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芦叶船教学反思芦叶船这篇精读课文是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文章脉落清晰,层次分明,内容浅显易懂,尤其作者将玩芦叶船的情景描写得形象鲜明,生动感人,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同学们最喜欢玩什么?你们是怎么玩儿的?”在学生充分谈的基础上,引入本课的学习。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然后让学生描述小伙伴们玩芦叶船的情景。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把船放入江水中,吹奏动听的乐曲时,彼此可能会说些什么,心里可能会怎么想?通过这样的角色体验,进一步体会芦叶让孩子们更富有创造力,也给孩子们带来的无尽欢乐。当学生谈到“我和表兄玩儿芦叶船”的情景时,引导学生勾划出描写表兄语言、动作的句子,从中体会表兄的自信与聪明。小小的芦叶船顺水而下,也将作者的思绪牵得好远好远。引导学生想象,小船可能会漂向哪里呢?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两句,读中体会小作者的无限遐想。 最后,总结作者的描写顺序,帮助学生理清层次,作者是“先回忆了自己的家乡,再详细回忆了小伙伴们玩芦叶船的情景,最后讲了“我”和表兄到长江边玩芦叶船,芦叶船给我们带来遐想与希望。鼓励学生平时要养成善于观察,大胆想象的好习惯,并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活动。钓鱼教学反思钓鱼教学反思: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体会“我”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找出有关语句细细朗读、体会,父子对话部分可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我”钓到大鲈鱼,十分惊喜;父亲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我”极不情愿;后来,“我”领悟到父亲的做法是对的,在三十四年的人生旅途中,面临各种诱惑,“我”变得非常坚定。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得鲈鱼放回湖里去?父亲做得对不对?对于这个问题,可组织讨论乃至辩论。要重视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作引导。要抓住课文中描写父亲言行的语句阅读思考。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个人的体验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文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个句子较难理解,可启发学生:那是一条怎样的鲈鱼?有什么诱惑力?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桂林山水教学反思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审美过程是一种见情、见性、见灵、见神韵活动,靠的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鲁迅说,文学作品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审美从文章三美入手。1、读出音乐美、形象美。以一个游览者从容、轻松语气语速朗读,突出几处强调重音,如“却从没见过”、“静、清、绿”、“奇、秀、险”等。注意以上几点,分小组读课文,在读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感受到一连串意象的美。2、配乐读课文使学生审美感受又进一层。3、展现桂林风光图画,让学生观赏,学生感叹“啊,这样美!”学生头脑中意象或与此契合,或没有想象到,通过互补、印证想象更丰富了叶圣陶说:“一字未宜忽,句句悟其神。”这指的是对文章的鉴赏,鉴赏什么呢,既要赏其美,又要鉴其妙。可以从语言声音节奏、色彩氛围、语调语序中推敲品味,体察作者怎样精确、省俭、传神运用语言,体察运用语言之妙。新课改指出语文教学中要培养良好语感。语感训练除了语文实践外,还需语感分析,析语言之妙。首先让学生划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用“这句话好,因为_”句式说话。有的说我认为“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名不相连,像老人、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句话好,因为它的比喻真巧妙。有的同学说我认为“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这句话好,因为这句话中峰峦雄伟,红叶似火词语用得好。古人读书非常重视背诵,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四书五经无一例外要求背诵。背是古人学习“千古真经”。一些精品应引导学生先吞下去,为其打下精神底子,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丰富积累,培养语感。桂林山水其优美语言,丰富词汇,以及其中表现出的优美意境,是语言中精品,应引导背诵,怎么背诵,有其方法,通过筛选信息,选择主要信息进入意识是背诵的主要方法。我想新理念如何与课堂教学结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循序渐进,需要不断琢磨反思。但我的追求始终不谕,希望能成为新理念通往课堂教学实践的一座桥梁。附送:2019-2020年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芦叶船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玩是儿童的天性。但是玩什么却千差万别。在孩子的眼里,蓝天、大海、山、水、花、草,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孩子的玩具。吴成笔下的童年欢乐则来自于芦叶。他们用芦叶做成一只只芦叶船,这种快乐是一种自然的从内心流露出来的朴素与真挚。课文共有八个自然段, 1、2自然段,作者先回忆了自己的家乡,这是快乐玩耍的基础。