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公司部分车间拆除场地土壤治理与地下水修复工程项目实施方案_第1页
化工公司部分车间拆除场地土壤治理与地下水修复工程项目实施方案_第2页
化工公司部分车间拆除场地土壤治理与地下水修复工程项目实施方案_第3页
化工公司部分车间拆除场地土壤治理与地下水修复工程项目实施方案_第4页
化工公司部分车间拆除场地土壤治理与地下水修复工程项目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化工有限公司 部分车间拆除及场地土壤治理与地下水修复工程项目实施方案 目 录第1章 总论11.1 项目名称11.2 项目性质11.3 执行单位11.4 编制依据11.4.1 政策法规11.4.2 标准和规范11.4.3 相关文件21.4.4 参考资料31.5 编制原则31.6 建设内容与规模41.7 项目概况41.7.1 工程建设内容51.7.2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5第2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72.1 铬的危害性72.1.1 对人体的危害72.1.2 对动植物的伤害82.1.3 碱性危害82.2 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企业概况8第3章 项目选址123.1 建设地点选址123.2 拟选场址条件123.2.1 地理位置123.2.2 气候气象123.2.3 地形地貌133.2.4 水资源133.3 建设条件143.3.1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143.3.2 交通运输条件143.3.3 公用设施及其它可供依托的社会条件143.3.4 防洪、防潮、排涝设施条件153.3.5 环境保护条件153.3.6 法律支持条件163.3.7 征地、拆迁、移民安置条件163.3.8 施工条件163.3.9 消防条件163.4 场址评价16第4章 方案比选174.1 铬的存在形态174.1.1 水溶态174.1.2 酸溶态174.1.3 稳定态174.1.4 结晶态184.1.5 残余态184.2 现有工艺技术概况184.2.1 含铬土壤湿法解毒与修复184.2.2 含铬土壤湿法解毒与处置184.2.3 生物降解法184.2.4 植物修复技术19第5章 技术方案、工程方案和设备方案205.1 技术方案205.1.1 铬污染土壤治理有关技术方案205.1.2 铬污染地下水处理技术方案225.1.3 本项目技术方案245.2 工程方案265.3 设备方案30第6章 主要原辅材料、燃料供应326.1 原料、辅助材料供应326.2 燃料、动力供应32第7章 总图、运输与公用工程337.1 总图布置337.1.1 总图布置的要求337.1.2 总平面布置337.1.3 绿化347.1.4 总图技术经济指标347.2 工厂运输357.2.1 运输量357.2.2 运输方式357.2.3 厂内运输357.3 公用辅助工程357.3.1 供配电357.3.2 给排水363、用水量374、排水377.3.3 贮运设施及机械化运输372、成品贮运方案377.3.4 其他公用辅助工程的说明38第8章 节能措施398.1 编制依据398.2 节能措施398.2.1 原材料资源的节约398.2.2 采用的节能措施39第9章 招投标管理40第10章 环境影响评价4110.1 环境现状4110.1.1 厂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4110.1.2 老厂的污染物排放及环境现状4110.2 执行标准4110.3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的分析和治理4210.3.1粉尘污染及治理措施422、粉尘治理措施4310.3.2噪声污染及治理措施4310.3.3污水处理措施4410.3.4铬污染土壤及固体废物的厂内安全运输措施4410.3.5绿化4410.3.6环境影响分析4410.3.7环境保护投资概算4510.3 环保监测和管理45第11章 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4611.1 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4611.1.1 设计依据和标准4611.1.2 生产过程中职业危害分析及防护措施4711.1.3 劳动安全措施4811.1.4 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4911.2 消防4911.2.1 设计标准规范4911.2.2 消防环境现状5011.2.3 生产过程中火灾危险类别5011.2.4 消防设施和措施502、通风降温50第12章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制5112.1 组织机构5112.2 生产班制和定员5112.2.1 工作制度5112.2.2 职工人数5112.3 职工来源和培训52第13章 项目实施进度5313.1 建设周期5313.2 实施进度53第14章 总投入估算5514.1 投资估算的依据和说明5514.2 投资估算5514.2.1 建设期贷款利息5614.2.3总运行费用的估算5614.3 资金筹措57第15章 财务评价58第16章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9第17章 结论和建议6017.1 结论6017.2 建议60附图附图1地理位置图附图2周边关系图附图3平面布置图第1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部分车间拆除及场地土壤治理与地下水修复工程项目1.2 项目性质属环保治理项目,本项目依托原有的污染治理系统,对部分拆除车间和污染土壤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修复地下水。为污染治理项目。