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状类文体.doc_第1页
传状类文体.doc_第2页
传状类文体.doc_第3页
传状类文体.doc_第4页
传状类文体.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状类文体既是中国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宋代学者真德秀在文章正宗中指出,我国叙事文可以分为三种,为“纪一代之始终者”、“纪一事之始终者”、“纪一人之始终者”,其文体皆源出于史官。这些文体在文体特性上既具有共通性,又有差异。后世学者在对这些文体进行归类时,也是见仁见智。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将列传、墓表、墓志铭、行状、家传、神道碑、事略、年谱等,统称为“传志类”文,认为“传志类,所以记人者”。来裕恂汉文典将此类文体称为“传纪类”,包括传、纪、录、略、行述、行状、神道碑,墓志铭等文体。他认为神道碑、墓志铭等文体都与列传相同,只是详略有异而已。姚鼐则将此类叙事文分为两种文类,一为传状类文,一为碑志类文。他把墓志铭、神道碑等需刻于碑石的文体,归入“碑志类”,并指出“金石之文,自与史家异体”(古文辞类纂)。事实上,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分列有“诔碑”与“史传”。虽然刘勰指出“属碑之体,资乎史才。其序则传,其文则铭”,二者有相同的成分,但是自古以来碑志与史传的文体功能、文体体制都相差甚大,实是两类性质不同的叙事文体。吴曾祺文体刍言的观点与姚鼐相同。他将传状类文分为十二体,分别为传、家传、小传、别传、外传、补传、行状、合状、述、事略、世家、实录。本文参考姚鼐与吴曾祺对传状类文体的归纳与界定,着重辨析传、行状、行述、实录等文体。传“传”本是一种行为,既指空间的传递,也指时间上的流传。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人部说:“传,遽也。从人,专声。”本义是传车,指传送公文命令的交通工具。“传”,作为工具有从此及彼的传送、转达之用,于是便引申由今人对古人文字的传示。刘熙释名?释典艺说:“传,传也,以传示后人。”是指注释与阐述经义的文字。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演变为两种文体概念:一代指当时传递的文书,如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高祖传十三篇、孝文传十一篇,按班固自注,皆为策诏之类的文书;另外,又可指称解释儒家经典之作,即传注,如春秋三传。尤其是左传,刻画了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成为我国传记文学之滥觞。刘勰曰:“然睿旨幽隐,经文婉约,丘明同时,实得微言;乃原始要终,创为传体。”(文心雕龙?史传)当然,作为注释经书的“传”还不具备独立的文体意义。后世的传记作品完全脱离经书而独立存在,也就是说“传”体不再带有训释的含义,而成为一种纯粹的以人为中心的叙事散文。司马迁史记创立“列传”,标志着我国传记文学传统的正式形成。不过,“列传”在某种意义上仍然保留了训释的原始意义。刘知几认为“列传”是对“本纪”的注释,他说:“夫纪传之兴,肇于史、汉。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犹春秋之经;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犹春秋之传。春秋则传以解经,史、汉则传以释纪。”(史通?