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doc_第1页
浙江省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doc_第2页
浙江省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doc_第3页
浙江省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doc_第4页
浙江省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实施方案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二一四年十二月目 录一、项目基本情况4(一)项目背景4(二)建设依据5(三)工作现状6(四)拟建县级节点情况7二、项目目标和考核指标9(一)总体目标9(二)阶段目标9(三)考核指标10三、项目建设内容11(一)常规监测能力建设12(二)应急监测能力建设15(三)信息处理能力建设16(四)基础数据体系建设17(五)专线传输网络建设18(六)视频会商系统建设19(七)运行环境保障建设19(八)监测技术队伍建设19四、项目组织实施20(一)项目组织设置20(二)任务分工22(三)项目管理制度建设22五、项目实施进度23(一)项目计划安排23(二)项目工作进度表24六、项目经费预算26七、项目监督管理28(一)项目质量监督28(二)资金使用管理29(三)项目进度管理29(四)项目验收29八、附件31(一)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主要设备技术参数31(二)浙江省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视频会商室环境要求36根据财政部、国家海洋局印发的海域使用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9491号)和国家海洋局印发的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总体实施方案,经财政部批准立项,2014年全面启动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项目。为推进浙江省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项目顺利实施,确保项目整体实施效果,编制本方案。一、项目基本情况(一)项目背景浙江省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我国沿海地区扩大开放和海洋经济加快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浙江省港湾、岛屿众多,海岸线曲折,海岸线全长约6715km,其中大陆海岸线为2218km,海岛岸线4497km,海岛3820个,约占全国总数的40%,岸线长度和海岛总数均居全国首位。为建设海洋强省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保持平稳的运行态势,但是,海洋开发活动在迅速实现其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海域开发活动中有相当数量的不规范用海现象发生。近年来,随着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海岛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海洋综合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信息化、透明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海域动态监视监测力量不足,已成为制约海洋综合管理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海域动态监视监测是海域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加强海域动态监视监测能力建设,全面推进系统业务化运行工作,是解决当前海域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也是海洋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远性基础工作。对于深化海洋管理内涵,增强对海洋的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全面开展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将建立健全海域动态监管四级业务体系,切实解决县级海域综合管理力量薄弱的问题,大大提升海洋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管控能力,掌握海洋空间资源现状及变化,分析评估其开发潜力,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供科学依据。(二)建设依据(1)海域使用管理法第五条规定:“国家建立海域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对海域使用状况实施监视、监测”。