1.3 实施单位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1.4 编制依据1.4.1 政策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修订;(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5;(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4;(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0;(6)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01;(7)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1.4.2 标准和规范(1)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1996);(2)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急性毒性初筛(GB5085.2-1996);(3)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腐蚀性鉴别(GB5085.1-1996);(4)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5)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 (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l6297-1996);(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8)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l2348-1990);(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10)建筑施工厂界噪声标准(GB2523-1990);(1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1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14)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95);(1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16)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17)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及验收规范(GB50243-2002);(18)车间空气中粉尘卫生标准(GB10328-89GB10333-89);(19)工业企业内运输安全规程(GB4387-84);(20)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2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50019-2003);(22)其它相关现行法律、法规和标准。1.4.3 相关文件(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改环资200473号关于印发资源综合利用目录(2003年修订)的通知;(2)青海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3)关于补充完善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备选项目材料的通知环生函(2014)32号(4)关于报送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备选项目材料的通知青环发(2014) 295号 1.4.4 参考资料(1) 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场地与地下水修复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清华大学环境影响评价室 2012年1月(2)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场地与地下水修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北京国环清华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1年9月(3)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80000m2土壤污染区及地下水生产厂区勘察报告,青海岩土工程勘察咨询公司 编号:281117(4)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评估中心编写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范例,中国电力出版社;(5)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化工投资项目经济评价参数(2000年版);(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铬渣污染综合整治方案;(7)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弃物研究所铬渣污染治理的政策建议;1.5 编制原则(1)在贯彻执行青海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的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根据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场地污染土和受污染地下水的分布情况统筹规划。按照国家环保政策和相关技术规范指导意见,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采用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在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本项目污染土壤治理和地下水修复技术、环保、安全和经济的可行性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地分析论证,为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和承办单位决策提供可靠依据。