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胡同》教案 沪教版.doc_第1页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胡同》教案 沪教版.doc_第2页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胡同》教案 沪教版.doc_第3页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胡同》教案 沪教版.doc_第4页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胡同》教案 沪教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胡同教案 沪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胡同生活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2理解衬托的写法,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怀旧与眷恋之情。教学重点:品味语句,了解胡同生活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教学难点:学习衬托的写法,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的对胡同文化的怀旧与眷恋之情。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激趣导入:1、如果在繁忙的学习之余,突然有这么一个机会,可以让大家去北京旅游一次的话,不知你们最想逛一逛北京的什么地方?故宫、长城固然是北京这座帝王之城的象征,非去不可,但是如果你去北京,有一个地方也值得一游,那就是北京的胡同。如果说故宫、长城见证着历代帝王的功过得失,那么胡同所代表的是天子脚下的百姓生活。今天老师邀请同学们一起去逛一逛北京的胡同。2、看北京的胡同。大家看过了胡同的图片,这些图片上的胡同给你什么印象? 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冯雪梅笔下的北京胡同的味道。二、初读课文。1、现在老师和同学们轮流朗读课文,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胡同的魅力。师生朗读。2、提出问题: 听完朗读,同学们能用一两个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吗?(宁静、温煦、美好、眷恋)三、研读课文。1、北京的胡同呈现出了别样的情景,作者用哪些词语或者语句来描写胡同,并表现了胡同的哪些特点呢?在文中圈划出来,写好旁批。学生阅读、圈划、点评。学生交流。历史:灰砖灰瓦的四合院和墙上的衰草又写着沧桑。古旧的胡同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沉积北京的胡同,窄窄的,不急不缓地伸展着,一如一个走过多年沧桑的老人(历史悠久,充满沧桑) 窄窄的、不急不缓地伸展着,两边的四合院,都敞着门,静静地晒太阳。宁静的气氛、温煦的生活、舒缓的节奏景物:(白天)秋阳,蓝天,杨树、槐树、柳树,不慌不忙摆动枝条。舒缓的节奏、宁静的气氛(黄昏)夕阳从树梢头,从屋顶的草丛上洒下的光辉,给胡同染上了一层淡淡的红色。(意境优美)安谧、宁静的气氛民情:(白天)有推车的老人,穿着布底鞋,细细地从胡同里踩过。小推车里是些针头线脑、铅笔橡皮。孩子们在胡同里跑过,打破胡同的宁静。(热闹,更衬出了胡同的宁静)(黄昏)夕阳时分,涌进胡同的车铃声,让静寂的胡同变得热闹。夜晚,树下多了聊天的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家的温馨、质朴)从容、优雅而质朴的生活。小结:北京的胡同有着沧桑的历史,胡同的生活宁静祥和,从容优雅,质朴快乐。从字里行间,我们读出了作者对胡同生活的向往与留恋。作者对胡同的描写细腻而充满温情,这些具体的描写都集中在3、7两段,请大家齐声诵读这两段,再次感受胡同生活的美好。2、从文章中我们知道,作者冯雪梅不是北京人,也没有在北京的胡同生活过,那么她怎么能如此真实细腻地描绘出北京胡同的生活场景呢?那是因为作者生活过的家乡的小巷和北京的胡同特点非常相似。 作者除了写北京的胡同外,还描写了家乡的小巷。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家乡的小巷和北京的胡同特点非常相似? 朗读4、5段。说说胡同与小巷的共同点。(历史悠久、生活氛围相同、给作者的感受相似)用家乡小巷里的风土人情来衬托。“在异乡久了,会把异乡当家乡的”。北京的胡同与家乡的小巷不仅有相似的历史、相似的槐树柳树、相似的老人孩子,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相似的生活,相似的精神。四、重点品读议论性文字,深入感悟作者的情感:1、提出突破口问题:无论是家乡小巷,还是北京胡同,那种生活都是作者非常怀念的,那么她为什么对北京的胡同如此眷恋?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来?2、圈划、交流: 作者没有在四合院住过,这种“熟识”来自于曾经生活过的小巷,这种温煦质朴和对待生活的韧性已经浸润到作者以及所有在小巷或胡同生活过的人们的骨髓,不会因为胡同的消失而改变。 温煦:暖和。黄昏时候的胡同的热闹、家的温馨、胡同四合院里邻里和睦、日常生活体现的温情。 质朴:树上晾着衣裳、推车卖货的老人、玩耍的小孩、日常生活的平淡朴实。 对待生活的韧性:老人们的从容优雅,这是一种历尽苦难沧桑后的淡定自若、乐观的生活态度。联系文章第6节中的语句:“越是现代的东西越是属于有钱人;快乐并不因为富贵多一点;胡同里的一切都故旧,却不因此而少了快乐和温情”,无论生活怎么变化,即使是面对生活的穷困,人们的心态始终都是平静的,人们依然是真诚地、快乐地面对生活。这就是一种对待生活的韧性。“唯一不变”、“永远不变” 消逝的是物质,不变的是精神。这是一种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不但不可缺失,而且应该发扬光大。4、齐声朗读最后两小节。小结: 作者所留恋的是一种精神,认为这种精神“唯一不变”、“永远不变”,这就是胡同生活所体现的“温煦、质朴和对待生活的韧性”。正是在狭长的胡同里,人与人之间的和睦、质朴、温情、快乐以及对生活的韧性,令作者难以忘怀,这样的生活方式已经深深地浸润到了都市人的生命中,不会因为胡同的逐渐消失和现代化都市生活的迅速发展而改变。我这种传统文化精神也深深进入到我们的心中,老师希望我们能够把这种和谐、质朴与温情带入我们的现代生活,让它成为一种唯一不变、永远不变的精神。五、拓展:中国地大物博,江山秀丽,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其中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也成为一道道风景线。