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林业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2012作业2.doc_第1页
黑龙江省林业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2012作业2.doc_第2页
黑龙江省林业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2012作业2.doc_第3页
黑龙江省林业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2012作业2.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气象学在林业生产活动的应用有哪些?答:一、培育、经营和管理森林的目的充分发挥森林的三大效益林业工作者主要的住务是培育和管理森林,使林木速生、优质、丰产和永续利用,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好的林、副产品,以发挥森林的巨大经济效益;同时充分发挥森林在维持和改善生态平衡、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地方气候、净化大气、美化环境、抵御水、旱、风、沙等各种自然灾害,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等多方面的巨大生态效益;以及有利于人类健康、休憩、娱乐、旅游等社会福利效益。为了科学地培育和管理好森林,必须掌握森林与外界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规律。二、气象学是科学认识森林与外界环境条件相互关系的重要手段(一)在城市及工矿区园林绿化工作中,要掌握城市气候特点,气象条件与大气污染的关系,以及园林绿化对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的作用。以便合理进行绿化设计、配置好绿地和栽植行道树与环境保护林。(二)在采种工作中,要根据气象及天气条件,预测种实成熟朋、采集期。以便及时组织采种。要依据气象及气候条件,作好种实处理和贮藏工作。(三)在育苗工作中,要根据当地气象及气候条件,灾害性天气预报,采取恰当的耕作、栽培、管理及灾害预防措施,才能培育出高产壮苗。(四)在造林工作中,首先要根据气候条件作好造林区划和规划要调查当地气候和小气候特点和变化规律,在划分立地条件类型的基础上作好造林设计,确定好造林树种、造林季节、整地方式、混交类型和方式以及恰当的造林技术,以便做到适地迈树,保证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井为以后形成稳定高产和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森林打下基础。(五)在营造防护林时要根据当地气候资料,确定主要害风方向,设计好林带走向、配置、宽度和树种。(六)在森林经营工作中,要掌握森林与气候相互作用规律、森林气候的特点,才能确定较好的抚育采伐方式和强度、森林更新方式和主伐方式。(七)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要掌握气象及气候条件与病虫害发生的关系,作好预测预报,并利用适当天气条件进行防治,才能收到较好效果。(八)在护林防火工作中,要依据当地气象资料,确定火险等级,作好森林火险预报,以减少国家和人民财产的损失。(九)在森林采伐后输工作中;要根据天气条件决定采伐季节、木材运输或流送和做好防洪等工作。(十)在林木良种选育工作中,要根据地方气候和小气候的特点选择良种优树、种子园地址和母树林位置以及确定经营管理措施,以保证种实优质高产。在林木引种工作中,要根据气候条件相似性和小气候特点进行工作,确定能否引种,以便扩大优良品种栽培范围或成功地引种外来树种。 总之,林业生产活动与气象和气候条件关系非常密切。气象学对于林学专业的学员具有重要的作用。(2)何谓辐射?如何表示?其单位是什么?什么是太阳辐射?简述为何它在大气中被减弱?哪些主要因素影响其减弱的一般规律?到达地面的辐射主要由哪两部分组成?答:一切物体只要它的温度高于绝对温度零度,都能以电磁波的形式放射能量,这种过程称为辐射。(一)辐射通量(radiation flux)它是指单位时间通过任一表面的辐射能。单位为j/s或w。(二)辐射通量密度(radiation flux density)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单位为wm-2。过去气象学上常用卡平方厘米分-1(calcm2min-1),两者的关系为:1calcm2min-1697.8w/m2太阳辐射:气象上所讨论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其波长范围约在0.15120m之间。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在0.154m;地面和大气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3120m。因此,将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而把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称为长波辐射。为何它在大气中被减弱: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当它通过大气层时,被大气中的各种气体分子和云层选择性地吸收,一部分被气体分子和悬浮的微粒散射,一部分被它们反射,所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显著地减少了。太阳辐射在大气中减弱的一般规律:由于大气的吸收、散射作用以及云层的反射作用,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后被减弱了。太阳辐射在大气中减弱的一般规律遵循贝尔(Beer)定律。