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教学目标1、了解南宋词人辛弃疾。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从关键字词中品味词的“壮”。3、体会辛弃疾希望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及壮志未酬的悲凉。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词。词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样式,发展到宋代,宋人把词这种文学样式演绎得更加完美,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如小乔流水、和风细雨,豪放派则如大江东去,暴风疾雨。那么在宋代的词坛,有这样一位词人,他的词风非常多样,既有细腻婉约的,比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有朴实明快的,比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还有豪迈雄壮的,比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那么这位词人是谁呢?这是辛弃疾的画像,他是我国古代一位气宇轩昂的词人。有没有同学了解辛弃疾,给大家介绍一些 。二、课件:作者简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山东济南)南宋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稼轩长短句他 21岁参加抗金义军,后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持抗金,但不被采纳,不断受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闲居。 对作者有一定了解后,现在我们就走进辛弃疾的词作中,从他的词作中感受他的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好,我们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一首词 ,出示课题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请大家齐读课题。二、解题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那老师问一下大家,写在最上面的“破阵子”是题目吗? 不是,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才是题目。 破题:“破阵子”是词牌名,(课件二:唐代乐曲中有破阵乐。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破阵乐有象武事,舞者至百二十人,被甲执戟,以象战阵之法。”)可见是武舞曲,破阵子一调便是由此大曲摘录而来。用这个词牌名,极富气势。2.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题目,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给陈同甫写的一首雄壮的词)3.“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合注释1,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赋闲时写给他的好朋友陈亮的。那有谁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所涉及的陈亮这个人?他和辛弃疾又是什么关系?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他出生在北方。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同时,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 背景: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课件 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一天夜里他喝醉了酒写下了这首破阵子,既然两人如此志同道合,那么作者在破阵子中向友人传达出了怎样的意向呢?现在让我们一同朗读 课文。师范读,注意把握字音。 (课件三: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了,他退居江西上饶附近的“带湖新居”附近有座山峰名叫“鹅湖”。淳熙十五年,有人骑马来访,马到桥头,跳三次退三次。此人大怒,拔剑斩断马头,徒步前进。辛弃疾在楼上看到后大惊,派人去打听此人为谁,谁知那人已到门前,他就是陈亮,字同甫,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两人志同道合,畅谈世事,相聚十日才分别,此后两人经常书信来往,诗词酬和,“鹅湖之会”成为词坛佳话。)二、初读诗词,读通读顺1、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2、抽读,正音:挑(tio) 麾(hu) 炙(zh) 的卢(d l)3、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还要读好停顿。4、抽读,注意停顿: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5、同学们读第三遍,大声地读,读准字音,读准停顿与节奏。6、指名读,其他同学从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进行评价。7、 齐读这首词。三、整体感知。请大家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三个典故理解诗意: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把牛肉分给部下,琴瑟演奏出悲壮粗犷的战歌。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正在检阅军队,准备出征。战马像的卢马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般使人心惊。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生前乃至死后的英名。只可惜白发已现两鬓。四、 合作探究 1、 我们梳理了整首词后,说说这首词的风格。(婉约、豪放)豪放雄壮 2、词中哪个字告诉我们这一点?“壮”。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这个“壮”字的含义又是什么呢?