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预警研究).doc_第1页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预警研究).doc_第2页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预警研究).doc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档系作者精心整理编辑,实用价值高。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课题名称: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预警研究专 业:08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班 级:(1)班姓 名:许海峰学 号:08203040111指导教师:黄木易 2011年3月20日一、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依据1、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1.1土地生态安全与预警的内涵土地生态安全一般包括两层内涵:一是土地生态系统本身所处的安全状态是否保持良好,是否能够维持土地生态系统内部正常的新陈代谢;二是指土地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 即土地生态系统的人类服务功能。它的本质是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目的, 促使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协调统一。因此土地生态安全是指土地生态系统能够在不断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同时, 其结构和功能处于一种动态、健康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 土地生态系统能够在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 其结构和功能处于一种不受或少受破坏的健康状态, 并且这种状态随着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发生相应变化, 是一种动态的健康状态1。 而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是指建立一套预警机制,如设立土地生态安全阈值,设立相应的缓冲区等。因为土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典型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开放巨系统,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土地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信息流动,构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土地利用/覆盖的改变既是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又是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状态改变的最主要的驱动因素2。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表明不合理的使用土地资源,如滥砍滥发、围湖造田、陡坡开垦、大面积破坏森利资源等,会招致自然的疯狂报复。而自然对于人类行为的回应或缓或急,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套预警机制,控制土地生态系统恶化,在其发生退化质变之前,能及早提出预告、报警,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有效抑制、减缓、控制、整治,使土地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1.2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背景土地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是陆地表层由岩石、土壤、地形、气候、水、生物等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的成果。土地是财富之母,是人类的立身之本,人类赖土地以生存繁衍,又依靠土地使社会发展进步。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人口急剧增长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对土地的需求大幅增加,土地的经济价值和功能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发挥。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在改造自然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对人类生存有重大影响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调、资源短缺等问题。这些世界性的难题均与土地生态系统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大部分土地生态系统面临着来自人类日益严重的威胁。就我国而言,土地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各种生态用地少,人均生态用地更少;不重视生态用地及其维护;土地利用不按生态规律进行,产生了严重的生态失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污染、土地破坏、非农用地的生态破坏性加剧等。这使得土地生态服务功能衰退,如日益突出的沙尘暴现象和土地严重退化的现象,从而对人类的生存形成了很大威胁,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人们高度重视如何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同时,也不得不审视作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问题土地的生态价值和功能3。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发挥各区域优势互补作用,国家相继提出了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武汉经济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区域发展战略。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 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2008 年规划区年末总人口3058 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818 亿元,分别占安徽省的45%和66%4。规划期为20102015 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 年。该地区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最接近的地区。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利于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区域产业分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4。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规划目标的实现,充足的土地资源供应是前提,如2011年安徽省规划用于示范区的土地面积为1.8万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区域内存在着各种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有些已经严重影响到地区的环境生态,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如铜陵市过去对铜矿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该地区环境严重恶化,这些问题不经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而且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谐。所以对皖江城市带区域内土地的生态安全研究已经刻不容缓。