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儒、道、佛在苗族中的传播和影响石朝江(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贵阳550002)摘 要 :在 中 国 历 史 上 ,儒 、道 、佛 三 足 鼎 立 。作 为 一 种 社 会 主 流 文 化 , 儒 、 道 、 佛 在 苗 族 中 的 传 播 和 影响 是 深 刻 的 。它 们 是 怎 样 传 入 到 苗 族 地 区 的 ?它 们 给 苗 族 的 思 想 、 文 化 和 社 会 生 活 带 来 了 哪 些 影 响 ? 本 文 将 探 讨 和 回 答 这 些 问 题 。关 键 词 :儒 、道 、佛 ;苗 族 ;传 播 和 影 响中 图 分 类 号 : B9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2 - 6959(2005)03 - 0050 - 07Confucianism,Taoism and Buddhism Among the Miaos: Propagation and InfluenceSHI Chao-jiang(Guizhou ProvinciaI Academy of SociaI Science, Guiyang, Guizhou 550002, China)Abstract: As a main stream of sociaI cuIture,the propagation and infIuence of Confucianism, Tao- ism and Buddhism is guite deep among the Miaos . How did they propagate into the Miaosareas?What infIuences did they bring to thinking,cuIture and sociaI Iife of the Miaos?This articIe wiII probe on and answer these guestions .Key words: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the Miaos;propagatio and infIuence在中国数千年历史发展中,儒、道、佛鼎足存在, 各 膺 其 说, 儒 家 奋 力 “ 入 世 ”, 道 家 悄 然 “ 出 世”,佛家劝人 “避世”。三者时而各不相眸,时而又 “三教合一”。作为一种社会主流文化,儒、道、 佛在苗族中的传播和影响是深刻的。现分别叙之。儒学严格地说,儒是学,不是教,因为儒家始终没有宗教化。“儒 之 古 义”,说 文 云:“儒, 柔 也, 术士之称。” 考其来历,儒乃殷商术士,以祭祀、言 礼、 传 播 知 识 为 业, 殷 商 亡 后 受 制 于 周, 作 为 遗 民,自是柔弱。自孔子出,儒学渐兴,推荐尧舜,倡导礼乐,担当起 “仕以为己任” 的绝大使命,积 极入世干预政治,于是,柔弱之儒变而为刚毅进取之儒。1儒学在苗族中的传播是以学馆、书院和学校教育为初始的。根据汉文献记载,苗族地区的学馆和 书院最早出现于宋代。北宋熙宁八年 (1075 年),诚徽州 (今湖南城步、靖州自治县和绥宁县地) 土收 稿 日 期 :2005 - 03 - 18。作 者 石 朝 江 (1950),男 (苗 族),贵 州 黄 平 县 人 ,贵 州 省 社 会 科 学 院 党 委 副 书 记 、研 究 员 。