在长江口的崇明岛上,当芦芽长出芦叶后,就如同桅杆上升起了绿色的风帆,像一幅美丽的图画。作者这里要介绍的是芦叶带给人们的欢乐。小小的芦叶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详细回忆了小伙伴们玩芦叶船的情景,使我们感受到了芦叶船给作者童年带来的不仅是快乐,还有智慧。首先,普普通通的芦叶可以做成各式各样的船,“大阔叶折成大篷船,小窄叶做小舢板。”还有一种“把三五片芦叶叠在一起,做成三桅杆、五桅杆的大船。”孩子们操作这些船也是得心应手,他们“把船做好后,在船底吐上一口唾沫,跑到小木桥上,把芦叶船往河中央轻轻地一扔,保险翻不了船。”船顺风开走后,孩子们还“用芦叶卷成喇叭,”吹奏着“欢送它们远航”。第二天放学回来时,“我们”再去寻找自己的芦叶船,“谁做的都能认出来”。 第58自然段讲了“我”和表兄到长江边玩芦叶船的情景,芦叶船给我们带来遐想与希望。表兄说把芦叶船“放到江里也翻不了”而且还要亲自证明给我看,他“顺手采来三片芦叶,折了一只三桅杆的船,在船底吐上一口唾沫,轻轻地放进江水中”,表兄说话的语气和动作的娴熟使我们看到生活在江边的孩子的活泼、聪明和自信。当看到“芦叶船顺着风,顶着浪,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是不是也漂到东海里了呢?”随着芦叶船越漂越远,小作者的思绪也是越来越远,小小的芦叶船把作者带入了无限遐想的空间。文章写得形象鲜明,生动感人。读着文字,一幅幅画面便历历在目一般,一只只小小的芦叶船出现了,又一只只漂远了,作者那种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对芦叶船的喜爱,自然流露笔端。文章的结尾,则给人无尽的遐想,含蓄而深刻。有人说过:一个人,不知道玩,那有点傻;不知道怎么玩,那是有点笨。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问问学生:你最喜欢玩的是什么?2谁到过水乡?谁了解水乡孩子的生活?请同学说说搜集到的资料,然后出示课题,引出大家要共同了解的水乡娱乐方式玩“芦叶船”。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3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4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提示会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如:喇港竖等)三、再读课文,把握课文基本内容。1自读课文后让学生回答: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四布置作业:1抄写字词。2读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听写本课词语。2同桌互评互改。二、深入理解课文1作者描述的芦叶船的哪些地方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2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深切感悟。3课堂交流:预设:玩的地方美。可以让到过水乡的同学介绍水乡的有关情景,教师也可以播放有关水乡的图像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但重点还是让学生品味语言。比如崇明岛上的河道,往往是追寻自由快乐的孩子所喜欢的。再看河边的芦苇,一个“冒”字说明芦苇生长的速度极快,而两个打比方的句子苇芽“像船上的桅杆”,长了一片叶子的苇芽不仅形象地描绘芦苇的样子,而且让人领悟到了哪勃勃的春意,从中也能使我们体会到作者对家乡、对芦苇、对美好春天的喜爱。玩的玩具制作得美。引导学生从第三自然段体会理解。可以先让学生尝试画一幅家和学校的环境地图。从而看孩子是不是理解了课文第三自然段第一二句的意思。进而重点体会芦叶船制作非常多姿多彩。可以用图片、实物展示芦叶船或者学生自己制作的小玩具。玩儿的过程美,充满想象与智慧。重点抓住我和表兄的动作语言,体会万芦叶船的心情。无论玩什么,在玩耍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芦叶船搞不好会漏水、重心不稳会翻、芦叶折压不当小船还会散要想在玩耍中玩得精彩、漂亮,是需要智慧与耐力,甚至运气的。三、读写结合,学习写法。课文把怎样做芦叶船、怎样玩芦叶船写得非常生动。你最喜欢玩什么?能用你的笔告诉大家吗?四、 朗读训练,加深体验1最后一段是作者丰富的联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2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五作业一、看拼音写汉字1拼拼写写我最棒。2多音字为wi( ) 好ho( ) 会hu( ) 吐t( ) ( ) ( ) ( ) ( )二、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1那里 河道特别多 有横的 竖的 像蜘蛛网一样2有时 还把三五片芦叶叠在一起 做成三桅杆 五桅杆的大船3我们就用芦叶卷成喇叭 呜啦呜啦 地吹奏着 欢送它们远航三、课文精彩语段。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一开春,河边就冒出芦苇来,那芦苇一根根直立着,像船上的桅杆。过了几天,芦苇芽上长出第一片芦叶,于是,桅杆上就像升起了绿色的风帆。1用“ ”画出段中的比喻句,并分别写出把什么比作什么。把 比作 把 比作 把 比作 2联系课文回答用芦叶做成的船有哪些?锁不住的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2个生字,学会书写5个生字。2、朗读诗歌,透过语言文字,体会孩子渴望到大自然中去自由自在玩耍、体验、获取知识的迫切心情。3、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理解诗歌中孩子的感情,并尝试着和自己的父母沟通、交流。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中孩子的感情,并尝试着和自己的父母沟通、交流。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教师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师:同学们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自由自在玩耍的时间?在玩耍与学习的问题上你的父母和你有没有不同意见?你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学生畅所欲言。