1.2.1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是提高土地数量的保证沿江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海拔在200m 以下的地区占陆域总面积的77.82 % ,500m 以上的地区面积仅占7.09%。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和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土壤肥沃,水热条件组合良好,开发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统计资料显示该区域内耕地减少趋势明显。沿江地区耕地面积1952 年为203146104 hm2,1957 年达到历史最高值212175104 hm2 ,以后逐年减少,到2004年缩减到153123104hm2。并且自1952年以来,人均耕地占有量也在逐年下降,由1952年的0.2hm2降至2004 年的0.055hm2 ,只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6。皖江城市带区域内耕地数量减少明显主要原因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各种不集约用的行为。资料显示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城市化速度明显慢于工业化速度,城市化水平在20%左右,近年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2011年皖江城市带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6%。据研究,城市越大,土地越集约,城市越小,土地越粗放,城市数量的增加特别是小城镇数量的增加,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6。1.2.2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是提高土地质量的需要皖江城市带区域内多工业工厂,土地污染严重。如频繁爆出的血铅污染、镉污染、砷中毒事件,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遭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进2000万公顷,其中“三废”污染耕地1000万公顷。我国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3被,单位耕地面积农药施用量超过美国1倍。皖江城市带内的安庆地区建有安徽省最大的石油化工企业,铜陵地区是铜矿开采区,马鞍山的马钢集团是全国著名的钢铁公司等,这些企业的存在对当地的生态造成了或多或少的伤害。对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评价重要的一点就是查清土地的质量状况,并通过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对土壤类型进行评级,对不同类型的土地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提高土地的质量。1.2.3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有助于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皖江城市带区域内各地区土地利用条件不同,尤其是皖南地区多山,地质灾害频繁,而且夏季沿江地区多易发洪水,这些因素使得这片区域内整体生态系统较脆弱。通过对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建立相应预警系统,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1.2.4土地生态安全研究可以更好地保护好耕地资源当前许多地区对耕地保护政策的理解很不到位,对耕地保护急功近利,如在土地规划方面有些地方政府不将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的土地划为基本农田,而“划远不划近,划劣不划优”;在一些地区还存在着为了降低征地成本先将耕地或者基本农田先划为非耕地的农用地,然后在征用或者将荒弃时间不长的耕地视为荒地。在土地整理中,许多地方打着“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幌子大搞土地置换,对数量问题的关心远超过对质量的考虑7。这些行为就是钻了政策的空子,表面是占一补一,实质是损害了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如果对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区分出优地和劣地,对优地进行严格保护,不仅可以防止某些人钻政策的空子,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更好地保护耕地。因此,从全局着眼对皖江城市带区域内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不仅可以据此提出相应的改善土地生态安全的措施,而且一套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机制的使用可以对大大提高监控土地生态安全的效率。1.3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意义我国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环境生态安全与经济安全、国防安全一样都是保持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而环境生态安全与土地是息息相关的,人类的一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都依赖所栖息的土地生态系统,所以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对土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1.3.1为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服务皖江城市带开发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现有条件下土地资源日趋紧张,人多地少的现状无法得到改变,并且随着中国人口高峰期的到来,这种状况还在恶化。加之部分地区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只注重经济发展,忽略自然环境和土地资源的保护,破坏环境、浪费土地资源;一些地区地质灾害发生频繁、水土流失严重,这些自然和人为因素加大了解决土地问题的难度。要根本破解土地问题,关键在于防患于未然,对土地资源进行严格保护,这既是响应国家的政策要求,也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大事。 保护土地资源需要从整体着眼,对土地的生态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并找到土地的生态安全演化趋势是什么?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因素有哪些?目前土地处于哪种状?解决土地生态问题的方法是什么等。同时建立一套预警机制,在土地生态系统发生较小的改变时就能及时发现并予以解决,这样不至于在问题变得严重时再花费大量力气进行解决,可以“一劳永逸”。1.3.2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服务皖江城市带区域内许多地方都是优质的农田,农民大量施用化肥、农药,这些农药化肥的施用不仅污染了地下水、湖泊等,而且加重了土壤中重金属的浓度,不利于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且这片区域内毁林开荒现象严重,造成局部的水土流失影响了气候,导致一些地区地质灾害发生频繁,农作物减产等。土地生态安全研究可以了解人类的现行活动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或者此案去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使人类活动保持在安全的阈值内,不至于造成土壤退化和土地生态系统的破坏。1.3.3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支持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属于新兴的区域规划区,较之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等热门研究项目,人们对其研究只能说刚刚起步,所以这里面有巨大的研究价值。一方面,可以避开重复研究等学术资源浪费的怪圈;另一方面,此项课题重点在于确定皖江城市带各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的等级,并提出相应对策,这项课题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最后,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的成果,便于将课题做精,并且也是对我国区域土地生态评价体系的补充。