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_第1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_第2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 1第 12 课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江西省余江县第一中学姜舟斌【文本说明】飞向太空的航程 是一则优秀的新闻报道。 课文针对中国航天事业这样一个重大题材的报道,既记录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更着力揭示了几代航天人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凸显了国人的喜悦和自豪。2003 年15 日上午 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 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 21 个小时、 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结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 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 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 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教学目标】1、分析文章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高分析长篇新闻的能力2、学习新闻的写作特色和方法,学习拟定标题和撰写导语3、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培养其多读报纸,增长见闻的好习惯精品资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 到敦煌的飞天壁画, 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 再到人类真正的 “航天始祖 ” 万户,闻名中外的 “爱国飞行师 ”冯如 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当举国欢庆 “神舟” 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 却很少知道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 今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 ,领略我们期待已久而骄傲自豪的 “飞天”历程。二、整体把握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1、导语:( 1 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 “ 神五” 发射时间、地点、意义。 (描述式 +评论式)2、主体:( 4 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时间为线索,特点为 “时间为经,事件为纬 ”)1957 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也立项研究1958 年,毛泽东提出 “ 人造卫星 ”计划,专家学者制定发展规划方案1960 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1980 年,返回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1986 年, “863 ” 计划出台1992 年,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1999 2002 年,“ 神舟系列(一至四号) ”成功飞天2003 年, “神五”成功飞天,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3、结尾( 27 30)呼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内容 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时刻!(干净利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锦上添花)三、写作特色1、关于背景材料作为新闻报道, 忠实地传递现场信息是其不容推卸的责任,但是这篇新闻关于“神五”升天的现场报道似乎不多, 更多的篇幅让给了背景材料 中国航天史的叙述, 仅在首尾谈及现实场景 “ 神五” 升天。这样的新闻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你怎么理解这样的写法呢?补充过去的重要事件更有说服力; 把更多的背景放进文章使文章更有历史厚实感;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航天史背景材料虽然不一定是最新的消息,但是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的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建立在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 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拥有自豪感, 同时也迫切想知道当中的一些细节,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个艰辛的历程到底是怎样的。 所以, 针对这样的情况, 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以及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 且把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 这就体现了本篇新闻的价值所在。另外, 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 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从而反映出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 “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现实的场景,还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2、首尾圆合型的结构“神五”发射是重大新闻, 关于它的现场报道千千万万, 如果只把目光聚在这个现实场景上, 那就没有太大的特色了。 作者写这篇文章时, 在安排结构上巧动脑筋,以飞船发射作为线索, 以“神五”发射为引子巧妙地回顾了中国航天史, 让读者较全面地了解有关信息后,又以“ 神五” 的发射作为结束。 这样, 首尾都是最新消息, 体现出新闻的时效性, 中间部分合理安排背景材料补充说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就使得文章的内容充实, 结构合理了。 这样首尾呼应的写作结构又叫“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我们知道, “圆” 给人的感觉是和谐、圆融、平稳的,在中国文化中,它也代表着一些特殊的含义,特别是和谐圆融,它正是不少 人所追求的完美的象征。所以,这篇文章也就给人舒适平稳的感觉了。3、理解标题 “ 飞向太空的航程 ” 的双重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 并且取得了成功, 标题可认为实指 “神舟” 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 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千年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 ”如果把写文章比喻成 “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这对于新闻来说就更为明显, 因为新闻的最大目的是供人阅读, 标题的吸引度往往决定了文章的阅读率, 所以标题就是新闻的 “眼睛”。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 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 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 ”的说法,可见新闻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的必要要素。4、描述式与评论式相结合的导语和结语本文的导语和结语均采用了描述式和评论式相结合的写作方式。新闻报道中采用适当的描写能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生动性;二适当地插入议论和抒情性的句子,不仅能使报道的主题深刻,增加文采,还能唤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增强说 服力和感染力。以导语的写作为例: “朝阳辉映“”耸入云天”“乳白色”“静候着”“着惊天动地的巨响” “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这些细致的描写,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细生动地描绘了出来,给人以立体感、 现场感, 还增添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中。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写 法。不仅如此,作者还对这个壮举加以评论,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就是评论式写法。这里的评论表露的感情、倾向、观点,不仅是作者个人,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起到了深化主题、揭示事件本质的作用。这样,导语就迅速把读 者带到了这样一个宏大而激动的场景中,不仅把最重要、 最核心的新闻事件用精炼准确的文字告诉了读者, 同时, 又把最重要的东西写得生动感人,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果。5、较浓郁的文学色彩由于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的特点,一般的新闻往往是用准确、简洁、朴实的语言报道事件,这则新闻则具有较浓郁的文学色彩。主要表现为两点。描写、抒情表达方式的运用新闻一般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这则新闻却大量运用了描写和抒情。该则新闻的主体部分中运用了描写, 但在导语和结语部分更为突出。这些生动描写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增加了新闻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给人以立体感和现场感。 而抒情贯通文字的始终, 抒发了中国人对载人航天成功的自豪感,深化了新闻事件的意义。以结语为例:“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 了 600 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这里形象的 描写中融入了作者深厚的情感,不仅记录了千年梦圆的经典时刻,也让每一个中国人为之自豪和激动。凝练生动的语言本文的语言凝练生动, 且字字含情, 这也是得这则新闻的语言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而且自始至终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如“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 地,是诞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