师:看来,每个同学都有和父母沟通的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歌,看看诗中的小朋友是如何向自己的妈妈表达自己的心声的。教师板书课题:锁不住的心师:“看到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畅所欲言。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4、检查读文情况: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师: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锁不住的心(教师板书课题),回忆一下,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二、品读文本,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你认为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勾画有关的重点词句。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谈自己的看法:懂事的、活泼的、顽皮的、无奈的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3、理解诗句“世界也是一本书”。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也可以引用名家名言或名人事例加以说明。例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对课内外结合的绝好说明。我们以前学过的大自然的语言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走进大自然等文章,都可以作为向大自然学习的范例。毛泽东、高尔基、竺可桢等伟人或名人的人生经历也很好地证明了向生活学习、自然学习的必要。4、想一想:妈妈原来是怎样想的?假如妈妈了解了“我”的想法,他又会怎样呢?四、情感朗读,加深理解1、师:让我们自己来扮演文中那个孩子,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吧!注意要读出感情呀!2、师:哪位同学或是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五、记忆字形,指导书写重点指导:“绒”的右边注意不要写成“戒”。六、拓展延伸,积累实践小练笔:给父母写封信,说明自己的想法。题目可以是锁不住的心爸爸妈妈,我想说我渴望等,也可以仿照课文写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感受。板书设计:11、锁不住的心懂事活泼顽皮无奈 水乡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水乡行是冀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9课。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人在画中游。展现的是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而水乡行是沙白1961年写的一首小诗,节奏明快,韵律优美,展示了江南水乡极富韵味的风情。这首诗由远及近,写了进水乡,游水乡,出水乡,把“水乡”景之美、境之幽,人之勤、情之美写得有味、有趣,意境非常优美。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通过读、诵、背想象水乡优美的环境、宁静的气氛,感受江南水乡淳朴的民风和水乡人的勤劳。3、了解诗歌的叙述顺序,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4、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主动积累优美词句。教学重难点:体会水乡优美的环境、宁静的气氛。感受江南水乡淳朴的民风和水乡人的勤劳。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一、激趣导入 ,感受水乡之美:1、多媒体课件出示水乡图片。教师展示并讲解。师作介绍:这里的水域非常广阔,河道纵横,云水相连。村庄里,绿树红花,流水潺潺,几户人家沿河散立。放眼望去,千百条水渠,把无边的田野划成整齐的稻田,那一块块青翠的稻田带给人们丰收的希望2、学生谈看后感受,激起读课文的兴趣。3、引入课题:著名作家沙白写了一首水乡行表达他的赞美之情,让我们和他一同走进江南水乡,感受那特有的风情吧。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1、自由读文:要求认真读这首小诗,朗读时,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流利。2、指名读,纠正字音。3、小黑板出示生词:门帘、石榴、一副、蝉声、缆绳。学生读4、教师范读:提出思考问题:请大家想一想,作者先后到了哪里?水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5、师生交流。三、朗读品味,体会水乡之美: 1、教学时围绕“你最喜欢水乡什么地方,喜欢那里的什么?”这一中心话题,引导学生联系全文,体会感受水乡优美的坏境、宁静的气氛,感受江南水乡淳朴的民风和水乡人的勤劳。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水乡的每个地方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再读诗歌,说说你最喜欢水乡什么地方,喜欢那里的什么?2、生练读,互相说,师在指导朗读。3、集体交流,体会水乡之美。四、升华情感,留恋水乡之美。1、教师提出问题:现在你和作者都坐在船上,回头再看,心中不免留恋,有许多的依依不舍。你留恋的是什么?预设:人,风景,稻田2、请你带着喜爱与留恋之情,读一读整首诗。五、拓展延伸,留住水乡之美 。 1、把水乡行改写成一篇小游记 2、画一画水乡的图画。板书设计:19、水乡行进水乡、游水乡、出水乡水静、船多榴红、柳绿 田忙 儿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具准备:教学插图、语段卡片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自主读书,诱导感悟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次?哪就请大家读吧。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2学生自主读书。3进行读书交流,把自己喜欢的语段读给大家听。