(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的要求。(3)国务院2013年批准的国家海洋局“三定”方案中明确赋予“实施海域动态监控”的职责。(4)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全面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体系建设,对重点项目用海实行全过程监管”。(5)国务院关于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批复中明确要求:“建立全覆盖、立体化、高精度的海洋综合管控体系”。(6)2006年国家海域局印发的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总体实施方案中要求:“系统建设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重点建设国家、省、市三级,第二阶段为县级”。(7)2014年国家海洋局印发的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项目总体实施方案和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技术指南(三)工作现状浙江省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系统按照国家海洋局有关要求,从2007年开始建设,2009年正式进入业务化运行,经过五年的业务化运行,建立了连接国家、省、市海域动态监管专线网络和视频会商系统,搭建了连接全省5市26个县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专线网络,省、市、县三级海洋主管部门依托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系统开展海域使用权证书统一配号、海域使用统计、用海申请材料审核、围填海计划管理等工作,该系统已经真正成为与行政管理最紧密的业务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海域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浙江省海域动态监管系统自业务化运行以来,有序组织开展海岸线调查、海域使用数据整理入库、海域使用复核调查、区域用海规划、用海项目和疑点疑区等海域使用现状监测监视;同时在海域使用审批技术审核、海域使用管理技术支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省海域管理工作中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支持、辅助决策和监视监测能力。目前海域动态监管体系尚不完整,仅构建了国家、省、市三级体系;监测手段相对薄弱,主要以遥感监测为主,现场监测数据较为缺乏;监测内容较为单一,基本以围填海监测为主,对养殖用海等其它用海类型尚未开展有效监测;监管业务难以深入到海域管理第一线,上下协同、决策会商、应急处置等不能延伸到基层海洋部门;县级海洋部门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难以形成整体的监管合力。(四)拟建县级节点情况浙江省拟在全省32个县(市、区)节点开展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全省拟建县级节点如下表),其中设人民政府的有26个,其余6个为成立了管委会的开发新区。宁波市作为计划单列市,所辖11个县级节点单独建设,不在本项目建设范围内。表1 浙江省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拟建县级节点列表序号所属市县(市、区)1嘉兴市平湖市2海盐县3舟山市嵊泗县4岱山县5普陀区6定海区7舟山群岛新区六横管委会8台州市临海市9温岭市10 三门县11玉环县12路桥区13椒江区14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15温州市乐清市16瑞安市17苍南县18平阳县19洞头县20龙湾区21温州瓯江口新区22宁波市象山县23宁海县24奉化市25北仑区26镇海区27慈溪市28余姚市29鄞州区30杭州湾新区31大榭国家级开发区32梅山保税港区二、项目目标和考核指标(一)总体目标通过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项目实施,在我省沿海(除宁波辖区)21个县区设立县级海域监管机构,将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延伸到县级,全面提升县级海洋管理装备水平,深化县级海域管理机构队伍建设,实现近岸海域立体实时监控、海域专线网络全面覆盖,开展省、市监管中心配套能力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海域管理部门协调联动,构建海域管理信息化、申请审批网络化、工作交流视频化、决策分析智能化的综合业务体系。将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打造成海域综合管理的千里眼、顺风耳、大智库,提高海域动态监控、分析预警和综合管理能力。