(对于直径大于800mm的桩可取 0.05d,下同),本级荷载下的位移量大于或等于前一级荷载下的位移量的5 倍时,加载即可终止。取终止荷载的前一级荷载为极限承载力。( 2)总位移量大于或等于40mm,本级荷载加上后24h 未达稳定, 加载即可终止。取终止荷载的前一级荷载为极限承载力。( 3)总位移量小于40mm,但荷载已大于或等于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时,加载即可终止。取此时的荷载为极限承载力。(4) 当荷载位移( q s)曲线呈缓变型时, 总位移量已超过60mm, 加载即可终止。取对应于40mm 的荷载为极限承载力。(5) )当荷载位移( q s)曲线呈陡降型时,曲线上明显陡降段的起点所对应的荷载为极限承载力。(6) )根据位移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取s lgt 曲线尾部明显弯曲的前一级荷载为极限承载力。5、上段桩终止加载条件与极限承载力的确定( 1)本级荷载下的荷载箱向上位移量大于或等于前一级荷载下的位移量的 5 倍时,加载即可终止。 取终止荷载的前一级荷载为极限承载力。(2) 当累计荷载箱向上位移超过100mm 或荷载箱行程时, 加载即可终止。取对应于40mm 的荷载为极限承载力。(3) )当荷载已大于或等于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时,加载即可终止。取此时的荷载为极限承载力。(4) )荷载位移( q s)曲线呈陡降型时,曲线上明显陡降段的起点所对应的荷载为极限承载力。(5) )根据位移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取s lgt 曲线尾部明显弯曲的前一级荷载为极限承载力。6、卸载分级与位移观测( 1)卸载分 5 级进行,即卸载为加载值的两倍,逐级等量卸载, 直至到零。( 2)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h,按第 30、60min 各测读一次回弹量后,即可卸下一级荷载。( 3)卸载到零后,应测读残余位移量,维持时间为3h,测读时间为第 30、60min,以后每隔 30min 测读一次。7、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的确定根据上述第4 条和第 5 条的极限承载力确定方法, 实测得到荷载箱上段桩的极限承载力q和荷载箱下段桩的极限承载力q,按照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技术规程(db32/t291-1999 )中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得到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式中:qu: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kn );qu 上:荷载箱上段桩的实测极限承载力(kn );qu 下:荷载箱下段桩的实测极限承载力(kn ); w:荷载箱上段桩的自重;g :荷载箱上段桩侧阻力修正系数,对于粘土、粉土g 取 0.8,对于砂土取 0.7。(四)加卸载分级荷载表表 3:加卸载分级荷载表荷载箱对应荷载加载分级(kn)卸载分级备注0sz1/h2500213701320554274025342564110374795854804961651068505五、基桩自平衡深层静荷载试验结果及分析本场地的 1 根试桩现场测试工作于2007 年 11 月 29 日全部完成, 整个测试作业严格按测试规程进行,测试过程情况正常。由现场实测数据绘制的向下位移qs 曲线、 s lgt 曲线和向上位移u 曲线、 lgt曲线详见附录,从中可以看出:sz1/h25试桩:荷载箱分级荷载按额定荷载6850kn 分成 10 级加载,每级加载值685kn,首级为 1370kn(荷载分级参见表3),荷载箱加载至最大试验荷载第10 级荷载 6850kn,实测上段桩向上位移u 曲线呈缓变型、 lgt 曲线呈平直型,且位移量很小,说明上段桩侧阻力表现良好且尚有余量;下段桩向下位移q s曲线呈缓变型、 s lgt 曲线呈平直型,持力层性状一般。当荷载箱正常加载至最大试验荷载(对应加载值为第10 级荷载6850kn)时,下段桩荷载箱向下位移累计39.52mm,卸载后剩余位移为27.13mm,回弹率 31.35%,而对应的荷载箱向上位移为6.61mm,卸载后剩余位移为 3.55mm,回弹率 46.29%。表 4:测试成果汇总表试桩编号sz1桩号h25上段桩实测极限上托力q( kn )/ 位移( mm)6850/6.61上段桩自重( kn )730上段桩侧土极限摩阻力(kn)7830下段桩(桩端)实测极限承载力q( kn )/6850/39.52位移( mm)单桩竖向抗拨极限承载力(kn )6850备注计算过程如下:根据地质报告,荷载箱上段桩侧阻力修正系数取:g = 0.8试桩 sz1(h25)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为:上段桩侧土极限摩阻力:取对应于第10 级荷载 6850kn 并考虑自重和修正因子后,经计算约为7830kn下段桩(桩端)极限承载力:取对应于第10 级荷载 6850kn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 上段桩侧土极限摩阻力+ 下段桩极限承载力,即为:qu=7830+6850 14680kn六、结论( 1)所测共 1 根试桩,试桩成果如下:sz1 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