教师针对学生的读书情况,适时激励评价。二、创设情境,合作研讨1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试验。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出示亚里土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他,把他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现在你要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那人家是不会相信的。所以,老师想请大家再认真读读书,仔细思考一下: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问些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和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3学生分组合作学习。4进入情境,质疑研讨。(请位学生上讲台)现在年轻的数学教授、著名的辩论家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大家面前,一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质疑研讨,重点解决以下问题:A伽利略为什么有信心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B伽利略为什么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C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是否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其表现是否是“胆大妄为”、“固执”?三、观察体验,交流评价1观察体验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2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项试验说明了什么?通过这项试验,大家明白了什么?怎样理解句子“大家明白了,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3评价:你怎样评价伽利略?该怎样认识亚里士多德?四、延伸拓展,迁移运用现在,如果老师把课题改成“铁球和木球同时着地”你们认为可以不可以?请大家课后研究研究,或者像伽利略一样做做试验。请把你的发现以你喜欢的方式告诉别人,包括老师。送别冰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篇文章让读者感受到人民群众对冰心老人的去世无限悲痛,对冰心老人的无比热爱之情。课文的前两个自然段介绍了冰心送别仪式的独特之处:在冰心的一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玫瑰花和大海成了这个富有诗意的悼念仪式的主旋律。第三自然段则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了冰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从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开始,作者按照悼念仪式的时间顺序,记录了人们是怎样来缅怀冰心老人的。在简单交代了这样特殊的送别方式代表着冰心自己的心意之后,课文的结尾以诗的语言表达了对冰心老人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2、了解人们是怎样为世纪老人冰心送别的,体会人们对冰心的悼念之情。3、根据教材中提供的相关信息,进一步了解冰心的作品,有条件的可以进行拓展性阅读。4、通过教材中提供的相关评论,对“冰心这位伟大的作家是个怎样的人”,“冰心一生的贡献”等问题进行思考。过程与方法:1、学生反复诵读,理解课文,体验情感,指导学生朗读。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方法与手段,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朗读可以体会作者的情感,朗读可以进行思想教育。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2、读课文,通过教材中提供的相关评论,对“冰心这位伟大的作家是个怎样的人”,“冰心一生的贡献”等问题进行思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们是怎样为世纪老人冰心送别的,体会人们对冰心的悼念之情。 重难点分析: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受人民群众对冰心老人的去世无限悲痛,对冰心老人的无比热爱之情。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教学过程设计说明第一课时一、创设氛围,感受离别。 (一)学生读冰心的文章我和玫瑰花。教师引导:刚才我们从文章中听到最多的是什么花?为什么提到这么多次玫瑰花?(二)介绍冰心的录像视频。(三)情境引入。教师简介:1999年3月19日,在北京八宝山第一告别室里没有黑纱,没有白花,充溢着灵堂四周的,是大海一般的蔚蓝和玫瑰一般的鲜红。告别室的灵堂内摆满了鲜花和花篮,走进灵堂,耳边响起的不是哀乐,而是大海的波涛声,海鸥翱翔的欢叫声,管风琴与小号的幽雅旋律从遥远的天际飘摇而来安卧在鲜花丛中的是被党和人民评价为“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冰心奶奶”,这位受我们尊敬和爱戴的老人永远离我们而去,让我们学习课文再去感受和冰心奶奶最后的离别吧。 (四)揭示课题:送别冰心。教师提问:“送别”是什么意思?你从课题中的“送别”体会到了一种什么情感?二、初读课文,感悟文本。(一)自由读文,明确自学要求。1、读准拼音的生字,把你认为难读的词语和同桌多读几遍。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二)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肃穆、文坛、大厅、拾级而上、悼念、荣誉、葬礼、铭刻、铸成、缓慢、身躯、凝重、气氛、慈祥。师 重点指导:“悼”不要读成“掉”的读音。有些字书写时可以跟形近字对比记忆,如:祥详、悼掉、缓援暖、凝疑。2、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来理解。