切实解决县级海域综合管理力量薄弱的问题,提升海洋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管控能力,促进海洋开发的合理有序、海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二)阶段目标项目建设期为2014年12月至2016年10月,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项目拟分为两个阶段实施。1第一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完成县级海域动态监管机构和人员建设;完成县级海域动态监管办公用房改造、机房及专线网络改造;完成视频会商系统建设;完成通信传输设备、常规监测设备、应急监测设备、信息处理设备的采购,初步具备一定的数据采集能力、通讯传输能力、技术支撑能力。2第二阶段(2016年1月-2016年10月)完成全部设备的采购、现场安装、技术调试、系统集成、基础数据体系建设;完成整体项目验收和固定资产登记管理;推动系统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建立市、县联动海域核查与信息反馈机制;完成技术人员配备和培训,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业务化运行。(三)考核指标全省21个县级节点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完成相关能力建设,省、市级监管中心,根据业务需要完成配套能力升级,具体考核指标如下:表2 浙江省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考核表序号考核内容考核要求1机构建设独立或挂靠形式成立机构2项目组织成立项目领导小组3办公形式独立或与海域管理部门合署办公4办公场所达到20平米以上5专业技术人员配备2-3名专业技术人员6视频会议可召开国家、省、市、县四级视频会议7网络建设国家、省、市、县四级专网互通,连接到海域管理部门桌面。8远程视频监控站位至少建设完成1个视频监控站位,国家、省、市、县可调用。9监测车辆应配备监测车辆的节点,要完成车辆改装,实现视频采集、无线传输等功能。10基础数据体系基础数据采集、整理、入库11相关业务设备性能指标不低于国家要求三、项目建设内容县级海域动态监管中心是国家海域动态监管业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有系统的拓展和延伸。在建设过程中要遵循统一设计、统一政策、统一管理、统一设备、统一软件、统一运行的原则,以保持系统的专业性、稳定性和完整性。县级海域动态监管业务机构,统一命名为“县(市、区)国家海域动态监管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申请独立的业务机构或挂靠县级海洋管理部门直属事业单位;条件不成熟的可与县海域科(股)合署办公,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其建设内容包括:(一)常规监测能力建设常规监测能力建设是为满足海域空间资源监测、海域使用现状监测、海籍调查、海域使用疑点疑区现场核查等需要,浙江省将通过国家统招分签方式,为所有县级节点配置RTK测量系统、便携式定位系统、远程视频监控、数据采集终端系统等设备;各县级节点根据建设需求,采购配置全站仪、水准仪、手持对讲机、全景信息采集系统、可定位照相机、摄像机、摄录望远镜等设备。1现场测量能力建设当前浙江省已建立卫星导航连续运行基准站综合服务系统(ZJCORS),基本覆盖浙江省沿海海域,其中,国家级GNSS基准站13座、省级GNSS基准站19座、市级GNSS基准站54座,共计86座GNSS基准站。ZJCORS提供的RTK实时定位服务,水平精度为3cm,高程精度为5cm。覆盖范围和精度都可以满足海域动态监视监测需要,沿海各县可使用RTK测量系统便捷测量,完成海域空间资源监测、海域使用现状监测、海籍调查、海域使用疑点疑区现场核查等工作。ZJCORS沿海GNSS基准站点分布图2远程视频监控能力建设浙江省从海域使用现状的实际出发,重点对区域用海规划、重点用海项目、海岛开发与利用开展远程视频监控工作,在充分考虑各县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整体布局,拟新布设21个远程视频监控站位,对重点海域进行24小时监控,随时掌握海域状况,并建设浙江省视频监控集成平台,满足国家、省、市、县四级海洋管理部门视频监控需要。具体监控布设位置情况如下表:表3 浙江省拟新增远程视频监控布设位置序号所属市县(市、区)视频布设位置描述1嘉兴市平湖市灯光山南侧林场内 2海盐县海盐经济开发区郑家埭村外侧海堤上(跨海大桥附近)3舟山市嵊泗县嵊泗县西部小洋山北侧4岱山县岱山县衢山镇鼠浪湖岛5普陀区朱家尖西南涂高涂围垦区6定海区金塘北部围垦区域(沥港渔港码头附近)7舟山群岛新区六横区六横管委会重点用海区域附近8台州市临海市临海市头门岛西北侧山顶9温岭市温岭市石塘中心渔港横屿10三门县洋士涂重点用海区域附近11玉环县大麦屿街道连屿村华能电厂灰库项目附近12路桥区黄礁涂高涂围垦养殖用海区13椒江区椒江二桥附近 14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办公楼附近15温州市乐清市乐海围垦堤坝上16瑞安市丁山二期东堤最北端 17苍南县龙港镇巴曹社区琵琶山闸门管理办公楼附近18平阳县鳌江镇西湾社区四沙村杨屿山19洞头县洞头县三盘大桥三盘侧公交车站附近20龙湾区龙湾二期围垦内侧堤塘中部 21温州瓯江口新区浅滩一期南围堤浙江省远程视频监控布设位置图(二)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是为满足海域使用应急监测、应急通信、应急指挥等需要而配备相关设备。