而这些民居从某种意义上又折射出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区文化。那么大家知道哪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呢?湘西的吊脚楼、内蒙古的蒙古包、客家人的围龙屋、江南水乡的古镇、上海的弄堂、北京的胡同六、布置作业(两题任选一题完成): 1、课后找一找古民居建筑并了解它们的有关文化,并把你所了解到的知识写成一段文字介绍给同学们。2、你知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吗?写一段文字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附送: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 鲁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本文字词。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3、发现、理解作者对北大的评价 。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品味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文中的思想内涵。学习本文写法和富于变化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培养学生自信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1 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2 朗读品味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教法;以学生自主合作讨论探究为主;教者适当点拨、指导。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生简介为主田晓菲四岁就大量接触文学作品,初一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十三岁就被北大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相继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哈萨克佛大学博士学位,二十九岁时就走上了哈佛的讲台,这一连串闪光的足迹,令人惊叹,而当我们看了她在北大九十周年校庆时写的文章就能找到她辉煌经历的答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田晓菲,走进北大。板书课题、作者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抽屉t(2)稚zh气(3)掷zh下(4)迸bng溅(5)穹qing隆(6)积攒zn(7)沉淀din(8)骤zhu然(9)呜咽y(10)抽泣q(11)徜chng徉(12)絮x语(13)摒bng弃(14)犀x利(15)安恬tin(16)帆桅wi(17)樯qing橹(18)惆chu怅(19)蓦m然(20)绅shn士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1、请同学们以“我是这样认识北大的”为题说句子,要求大家尽量全面认真的读课文,搜寻出能表现我和北大关系的词或句子。例:我是七岁时从一张泛黄的照片上认识北大的。 我是.(给五分钟准备时间,学生自由说,最后一时间为线索,整理思路)2、作者认识北大的过程也是作者对北大的情感逐渐深入的过程,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分别是用空行空开的,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表达了作者对于北大的认识,请同学们自选一个部分,自选一个角度说说作者是怎么表现对北大深情的?明确:感情线索:对北大的惊奇、向往、喜悦与感动之情 。A、 第一部分梦圆北大是“我”从七岁到十六岁的生活剪影,按时间顺序来写:七岁时的梦想十岁时的信心十三岁时的际遇十六岁时的回顾 是从总体上表现我对北大的深情。 B、第二部分感悟北大先回忆北大图书馆,(知识的象征)在对图书馆的描述中,表现了“我”对北大的特殊的感情。接着由写图书馆写到同学、老师和“我” (北大的主体),歌颂了“北大人”特有的风采。C、第三部分梦回北大一再表示要作“不系之舟”,渴望从海洋深处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由自己对北大的深情转到渴望为北大增加光彩。以暮年归来,再“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的梦幻结束全文,呼应开头,赞颂了北大,抒发了“我”对北大的一网情深。四、细读课文、品味鉴赏本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语丰富,明丽,清新,传递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志向和对北大无限的依恋,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用“_写(用)的好,好在他(写出)表达了_”的句式,说一两句话。这是一个开放性,也是有难度的话题,学生很难把握,老师要适时点拨。1、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深情。例:我目不转睛的注视着似曾相识的风景。这句中的“目不转睛”“注视”用的好,好在他写出了我七岁是就被北大所深深的吸引,显示出北大的魅力。2、关键语句的理解。(1)“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点拨:这是雄壮的誓言,这是自信的表现,从哪里可以看出? (2)、“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点拨:风景-比喻北大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河-比喻前进的道理历程(90年)船客-比喻一批又一批的北大学子。舵手与船工-比喻北大的导师和教师。 (3)、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我是不系之舟。”“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体会这些直抒胸臆的语句中,所流露出的作者对于母校的感情。点拨:不系之舟-不受环境束缚,始终勇往直前,驶向理想的彼岸的一种充分自信,充分开拓和创新的精神。3、文章整体的感知。五、小结读了这篇文章后,你从作者身上感受到什么?(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十三岁便进入北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