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李院长发言.docx_第1页
2014年10月15日李院长发言.docx_第2页
2014年10月15日李院长发言.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生成性教学实践的价值与策略研究”研讨会发言李情豪以我的脚步,以我听到的信息判断,以我对前一段课题研究进展的评估,我想在这里提几个醒。我要说三个“不要”。第一是不要停止。从开题到现在,从那一次讲到这一次讲,有些地方没有任何进展,仍然在原地旋转,仍然在开题报告的某些理念上转来转去。如果像这样下去,十年也难以结题。 第二个是不要游离。谈“生成性教学实践的价值与策略”,却有不少课题在谈课程改革以来的那些新理念。以为只要把我们积淀的新理念与这个关联起来谈,就是本课题的研究,是本课题的认识与成果,这是一种游离。我感觉有好多人是泛泛的谈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某些普遍理念和意识,这并不是有品质的研究。第三是不要急躁。在这中间我感觉到,成果的功利欲望太强烈,似乎想把原有的一些家底全部搬出来与此课题挂上钩,于是就有了阶段性的成果。研究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工作,是一个扎扎实实的工作,来不得半点浮华和虚假,必须要扎实地做。急躁了,功利心强了,很容易走向科学研究的反面,只会培养出一种浮华的、虚假的某些教学成果意识和急功近利的心态。下面我要说三个“聚”。第一是请聚核在“生成性教学”的核心理念之下。在这次交流中,我们谈到了很多话题与研究,我们是不是要追问一下,这是不是生成性教学理念的重要核心追求?这是不是本课题所谈到的一种价值追求?有一位专家说过:“概念决定了成果的品质。”概念不清晰时不要谈成果。因为你对研究的核心概念没有准确把握它的方向和内在涵义时,你谈研究,谈判断,这一切都有可能偏离议题。所以,请在这样一个核心概念的旗帜下,来谈这一新的课题研究。所以要聚核在生成性教学的核心理念之下,有了核心理念的深刻理解,才有成果的出现。第二是请聚焦在课堂教学上。我不喜欢谈外围的,我看今天有许多汇报工作的,还在谈我的团队是什么,我们是以什么方式研究,还在谈我们每个月在做什么,我们打算做什么。我们应该放在课堂的核心状态下,生成性教学最终能够体现的进展和成果,它一定是要在课堂上有所推进的。我们抓课堂教学,那么关于课堂教学的预设就提出了一些概念。我只谈我的观点,关于生成性教学的,所谓生成性教案,我不赞同。不是一个提法就出现一个新的教案模式。这不可能,它只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渗透在这中间来强化某些意识和概念。如果我们谈情感态度价值观,那我们的教案就要专门开辟出一块来,这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过程方法,这是讲技能。那么这样就错了,有些教案分裂开来,如此贴上标签的课题研究的教案,很容易误导我们研究的方向,我不赞同。课堂教学的核心在哪里?改变课堂教学的核心在哪里?它仍然是反映学生的一种主体思考,一种主体的参与,一种主体的兴趣,以及他生命成长在课堂中体现的过程,一切生成的最高境界都在于学生本身的发展,都在于课堂生命性的互动。生成可以,很容易,我们说没有预设的都是生成,只要是有了一点新的东西,我们就说这意味着生成,请注意生成是讲质量的,没有质量的生成不大好。刚才黄岗中学洪主任的一个观点我赞成。那就是在探索和研究的难点、重点问题上去引导孩子们和老师在课堂上去生成一些有价值的,推进他的知识与技能内化,推进它的知识建构,推进它的学识的生命成长与思维的一种渐进。在这个方面有一股独特作用的,如果我们不追问,如果我们不把研究的点时时刻刻盯在孩子们这种思维的变化上。所以钱学森之问,是培养方式要变革,钱学森之问是要改变课堂。这样一种原有的生态让孩子们能够在这个中间有内在的生成,我不大赞赏一些表面的生成,表面的生成只是一个简单的新的概念。而内在体验、内在的建构、内在的发展才是生命成长的核心指向。第三个,请聚成在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的共同成长方式的改变上。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关键的理念。在研究中间,我们在改变教学方式,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我们在改变师生的成长方式。他要有资源,有预设、有生成、有课堂的重新建构与重组。那么在这一个内容上,我们需要有一定的逻辑行为方式。所以刚才有人探讨的关于问题的教学,黄梅教科所的提到的问题与我们的课题扣得比较紧一点。刚才,还有两个谈到的关于翻转课堂或者叫反转课堂,这一个运用现代技术作为载体来生成课堂资源,来激发孩子们学习的情感,去产生课堂意想不到的那些意外的收获,这都是在探讨新的状态下的可以产生生成力量的一些载体和路径,这些方式也很好。还有一些人也提出来了,关于问答的某些载体,它的方式、它的情境、它产生的一种状态,这一些也在从深度上讨论一些问题。有的是关于我们学科教师某些能力的提升和增长培养方面,我们在建构自身内在的某些意识,课题也有这些内容。我建议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根本点作为我们成果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最终有论文、有学术专著,可能有大量的录像片、大量的案例,然而我内心深处期待湖北省的中小学课堂能够焕发生命的活力,能够让我们的老师产生内在的机智。无论有多少人听课 ,无论自己有没有倡导,他始终追求一种课堂的生态。学生他始终在考虑,他要为了他的生存、为了他的发展,为了他的未来,他要主动的的挑战、去学习、去研究,只有这样的概念、只有这样的态度才有可能生成。没有欲望、没有一种特定的目标发展追求,不可能有生成。生成是源于一种原发性的需求,生成是源于老师对教学挑战的一种核心的追求,生成是源于我们想让学生成为中国未来的脊梁,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