根据浙江省海岸线长、海岛多、部分地区地面监视监测难度大等现状,我省亟需丰富海域动态监测能力,建立迅速、高效的监视监测手段,重点开展应急监测指挥车、无人机监测能力建设,探索开展应急监测指挥船建设,基本形成陆、空监测为主,海上监测为辅的全方位应急监测体系:1应急监测指挥车建设:通过省局统招分签采购方式,共配备23辆海域动态监控特种用车,配置车载视频采集系统、移动数据传输系统、车载视频会议系统等设备,满足近岸海域应急监测需求。2应急监测指挥船建设:利用已有海域执法监测船,为海域执法监测船配备船载视频采集系统、移动数据传输系统、船载视频会议系统等设备,建立海上应急监测指挥能力。3无人机监测能力建设:配置日常作业无人机、连续作业无人机等装备,构建无人机应急监测集成管理系统,建设无人机应急保障基地,形成8-10人的内外业应急作业团队。(三)信息处理能力建设信息处理能力建设是为满足监测数据处理、制图、监视监测成果编制、海域使用权证书统一配号、证书打印、扫描、上传等日常办公的需要,所有县级节点需要配备相关设备。主要包括:通过国家统招分签方式,所有县级节点配置县级海域动态监管业务应用软件、通用地理信息处理软件;各县级节点根据建设需求,自主采购配置图形工作站、便携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四)基础数据体系建设基础数据体系建设是为满足海域使用行政审批、辅助决策、专题评价成果制作等需要,省、市、县各级节点开展数据收集整理入库工作。浙江省为满足海洋管理需要,已对部分海洋空间资源信息开展资料收集、整理和分类工作,已初步搭建数据库,并已入库部分数据。为满足本项目基础数据体系建设和海洋空间资源监管的需要,浙江省将对汇交、采集、更新、积累的各类海洋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分析和挖掘,建立一个集中管理、安全规范、充分共享、全面服务的浙江省海洋空间核心数据库,搭建综合监管平台,全面掌握海域管理数据和海洋空间资源监测信息,充分发挥海域动态监视监测数据的决策支持能力。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根据国家基础数据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及相关标准要求,各级节点开展海域使用权属数据、公共用海数据、海域资源环境基础数据、海岸带调查数据、海岛调查数据等的收集整理入库工作,以及浙江省海洋空间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五)专线传输网络建设专线传输网络建设是为满足海域专网数据传输与网络信息安全,实现所有县级节点专网安全接入和专网无线信号近岸海域有效覆盖需要而配备相关设备。目前浙江沿海各县(市、区)海洋管理部门均已接入海域动态监管专线,但尚未配备网络相关管理设备。此次项目通过国家统招分签方式,为所有县级节点配置网络交换机、线路加密设备、下一代防火墙、网络终端准入、病毒防护软件、视频监控现场端无线通信基站等网络设备,保障县级专网安全,实现近岸海域专网无线接入。(六)视频会商系统建设视频会商系统建设是为满足国家、省、市、县四级远程视频会商的需求而配备相关设备。为保障视频会商效果,确保国家、省、市、县四级视频会商系统稳定,我省为21个县级节点建立视频会商系统,省、市级节点对原有视频会商系统进行设备升级、补充和环境改造。主要包括:通过国家统招分签方式,21个县级节点配置视频会议终端、4个市级节点配置视频会议多点处理MCU、省级节点配置视频会议多点处理MCU和视频会议终端;各县级节点根据建设需求,开展视频显示系统、音频输出系统、视频会商室改造等建设。(七)运行环境保障建设运行保障环境建设是为确保县级系统建设能够与现有国家、省、市系统的有机衔接,省、市各节点在已有设备基础上,开展监视监测、网络通信、视频会商等设备的补充、升级与集成;县级节点负责机房运行环境的保障建设。(八)监测技术队伍建设各县级海洋部门可通过公开招考、内部调剂、社会聘任等形式配备2-3名专业技术人员(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工程、计算机等专业),定期接受上级部门组织的业务技术培训,取得国家海洋局相关培训证书,鼓励有条件的县级节点申请海洋测绘资质。四、项目组织实施(一)项目组织设置浙江省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项目由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统一组织实施,省级建设内容由省海洋技术中心具体承担。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成立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和技术指导组。