(2)本项目是一个环境治理项目,对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治理坚持以无害化为主、综合利用为辅的原则,遵循我国危险废物处理政策,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规和技术标准,确保对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进行安全处置,保护区域环境,防止二次污染。(3)针对目前国内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治理技术方案和现状,结合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本着切实可行、工艺成熟可靠、技术先进的原则进行。本项目经多方案比较,选择并采用国内领先且成熟先进的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酸溶湿法解毒技术,设备和材料立足于国内,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切合实际。(4)充分利用现有的解毒生产线及厂址现有的供水、供电、道路等公用工程和辅助工程设施,以降低项目投资。(5)充分考虑物流、人流、车流通畅,注重布置上的合理性和整体性,确保消防安全距离。(6)突出环保意识,防止二次污染,充分重视消防、劳动保护和安全卫生等方面的要求,切实做到环保设施和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提高环境卫生质量,保障工人劳动安全,减少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7)尽可能缩短建设周期,合理估计风险,最大限度降低风险。(8)贯彻合理利用和节约能源的原则,优化设计方案,采取可行的节能措施,尽力做到节能降耗,以降低运营成本,减轻政府和企业的负担。(9)在考虑国家及地方利益的前提下,把对人民负责和对国家负责统一起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人民利益摆在首位,实事求是、客观、合理地评价社会效益。 1.6 建设内容与规模本项目研究实施范围为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二车间、红矾钾车间、铬酸酐车间、铬粉车间及所属范围内的辅助车间建筑的拆除、根据受污染情况的分类堆放、设备表面污染物的清理、受污损建筑垃圾及土壤和地下水的综合治理工程,主要包括前期工程、车间拆除、场地建筑铬污染物及土壤和地下水解毒、受污损设备表面的清理、解毒后渣土进行综合利用及付家寨填埋场进行填埋等。前期工程建设主要有拆除部分重污染车间防止污染扩散工程建设和建设场地清理等。本项目计划于2015年4月开始进行防止污染扩散工程建设,在地上修建导水沟及地下封闭墙,将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防止对外扩散。2015年5月至12月的8个月时间内完成拆除项目部分车间、项目场地分类及清理工作。建筑铬污染物通过重度、轻度污染程度分类后,轻度铬污染建筑物用药剂溶液洗涤解毒,重度铬污染建筑物经过破碎后暂存在铬渣中转场待处置。原有450吨/天解毒装置计划于2016年1月开始检修维护,同时填平补齐相关设备设施,待技改工作完成后投入运行,同年8月进行土壤开挖、钻井、土壤及地下水原位修复治理工程,2017年12月前完成全部有毒铬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解毒工作。1.7 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部分车间拆除及场地土壤治理与地下水修复工程项目2、项目单位: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3、项目地点:西宁市城东区八一东路5号4、企业法人代表: 史建斌5、项目负责人: 张生宝 1.7.1 工程建设内容建设防止铬污染扩散设施防风:对铬污染土壤堆铺盖防水材料,并设置增湿喷淋装置;防雨:在铬污染区域周围设置导水沟,用于收集被铬污染的雨水等地表水。收集水可直接用作铬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解毒工艺用水,多余部分与工艺废水一并进入水处理装置,经含铬废水治理后达标排放。地下水截留工作:在厂区上游开挖一条沿围墙的长度方向宽1m,深度4m的基槽,里面灌制防渗混凝土,以此截断自厂区外围地下水的流入并引导其沿混凝土围堰由西向东流出厂区进入小峡冲沟,减少治理区域的地下水量和水位。改造和维修铬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解毒装置:包括解毒厂房、解毒生产线、水处理装置,以及配套设施等。改造和维修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包括厂区供排水、供电及照明、道路、运输车辆、办公及生活楼、仓库等。改造和维修铬污染土壤堆存场地及辅助设施:包括防渗系统、围墙、浸出液收集系统等。1.7.2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 表11。