1.3.4为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研究进步进行探索本课题尝试使用两种或以上的方法对不同地区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建立一套预警机制,目前对土地生态安全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但是经常仅限于一种或两种方法,并且比较孤立,我尝试使用两种或以上的方法通过发现它们的联系来进行评价,以提高评价方法的可信度。此外,目前对土地生态安全的预警机制研究较少,所以我认为本课题是对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研究的一项有意义的补充。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2.1国外研究现状分析2.1.1发展过程 在国外,最早涉及土地生态学思想的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的“矿质营养学说”。根据这一学说,人们确立了植物吸收土壤中矿质养分而生长发育的观点。可以认为这是土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思想的萌芽。之后,George Marsh,John Powell,Patrick Goddes和B.B.道库恰耶夫为代表的研究与实践为土地生态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进入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学者广泛使用了“土地生态学”一词来表示决定土地利用条件的自然因素的研究。同期,美国针对西部不合理开发而造成严重的土壤侵蚀,为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提出了土地利用潜力分类系统,并于1961年正式提出了8级土地潜力分类系统,成为第一个比较全面的定性土地评价系统。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高度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增长,带来了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土地生态问题。所以从这时候起,土地生态思想才开始受到重视,土地生态评价也进入了正式运用的准备阶段。比较典型的就是1976年FAO发表了土地评价纲要,成为一个专门针对土地生态方式对土地适宜性和适宜程度做出评定的土地评价方案。1977年,美国森林局提出了把植被、地形、土壤三个系统合而为一的“生态土地单元”的重要概念。前苏联学者巴齐列维契等在1983年以苏联若干地带为例,用一套指标体系对区域土地生态问题进行了综合定量评价。20世纪90年代,全球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开始,FAO于1993年正式颁布了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纲要,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是一种基于人口、土地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过程的评价,它强烈渗透着土地生态评价的思想和理论。目前,众多的学者在土地生态评价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形成了几个研究方向:区域土地生态评价、土地生态退化评价、土地生态环境评价(包括危险性评价、敏感性评价和质量评价)、土地生态系统评价(包括结构和功能评价、稳定性和可持续评价、服务功能评价)、土地生态风险评价等。然而直至今天,土地生态评价还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方法。2.1.2生态指标的选取最早是由卡尔曼诺夫和费里耶夫根据农业生态生产专门化和集约化的要求,提出对土壤、气候和其他自然条件进行全面的比较评价的方法。并根据上述各因素制定了评价体系,最后得到土地生态指数这个单值综合指标。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上土地生态评价研究才开始广泛集中于有关土地生产力和土地的生态效益即土地质量指标(LQI)。目前,国际上对于土地生态评价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2个:“压力-状态-响应”(P-S-R)评价体系和土地条件变化评价指标体系。“压力-状态-响应”(P-S-R)评价体系是一个土地质量指标概念性框架,旨在通过利用土地质量指标测量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和这些压力对土地质量状态的影响以及社会对这些变化的响应,并将土地质量指标与相关的政策和管理决策联系进来。土地条件变化评价指标体系是由Vieira M等人提出的,在这个指标框架中,Vieira M提出了定性和定量2种土地条件变化指标,其中定性变化指标要求直观、易于获取,如土壤颜色、地表形态等;定量指标应强调计算方法的规范与统一8。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外对于土地生态系统评价的完整、一致的体系尚未建立,但是专家、学者们对此方面的研究仍在继续。2.2国内研究现状分析2.2.1发展进程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土地生态问题。景贵和、傅伯杰、杨子生等对土地生态评价的理论、功能、方法、重点等发表了专门的有关论述。如傅伯杰(1985)将土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归结为3个主要的方面:?土地生态系统形成、演替、结构的研究、土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土地最佳生态平衡的研究。杨子生认为土地生态评价重点是土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研究。1986年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合考察队对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植被由于人类破坏所引起的“逆向演替”,以“破坏度指数”和“自然度指数”进行了土地生态评价。由于我国研究起步较晚,和国外相比,尚没有形成系统综合的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也缺乏长期定点监测的数据用于土地质量评价。研究主要涉及的是土壤的肥力和退化等土壤质量方面以及土地的持续利用、农业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等土地质量方面。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是浙江大学的吴次芳、徐保根(2002)编著出版了土地生态学一书,比较系统地总结和阐述了土地生态评价思想、理论和方法8。2.2.2评价指标的选取范楚林等通过对黑泉库区的研究,提出了土地生态评价指标应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条件指标和土壤条件指标。门宝辉、梁川根据石家庄市的土地生态系统的实际情况选择了土壤侵蚀、土壤污染和土壤肥力作为土地生态的指标。张建辉、李勇提出对土地持续管理进行评价应包括养分平衡、产量潜力、农业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利用多样性、地表覆盖、土地退化等指标;并且,评价指标不应是土地质量本身的简单反映,而是要包括环境因素。吴次芳、徐保根提出了农地中常用的一些指标,分为气候条件指标(太阳辐射、温度、降水量、气象灾害)、土壤条件指标(土壤肥力、土地结构、土壤污染、土壤侵蚀、土地退化)、水资源指标(水资源量、水质)、立地条件指标(地貌特征)和生物资源指标(生物、植被、生物组成、生物多样性)等。刘玉平提出了用植被覆盖度、地上生物量、地带性植物比例、土壤状况作为干旱土地退化草场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8。总体来说,大多围绕自然、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取相应的指标系统。不足之处呢?3、主要参考文献目录3.1应收集的资料(1)土地生态安全及预警相关文献与资料;(2)案例对象的有关土地、社会经济等相关数据资料。3.2主要参考文献1李永华,张小平,赵明松.安徽省沿江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3):233-236.2吴冠岑.区域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李智国,杨子生.中国土地生态安全研究进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12):5-12.4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S.北京: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10,1.5吕晓.土地生态安全综述J.北京:资源网,2010,4.6李宗尧,杨桂山.