官杨光僭“归附”,并 “请于其侧建校舍,求名士教授子孙”。朝廷 “诏潭州长 史 朴 成 为 诚、 徽 等 州 教 授。”2熙宁后至南宋,在今湘西和川东南等苗族地区部分府 (州)、县,相继 创 建 辰 州 府 学、 沅 州 府 学、靖州府学、麻阳县学、黔江县学及泸溪东州书院等。这是建于苗族地区的第一批学馆和书院。元朝在部分府、县、 卫 所 辖 的 苗 族 地 区, 又 创 建 了 一 些 新 的 学 馆 和 书 院。 元 皇 庆 二 年 (1313 年),绥宁苗族儒士杨再成 于 城 步 寨 创 建 儒 林 书 院; 至 正 年 间, 达 鲁 花 赤 创 办 泸 溪 县 学。 明 末 清 初, 又先后建立城步县学、绥宁县学,及辰州崇正、虎溪、让山、龙山等书院,沅州明山和跃文书院,靖 州紫阳和濂溪书院,麻阳锦江书院,泸溪文峰 书 院, 城 步 白 云 书 院, 绥 宁 南 山、 虎 溪 和 汉 章 书 院 等。 在川东南苗族地区,明洪武初年建彭水县学;永乐二年建酉阳州学;清康熙五十七年建彭水摩云书院 等。贵州于明代建省,明皇 权 势 从 一 开 始 就 非 常 重 视 使 苗 族 威 服 于 皇 权 的 教 育。 洪 武 十 五 年 (1382 年),普定知府到京城朝贡,朱元璋对他说:“今 尔 既 还, 当 谕 诸 酋 长, 凡 有 子 弟, 皆 令 入 国 学 受 业, 使知君臣父子之道,礼乐教化之事,他日学成而归,可以变其土俗同于中国,岂不美哉。”3洪武二十 八年 (1395 年) 监察御史悲承 祖 向 朝 廷 进 言, 认 为 贵 州 各 长 官 司 “ 诸 种 苗 蛮, 不 知 王 化, 宜 设 儒 学 使知诗书之教,”3奏请在黔 省 各 宣 慰 司 及 所 属 安 抚 司、 长 官 司 设 立 儒 学。 兹 后, 明 朝 又 多 次 下 诏 要 求,“凡土司应袭子弟,都 必 须 送 入 各 级 儒 学 学 习, 不 经 儒 学 读 书 习 礼 者, 不 能 承 袭 土 司 职 务。” 为 此,明王朝在贵州各府、州、县、卫司,均办起 教 育 程 度 深 浅 不 同 的 “各 级 儒 学”。 据 民 国 贵 州 通 志 所列学校的统计表,从明初至崇祯三 年 (1630 年), 全 省 共 建 学 47 处。 此 外 朝 廷 又 倡 导 各 处 府、 县兴办书院和社学,传播儒学。据不完全统计,有明一代在 “贵州兴办书院约二十一所,”3其中著名 书院有阳明书院、龙岗书院、正学书院、中峰书院、石壁书院等。由于苗族地区学馆和书院的初步兴起,使少数 苗 族 子 弟 开 始 修 举 子 业, 有 的 通 过 科 举 进 入 仕 途。 如城步县苗族子弟杨逢时,明万历年间中进士,先后出任广西提学副使和四川布政使;麻阳县苗族人 满朝荐,明万历年间官至太仆正卿,系古代苗族经科举进至高位之第一人。清王朝承袭明制,并在明 代原 “各级儒学” 的 基 础 上 扩 大 儒 学 教 育。 康 熙 二 十 一 年 (1682 年 ), 清 朝 廷 饬 令 贵 州 各 府、 州、 县、卫普遍设立义学。贵州巡抚于淮上 苗民久入版图请开上 进 之 途 疏 内 称:“岂 有 以 入 版 图 之 苗 民而忍令之化外乎。臣愚以为,应将土司主属 人 等 并 选 苗 民 之 俊 秀 者 使 之 入 学,一 体 科 举,一体廪贡。” 康熙二十二年 (1683 年), 云 贵 总 督 蔡 毓 荣 又 上 疏 言:“土 司 相 承 袭, 不 由 选 举,嗣 后土官族属自弟内有通晓经义,志图上进者,请就郡邑一体应试”。清朝统治者在苗族分布的土司地区和所谓的 “生苗” 区,新置府、州、厅、县后,一般都随即建 立府学、州学、厅学、县学和书院。