(需要处理的建筑物的量) 表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序号项目名称单位数量备注一数量总土壤量万吨9.495.55万 m31重度污染万吨4.182.46 万m32中度污染万吨0.900.53万 m33轻度污染万吨4.352.56万 m34地下水万m31.66分两年,0.83万m3/年二处置规模1污染土壤吨/a450包括重度和中度污染土3地下水m3/a3004处置后污染土壤临时堆存规模万m3/a3(含水率按30%计)二处理装置操作日d/a3201土壤日处理量t/d450包括重度和中度污染土2地下水处置修复装置m3/d1400三污染土壤处理前运输量t/a600四污染土壤处理后运输量t/a780五主要原、辅材料用量1还原剂t8672.7总量2硫酸t6700总量3中和剂t344总量4氢氧化钠t85.5总量六公用动力消耗量总量1动力电万kWh625.28总量2工业水万m38.25总量3柴油吨71.15总量七定员591管理人员人82车间生产工人人51八工程面积m28307九计算期月321工程期月82运营期月24十项目总投入万元3697.641工程投资万元7602运行费用万元2737.643其他费用万元200十一处置成本万元1污染土壤处理成本元/t252.98共计2401.26万元2地下水元/m388.03共计336.38万元第2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1 铬的危害性2.1.1 对人体的危害铬如同铁、锌、铜、锰、钴、硒等其他元素一样,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三价铬是生物所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有激活胰岛素的作用,以增加对葡萄糖的利用,是人体维持糖代谢和脂肪代谢的必要物质,能保持血清中胆固醇的恒定,缺铬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葡萄糖耐力受损,葡萄糖、脂肪等代谢紊乱,遗传不正常等,低浓度铬会刺激植物生长和增产。三价铬在植物中的含量为(0.231)ppm,在动物中的含量为(0.0751)ppm,在正常人的肺、肾、脾、胃中的含量为(50980)ppm。成人大约每日需消耗700g的铬,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但是过量的铬对人类和动植物都有害,铬的毒性与其价态及水溶性有关。金属铬及其合金不会引起中毒,产生毒性作用的是铬的化合物,其中具有强氧化性和透过体膜能力的Cr6+毒性最强,是Cr3+毒性的100倍。Cr3+在自然界中的流动性小,易沉淀,是重要的微量营养物质,但Cr3+不易被消化道吸收,对皮肤有刺激和过敏作用,易在皮肤表层和蛋白质结合而形成稳定络合物,引起皮炎和铬疮;Cr3+在动物体内的肝、肾、脾和血液中不易积累,而在肺内存量较多,对肺有一定的伤害;另外,Cr3+对抗凝血活素有抑制作用,超过一定量时有致癌作用。Cr6+总是以氧化物CrO3、含氧酸根Cr2O72-、CrO42-的形式存在,而且流动性强、毒性大。由于Cr6+的强氧化性,对人体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引起皮肤灼伤和溃疡,长期摄入会导致肉瘤、扁平上皮癌、腺癌等疾病;眼睛接触后会引起角膜损伤。铬化合物可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进入体内,Cr6+对呼吸系统的损害主要表现是鼻中隔膜穿孔、咽喉炎和肺炎等疾病;Cr6+对内脏的损害通过消化道侵入造成嗅觉和味觉减退以至消失,剂量小时也会腐蚀内脏;Cr6+化合物进入血液中可氧化血红蛋白,从而使血红蛋白失去输氧功能,造成机体缺氧窒息,Cr6+进入细胞后,参与细胞内氧化还原过程,被转化成Cr3+,并与细胞内大分子结合,引起遗传密码的改变,影响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进而使细胞畸变、癌变,Cr6+还能引起肝肾病变,被毒理学家公认为是致癌物。2.1.2 对动植物的伤害Cr6+对农田和植物生长有一定的影响:Cr6+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是可溶性的,易被植物吸收,主要保留在作物的根部,其次是茎、叶中,转移到籽粒中的量很小,因此Cr6+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是影响植物生长和产量。Cr6+浓度为20ppm时对玉米苗生长有明显刺激作用;80ppm时有显著的抑制作用;160ppm时玉米苗就不能成活。土壤中Cr6+浓度大于10ppm时,对春小麦的苗期生长有不利影响,其原理是由于Cr6+干扰了植物正常生理代谢所致。铬污染对水中微生物、生物有明显的抑制和致死作用,并抑制水体自净过程。Cr6+溶于水造成对水环境的污染,Cr6+可以和氨、尿素、有机酸以及蛋白质等物质形成配合物,这些相对稳定的配合物被水中的悬浮物吸附沉降到泥土上,被植物吸收造成对农作物和蔬菜的污染,进而危害人体健康。2.1.3 碱性危害铬的危害还表现为碱度高,新排出的铬渣的pH值为1112,如此高的碱度不但影响地下水、地表水的质量,而且严重影响植物和菌类生长。铬污染土壤中的碱成分很容易经过风化雨淋、地表径流的侵蚀而渗入土壤中。土壤是许多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聚居的场所,这些微生物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在大自然的物质循环中,担负着部分碳循环和氮循环的重要任务;而这些微生物一般只能在一定的酸碱度条件下生存。因此,当碱质等有害成分进入土壤,能杀灭土壤中的微生物,使土壤丧失腐解能力,同时破坏土壤的原有结构,导致草木不生。2.2 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企业概况原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前身系青海化工二厂,先后更名为西宁皮革化工厂、青海铬盐厂,青海铬盐厂於1997年破产,1998由青海星火化工有限公司收购,更名为青海星火铬盐厂,后又更名为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青海铬盐厂,该厂始建于1958年,是国内最早生产重铬酸钠的厂家之一,1985年为彻底解决重铬酸钠生产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根据西宁市城市规划要求,在原轻工部及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由兴海路迁至西宁市东郊杨沟湾,迁扩建工程由化工部第三设计院设计,是轻工部定点生产重铬酸钠的厂家之一,(1994年国家批准为大型二档国有企业),迁扩建工程于1985年5月破土动工。根据环保设施建设“三同时”的原则,环保设施也同期施工建设至1989年底设备、土建、环保设施全部建成。1991年通过国家验收。(详见西宁皮革化工厂迁扩建相关文件)。但由于设计和选址不当的原因生产一直未能达产且至1996年停产、1997年破产。厂区北侧为甘青公路,东侧为小峡冲沟,南面约500米处杨沟弯村,西临杨沟弯凤凰山路。