1、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审定项目实施方案,决定项目实施重要事项,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验收。组长:张明副组长:傅舒、顾子江、谢寿华、沈建全、陈海鹏、汪维权、刘志刚成员:吴祥明、周华成、陈洲杰、吴海、江于忠、胡昱阳、高元森、张钊2、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编制项目总体方案,开展相关调研,负责项目实施进度管理,组织开展县级具体实施方案的评审,指导各地项目的具体实施。协助领导小组开展项目的组织管理、监督检查和总体验收。主任:傅舒副主任:顾子江、谢寿华、吴祥明、周华成、吴海、胡昱阳、张钊成员:蒋婵娟、朱杰胄、陈伟刚、牟安荣、鲍平勇及各沿海县级海洋部门海洋科负责人项目管理办公室从省、市监管中心和县级海洋部门抽调10名专职技术人员,组成项目工作组,承担项目办公室日常工作。3、项目技术指导组由省、市海域动态监管中心领导、技术人员组成项目技术指导组,指导项目实施。组长:谢寿华副组长:周华成、孙平华、胡昱阳、张钊成员:蒋婵娟、张则飞、朱杰胄、陈伟刚、牟安荣、鲍平勇各市海洋主管部门按照项目实施要求成立以分管局长为组长、海域处长和监管中心主任为副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县级海域监管能力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报省海洋与渔业局备案。各县海洋主管部门按照项目实施要求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本县项目的具体实施,报省、市海洋主管部门备案。3个新区管委会按照项目实施要求成立以管委会副主任为组长、海洋管理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本节点项目的具体实施,报省、市海洋主管部门备案。(二)任务分工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是项目建设的责任主体,负责编制本省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审核所辖市、县级实施方案,协助开展统招设备的分签工作,组织开展应急监测等设备的统一招标采购,督导各县级节点场地、人员及管理体制建设的落实,开展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市级海洋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本级项目具体实施方案,负责本级升级改造设备的购置,协助开展国家统招设备的各县节点分签工作,组织本辖区各县级节点开展项目的具体实施,指导各节点开展场地、人员及管理体制建设。县级海洋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本县项目实施方案,负责业务设备的购置,负责上级部门统招设备的合同签订和安装调试,开展场地、人员及管理体制建设和基础数据体系建设。3个新区管委会负责编制本节点项目实施方案,负责业务设备的购置,负责上级部门统招设备的合同签订和安装调试,开展场地、人员及管理体制建设和基础数据体系建设。(三)项目管理制度建设建立领导小组、技术小组的联席会议制度和定期交流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在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期间,应遵循国家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项目管理办法、项目经费管理办法、项目检查验收办法等管理制度,以及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技术指南、基础数据体系建设技术标准、监测数据采集与传输标准、数据入库标准、县级海域动态监测业务流程、项目文档管理等标准规范,保障项目建设顺利实施。五、项目实施进度(一)项目计划安排项目建设期为2014年12月至2016年10月,完成县级海域动态监管体系建设,初步实现县级业务化运行。项目进度安排主要包括:组织部署,各县实施方案制定,机房、办公用房改造,设备采购、安装、培训,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和项目验收:第一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12月)主要任务:1、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编制浙江省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实施方案,并报国家海洋局审批。2、县级海洋主管部门组织成立县级国家海域动态监管中心,配备规定数量的技术人员。3、所有县级节点完成办公场所和视频会商室改造,连通专线传输网络。4、完成省、市、县所有节点基本配置设备和应急监测设备的采购,开展基本软件研发和系统集成。5、省、市、县所有节点开展项目建设中期自查,编制中期自查报告报省局,由省局统一组织检查,并将检查结果报国家海洋局。第二阶段(2016年1月-2016年10月)主要任务:1、完成全部设备采购、安装、调试、固定资产入库,完成海洋空间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和三维GIS系统建设。