六家)由于史学家要求真实地记载历史,强调传记必须能反映出传主的精神面貌,历史上出现了很多精彩的人物传记,成为我国史传文学的主流。早期的史传,如史记、汉书中的人物传记,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记载了情节曲折复杂的历史事件,再加上语言表达的准确,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政治斗争中的紧张激烈、人情世故的冷暖炎凉等社会现状,使得这些历史著作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如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然而,随着史学与文学观念的日益清晰,史学家与文学家的分工也日趋明确,后世历史著作的文学性越来越弱。我国历史上的传记体,除史传之外,还有另外一种传统,即杂传。由于这些传记是“率尔而作,不在正史”,为“史官之末事”(隋书?经籍志),因此隋志称之为“杂传”。早期的杂传,篇幅比较简短,作者往往选取最能体现传主精神面貌的某些片断进行记载,叙事粗略,几乎没有人物形象的刻画。如刘向列女传、列仙传等都是粗陈梗概之作。汉代以后,杂传的创作趋于兴盛,出现了许多变体,诸如“或谓之家传,则以藏之私家为名,叙次甚略者则谓之小传,单述轶事者则谓之别传,又谓之外传。”(吴曾祺文体刍言)另外还有托传、假传、类传、自传、别传等名。杂传作品的兴盛,史学家认为是由于“史官旷绝,其道废坏”所致。史学的衰落促使文人纷纷撰写单篇传记,以补史书之缺。但是文人爱奇的特点,使他们在创作这些传记时,喜欢记载一些鬼物神怪之事,杂以虚妄怪诞之言。以史家注重“实录”、“贵信史”的态度来看,这些传记作品当然只能算是“史官之末事”,难登正史这个大雅之堂。对于这种情况,刘勰早有批评,他尖锐地指出:“若夫追述远代,代远多伪,公羊高云传闻异辞;荀况称录远略近;盖文疑则阙,贵信史也。然俗皆爱奇,莫顾实理。传闻而欲伟其事,录远而欲详其迹,于是弃同即异,穿凿傍说,旧史所无,我书则传,此讹滥之本源,而述远之巨蠹也。”刘知几史通?品藻也云:“若乃旁求别录,侧窥杂传,诸如此谬,其累实多。”从史学角度来看,杂传涉及的虚妄怪诞之事,有混淆历史真相之嫌,不值得记载。但是,这些故事说明当时人所具有的丰富的想象力,反映了各种宗教信仰对当时社会、民生的渗透,在思想史与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抹杀的价值。如东晋葛洪神仙传、梁释慧皎的高僧传分别为道教、释教中人物立传,成为我们研究早期释、道二教的重要资料来源。而且,杂传的史学价值也不可小视,作者若能“旁推曲证,闻见相参,显微阐幽,折衷至当,要使文成法立”,(章学诚文史通义)则杂传也有史学价值,不必拘泥于正史传记的雅正标准了。来裕恂汉文典认为“自史学衰而传、纪多杂出;亦自史学衰而文集多传、纪。”唐宋以来文坛盛行的传体文章,但是集部中的传体与史部中的传体有明显差异。徐师曾文体明辨?传说:“自汉司马迁作史记,创为列传以纪一人之始终,而后世史家卒莫能易。嗣是山林里巷,或有隐德而弗彰,或有细人而可法,则皆为之作传以传其事,寓其意;而驰骋文墨者,间以滑(音骨)稽之术杂焉,皆传体也。”顾炎武日知录卷19古人不为人立传条也说:“列传之名始于太史公,盖史体也。不当作史之职,无为人立传者,故有碑、有志、有状而无传。”而文集中的“传”与史传不同。“韩文公集中传三篇:太学生何蕃、圬者王承福、毛颖。柳子厚集中传六篇:宋清、郭橐驼、童区寄、梓人、李赤、?。何蕃仅采其一事而谓之传。王承福之辈皆微者而谓之传。毛颖、李赤、?则戏耳而谓之传,盖比于稗官之属耳。徐师曾、顾炎武指出文集中的“传”与史学的“传”分属不同的学术体系。史传作者为史官,传主为贵人名士,所述为其较完整的生平。