全厂占地113亩,其中50亩地处高地下水、富含硫酸盐的沼泽地段,腐蚀性极强,对设备基础和建筑物破坏严重,据青海省安全生产管理办公室发青建危字1995第010号青海铬盐厂危房安全技术鉴定报告,以及青海铬盐厂危房重大事故隐患调查评估会议纪要的要求,于1996年5月停产,1997年4月由省高法裁定宣告破产。在停产期间工厂污染源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其污染速度加快、污染程度在原基础上加重。根据1996年地质矿产部906水文地质工程大队对青海铬盐厂水文地质调查报告,显示地下水铬含量最高达20000mg/L。1997年11月,青海星火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在原青海铬盐厂法定破产后,整体收购该厂。1998年三月,先后投资1765万元对危房和生产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并更名为青海星火铬盐厂。2002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设立青海铬盐高新科技高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青古审(2002)03号批准成立青海铬盐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后更名为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青海星火有限责任公司青海铬盐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厂区占地面积71439(75325.8)平方米。该厂区建设的主要装置有红矾钠(10000t/a)、铬酸干(4000t/a)、红矾钾(2000t/a)、氧化铬绿(5000t/a)、盐基性硫酸铬(5000t/a).现有职工约30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0人,是一家致力于盐湖化工和矿产资源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主的公司,以生产铬系列为主。主要生产产品为红矾钠、铬酸酐、红矾钾、氧化铬绿、盐基性硫酸铬等。其中红矾钠和铬酸酐作为生产其他铬系列产品的原料,无商品量外售。 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全厂占地113亩,厂址位于西宁市八一东路,北邻109国道,东侧为杨沟湾苹果园,西边为西宁市环城道路,南边为杨沟湾村。现有职工约30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0人,根据国家、省、市政府及环保部门淘汰落后产能及工艺的重金属污染企业的要求,企业已于2012年2月16日全面停止生产。截止2012年7月20日全面完成了国家环保部、省政府下达到西宁市历史遗留铬渣7万吨的处置任务及企业2006年以后产生的2.8万吨铬渣的处置。 2.3 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场地污染概况 在铬盐生产中产生大量的危险含铬废渣,主要是铬酸钠浸取废渣,不加处理,而长期堆放,致使铬渣中的水溶性六价铬(绝大部份酸溶性六价铬也转化为水溶性六价铬)被雨、雪水浸后,随着雨、雪水和地表水渗入地下,对周边水环境,地表水、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原青海铬盐厂生产区内铬污染防治措施严重不符合国家关于危险废物防治的规定。靠近湟水干流、并位于地下水源和公路;防渗、防雨、防洪、防飞扬设施不健全,从而导致对周边的环境、地表、地下水源造成危害,特别是宁湖公园是直接污染源接纳水体并直接受到危害。虽然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於1997年对其收购后增加了相应各类环保设施,加强了企业内部管理,使地下水污染程度下降,六价铬含量由当初1万多倍,大部份区域已逐步下降至100多倍。但是历史对环保欠帐太多,污染范围大,特别是在丰水期和近几年西宁市雨水量增多,使六价铬的析出量也相应加大,从而导致地下水的六价铬依然严重超标。 原青海铬盐厂在生产过程中因管理不善和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对厂区和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经对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区内采取地下水样监测,六价铬含量74201mg/L,水质呈黄色,土壤(按无机盐协会要求以厂区为界外延1000米)按不同区域钻机取样监测结果为六价铬含量711665 mg/kg;,按铬在土壤的含量100ppm(mg/kg)计,最大超标倍数100余倍。同时对大气也造成严重污染后又间接危害到生物链如农作物、牲畜、和人类及其它生物物种,破坏生态平衡。经过青海岩土工程勘察咨询公司的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80000m2土壤污染区及地下水生产厂区勘察报告内容,污染情况如下表:表21铬污染面积、深度与地下水面积与深度序号土壤污染面积m2土壤污染深度m地下水污染面积m2地下水污染深度m132133.532134.6287472.887474.73112472.8112474.7443862.343863.9520805.920805.2642483.242485.5727344.627346.1890008.525456.79104176.2104176.010104176.1104176.411111796.3111796.812111796.1111796.3表22铬污染土壤与地下水总方量序号土壤量万m3浓度mg/L地下水万m3浓度mg/L11.12539.661.4788022.44995.504.11112033.14983.335.28610041.00934.661.7048650.66635.551.0821461.35935.552.33618071.25824.671.6683987.6501166.501.705420096.45973.336.25020106.3546.336.667110117.0436.337.602129126.8196.33.7.0438合计39.00446.931重污染16.6391166.5015.95141804201中污染2.025095.553.418018026轻污染20.346.3327.5627262.4 本项目的重要意义 按照青海省、西宁市政府和青海省环保厅、西宁市环保局的要求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于2012年2月16日生产线全面停产,进行西宁市历史遗留铬渣处置任务,2012年7月16日全面完成了铬渣处置任务后全面停产。