2、完成基础数据体系建设和海域动态监管业务软件部署运行。3、按照国家海洋局制定的验收管理办法,省级海洋主管部门进行自验收,并向国家海洋局上报自验收材料。4、配合国家海洋局完成项目总体验收。5、成立运行工作组,建立运行管理制度,全面实现业务化运行。各市、县应细化项目进度安排,制定和落实项目实施工作计划,确保项目按进度实施,并于每个季度初5个工作日内向项目管理办公室报送项目实施进展报告。(二)项目工作进度表浙江省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项目建设期为两年,从2014年12月开始实施,2016年10月底完成验收,具体安排如下:(1)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省局成立领导小组,并部署各县级节点成立工作组和开展项目机构落实工作;(2)2015年1月至2015年2月,各县级节点制定该县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并报省海洋与渔业局;(3)2015年3月至2015年12月,各县级节点完成机房改造、视频会商室装修改造、办公用房改造等;(4)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各县级节点完成专级网络、视频会商系统、外业监测设备、内业处理设备、应急监测设备及无人机监测设备的采购、安装和培训;(5)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开展基础数据收集、整理、入库工作,完成海洋空间资源基础数据集成管理平台建设方案编制、采购、开发、调试并投入运行。(6)2016年6月至2016年10月,各县级节点编制项目建设总结材料与自查,接受省海洋与渔业局预验收以及国家海洋局最终验收。表4 进度总体安排表序号项目建设内容2014年2015年2016年12月1月2月3-12月1-5月6-10月1组织部署2各县实施方案制定3机房、办公用房改造4设备采购、安装、培训5系统研发6项目验收六、项目经费预算浙江省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项目总经费为8505万元,本项目主要计划在21个县(市、区)开展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部分经费用于省级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和市级节点原有设备的更新与补充购置。各级支付经费分别为:县级支付5265万元,市级支付660万元,省级支付2580万元(详见表5)。本项目采取统招分签和自行采购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其中,国家统招预算经费2710万元,省统招预算经费4290万元,4个市级节点采购预算经费共200万元,21个县级节点预算经费共1305万元(详见下表6)。表5 浙江省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经费支付表级别建设内容单价(万元)数量总预算(万元)县级18县级节点能力建设2651852653个新区管委会能力建设1653市级4市海域监管能力升级与项目集成1654660省级省级海域监管能力升级及项目集成监管258012580经费合计8505表6 浙江省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一览表配置形式类别建设内容数量经费(万元)国家统招常规监测设备RTK测量系统(1+1)212710便携式定位系统21远程视频监控21数据采集终端系统42信息处理设备县级海域动态监管业务软件21通用地理信息处理软件21专线传输网络网络交换机21下一代防火墙21线路加密设备21病毒防护42专线终端准入42无线通信基站21视频会议系统视频会议终端22视频会议多点处理MCU5省统招应急监测车设备国家海域动态监控指挥车234290全景信息采集系统1车载视频会议系统23车载移动数据传输系统23车载视频采集系统23通用监视监测分系统集成1卫星通信保障分系统集成1车辆改装费23无人机监测能力建设飞行跑道、无人机库房等基地建设1长航时无人机1中长航时无人机1固定翼无人机3旋翼无人机1无人机数据处理软件1无人机遥感集成管理系统1应急监测船设备船载视频会议系统1船载移动数据传输系统1船载视频采集系统1业务平台能力建设三维GIS系统研发1空间资源综合监管平台研发1远程视频监控集成平台1地理信息系统商用软件1视频会议系统设备补充升级和会议室、机房环境保障1项目保障项目监理、第三方测评、项目组织协调1市采购运行保障环境视频会商室及机房改造4200基础数据体系海域环境信息、海域利用现状信息收集、整理4县采购常规监测设备全站仪211305水准仪21可定位数码相机21手持对讲机42摄像机21摄录望远镜21信息处理设备图形工作站42便携式计算机42激光打印机21复印扫描一体机21基础数据体系海域环境信息、海域利用现状信息收集、整理21专线传输网络2年专线网络租赁21视频会议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21音频输出系统21运行保障环境会商室、机房、办公环境的保障21总计8505具体建设参数详见附件。