如 在 湘 西 “ 生 苗 ” 区, 康 熙 四 十 三 年 (1704 年 ), 建 乾 州 厅 学; 乾隆十二 年 (1747 年 ), 凤 凰 亭 设 敬 修 书 院; 二 十 一 年 (1756 年 ), 永 绥 厅 设 绥 阳 书 院。 在 黔 东 南 “苗疆”,乾隆年间先后建有 古 州 厅 榕 城 书 院、 八 寨 厅 龙 泉 书 院、 丹 江 厅 鸡 窗 书 院、 清 江 厅 柳 川 书 院 等。随着官学、书院的逐步兴起和发展,在一些苗族地区民办的私塾、学馆和书院,也开始出现。据乾州厅志人物 记载,明正德年间,镇溪千 户 所 上 捞 苗 族 吴 鹤, 曾 从 学 王 阳 明。 后 归 乡 设 馆 授 徒, 教训乡里子弟,虽 “牧夫竖子”,“接受其教”。清 康 熙 年 间, 贵 州 道 真 县 苗 族 贡 生 张 应 迁 在 梅 江 创 办 义学;乾隆年间有生员黄钦、嘉庆年间有黄翼腾、道光年间有姚世培,先后在道真县土溪和凌霄创办 学馆。黔东天柱县,抱塘吴、粟二姓苗族于乾隆二十八年 (1763 年) 始 建 “凤 吟 馆”, 后 成 为 当 地 24 寨苗族文化教育中心。宋、元、明、清朝廷在宣 传 儒 家 思 想、 普 及 儒 学 教 育、 传 播 语 言 文 字 方 面 起 到 了 极 其 重 要 的 作 用,原来 “文风疏陋” 的苗疆腹地,开始有了诗书之声,“邹鲁之风”。万历候志 载:“旧志言其俗 巫歌死,迩来士大夫之家敦行古礼,即齐民子弟亦知诵读,一切降鬼慰丧之习,渐移其旧”。“沅陵为 51 郡首,邑民性淳朴士劝诗书,尚礼义,然浮文日胜浸流,虚伪挽同之术,端自儒者使也”。“泸溪 僻处山谷,密迩遥獠言服,最为朴素,在昔丧 礼 多 用 浮 屠, 祷 祀 多 事 巫 祝。 今 士 知 向 学, 民 知 守 礼, 非复五溪之旧矣”。清代 风俗考:“辰俗劲 直 而 朴 茂, 言 巫 而 好 鬼, 其 积 渐 使 然。 近 来 弦 诵 之 声 渐 广,文明之象可期”。乾隆版 永绥厅志:“近 日 丰 裕 之 家, 颇 知 延 内 地 师 长, 以 训 子 弟, 彬 彬 之 风 可得也”。在贵州苗族地区,儒学方面影响较深、较广泛的是王阳明的良知心学。明武 宗 正 德 元 年 (1506), 王阳明被谪到贵州龙场驿,初到贵州的王阳明极不习惯苗疆的环境和贬谪生活,按王阳明自己的说法 是 “吾有无穷之怆也”。“瘴气侵其外,忧郁攻 其 中, 其 能 以 无 死 乎”? 以 后 王 阳 明 用 道 家 坐 忘 术 排 遣 心中忧患,终于从 “千死万难” 中开出良知心学,这个过程历史上称为 “龙场悟道”。在王阳明看来, 心物之间 “无间隔”,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天地万物皆吾心之 “发用流行”。良知在人心中,只要敦 本尚实,返存还淳,其天理自现,可以破出 人 的 “心 中 之 贼”。 王 阳 明 的 心 学, 主 要 包 括 “心 即 理”、 “知行合一”、“致良知”。 其 心 学 在 风 格 上 颇 具 异 端 品 格。 王 阳 明 说:“不 以 圣 人 立 言 为 言, 不 与 愚 人愚妇同德”。这于当时比较封闭的理学来说,精 神 上 是 很 解 放 的。 王 阳 明 心 学 在 贵 州 大 受 欢 迎, 颇 适 合贵州长期官民隔膜的民风。当时贵州是个 夷 多 汉 少 的 地 方, 王 阳 明 在 困 难 中 自 办 “龙 岗 书 院”, 支 持者求学者不邀自来。不仅汉民向王阳明求学,亦有不少苗夷土人向王阳明求学。