企业停产后,现有厂区受铬污染的厂房、土壤以及地下水亟需进行无害化处理或修复。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部分车间拆除场地与地下水修复工程项目的重要意义在于:(1)项目建设有利于落实国家对铬盐行业宏观 调控和有关环境保护政策。(2)项目实施后可解决西宁市铬污染环境问题,可大大改善西宁市尤其是湟水河沿岸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3)通过治理污染,改善环境,使当地的地产升值,充分开发沿西宁市湟水河沿岸的宝贵资源,有效改善当地人们的生活质量。(4)本项目的成功实施可充分体现政府为人民谋福利、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执政理念。(5)本项目的成功实施可为我国处理铬污染场地土壤、地下水修复工作起到示范作用。第3章 项目选址3.1 建设地点选址本项目属于铬污染建筑物、土壤和地下水修复工程。考虑到受污染土壤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潜在危险,从节省前期配套设施投入角度考虑,综合治理方案和治理时限、资金投入等诸多因素,暂选择污损比较严重,工作难度相对较小的靠近109国道和门面的四个车间为主要治理对象,充分利用辅助配套设施较完备的现有厂区作为拟建项目厂址。3.2 拟选场址条件3.2.1 地理位置西宁位于东经1005410156、北纬36133723之间。本项目拟选厂址位于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厂区北面,场地经人工改造后地形平坦,南侧为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厂区,北侧紧邻109国道,向北100余米为湟水河。 3.2.2 气候气象 (1)气温青海省年平均气温地区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 除河湟谷地外,其余各地冬季冷而漫长,夏季凉爽而短暂。全省相对高温的地区为河湟谷地及柴达木盆地,河湟谷地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高于6,柴达木盆地绝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高于2。(2)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长是本省重要的气候特征之一。 全年日照时数由东南部和东北部向西北部逐渐增加。青南高原年日照时数在2800h以下,其中久治最少,仅2347h;祁连山区为次低区,在26002800h之间;柴达木盆地为高值区,年日照时数超过3000h,其中冷湖最高,达3543 h。全省日照百分率变化在53%80%之间。(3)降水与蒸发 全省年内降水量分布不均匀,巴颜喀拉山以北,降水集中在59月;以南则多集中在69月,此间降水量占年总量的80%90%,其中89月的降水量达年总量的一半以上。冬季降水量极少,11月至次年3月,仅为年降水量的1%2%,其余月份(4、5、10月)降水量为年总量的10%20%。全省各地年蒸发量平均在600mm以上,多数地区蒸发量比降水量大2倍以上,极度干旱区可达100倍以上。省内由东南向西北、从低海拔到高海拔蒸发量呈增加趋势。东部在800mm以上,柴达木盆地大部地区在1000mm以上。 (4)风青海省地处西风带边缘,偏西风是高原盛行风的背景。大部分地区平均风速在3m/s以上,总的趋势是西部大于东部,河湟谷地和青南高原东部河谷地区,风速在2m/s以下,是全省风速最小的地区。风速的年内变化较复杂,全省大部分地区年最大风速多出现在春季(35月),柴达木盆地中部和玉树州西部出现在2月和6月。年最小风速柴达木盆地、 海北州、海南州、黄南州北部以及西宁地区多出现在12翌年1月。全省其余地区多出现在夏秋两季。3.2.3 地形地貌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其东北缘处于我国地势的第一台阶与第二台阶的过渡地带。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场区分布于湟水河II级阶前缘地段,周围无滑坡、崩塌、泥石流产生的条件,场地无不良地质现象。东侧800余米为中高山基岩区与低山丘陵区交界处,东侧中高山基岩山区山势陡峻向西渐变成为低山丘陵梁卯地形,山体浑圆。场地东侧有一季节性小峡冲沟,通过场址东侧外围地段,深和宽均小于5.0米。3.2.4 水资源(1)地表水资源量全省自产地表水资源量643.68亿m3,年径流深90.1mm。2007年全省地表水入境水量68.72亿m3,其中,黄河流域55.44亿m3,西南诸河10.38亿m3,西北诸河2.90亿m3。全省出境水量577.94亿m3,其中,黄河流域249.04亿m3,长江流域182.52亿m3,西南诸河117.26亿m3,西北诸河29.12亿m3。(2)地下水资源量2008年全省地下水资源量293.70亿m3,其中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274.01亿m3,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50.31亿m3,山丘区与平原区地下水重复量30.62亿m3。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中,降水补给量4.97亿m3,占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的9.9%;山前侧向流入量13.9亿m3,占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的27.6%;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31.44亿m3,占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的62.5%。