七、项目监督管理(一)项目质量监督设立浙江省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县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负责项目前期论证、产品选型、设备验收、数据质量控制等工作,定期开展项目监督检查,是项目质量监督的组织保证。在建设阶段和运行阶段采取严格的措施,确保县级能力建设质量。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由省海洋与渔业局统一组织,县级海洋主管部门具体实施,保证项目的质量。聘请相关技术专家,负责项目前期论证、产品选型、设备验收、数据质量控制等工作,促进项目建设正常开展,提高项目建设质量。项目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有关质量管理规定,设备采购、系统集成、项目监理等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二)资金使用管理资金的使用应严格按照海域使用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执行,涉及政府采购的,按照政府采购法及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执行。资金纳入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单独设立账目。项目领导小组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资金规范使用,做到专款专用。建设完成接受国家海洋局的验收和财务审计。(三)项目进度管理项目由省级海洋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实施,制定项目建设进度表,各节点同时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进度安排,各级领导小组定期对项目进行检查监督,保证项目按照进度安排推进。各级节点严格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建设,并建立月报制度,每月向省海洋与渔业局报告项目进展情况。(四)项目验收项目验收分为项目预验收和验收两部分。项目预验收安排在2016年7-8月份,由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验收;项目的最终验收由国家海洋局海域综合管理司统一组织。各级节点编制项目建设总结,接受国家海洋局项目验收和财务审计。八、附件 (一)县级海域动态监管能力建设主要设备技术参数序号设备名称技术参数1RTK测量系统(1+1)1、1个基站+1个参考站;2、静态测量精度不低于以下指标:平面精度(2.5+0.510-6D)mm,高程精度(5+0.510-6D)mm;实时动态RTK精度:水平精度(10+110-6D)mm,垂直精度(20+110-6D)mm;单机定位精度1.5m;码差分定位精度0.45m;初始化时间5s;初始化可靠度99.99%;3、通信方式:电台、GPRS/CDMA、CORS;4、接收卫星:支持北斗、GPS、GLONASS三种模式。2便携式定位系统卫星系统:GPS,北斗,SBAS;GNSS精度(改正精度)实时:75cm+1ppm;连续工作时间:不少于8小时。3远程视频监控1、高清透雾摄像系统:支持全天候监测、光学透雾;摄像机分辨率不低于1280*960;放大倍数不低于32倍;2、云台与护罩:采用耐腐蚀合金,不锈钢紧固件,具备耐盐性能;云台回转水平范围不少于350;3、高清录像机:输出分辨率最高均可达1920x1080,支持8个SATA接口;双千兆网卡,支持双网络IP设定等。4数据采集终端系统硬件参数:主频不低于1G、内存不少于1G、存储不少于16G、7寸屏幕(分辨率不低于1920*1200);支持电信3G模块; Android4.0及以上操作系统;单点定位精度优于5米;防水、防摔、防尘。软件功能:位置信息采集、用海信息录入、监测信息录入与上传、地图定位与显示、监测任务下载等。5县级海域动态监管业务软件在国家基本系统软件基础上定制开发适用于县级海洋部门的海域管理业务软件和基于卫星、航空遥感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协同的自动化监测业务软件。6通用地理信息处理软件基本功能:地图浏览、图层管理、空间属性查询、统计、报表、地图符号化以及制图打印功能。数据编辑:提供数据编辑工具、支持多用户并发编辑访问。拓扑编辑:支持拓扑关系维护管理,提供拓扑错误改正及编辑工具,支持点点、点线、点面、线面、线线、面面拓扑规则。空间分析:提供空间叠加分析,临近分析,数据管理工具,数据转换工具、空间统计工具、线性参考工具、地理编码工具等。7网络交换机交换容量256Gbps; 转发性能66Mpps;端口同时满足:不少于24个10/100/1000BASE-T端口,不少于4个1000Base-X SFP端口(非复用);支持IP路由。8下一代防火墙1U标准机架式设备,不少于4个10/100/1000 Base-T千兆电口和2个SFP光纤接口;整机吞吐量3Gbps;七层吞吐量500Mbps;开启IPS,WAF,病毒防护功能。9线路加密设备IPSec VPN加密速度75Mbps IPSec VPN隧道数3000IPSec VPN并发客户端数3000,网络接 口4个千兆电口,内置硬盘250G。