SS0Pm其中,S为到达地面的与太阳光垂直面上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S0为太阳常数,m为大气光学质量,P为大气透明系数。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由太阳直接辐射和漫射辐射两部分组成。两者的和称为太阳总辐射,简称总辐射。(3)土壤和空气热量交换方式有哪些?温度周期性变化的特征如何描述?答:土壤和空气的热量交换方式:在土壤和空气中,存在着多种形式的热量过程。除分子热传导、辐射和对流这三种方式外,还存在着平流、乱流和因水的相变而引起的热量转移形式。这些过程对土壤和空气层热状况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温度周期变化特征,通常以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差(即较差)和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出现时间(即位相)来描述。 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 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和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4)地膜覆盖技术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从蒸发的角度,你认为地膜覆盖为何能改善土壤的墒情?答:采用地膜覆盖时,地膜与地面之间形成微小空间,产生温室效应,能减少土壤中热量向大气中扩散,可使表土层的土壤温度提高35,能促进作物根系生长;二是保持土壤水分。进行塑料薄膜地面覆盖后,由于气密性强,因而可以有效地防止土壤水分蒸发掉,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使土壤墒情好;它是土壤水分以气态形式向大气中扩散的现象,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当土壤经过降水、灌溉或下层土壤水分在毛管力作用下,不断升向土表,而使土壤表层水分保持饱和状态,此时土壤蒸发主要发生在地表,蒸发主要受气象因子影响。与同温度水面蒸发相近。减小蒸发的方法:松土切断毛细管。(2)第二阶段:经过第一阶段蒸发,土壤表层变干,蒸发面下降,土壤内部蒸发的水汽通过干土层的孔隙进入大气,此时蒸发速度受水分从土壤下层向上转移速度的限制。减小蒸发的方法:镇压保墒,减少土表孔隙,改变土壤透气性,保持土壤水分。(3)第三阶段:土壤含水量很低,植物开始萎蔫,此时,土壤水分的毛管力作用停止,只能以气态形式从地下通过干土层向大气扩散。此时,蒸发受水汽从下层土壤向表层扩散速度的影响,并由土粒大小和土壤孔隙度决定。减小蒸发的方法:灌溉。 土壤蒸发除受气象因子影响外,还与土壤特性和环境条件有关。为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经常采取如下措施:(1)松土;(2)镇压;(3)灌溉;(4)覆盖塑料地膜;(5)营造农田防护林带(网);(6)采用抑制蒸发剂(喷洒在土壤表面上形成一层均匀膜,阻挡土壤水分进入,抑制蒸发,相对提高土壤湿度)。 (5)你认为森林能否增加降水?阐述你的主要观点?你认为森林为什么能够减少地表径流?答:关于森林能否增加大气垂直降水的问题,近百年来,世界各国许多学者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观测和研究。目前尚未取得一致看法,我认为森林能增加大气的垂直降水。理由如下:(1)林冠层不断向上空蒸散大量水汽,使林区的湿度大于无林地区,为降水提供了条件。(2)林区反射率小,吸收率大,为产生阵性降水提供了热量。 (3)森林的存在使气流被迫抬升,其高度可达几百米、上千米,加强了空气的垂直运动,促进林区湿空气的冷却和凝结。(4)森林使下垫面的粗糙度增大,森林上方乱流交换作用加强,使林木蒸腾的大量水汽迅速输送到上空,促进降水。林内降水量由直接到达林地的降水量、从树叶和大小枝条上滴下的降水量和树干迳流三部分组成。林内降水量在数值上等于林外降水量与林冠截留量之差。 林内降水量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离树干愈远,降水量愈大,在树冠边缘处达到最大,而根际周围由于树干迳流,降水量也比较大。林内降水强度一般小于林外,但林内的降水时间较林外长。在降水期间,林冠层起着调节林内降水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使峰值降低,降水强度减小,降水时间延长,林外降水停止以后,林内还可以得到一部分降水。森林为什么能够减少地表径流:1、林冠使降水强度降低,雨水冲刷地面的力量减弱,因而形成的迳流较弱。2、林地上的死地被物层能吸收大量降水,从而使地表迳流减少。死地被物吸收水分的多少随树种组成而异,一般可达自身重量的40260,而山杨林下的死地被物最大吸水量可达其自身重量的3.16倍,油松林下的则为2.21倍,刺槐林死地被物约1.8倍。枯枝落叶转变为腐殖质以后,吸水量可达其自身重量的24倍。3、森林土壤疏松多孔,腐殖质含量高,水分容易被吸收和渗透下去。4、地表迳流受树干、下木、活地被物的阻挡,流动缓慢,更有利于被土壤吸收和渗透下去,使地表迳流大部分转变为地下迳流。5、春季林内融雪林内较林外晚,且一般比较缓慢,融雪后的雪水容易被土壤吸收和渗透下去,使地表迳流减少。因此,森林的存在可减少地表迳流。(6)简述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特点。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有哪些?答:大陆性气候的特征:日照丰富,气温日、年较差均较大。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出现时间均较早,温度非周期变化很显著,它的春温高于秋温。年降水量集中夏季,冬季则甚干燥,降水变率比较大。海洋性气候的特征:气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