王阳明对求学苗夷 有较高的评价,他在 何 陋 轩 记 中 说:“ 夷 之 民, 方 若 未 琢 之 璞, 未 绳 之 本 而 椎 斧 尚 有 施 也虽然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然此无损其质也”。由于王阳明的道德学风广大涵容, 深得当地苗夷的敬重,大家不仅帮助他采蕨种菜,还帮助他伐木结庐,现今贵州阳明洞所遗下的 “何 陋轩”、 “ 君 子 亭 ”、 “ 寅 宾 堂 ”、 “ 玩 易 窝 ” 等 均 是 当 地 苗 民 帮 助 王 阳 明 所 建 留 下 的。 嘉 靖 十 三 年(1534),监察御史王杳巡按贵州时,常常听见 “府城 的 大 街 小 巷 歌 声 霭 霭 如 越 音, 问 之 土 民, 答 曰: “龙场王夫子遗化也”。4足见其影响之广泛而深入。随着儒学在苗区的深入传播,受儒学 “ 奋 力 入 世 ” 的 影 响, 苗 族 中 涌 现 出 一 批 谙 熟 汉 文 化 的 秀 才、举人,首次出现了第一批文人儒士和仕官。元代绥宁有苗族儒生杨再成 “幼知书,好长义 刻 意儒风”。杨再成还自己捐资于城步寨 (今城步 县 治) 创 建 儒 林 书 院。 明 宣 德 年 间 泸 溪 县 苗 人 石 鼎 科 举人,为简县 (今四川简阳县) 教谕。著有 游延禧观、柳 潭 钓 艇崖 门 雪 霁 等 诗 文。 明 代 镇 溪千户所上涝 (今湖南吉首市) 苗人吴鹤,曾两下江西就学于王阳明,得阳明学 “薪传”,“所学既正 且专”。明万历年间,苗人满朝荐官至太仆 正 卿。 清 朝 出 现 了 龙 绍 讷、 龙 凤 翔、 石 昌 松、 龙 纳 言 等 文 人儒士。中华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亦是 “苗族中的名人”。5中国历史上的中原文化即儒文化,它的核 心 是 “伦 理 本 位”, 讲 究 人 的 善 与 恶, 并 在 此 道 德 上 开 出系列准绳,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道德规范,强调通过人的道德来维持社 会秩序和国家秩序,其最高理想是 “天下太平”。“天下太平之内容,就是人人在伦理关系上都各自作 到好处 (所谓父父子子),大家相安相保,养生送 死 而 无 憾”。 而 苗 族 传 统 文 化 一 个 非 常 显 著 的 特 点, 就是特别强调伦理道德。苗族文化的传承方式,无论古歌、神话或民间传说,无论理歌理词、巫词或 佳理辞等,无不充满着社会伦理思想。苗族与汉族与其它各民族友好相处、休戚与共、互相学习,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以儒学为主体的主流文化影响各民族的文化,各民族的文化又充实完善了主体文 化,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道教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 教。 渊 源 于 古 代 巫 术 和 秦 汉 时 的 神 仙 方 术, 又 吸 收 了 邹 衍 的 阴 阳 五 行 术。道教出现的最初形式,是东汉时张道陵创立的 “五斗米道”,后形成 “全真道”、“正一道” 两派。 道教依据的经典是 道藏。东汉顺帝 (公元 126 - 144 年) 时,沛国丰人 (今 江 苏 大 丰 县 人) 张 道 陵客居四川,在四川鹤鸣山 (今四川大 邑 境 内 ) 依 据 太 平 经 造 作 道 书, 自 称 出 于 “ 太 上 老 君 ” 口 授,以民间巫术为内容,并且吸 收 了 巴 蜀 地 区 某 些 少 数 民 族 原 始 宗 教 的 成 份, 创 立 了 “ 五 斗 米 道 ”。 