而文传作者为文人,传主多为小人物或失意者,或为自传,或“仅采其一事”,或为有寄托之寓言或游戏笔墨,与“稗官”文体相似。自传亦可列在传记一体之中。自传,古人或称“自叙”、“自述”。王兆芳文体通释:“主于表身世,明著作,躬行记载。源出汉司马相如自叙,流有迁史自叙、班书叙传,扬子、郑子自叙,魏文自叙,晋杜预自述,梁江淹自叙传。”此后,如唐代陆羽有陆文学自传,刘禹锡有子刘子自传等,自传文体往往直接地表现出作家的个性、怀抱与意趣,文学色彩浓郁。行状、行述行状是记述死者世系、籍贯、生卒年月和生平概略的文章。唐代李翱百官行状奏:“凡人之事迹,非大善大恶,则众人无由知之,故旧例皆访问于人,又取行状谥议,以为一据。”古时权贵名望之士去世之后,朝廷要根据其德行赐予谥号,史馆要为他编写传记,亲友要请人作墓志,所依据的原始材料便是亡者的行状。刘勰说:“状者,貌也。体貌本原,取其事实,先贤表谥,并有行状,状之大者也。”(文心雕龙?书记)行状一体,形成很早。文章缘起认为:“行状,汉丞相仓曹傅胡干作杨元伯行状。”这是最早被提及的行状。文选亦收入任彦升的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此后历代重要文集多收入行状。和传记文一样,行状是对一个人生平经历的记叙。但是,行状的用途是为死者立传、议谥、写碑志提供材料。因此,不少行状在文尾特别说明撰写此文的用途。如韩愈的太傅董公(晋)行状文末表明撰写此篇行状的目的:“谨具历官行事状,伏请牒考功,并牒太常,议所谥;牒史馆,请垂编录。谨状。”再如归有光的李公(宪卿)行状,文末也对作状的原由及用途进行了交代:“余与公少相知,诸子来请撰述,因就其家,得所遗文字,参以所见闻,稍加论次,上之史馆。谨状。”按照六朝人的说法,行状作者身份有个演变过程:行状原来是由官方组织撰写的,后来演变成由亡者的门生、下属或者朋友来写。魏书?甄琛传记载,吏部郎袁翻曾上奏说,按照古礼:“凡薨亡者,属所即言大鸿胪,移本郡大中正,条其行迹功过,承中正移言公府,下太常部博士评议,为谥列上。谥不应法者,博士坐如选举不以实论。若行状失实,中正坐如博士。”由本郡大中正写其行状,“条其行迹功过”,而由博士来评议谥号。无论是谥议还是行状,如果虚夸失实,就按“选举不以实论”,是要治罪的。但是后代情况改变了:“今之行状,皆出其自家,任其臣子自言君父之行,无复相是非之事。臣子之欲光扬君父,但苦迹之不高,行之不美,是以极辞肆意,无复限量。”当由官方来撰写时,行状就包括“功过”,后来演变成“出其自家”,即作者由死者家属来指定时,行状的内容只能是对死者的褒扬,而不能有贬抑之辞。赵翼则说:“古人于行状原有核实之法。然人已死,而子孙及故吏为之,自必多溢美,而主其议者亦多以善善欲长,谁肯与刻核之举?”(陔余丛考卷三十二)这些说法都可研究,但行状的只褒不贬确是事实,这与传记的有褒有贬,正是文体上的最大差别。虽然六朝时就有江淹作的建太妃周氏行状,但此后为女性作的行状少之又少,以至许多人认为行状不宜用于女性。宋代俞文豹吹剑录就持这一观点。清代王应奎见唐叔达三易集中有四篇女性行状,也认为“此恐未可为训”。(柳南随笔)推论原因,当是行状的最初功用是进呈朝廷,作为史官议谥、作传的材料。六朝以后,男尊女卑的观念日益强烈,正史中绝少女性传记,自然就很少有为女性所作的行状。状,本为状人形貌,以刻画人物为中心,要做到“体貌本原,取其事实”。好的行状,兼具有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如韩愈的太傅董公(贤)行状便是行状名篇。韩愈曾为董晋的下僚,对董晋的生平经历、性情品行了解甚详。该文对董贤生平事迹的记叙,有详有略,既有国家政治大事的记载,也有生活细节的描写。特别是记叙董晋冒险晋见手握重兵、意欲反叛的李怀光,对李怀光恳切陈辞,使李怀光及其士卒皆感极而泣,最终打消反叛朝廷的意图。而董晋“其词忠,其容貌温然,故有言于人,无不信”的人物形象也刻画得很鲜明。