安徽沿江地区耕地数量变化特征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J.资源科学,2006,28(6):91-96.7刘卫东.土地资源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2-67.8张正华,吴发启,王健,张博.土地生态评价进展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20(4):104-107.9徐丽,张立亭.基于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2):88-90.10史永龙,贾宪威,蔡昕等.省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365-2368.11吴未,谢嗣频.中国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5):99-102,159.12郭春华,史小颖.我国土地生态安全管理对策建议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1):18-19.13 刘耀林,焦利民.土地评价理论、方法与系统开发.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8.14 吴冠岑,牛星.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的惩罚型变权评价模型及应用以淮安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0,32(5):992-999.15李玉平,蔡运龙.河北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2007,2(3):1-6.16杨永生,田宝珍.跋山库区土地生态评价定量系统模型研究J.山东国土资源,2006,22(3):57-60.17 张军以,苏维词,张凤太.基于PSR 模型的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 2011,31(6):1039-1044.18 余敦,陈文.基于物元模型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0):2681-2685.19 曲衍波,齐伟,商冉,李乐.基于GIS的山区县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4):38-44.20 方丽婷,张俊平,胡月明.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封开县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广东农业科学,2009,10:179-183.二、毕业论文(论文)进行方案1、具体任务(1)综述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2)皖江城市带定义及设立背景;(3)搜集研究对象的相关分析数据;(4)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趋势及预测;(5)皖江城市带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6)土地生态安全的预警模式;(7)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政策措施研制;(8)翻译一篇与毕业设计内容有关的英文文献(英文字符不少于3000),翻译毕业设计中文摘要(英文字符不少于300)。2、技术路线本课题是在产业转移背景下,对皖江城市带地区土地资源的供给保障、生态保障、经济保障及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进行研究。重点研究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趋势、皖江城市带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并建立一套相应的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机制。研究流程:在对皖江城市带土地生态演化原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框架;搜集皖江城市带内各城市20042011年的年鉴、土地生态安全相关资料;对本项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发展情况进行阐述;介绍相关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指标的确定体系;介绍皖江城市带具体情况并对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的趋势进行预测;对皖江城市带地区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建立一套初级的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机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建议和措施。本项课题研究的目的:1、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建议;2、皖江城市带土地生态安全研究属于较新颖课题,本项课题可以补充国内土地生态安全相关研究;3、建立一套初级的预警机制并经常加以完善,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保证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3、毕业设计(报告)流程图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国内外研究动向土地生态安全研究理论基础皖江城市带土地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皖江城市带定义与设立背景皖江城市产业转移趋势预测皖江城市带土地资源时空特征分析皖江城市带土地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关系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研究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模型构建皖江城市带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皖江城市带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皖江城市带土地生态安全预警主成分分析法模型综合评价等级确定基于P-S-R预警模型综合评价警情确定指标权重确定研究结论与建议三、毕业论文(论文)内容1、毕业设计(论文)概述我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及实施,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将会引发新一轮转移热潮。届时,将会有更多的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从而导致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动。这将促进中部地区的产业振兴和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升级,促进东中部区域经济的统筹发展,同时,产业转移对中部地区土地利用造成的影响要充分考虑和估计。课题将遵循社会经济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融合的跨学科研究思路,从土地资源的供给保障、生态保障、经济保障及可持续发展视角,对皖江城市带县(市)研究单元展开土地资源的时空特征分析、土地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关系、土地生态安全及土地资源保障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最后拟从“资源环境经济”一体化探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调控模式及对策体系。