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23课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1)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23课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1)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23课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1)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_第3页
高中历史 第23课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1)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_第4页
高中历史 第23课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1)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97年的中共 十五大 报告指出 一个世纪以来 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年轻时的孙中山 17岁 少年时期 向往革命 孙中山 1866 1925 名文 字逸仙 早年学习于香港西医学院 后弃医从事政治斗争 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杰出代表 壮年时期 实践理想 晚年时期 壮志未酬 孙科 孙科 1891 l973 字哲山 孙中山之子 广东香山县翠亨村人 为孙中山原配夫人卢慕贞所生 1921年任广州市首任市长 1947年并任国民政府副主席 1948年与李宗仁竞选副总统落选 后再度出任行政院长 1949年辞职赴台 1951年赴法国 1952年移居美国 担任 中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 董事长 1965年返台受聘 总统府资政 1966年出任 考试院长 1973年因心脏病病逝于台北 终年82岁 基础过关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兴中会 1894年 同盟会 1905年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 三民主义 知难行易 说 哲学理论基础 三民主义 内容 评价 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的发展 三民主义 一 知难行易 三民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 1 提出背景 1 革命党内意见分歧 同盟会分化瓦解 2 孙认为 知易行难 说不利于革命事业 2 基本内容 知 认识事情的本质 规律 难行 人们的一般行为 易 是基础 是指导 一 知难行易 三民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 3 意义 揭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鼓舞了革命党人的斗志 信心 思考 在孙中山提出 知难行易 时 当时社会上的人们却深信 知易行难 你赞同哪种看法呢 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和新加坡电视机构共同主办的 95国际大专辩论会大决赛在北京举行 正方 南京大学知难行易反方 辅仁大学知易行难 附历届国际大专辩论会赛果 1993年新加坡举行冠军复旦大学1995年北京举行冠军南京大学1997年新加坡举行冠军马来亚大学1999年北京举行冠军西安交通大学2001年新加坡举行冠军马来亚大学2003年北京举行冠军中山大学2005年新加坡举行冠军电子科技大学 二 三民主义 背景 主要内容 评价 1 背景 三民主义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西学 启蒙思想 的不断传入 清政府的日益腐朽 民族危机严重 改革救亡行不通 1905年8月20日 全国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 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孙中山书写的同盟会政纲条幅 2 三民主义的内容 1905年 同盟会纲领 内容 三民主义含义 反对 反对 推翻 建立 平均地权解决财富重新分配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核心 3 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性质 是纲领 局限性 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 进步性1 集中代表了政治 经济利益 2 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 的共同愿望 3 推动了的发展4 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府 5 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不可能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三 三民主义的新发展 新三民主义 1 年1月 国民党 一大 2 原因 背景 1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以及一系列斗争相继失败 2 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 4 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4 个人素质 与时俱进 追求民主 内在原因 3 陈炯明叛变的刺激 陈炯明 陈炯明 名捷 字竞存 1878年1月13日生于海丰县联安镇白町村一个绅商家庭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 陈炯明在惠阳淡水起义 光复惠州 建立新政 同年11月17日 广州各界代表补推陈炯明为副都督 陈炯明遂率部 循军 1万多人抵达广州 开始进入广东军政统治 1920年5月5日 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 委任陈炯明为陆军部长 内务部长 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 后来 因主张 联省自治 反对孙中山北伐 而分道扬镳 1922年6月15日 陈炯明的部将叶举率部轰击总统府 孙中山脱险后于8月抵达上海 在滇军 桂军支持下 将陈炯明逐出广州 陈炯明退往惠州 1925年3月 广东革命政府以黄埔军校学生为骨干组成东征军讨陈 经过两次东征 陈炯明兵败蛰居香港 后组建中国致公党 1933年9月22日陈炯明因肠炎病死于香港 第二年4月棺柩归葬广东惠州西湖紫薇山 越飞 1923年1月26日 孙中山与俄国政府代表越飞在上海联名发表 孙越宣言 标志着孙中山联俄政策的正式确立 国民党一大旧址 3 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新 旧三民主义比较异同 5 评价新三民主义 意义作用 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是指导新时期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 具有鲜明的反帝 反封建的革命性 性质探讨 4 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毛泽东说 新三民主义是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 没有三大政策 或三大政策缺一 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三大政策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一个是革命的纲领和目标 一个是实现的手段和方法 途径 新三民主义 三大政策 1925年3月12日 一代伟人孙中山病逝于北京 终年59岁 弥留之际仍口呼 和平 奋斗 救中国 图为孙中山的遗容 保存至今唯一记录孙中山辞世的号外 巍峨肃穆的南京中山陵 思考 从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一生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山先生的哪些闪光点 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 上书求变 辛亥革命 维护果实 国共合作青年壮年晚年 感悟 1 以国家民族兴亡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2 天下为公 心系苍生的博大情怀3 与时俱进的时代意识4 屡败屡战 百折不挠的顽强斗志 讨论 三民主义对中国民主革命的作用 小结1 知难行易 说提出的意义2 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含义 性质 进步性3 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内容 性质 意义4 三民主义对中国民主革命的作用5 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p102页第三段 3 中国近代以来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 兴办洋务 君主立宪 等思想的失败说明了 近代中国要谋求社会进步必须走革命的道路 提出这些思想的人都是志大才疏的人 近代中国不可能走向富强 中国必须进行辛亥革命4 三民主义中 民权主义的政治目标是 推翻封建制度 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推翻满族贵族的统治 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 建立中华民国 5 以下对三民主义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三民主义集中代表大地主 大资产阶级在政治 经济上的利益 它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 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它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在它的指导下 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6 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结成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是 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联俄 联共 扶助农工 三大政策 知难行易 学说 1 孙中山认为 西方国家贫富不均 劳资矛盾尖锐 社会革命其将不远 中国应防患于未然 因此他提出了民权主义b 民主主义c 民族主义d 民生主义 2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 其目的是a 防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出现b 避免革命成功后出现新的革命c 根治资本主义制度中的不平等d 达到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目标 孙中山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 中华民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b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c 民族资产阶级和满洲贵族的矛盾d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 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 因为它a 提出了政治革命的目标b 制定了社会革命的方案c 阐述了文化革命的纲要d 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矛盾 小知识 知易行难 知易行难 即 非知之艰 行之惟艰 出自 尚书 说命中 说拜稽首曰 非知之艰 行之惟艰 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 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 毛泽东在 新民主主义论 中指出 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 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 虽然是旧时期的民主革命 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 合乎人群之需要 提出了联俄 联共 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 树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 孙中山的伟大之处主要有哪几点 领导了辛亥革命顺乎世界潮流 与时俱进 提出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 节制资本 实际上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富民强国的经济纲领 节制资本包括两个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