10病毒防护支持中央集中式管理,支持基于Web的管理方式,集中管理所有终端安全防护组件;具备跨广域,跨子网并支持VPN的MMC管理。11专线终端准入提供802.1x、Portal、VPN等多种认证方式,提供基于角色/身份的权限和安全控制。12无线通信基站支持4G通信技术、采用TDD技术,频谱(1.4M/3M/5M/10M/ 20MHz)可灵活配置,提供宽带无线传输,同时支持宽带数据传输和集群调度;提供无线空口、端到端的语音、数据加密;支持QOS控制,支持组网需求。13视频会议终端与国家MCU为同一品牌;通信协议符合ITU的H.323以及IETF的SIP标准;会议速率64Kbps6Mbps之间动态可调;终端具备1个10M/100M/1000M 网络接口;视频终端至少具备2路高清视频输入接口,支持YPrPb、HD-SDI、DVI、HDMI或VGA。14国家海域动态监控指挥车国产5门7座SUV及以上;排量2.4L及以上。15全景信息采集系统单个相机像素不小于200万像素,全景影像拼接后分辨率1200万像素;有效视场角360*270,影像自动拼接率100% ;采用的GNSS设备传感器具备双天线,通道数不小于220通道接收能力,拥有惯性导航系统;扫描测程不小于250米;激光激光扫描频率不小于40HZ。16车、船载视频会议系统满足国家视频会议要求,通信协议符合ITU的H.323以及IETF的SIP标准;会议速率64Kbps6Mbps之间动态可调;视频终端至少具备高清视频输入接口,支持YPrPb、HD-SDI、DVI、HDMI或VGA。17车载移动数据传输系统通信设备通过多卡绑定(最多可扩展4张网卡),可将无线传输带宽拓展至少不低于2Mbps。设备可接入海域专网,保障移动监测平台与指挥中心之间的实时数据传输。同时,设备充分考虑4G网络普及性,具备4G网络扩展能力。18车、船载视频采集系统云台能够实现360旋转,确保高清摄像机的全方位观测能力;高清摄像机视频图像分辨率可达19201080,配备长焦镜头;视频采集卡能够完成高清视频的数字信号转换。19船载移动数据传输系统必须有动中通卫星通讯系统能将数据传输至卫星通信主站,并实现与国家海洋局海域动态专网的连接,内置GPS;设备可通过多卡绑定(最多可扩展4张网卡),可将无线传输带宽拓展至少不低于2Mbps;设备可接入海域专网,保障移动监测平台与指挥中心之间的实时数据传输;同时,设备充分考虑4G网络普及性,具备4G网络扩展能力。20通用监视监测分系统集成通用监视监测分系统用于完成无人机、载荷通用测控、视频显示、数据处理和存储功能,同时搭建车内网络通信系统,并完成视频会议、3G通信等通信保障功能。21卫星通信保障分系统集成必须有静中通卫星通讯系统应能将数据传输至卫星通信主站,并实现与国家海洋局海域动态专网的连接。22车辆改装费需进行车顶打磨、防雨防水处理;车顶护栏采用优质不锈钢制材,焊接处喷有金属漆,做到防潮防锈;地板含层压板、防静电石塑地板、防滑不锈钢地板。23飞行跑道、无人机库房等基地建设确保飞机起飞、降落和安全停放。跑道长度80米以上,库房面积50平方米以上。24长航时无人机可满足领海区域航飞和多传感器工作,但起降要求高,需小型机场。机体材质高轻度碳纤维复合;最大航高7500米;巡航速度150km/h;续航时间16h。25中长航时无人机可满足领海区域航飞。机体材质碳纤维;最大航高5000米;巡航速度90km/h;续航时间10h。26固定翼无人机可满足近岸及内水区域的航摄任务。机体材质碳纤维或玻璃钢;最大航高3000米;巡航速度90km/h;续航时间4h。27旋翼无人机主要用于定点航拍及视频拍摄; 机体材质碳纤维或铝合金;最大航高3500米;巡航速度60km/h;续航时间1h。28无人机数据处理软件实现无人机监测时数据的实时显示、处理。29无人机遥感集成管理系统实现无人机数据、历史遥感数据的集成管理。30三维GIS系统支持数据软件服务应用四位一体的完整三维地理信息服务,提供真三维一体化及海量地理信息数据的共享、发布、浏览、编辑、分析、搜索等完整服务,实现海量三维模型数据服务、空间分析、实时光照分析、快速地理信息编辑、检索等关键功能。 31空间资源综合监管平台依据数据集成体系标准规范,建设空间资源核心数据库,整合现有各个子系统数据库,完成数据信息采集、入库,建立数据信息管理子系统,实现系统数据判别和管理,建成空间资源信息展示、应用、服务、管理综合性平台。32远程视频监控集成平台将远程视频监控站位集成、监控,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实时调用。33地理信息系统商用软件可作为系统开发基础软件,实现与现有系统的无缝对接。34视频会议多点处理MCU支持从QCIF到1080p 60,包括中间分辨率(SIF、CIF、SD、WSD和HD 720P);H.263、H.263+、H.264 、H.264 High Profile、SVC;支持 16:9 及4:3 宽高比;H.239 / BFCP内容共享分辨率:VGA、SVGA、XGA、SXGA、720p、1080p。35音频输出系统8路平衡音频输入、8路平衡音频输出;具有AFC全新自动反馈消除功能;具有ANC自动噪声消除,根据环境的声场变化自动进行噪声消除;具有AutoMixer自动混音功能;可以任意设置每路的分频点; 可以自动计算会场延时时间,满足大环境8声道扩声环境的要求。36会议室、机房环境保障音箱:频率范围:43Hz-20KHz;承受功率:低频55W/高频35W;根据会议室面积大小可配置音箱数量,建议2、4、6、8只。麦克:数量:3只以上;较宽的动态范围和频率响应可以在整个音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