奉老子为教主,尊为 “太上老君”,以 道德 经 五 千 言 为 主 要 经 典。 原 始 道 教 至 此 建 立, 并 很 快 在 全国各地传播开来。从史籍资料记载和历史文物来看,道教 “正一 派”和 “全 真 派” 都 先 后 传 入 贵 州。“西 南 夷” 区 本来就是道教的发祥地,黔地当较早地受其影响。但 道 教 主 要 是 继 承 中 原 上 古 文 化 和 中 原 道 家 思 想, 尤其是春秋战国时的道家思想后而得以完善的。因此道教虽然初创于 “西南夷” 区,但它在仪范上的 制度化、典章化和学理上的精致化、系统化主要是在中原得以完善,由此又返过来影响 “西南夷” 的 文化。因此道教对贵州的影响 亦 为 复 杂。 道 教 正 一 派 发 源 于 四 川 鹤 鸣 山, 即 张 道 陵 于 东 汉 时 所 创 的 “五斗米” 道,后移至江西龙虎山,逐渐完善后称正一派。四川和贵州两地相接,历来民间交往甚密, “五斗米” 道于初创时亦传入黔地。有学者考证, 道 教 正 一 派 与 苗 族 巫 教 有 一 定 的 渊 源 关 系。 历 史 上 苗族信鬼好巫,苗族社区巫 风 盛 行。 巫 文 化 最 重 要 的 一 个 特 征 就 是 靠 符、 咒 行 法 事。 巫 符 分 为 两 大 系,一为雷符,一为井符,苗族崇拜雷神,称雷公。正 一 派 修 持 有 “ 五 雷 正 法 ”, 用 于 “ 收 妖 打 怪 ”, 而苗巫的 “雷法” 也是用于禳灾驱鬼。“雷 法”、“雷 符” 意 义 相 通, 正 一 派 的 法 术 和 苗 族 巫 术 互 为 影 响。早期是苗族巫术影响正一派,苗巫历史比正一派早远,且属于上古文化。到了明清时代,则是正 一派影响苗巫,因苗族无文字,而巫的发展也不如正一派。后来苗巫文化吸纳和揉合了一些道教正一 派的内容,即证明正一派对苗巫文化的后期影响。!下面我们试看两段苗族巫术咒语,便略知苗巫吸纳、整合道教和中原文化的状况。 先祖师傅,师母在上,弟子叩首再叩首。出东门、出西门、出南门、出北门, 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 出门经,路上碰到李老君,李老君当堂坐,病人孩子不用惊。 阴传阴教师,阳传阳教师。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弟子奉先灵祖宗, 奉请祖师,奉请张师, 雪山祖师,雪大哥、雪大姐。 一更里下冰霜, 二更里下冰雪。!而道教全真派约为明代才传入贵州。明朝倡导 “三教合一”,贵州的 “三教合一” 殿都建于明代。 据 黔书 记载:“平越州郡城内有张邋遢修 道 故 迹。 邋 遢 名 张 三 丰于 高 真 观 后 结 茅 为 亭, 闭 户 静坐”。可见全真派的修炼多在心性上求清静功 夫, 不 太 重 视 民 间 的 收 妖 打 怪。 全 真 派 在 贵 州 民 间 影 响最大的是明代张三丰。黔 书 又 有 诗 曰:“罗 施 自 昔 号 鬼 国, 碧 鸡 金 马 西 南 隅。 草 木 瘴 疬 山 水 窟, 其间或有烟霞徒。熊径鸟仲诀自秘,寸田尺宅理岂粗。地产丹砂大于斗,彭亨鼎火铅汞腴。异哉三丰 渥全侣,邋遢道士群相呼。洪武初年来黔地,黎 峨 城 市 吹 都 卢”。 由 此 看 出, 全 真 派 明 初 才 传 入 贵州,诗记全真道教在贵州高蹈山林,其影响弥留在民间。 # 在黔西北 “喇叭” 苗族中,老人亡故后,依其所信道 教 教 规, 诵 经 超 度, 通 常 运 用 器 具 有:(l) 铣、钹、锣、铃、鼓,这五种器具亦作 “五雷神将”,专 打 下 司 地 狱 五 等 邢 师, 次 打 “ 天 地 年 月 日” 忌;(2) 海螺,用于法事开端,报告亡魂起灵追荐;(3) 锡杖,用于追荐亡灵,振开 地 狱, 打 落 枷锁;(4) 法衣法冠,即法宝;(5) 印, 有 宝 印、 白 鹤 印、 职 印、 八 卦 印。 宝 印 用 于 开 通 路 途 文 贴; 白鹤印用于安葬亡人时,作合同印;职印用于法事文书,兼职弟子代以证明之用;八卦印用于修筑坟 墓,各镇方隅。行法事时,一般以 “护身罡步”、“阴斗罡步”、“八卦罡步”、“七星罡步” 等,进行跑 场、跳跃、穿杆等活动。道事活动极为繁琐壮观。7在湘西苗族中传播的道教流派主要是正一派,其时间当在元末明初。湘西苗族腹地的凤凰厅于明 万历年间兴建了 “玉皇 阁”(清 咸 丰 年 间 更 名 为 “万 寿 山”), 山 门 嵌 有 “万 寿 丛 林”4 个 金 字, 山 门 外有口池塘,周围安有 l8 个 岩 墩, 示 意 “ 十 八 罗 汉 朝 玉 帝 ”。 旧 时 每 日 拂 晓, 阁 上 钟 声 悦 耳, 故 曰 “山寺晨钟”。明末清初该厅又增建武侯祠和三官阁各一座。道教活动可分为经常性和季节性两类。经 常性活动多系为治丧户作法事,诵经追悼,寄托哀思;季节性活动一般是正月谢坟祭祖,二月谢土驱 邪,七月初七追悼,十月燃天蜡祈求吉祥如意。夏季久旱无雨或遇病疫流行,地方群众即集资请道士 打蘸求雨驱邪,送瘟神、消灾祸、保康泰,祈求五谷丰登。根据 永绥厅志 卷 六 记 载, 湘 西 地 区 有 三 十 六 堂 神, 七 十 二 堂 鬼。 这 三 十 六 堂 神, 七 十 二 堂 鬼,系由苗族巫教与道教相揉合而形成的。“三十六堂神” 如下:灶王菩萨;五道神亲;上殿高岩三保; 二 十 四 位 诸 天 菩 萨 大 王; 托 魂 郎 子; 头 脚 大 王; 吕洞苗王;三羊洞王;黑彝 土 老 相 公、 老 太 太; 保 胜 王; 四 妹 满 娘、 满 儿、 满 崽; 大 路 神 亲;三面三早口说 (挑拨事非的神);四路 喜 财、 财 公 二 明、 进 财 郎 子、 进 财 郎 君 ( 财 神 ); 一面一早口说大王;二面二早口说大王;四面四早口说大王 (以上均为心胸狭窄,脾气暴躁 之神);七个帕杯妹、七个帕杯龙 (女神名); 阿 濮 者 乃、 阿 娘 者 娜 ( 一 对 领 神 ); 七 个 梭 戎 梭鬼、七个梭刀梭 甩 ( 古 代 七 位 英 雄 ); 龙 公 龙 母、 龙 子 龙 孙; 五 位 神 龙 土 地; 帕 送 召 斗、 女送召能 (女神名);郎代鬼都、郎巴鬼理 (古代两位领袖);鬼汝没雀、鬼别没能、鬼务鬼 刀、鬼布鬼对 (前二者为善神,后二者为恶神);鬼却都木、鬼理都机 (古代人名);五治神 亲、诸路神亲 (古代人名);帕笔龙畜、帕女笔说 (气量窄、脾气暴的女神);第代着冬、第 马着欧、郎代着住、 郎 阶 着 秋 ( 古 代 人 名 ); 大 坊 土 地; 古 老 先 人; 管 寨 郎 子、 保 寨 郎 君、 管龙土地、管虎先人 (苗 族 头 目 名); 阿 濮 平 代、 阿 娘 守 那(日 父 神、 月 母 神); 告 书 郎 子、 解为郎君 (古代识字的苗族人名);白鹤仙 子; 白 虎 先 人; 巴 足 流 斗、 女 足 流 溪 ( 古 代 两 个 守水井的女能人)。根据 苗族古老话 传述,三十六堂神中只 有 十 六 堂 为 “苗 神”, 即 苗 族 自 己 在 原 始 宗 教 观 念 基 础上发展和塑造出的鬼神;而有二十堂为 “客 神”, 即 受 汉 族 道、 佛 教 影 响 而 形 成 的 或 直 接 从 其 移 植 的鬼神。五道神亲、吕洞苗王、灶王菩萨、进财郎君、五位神龙土地等等,都是揉合了道教而形成的 鬼神。