大家能找出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雄壮”, 品读“壮境”问题引导生:读“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句,我仿佛看到迟暮将军深夜独饮,酒醉后对着灯仔细擦拭当年自己战场杀敌用的宝剑,在微红的烛光和寒冷的剑光的交织中,渐渐睡去,在睡梦中又回到当年军营,站在瞭望台上,一眼望去,座座军营,炊烟四起,将士们在号角的催促声中慌忙吃着牛肉,做战前准备,琴瑟之声汹涌而起,肃杀的战场上,士兵们各个整装待发,雄赳赳、气昂昂,令人望而却步。生:英雄壮志难酬,以酒浇肠,痴醉、看剑,梦连营,闻到军营里到处飘着牛肉的香味,战场上,士兵们早已整装待发,驰骋沙场,意气风发,的卢飞快,射箭声如惊雷一般,只为陛下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骤然酒醒,睁开迷醉的双眼,到头来却终究是空梦一场,望镜中,两鬓白发,匆匆岁月,悲叹声声,含恨入眠。生:军营中到处分食着烤熟的牛肉,琴瑟弹奏着塞外的曲调,战场上秋风萧瑟,声声号角催促我早点出征,多想策马狂奔,与金兵一较高下,收复大好河山,成就一世辉煌。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豪情万丈、气概豪迈、壮志凌云、威风凛凛的将军。生:沙场上万马奔腾,喧嚣的马蹄声响彻苍穹,马蹄掠过,一阵风沙席卷地面,一片苍茫中泛起土黄,笼罩四周。将士们各个持刀挽弓,射出的箭伴随着雷鸣般的声响,威震大地。战场上随处可见鲜红的血,悲伤的泪与扬起的尘凝结成生命的精华。这是我梦寐的战场,我定要杀入敌方阵营,刹那取下敌军将领的首级,大胜而归。生:一张桌,一坛酒,一盏灯,我只身一人伏坐案前,望着一闪一闪的烛光,举杯消愁,无奈愁更愁,只好拿出宝剑,拂去尘埃,仔细端详,手持绣布,将宝剑擦了又擦,想起昔日戎马生活,不禁嘴角上扬3、这些都是词人眼前真实情境吗?不是,从哪看出来?梦回:梦醒的意思,这里有这么几种说法,有一种认为这里的分牛肉、翻塞外声、秋点兵就是梦中的情景;还有一种说法说这是作者的回忆,因为作者年轻的时候确实有过“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经历;还有一种说法说这是梦醒之后作者的一种联想。梦境也罢,联想也罢,回忆也罢,这终究不是眼前的现实,而是一个梦,一个英雄梦。所有的雄壮都是梦中场面,那么现实呢?醉里挑灯看剑 可怜白发生4、为什么是“看”剑而不是“舞”剑呢?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词人看剑时的心情?你在词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雄?所以辛弃疾只能以酒浇愁而醉,在醉眼朦胧中,也不忘将灯拨亮,不是抚琴,不是长歌,不是狂舞,而是在灯下仔细端详心爱的宝剑。因为只有宝剑是自己曾经的戎马生涯的见证。可见词人想驰骋疆场的愿望是多么强烈。举杯消愁愁更愁。醉后不醉卧,反而挑灯。挑灯为什么不看别的,而要看剑?学生发表见解后补充介绍辛弃疾的前期经历。材料:辛弃疾出生时,家乡已被金兵占领,北方人民的深重灾难在他童年生活中留下深深的印记。青年时代,词人就积极投身军事斗争,他集结两千余人起义,投奔抗金将领耿京部下,抗击敌人。在他率众投归南宋途中,辛弃疾亲自带领五十轻骑长驱直入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立下卓著的功勋。回归南宋后,他历任湖北、江西、浙东等地安抚使,但朝廷没有再让他到抗金的前线。他一生反对和议、盼望早日恢复中原的主张,也未能为南宋小朝廷所采纳,而且两次被弹劾革职。从岁至岁的漫长岁月,词人主要在江西上饶一带的农村中度过,把满腔的忧国忧民的热情,都寄托在所写的词里。 这剑,曾随他揭竿而起,曾伴他南下谒见天子,曾助他万人之中擒拿叛将,曾随他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经历过“壮岁旌旗拥万夫”的轰轰烈烈的岁月。而现在(穿插辛被免官的简单资料),人被闲置,剑也落寞,“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英雄无用武之地,思之怎不令人万分惆怅,愁肠百结?本词的文眼“壮”,仅仅是雄壮吗?补充辛弃疾南渡后的经历,走入词人内心世界,欣赏词中塑造的英雄形象。生:无奈、痛苦、落寞、悲愤、抑郁好一个“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啊,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天地可鉴!可为什么还要说“可怜白发生”呢?哪里看出他的可怜?他的雄心壮志实现了没有?链接材料: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廉颇是战国时候赵国的名将,晚年受到奸臣的排挤、陷害,最后出逃在外。后来秦国老是来骚扰赵国,赵王想重新启用廉颇,但是又担心廉颇老了,不中用了,于是派了一位使者前去探望廉颇,廉颇也要为赵王效力,所以使者一来,廉颇“为之饭一斗米,肉一斤,披甲上马,以示能用”,体现我老当益壮。但是这位使者被廉颇的仇人郭开给收买了,回去跟赵王禀告说:廉颇老了,饭倒还挺能吃,就是我跟他坐了一会儿,他就上了好几次厕所,肠胃估计不太好。赵王一听,廉颇是不能用了。同学们,廉颇老了吗?老倒是老了,但是老当益壮,壮志不改啊这里面,廉颇比谁?辛弃疾。辛弃疾是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也是老当益壮,壮志犹存,报国之心仍在。这首词是1205年,辛弃疾66岁的时候写的,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1188年49岁的时候写的。你想,66岁尚不服老,49岁会服老吗?白发生:辛弃疾老了,不能为壮志而奔波了,没有实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生后名”。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5、本词的文眼“壮”,仅仅是雄壮吗? 不是,最后一句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这里的“壮”还有为“悲壮”的含义。 作者化“雄壮”为“悲壮”,由理想回到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者有抗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却只能在沉醉后的梦里驰骋沙场,心中有壮志未酬的悲情。主旨把握这首词追忆了辛弃疾当年在起义军中的火热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壮志未酬、报国无路的悲愤。68岁的辛弃疾含恨去世,“临终前大呼杀贼数声”,800多年里,无数人在怀念这位旷世奇才,为他设了个“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纪念馆”,以这六个字来概括他一生的落寞、悲壮。请同学们在馆中用散文化的语言留下你对辛弃疾想说的话,悼念这为伟大而又寂寞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