三、师生对话,怀念老人。(一)过渡:文中字里行间饱含着人们对冰心老人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人们这样的怀念她,是因为她一生对人民对祖国的贡献之大。这位伟大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的特殊地位。(二)读文感受。1、进一步了解冰心,直入第三段。2、学生自由读。谈谈感受。交流要点:“五四”元老说明她在青年时期就积极提倡新道德,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解放。“隽永清丽”是指她的写作风格,这种风格曾被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近百年”是说她从1900年出生到xx年去世,享年99岁。“诗意的结局落幕”是指她的灵堂以蓝色和红色为主色调,不放哀乐而放海涛和海浪的录音。可以说这句话是对冰心一生的简单概括。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预设:课文以时间顺序记叙了在儿女为冰心老人设计的别具匠心的告别仪式上,亲人及读者向老人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广大读者对冰心老人的敬仰和爱戴,对老人的深切怀念之情。4、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学生思考:(1)文中前两个自然段介绍了冰心送别仪式的独特之处是什么?(2)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悼念仪式的,从哪自然段开始的。(3)课文都写到了哪些人物?人们用什么来为冰心老人送别的?5、师生交流,根据课文内容用简短的语言叙述以上问题,对课文有个概括的了解。四、品读课文,体会人们用独特方式来悼念冰心。 (一)学习前两个自然段。没有肃穆的黑色,没有低回的哀乐,精心设计的灵堂,以大海的蓝色和玫瑰的红色为主色调,表达了对冰心老人的怀念的心情。思考:说说你见过的灵堂是什么样的,本文介绍的呢?文中介绍了冰心送别仪式的独特之处是什么?指名朗读,体会读出自己对冰心老人的怀念的心情。(二)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灵堂?是谁为她设计的?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找出这些问题的段落。(三)学习第12自然段。1、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葬礼凝重、沉闷的气氛是什么样子,涛声相伴、玫瑰满堂的温馨葬礼又是什么样子。使学生更明白冰心老人一直看淡人生,不追求奢侈。2、教师提问:课文前两个自然段和第12自然段有什么相似之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五、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过渡:xx年2月28日晚9时,冰心在北京医院仙逝,享年99岁。冰心的离去,引起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各种报刊、媒体,为此刊发大量的文章,报导和怀念这位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冰心的逝世与成就,同时,人们以独特的玫瑰方式,送别他们所爱的冰心老人。这节课继续学习人们以怎样的独特方式来送别冰心的。二、深入品读,字里行间体会真情。(一)出示中心话题:“谈谈人们是怎样以独特的方式送别冰心的?这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情感?并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直属事业单位招聘重点领域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2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6华能海南实业有限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四川乐山市马边古彝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招聘企业员工2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广西来宾市工业园区公开招聘编外工作人员6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急性感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方案模拟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江苏连云港东海县招聘第三批社区工作者58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胸外科手术操作技能模拟考试答案及解析
- 2026年浙江杭州市西溪·吉鸿中学招聘20余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湖北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副部长招聘1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贵安新区康桥食品有限公司劳务外包人员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行政法知识竞赛题及答案
- 自主可控人工智能智能决策系统研究报告
- 2.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课件) -2025-2026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 2025年四川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核准考试综合试题及答案一
-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4版)
- 颅高压危象课件
- 《椎管内肿瘤》课件
- 志愿服务证明(多模板)
- 挖掘机维护保养记录
- JGJ114-2014 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 《低碳实验室评价指南》-征求意见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