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主要由河川基流量组成,其河川基流量占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的94.9%。(3)水资源总量2008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643.68亿m3,地下水资源量293.70亿m3,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17.94亿m3。全省水资源总量661.62亿m3。3.3 建设条件3.3.1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本项目位于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厂区内,在该公司收购前已经建成并投产运营多年,说明厂区岩土工程条件良好,适于本项目的实施。3.3.2 交通运输条件西宁市是青海省的交通枢纽,是青海省内外物资的集散地。西宁市对外交通由公路、铁路、航空三部分组成,现已形成了以公路、铁路运输为主,航空运输为主的对外交通体系。西宁市现有民用西宁机场一座,开通了飞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以及拉萨等地航班,旅客年吞吐量超过25万人次。西宁市对外公路主要有国道干线GZ25、国道G109及省道S101等8条。西宁市境内铁路有兰青(兰州-青海)、青藏一期(西宁-格尔木)两条铁路干线和宁大一条铁路支线。话机普及率超过30%,通讯条件便利。3.3.3 公用设施及其它可供依托的社会条件西宁市市区主次干道、支道总长度达137 km,呈沿西川和湟水的方网格式,南绕城路、海湖路和宁大路是近两年新建的城市主干路,平均红线宽度为50 m;供水供电供气不断增加,已建成水厂七座,日供水能力38.5万m3,完全满足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用水需要;西宁市现有排水管道143 km,其中雨污合流管道54 km,雨污分流管道99 km;市域内有35 kV以上变电所30座,其中330 kV变电所2座,城区10 kV配电网共用变压器360台,容量10.4万kVA,电线路74条,总长549.63 km;西宁市目前城市能源结构中,天然气约占1.4%,煤炭占25.1%,电力约占36%。西宁市通讯手段齐全,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全市医疗卫生机构348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540人,医生4074人。3.3.4 防洪、防潮、排涝设施条件西宁市区的主要河流有湟水河、北川河、西川河和南川河,这些河流均属黄河流域的湟水水系。西宁市除北川河和南川河以外,还有较大的季节性山洪沟道27条,其中穿越城区的主要沟道有11条。西宁市区主要坐落于河谷冲积区,以河漫滩和一、二、三级阶地为主,河漫滩分布较广,多由砂砾石组成,一级阶地高出河床15 m,平坦略倾向河道,二级阶地高出河床520 m,较平坦,略有起伏,失去的主要建筑物、工矿企业绝大多数坐落于一、二级阶地上,其中有许多重要机关、高层建筑、企事业单位建在一级阶地上。由于一、二级阶地与河床相对高差小,所以极易遭受洪水灾害。截止到2000年年底,西宁市已建防洪堤25 km,其中百年一遇的为23 km,五十年一遇的为2 km。3.3.5 环境保护条件 原青海省铬盐厂在破产前已造成周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收购后通过一系列的整改措施,降低了原污染状况,使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中的六价铬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特别是地下水由最初的超万倍,降为如今的100多倍。本项目是环境综合治理项目,项目建设目的就是要彻底解决铬渣污染环境的问题。项目实施单位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已于2012年月日全面停产。没有任何的污染物产生和外排。经过几年来公司对地下含铬废水的治理,目前地下水主要污染物指标已有很大程度的下降。因此,本项目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减少地下水的流入量就相当于在减少地下水流经区域携带土壤中的污染物的量,控制流出污染区域地下水的继续污染。彻底解毒铬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对高浓度异位解毒后的低浓度土壤临时堆放,通过对其进行改良,改良好的土壤回填或作为土壤改良剂用于对低质量的林地和草地等进行改良,以达到最终无害化处置和综合利用的目的,同时严格做到铬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解毒和解毒后处置过程中不产生二次污染。3.3.6 法律支持条件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的重要标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正着力为企业的合法经营提更多的政策、法律条件,让企业在国家法律和宏观政策的框架内自经营,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我国是个法治国家,在这个大法律环境中,西宁市严格遵从和贯执行国家和青海省的法律法规,努力建立健全自身政策体系,出台相关的政策,帮助企业解决问题。3.3.7 征地、拆迁、移民安置条件本工程位于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厂区内,解毒对象仅为来自于厂区内的土壤和地下水,不存在征地、拆迁、移民安置问题。3.3.8 施工条件西宁市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完善,交通方便,各类建筑施工和安装企业很多,劳动资源充足。拟选厂址目前三通一平条件已基本具备。3.3.9 消防条件西宁市公安消防支队下辖四区、三县以及特勤、警勤等共7个消防中队。