故有学者称赞说“董晋行状,书李怀光事,大似左氏。”(宋魏仲举编五百家注昌黎文集)欧阳修撰新唐书对此文采纳甚多。逸事状也属于行状之一种,但是又与一般行状有所不同,所以文体明辨以之为行状的“变体”:行状是对主人公一生的概述,而逸事状则是节选人物最有代表性的遗闻逸事加以描摹,往往显出作者匠心,所以更具有文学性。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选取段太尉三件逸事,刻画一位正直勇敢的官吏,为传颂千古的名篇佳构。又有行述一体,与行状大同小异。说文云:“述,循也。”因循前人之言行而记之,称为“述”。述作为文体名称,其含义比较复杂。首先,述是一种解经的方式。郑玄笺毛诗,认为“述者,述其古事”,是对经书中圣人的言论行为进行阐释申述。王兆芳文体通释认为“述”这种文体源出于三国时吴国陆绩的周易述,流则有隋代刘炫作的尚书、毛诗、春秋、孝经述义。这种“述”文,体现了孔子“述而不作”的原则。后世又有一种类似于行状的“述”体,所谓“述”,就是该文体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忠诚真实地加以记录死者的生平。来裕恂汉文典将之称为“行述”。所谓“父作之,子述之”,行述为亡者的子孙寄寓哀思而作,主要记录先人的生平言行、世系爵里等内容。如王安石有先大夫述,追思父亲的平生所为。行述与行状,没有本质区别。就二者的内容而言,都是纂述死者的言行事迹,都要求记载真实。行述与行状一样,要在文末说明作文的意图,如王安石先大夫述文尾就说:“撰次公事如右,以求有道而文者铭焉,以取信于后世。”述与状最大的区别,一在于撰写者的身份不同。二是撰写的目的有异。行状最初的目的是呈送朝廷,以供史官议谥、立传时作参考;述则为记先人行迹,以志不忘而作,仅是一种私人行为。实录录,是将杂乱的事物“定例编记”,起到“领理繁杂”(王兆芳文体通释)的作用。汉代刘向有别录,梁阮孝绪有七录,就是将天下众多散乱的书籍,分门别类,总而录之。刘勰文心雕龙“书记”篇云“录者,领也。古史世本,编以简策,领以名数,故曰录也。”实录为“录”最重要的文体表现形式。该文体用编年纪事体记录一代帝王的起居行事,要求不诬不隐,强调真实,是史书之一种,也是史官编修正史所倚重的直接材料。由于实录“所书皆天子之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明代朱荃宰甚至认为当时“事之最巨者为实录”(文通)。隋志“杂史”类著录有梁皇帝实录三卷,注曰:“周兴嗣撰,记武帝事”;又有梁皇帝实录五卷,注曰:“梁中书郎谢吴撰,记元帝事”。这是史志目录上最早的有关皇帝实录的记载。此后实录的编撰越来越多,新唐志共著录帝王实录二十八部,三百四十五卷,归入“起居注类”。实录为编年纪事体史书,注重对帝王生平事迹的记叙,内容非常详尽。好的实录,在对帝王起居生活进行记录的同时,也有人物形象的刻画。韩愈的顺宗实录是一部成就较高的实录体史书。其卷一记载:上自二十年九月得风疾,因不能言,使四面求医药,天下皆闻知。德宗忧戚形于颜色,数自临视。二十一年正月朔,含元殿受朝还,至别殿,诸王亲属进贺,独皇太子疾,不能朝。德宗为之涕泣悲伤叹息,因感疾恍惚,日益甚。二十余日,中外不通两宫安否。朝臣咸忧惧,莫知所为。虽翰林内臣亦无知者。二十三日,上知内外忧疑,紫衣麻鞋,不俟正冠,出九仙门,召见诸军,使京师稍安。二十四日宣遗诏,上?服,见百寮,二十六日即位。上学书于王?,颇有宠。王叔文以棋进,俱待诏翰林,数侍太子棋。叔文诡谲多计。上在东宫,尝与诸侍读并叔文论政,至宫市事。上曰:“寡人方欲极言之。”众皆称赞,独叔文无言。既退,上独留叔文,谓曰:“向者君奚独无言,岂有意耶?”叔文曰:“叔文蒙幸太子,有所见敢不以闻?太子职当侍膳问安,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