由此可见道教深入苗族之一斑。佛教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古印度释迦国王子悉达多 (即释迦牟尼) 于公元 前 530 年 左 右 创 立的。相传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我国。东汉明帝曾派人赴西域访求佛道,在大月氏国遇着沙门迦叶摩 腾、竺法兰,便邀请他们来汉,并用白马驮着佛像经卷共还洛阳。明帝建白马寺供两位僧人居住。于 是,佛教便在中国传播开来。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传入我国,首先需要得到统 治 阶 级 的 支 持 并 在 民 间 流 行 才 能 立 足。 两 汉 时 期, 中国正处于造神时期,汉皇室信奉黄老之学和神仙方术,佛教的教理也被现为 “清虚无为” 而和黄老之学相提并论。释迦牟尼佛则被认为是大神,佛教的斋忏等仪式也被视着和词祀相类似,因而佛教为 两汉皇室所崇尚。后来历代 帝 王 因 袭 之。 据 释 氏 稽 古 略 卷 一 载, 西 晋 时 以 洛 阳 和 长 安 两 京 为 中 心,修建佛寺 180 所,有僧尼 3700 余 人。 南 朝 梁 武 帝 干 脆 定 佛 教 为 国 教, 并 三 次 舍 身 佛 门。 唐 太 宗 非常重视佛教的译经事业,为从印度求法归来的玄奘组织了大规模的译场。在宫廷奉佛的影响下,佛 教信仰很快流布到民间。首先在主体民族汉族中流传开来,而后随着民族间交往、朝廷推行、屯 兵、迁徙等,佛教信仰又流传至各民族间。佛教在贵州的主要派别是禅宗。有史料载 唐 朝 以 前 亦 有 佛 教 传 入 黔 地, 但 多 为 “游 方 和 尚”, 来 去无踪,派别难考。黔书记略 载:“黔当明清代嬗之际,禅宗有大善知识二人振风于延江南北,北 为丈雪,雪曰语嵩,皆嗣法乳于破山,称一 时 宗 门 龙 象 ”。“ 黔 南 远 在 天 末, 去 中 原 万 里, 其 民 风 朴 素,山川险峻,声教几所勿及,即拈花一脉,自唐宋迄胜国是少闻焉。天龙善禅师慨然起任其事,搜 罗散失,取明季 诸 老 以 至 今, 行、 超、 明、 实 四 辈 语 录 共 若 干 卷, 裒 然 成 大 集, 名 曰 黔 南 会 灯 录。”8由此可看出,佛教禅宗于 “明清代嬗” 之 际 才 进 入 贵 州。 在 禅 宗 诸 宗 派 中, 其 南 禅 一 支 最 世 俗化,其强调修禅和劳作并行不悖。南禅中的 百丈清规 规定:“一日不劳动,一日不得食”。所谓 “南宗禅众依然生活在下 层 民 众 之 间, 生 气 勃 勃 ”。9南 禅 在 贵 州 影 响 甚 大。 据 黔 南 会 灯 录 记 载, 禅院计有约 93 座,其中临济宗 90 座,曹洞宗 3 座。著名寺庙有贵阳黔灵 山 弘 福 寺、 遵 义 禹 门 寺、 镇远青龙寺、安顺天台寺等。在全国有些影响的人物主要是禹门寺的丈雪禅师和弘福寺的赤松和尚。丈雪于 “1660 年开法于贵州遵义禹门寺。主要 著 作 有 青 松 集、丈 雪 语 录 十 二 集、锦 江 禅 灯 二 十卷、破山语录 十二卷”。4禅宗南禅在贵州能形成一定的 “势”,主要是靠它的风格,即在生存方 式上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修行方式不拘泥于固定陈规。这些风格都颇适合于天高皇帝远的贵州。不 过对民间和苗族影响更深入的不是禅宗在 学 理 上 的 “文 字 禅” 或 所 谓 明 心 见 性 的 “口 头 禅”, 而 是 一 些具法术效应的功能,如呼风唤雨、降龙伏虎等方面的神功异能,因之最能与苗族巫文化沟通,这在 不少的贵州方志和文献中均有记载。