本项目可以以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厂区内的消防条件为依托进行。3.4 场址评价厂址位于西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厂区内,可大大减少铬污染土壤运输量,便于就地处置。辅助配套设施均较为完备,适合本项目的建设和实施。第4章 方案比选4.1 铬的存在形态铬元素位于周期系第VIB族,有6个价电子可以参加化学键构,最高氧化态为+6价,并具有多种氧化态的特征,最常见的是+3和+6氧化态的化合物。环境中的三价铬和六价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铬具有双面特性。三价铬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铬通过葡萄糖耐量因子(GTF)影响糖代谢,是胰岛素在哺乳动物组织中发挥最佳功能所必须的。但六价铬却具有强烈的毒性,已确认为致癌物质,并能在人体内积蓄,对皮肤和粘膜有强烈的腐蚀性。自然界中铬含量超标将严重破坏生物链中物种的物质、能量循环,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铬对水生物有致死作用,能在鱼体内蓄积。土壤中铬过多,会抑制有机物的硝化作用,并使铬在植物体内蓄积,铬在生物体中的积蓄会沿着食物链进行迁移,最终危害人类。4.1.1 水溶态以铬酸根形式存在的六价铬(Na2CrO4、Na2Cr4O7),还有少量以阳离子存在的3价铬。这部分离子可以被水溶解出来。4.1.2 酸溶态主要是被包裹在坚硬烧结块中的水溶性六价铬,少量反电离形式吸附在锰氧化物、硅酸二钙和直接吸附在铁氧化物表面的铬,还有部分存在于微溶于水的铬铝酸钙、亚铬酸钙和碱式铬酸铁中的铬。这部分铬大部分为六价铬,少量为3价铬,它们在特定酸性条件,经水解、物理破碎后可溶出。4.1.3 稳定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指已凝聚而未发生晶化的部分。这部分既有六价铬也有3价铬,在pH=3.5时会有溶出。为了避免解毒后在酸雨条件下溶出,必须进行溶出并稳定化。4.1.4 结晶态指已发生结晶的铁、锰氧化物结合的铬,形成固溶体的六价铬位于晶体内部,很难被溶出。4.1.5 残余态指矿物晶格中的那部分铬,在自然环境下非常稳定,需用强酸溶解,是铬盐生产过程中没有反应的部分铬。其中水溶态和酸溶态的六价铬对环境危害较大,稳定态的六价铬在还原性酸存在的条件下会被溶出而污染环境,这部分占含铬污染土中总铬量的99%以上。污染土中残余态、结晶态铬含量基本相同,全部来源于涉铬企业铬渣贮存和运输过程中的遗撒,在自然条件下都较为稳定。4.2 现有工艺技术概况4.2.1 含铬土壤湿法解毒与修复含铬土壤经一次打浆分离土壤中的水溶性三价与六价铬,经搅拌后使70%以上铬化合物溶出,过滤分离,滤液进入铬资源回收车间生产氢氧化铬,滤饼经二次打浆加入还原剂、稳定剂等,使料浆中残留Cr6+转变为Cr3+,并生成氢氧化铬固化在解毒后土壤中。解毒后低浓度含铬土壤一是加入改良剂对解毒后土壤进行改良,经相关部门监测合格后回填并种植适应性强的植被或植物;二是用于生产建材的混合材,因铬含量低,掺入量可控制在30%左右。4.2.2 含铬土壤湿法解毒与处置洗涤并加入还原剂解毒法,用清水对含铬土壤进行洗涤后加入还原剂还原转化后,送入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场进行填埋。这种处置方法一是占地面积大;二是不能将污染物转化为下游产品。达不到综合利用的目的。4.2.3 生物降解法在含铬土壤中植入微生物,对六价铬进行降解。这是一种化合物的转移,只是把化合物由土壤中转移到生物中,不能根治铬化合物的污染,存在污染物转移并发生污染的稳患。4.2.4 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圈微生物体系的吸收、挥发、和转化、降解的作用机制来清除环境中污染物质。植物修复技术的优点主要在于不需要进行大量土方工程,处理成本较低;并可以在大面积污染土壤上使用。但是,植物修复技术也存在明显的限制因素,修复的深度有限,仅限于表层土壤的修复,20cm以下修复效果不好;此外,植物生长周期较长,难以满足快速修复污染土壤的需求。植物修复技术较适合污染面积广、污染深度浅、治理周期长的情况,特别适合大面积的农田污染情况,不太适合于企业关闭/搬迁遗留场地。表41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污染控制指标限值序号成份浸出液限值(mg/L)1总 铬4.52六价铬1.53钡25表42用解毒土壤生产的砖及砌块产品的污染控制指标限值序号成份浸出液限值(mg/L)1总 铬0.32六价铬0.13钡4.0第5章 技术方案、工程方案和设备方案5.1 技术方案5.1.1 铬污染土壤治理有关技术方案国外采用不同的修复技术已经处理了大量重金属污染土壤,但每种修复技术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污染场地,在此对几种成熟修复技术进行比较,得出经济适用的处置方法。目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主要有:固化/稳定化技术、清洗技术、封闭技术、植物修复技术、电动修复技术等。电动修复目前还处于实验室研究,工程应用较少,该技术较适合土壤性质单一、土层结构简单的情况。目前国外工程化应用较多的是固化/稳定化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异位洗涤技术、原位淋洗技术和封闭技术。1、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固化/稳定化技术通过将污染土壤和硫化物、亚铁盐等还原剂及粉煤灰、水泥、石膏等固化/稳定化药剂混合,通过化学还原和重金属络合等作用将重金属固定在混合体内,降低重金属的释放,达到污染土壤的无害化处理。固化/稳定化技术工艺简单,可利用现有的工程设备,处理成本较低。但该技术主要存在如下一些不足:(1)增容比大,按照土壤:药剂=1:1的比例估算,污染土壤处置后形成混合物的体积增大1倍;(2)固化/稳定化后的混合体需要进行安全处置,且对混合体需要后期长期的监测和跟踪。国际上,固化/稳定化技术一般是作为填埋技术的预处理技术,很少单独使用。固化/稳定化技术较适用于作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