2、毕业设计(论文)各章节提纲1绪论1.1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1.2国内外研究动向1.2.1国外研究动向1.2.2国内研究动向1.3课题研究理论路线2土地生态安全研究理论基础 2.1基本概念 2.1.1土地生态安全 2.1.2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2.1.3土地生态安全预警2.2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介绍2.2.1层次分析法2.2.2物元分析法2.2.3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法2.2.4 BP神经网络方法2.2.5主成分分析法2.2.6 P-S-R模型法2.2.7 模拟退火算法投影寻踪模型法 2.3预警研究 2.3.1宏观经济预警 2.3.2区域综合预警 2.3.3资源与生态环境预警 2.3.4土地资源预警2.4土地生态安全研究理论述评3皖江城市带土地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3.1皖江城市带定义及设立背景3.1.1皖江城市带定义3.1.2皖江城市带设立背景及作用 3.2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趋势及预测 3.3皖江城市带土地资源的时空特征分析3.3.1皖江城市带土地覆被演化分析3.3.2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分析3.4皖江城市带土地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关系3.4.1皖江城市带区域经济发展概述3.4.2皖江城市带土地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4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构建 4.1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指标构建4.1.1基于自然-社会-经济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4.1.2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的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4.1.3土地生态安全指标类别4.1.3.1水土流失4.1.3.2土地盐碱化4.1.3.3林地流失4.1.3.4湿地萎缩4.1.3.5土地污染4.1.3.6土地供应紧张4.1.3.7土地荒漠化 4.2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模型构建4.2.1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建立4.2.1.1主成分分析方法概述4.2.1.2土地生态安全指标体系构建4.2.1.3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土地评价步骤4.2.1.4评估结果分析 4.2.2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模型建立4.2.2.1基于P-S-R的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模型概述4.2.2.2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指标体系构建4.2.2.3警限确定要求、方法及原则4.2.2.4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模型构建步骤4.2.2.5土地生态安全警限等级确定5皖江城市带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分析 5.1皖江城市带土地生态安全评价5.1.1指标标准化 5.1.2确定权重 5.1.3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划分 5.1.4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5.2皖江城市带土地生态预警5.2.1基于P-S-R框架的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 6.2.1确定权重 6.2.2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数据处理 6.2.3皖江城市带土地生态安全诊断预警结果与分析6研究结论与建议6.1研究结论6.1.1皖江城市带土地生态安全等级6.1.2皖江城市带土地生态安全警情结论6.2研究建议 6.2.1皖江城市带土地生态系统改善建议6.2.2皖江城市带土地生态安全预警体系建立建议7结语7.1可能的创新7.2存在的不足7.3后续研究参考文献致谢四、毕业论文(论文)进行计划序 号设计(论文)各阶段名称日 期1资料收集,阅读文献,撰写并完成开题报告。 2月21日-3月27日2毕业实习,完成实习报告和英文资料翻译3月28日-4月17日3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整理并进行论文主要内容的相应计算4月18日-5月8日4完成课题主要内容5月9日-5月15日5中期检查5月16日6整理、提交毕业设计成果6月1日-6月10日7提交成果,毕业设计成果评阅6月11 日-6月15日8毕业答辩,成绩评定6月18日-6月22日五、预期成果(1)翻译一篇与所选课题相关的英文文献。(2)完成一篇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背景下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的论文。(3)对皖江城市带内主要城市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确定其生态安全等级,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和提高土地生态质量的建议。(4)提出一套初级的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机制。(5)绘制皖江城市带土地生态安全现状图、土地生态风险评估图等GIS图件。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课题名称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预警研究系 别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专 业08资环姓 名许海峰学 号08203040111 2012年 2月21 日至 2012年6 月26 日共18 周指导教师签字黄木易系主任签字2012年3月20日一、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我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及实施,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将会引发新一轮转移热潮。届时,将会有更多的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从而导致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动。这将促进中部地区的产业振兴和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升级,促进东中部区域经济的统筹发展,同时,产业转移对中部地区土地利用造成的影响要充分考虑和估计。课题将遵循社会经济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融合的跨学科研究思路,从土地资源的供给保障、生态保障、经济保障及可持续发展视角,对皖江城市带县(市)研究单元展开土地资源的时空特征分析、土地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关系、土地生态安全及土地资源保障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最后拟从“资源环境经济”一体化探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调控模式及对策体系。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与数据1、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1)毕业设计应严格按照进度要求进行;(2)毕业设计按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文件规定执行;(3)毕业设计严禁抄袭;(4)毕业设计(论文)中文摘要应不少于300字,英文摘要在250字左右;(5)完成不少于3000字符的专业英文资料翻译。2、毕业设计资料与数据(1)土地生态安全及预警相关文献与资料;(2)案例对象的有关土地、社会经济等相关数据资料。三、毕业设计(论文)应完成的工作1、综述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2、皖江城市带定义及设立背景;3、搜集研究对象的相关分析数据;4、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趋势及预测;5、皖江城市带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6、土地生态安全的预警模式;7、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政策措施研制;8、翻译一篇与毕业设计内容有关的英文文献(英文字符不少于3000),翻译毕业设计中文摘要(英文字符不少于300)。四、毕业设计(论文)进程安排及实习安排序 号设计(论文)各阶段名称日 期1资料收集,阅读文献,撰写并完成开题报告。 2月21日-3月27日2毕业实习,完成实习报告和英文资料翻译3月28日-4月17日3对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