据 黎 平 府 旧 志 载:“ 岁 旱, 师 ( 愿 如 和 尚 ) 持 钵 祷 于 龙 泉,雨辄应,居人异之”。康熙贵州通志 载:“罗 汉 和 尚, 洞 苗 也, 初 目 不 识 丁, 忽 遍 游 名 山, 自 普陀返棹归,则字义 了 然, 虽 等 韵 诸 书, 莫 不 精 通 而 朴 率 自 如, 同 辈 怪 焉 ”。 乾 隆 贵 州 通 志 载: “白云 (和尚),大理人,戒行精严,万历间至阳宝山,山故多虎裹粮坐泽中八日,时方大雪,有 虎卧其地,雪亦弗及,其虎亦绝”。嘉靖贵州通志:“广能、兴隆僧戒行不玷,禅颂勤苦,尝昼 诵经,有虎入寺,众僧惊走,能 不 为 动, 虎 登 堂, 见 能 遂 去。”除 有 文 字 记 载 外, 苗 族 民 间 也 有 这 样 的神异传说。苗民不仅深信不疑,而且还滋生敬仰之情感。直到近现代,无论在贵州或在其它地区的 苗族中,观世音菩萨可以说是 家 喻 户 晓, 神 台 供 桌 上 都 供 奉 着 观 音 菩 萨。 许 多 苗 族 村 寨 都 立 有 土 寺 庙,庙中供奉着观音,人生病尤其是小孩生病,都要祈求观音去病消灾。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苗族 巫事活动中还融入了佛教的内容,如巫师念户咒语有这么一段:出门经,出门遇到观世音, 观音老母在前行, 四大天王随后跟, 千灯万盏来开路, 妖魔神怪尽离开。6在湘西,凤凰县志 记载:“明 洪 武 年 间, 佛 教 伴 随 着 流 官 的 到 来 而 传 入 本 县”。 据 湘 西 古 籍 办 主任张应和先生考证,佛教在湘 西 苗 区 的 盛 行 当 是 清 代, 这 与 清 王 朝 推 行 佛 教 以 巩 固 其 封 建 统 治 有 关。清世祖福临诏谕天下:“帝王敷治,文教为先;臣子致君,经术为本”。苗区才在 “改土归流” 后 出现佛教的大兴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期间凤凰厅建寺庵 15 座,乾州厅 19 座。 嘉 庆 年 间 统 治 湘 55 西的傅鼐倡导 “以神道设教,补政令之不及”, 故 佛 教 更 得 到 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行人出入管理办法
- 羊绒园区管理办法
- 网上协同管理办法
- 滴滴暂行管理办法
- 节能管理办法制度
- 精装设计管理办法
- 粤财投资管理办法
- 紧急出货管理办法
- 车间增项管理办法
- 组织减法管理办法
- 委托前期手续合同协议
- 工程物业移交单
- 外科手术质量提升计划
- 热力管网跨河管道桁架施工方案
- 南京市事业单位专项招聘退役大学生士兵考试真题2024
- 江西省多地区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英语试题(含答案)
- 水池贴瓷砖施工方案
- T-CALC 007-2025 重症监护病房成人患者人文关怀规范
- 2025年江苏苏州工业园区应急管理系统招聘工作人员8人历年高频重点模拟试卷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电子信息创新创业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 《重庆方言俗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