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聚烯烃工业的回顾与展望.docx_第1页
我国聚烯烃工业的回顾与展望.docx_第2页
我国聚烯烃工业的回顾与展望.docx_第3页
我国聚烯烃工业的回顾与展望.docx_第4页
我国聚烯烃工业的回顾与展望.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聚烯烃工业的回顾与展望1 前言 聚烯烃(Polyolefin,PO)是烯烃的均聚物和共聚物的总称,主要包括聚乙烯、聚丙烯和聚1-丁烯及其他烯烃类聚合物。工业生产的聚乙烯 (Polyethy-lene,PE)有三个品种:高密度聚乙烯(H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还有一些具有 特殊性能的聚乙烯小品种,如高分子量高密度聚乙烯(HMWHDPE)、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甚低密度聚乙烯(VLDPE)和超低密度聚乙烯 (ULDPE),以及其他以乙烯为主要单体的各种共聚物。聚丙烯(Polypropylene,PP)根据高分子链立体结构不同有三个品种:等规聚丙烯 (iPP)、无规聚丙烯(aPP)和间规聚丙烯(sPP)。聚烯烃树脂作为重要的合成材料之一,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与包装、农业、建筑、汽车、电气和电子等下游行业紧密相关。目 前,世界聚烯烃消费量约占合成树脂总量的45,预计2005年将达到50。我国是世界上合成树脂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合成树脂进口 国,目前聚烯烃产量所占比例已近60。2002年世界聚烯烃产量已超过8000104t,其中聚乙烯达到5000104t,聚丙烯达到 3000104t。2002年中国聚烯烃产量700104t以上,其中聚乙烯产量354104t,聚丙烯产量374104t。2 世界聚烯烃技术发展历程由于分子结构的原因,烯烃单体不象带极性取代基团的乙烯基单体那样容易发生自由基聚合反应,所以聚烯烃工业化时间比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 酯、聚丁二烯等聚合物要晚。只是在上世纪30年代才发现在高温高压(大于100MPa)下可得到乙烯高聚物。后来到20世纪50年代开发了 Ziegler-Natta催化剂和Phillips等催化剂以后,聚乙烯、聚丙烯才迅速成为工业化的大品种产品。经过约半个世纪的发展,最初的Z-N催化剂已发展到当今的高效高性能催化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又相继开发了茂金属催化剂和后过渡金属催化剂, 形成了当今多种催化剂共同发展的格局。聚烯烃树脂更是由通用材料向功能型材料转变。纵观聚烯烃发展史,聚烯烃材料的发展与其催化剂的进步密不可分,每一种 新型催化剂体系的成功开发,都会带来新型聚合工艺和聚烯烃新产品的问世,使聚烯烃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得到应用。50年来,已有20多种生产聚烯烃的工艺技术路线问世,各种工艺技术按聚合类型,聚乙烯可分为高压法、气相法、溶液法、浆液法(也称溶剂法);聚丙烯可以 分为本体法、本体和气相组合法、气相法生产工艺。最初的生产过程包括工艺过程复杂的后处理工序,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高活性、高性能催化剂的开发成 功和应用,生产工艺中取消了后处理工序。90年代,以UCC及Exxon公司的冷凝气相流化床工艺和北欧Borealis公司的超临界浆液法聚烯烃工艺为 代表的聚烯烃工业新技术相继出现,这极大地推动了现有生产能力的提高和树脂性能的多样化。50年来,聚烯烃领域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许多重大技术成就, 见表1。表1 聚烯烃领域重大技术成就(聚烯烃发展历史大事年表)3 世界聚烯烃工业概况3.1 生产能力增长与分布的变化由于聚烯烃具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在合成材料中的需求率不断提高,因此世界聚烯烃的生产能力增长率通常为5左右。从1995年至2005年各种聚烯烃生产能力的增长值见表2。表2 世界聚烯烃生产能力 Mt/a 注:HPLDPE为高压低密度聚乙烯。近20年来,聚烯烃生产能力地区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见表3、表4。表3 全球PE生产能力分布的变化表4 全球PP生产能力分布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北美、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各大石油化工公司掌握先进的聚烯烃生产技术,因此三个地区的生产能力占全球80以上。20年后,为节省原 料和成品庞大的运输费用,生产装置纷纷向市场所在地和原料生产地转移,使北美、西欧、日本的生产能力到21世纪初已下降到50左右。相反,具有丰富原料 的中东和未来主要成品市场亚太地区的生产能力所占比例明显上升。目前,北美、西欧和亚洲已成为聚烯烃工业三大主要产地。3.2 主要的生产过程和方法聚烯烃中除HP-LDPE采用高压乙烯自由基聚合(主要是管式和釜式)外,其他均由配位催化聚合得到。聚烯烃聚合催化剂的进步促使聚烯烃生产工艺不断简 化,从而节能降耗,不仅降低生产成本且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性能。生产工艺从20世纪6070年代的低活性、需脱灰(溶液法、浆液法),发展到8090年 代的高活性、无后续处理工序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的浆液法工艺在聚烯烃生产中所占比例明显下降,气相法工艺则迅速增长,PP本体法工艺仍然保持优势。气相法以其工艺流程简单、单线生产能力大、投资省而倍受青睐,这也是未来聚烯烃工艺的发展趋势。除一些特种用途外,淤浆和溶液工艺的装置正在被淘汰。目 前,世界上比较先进的PE生产工艺主要是气相法工艺,PP生产工艺主要是本体-气相组合工艺和气相法工艺。典型的代表有Unipol气相流化床工艺,该工艺流程简单、投资和运转费用较低、污染小、起火和爆炸危害较小、易于操作和维修。BASF的Novolen气相工艺是气相搅拌床工艺的代表,采用立式搅拌床反应器,内装双螺带式搅拌器,可以生产均聚物、无规共聚物、三元共聚物和分散橡胶颗粒高达50的抗冲共聚物及高刚性产品。Amoco的Innovene工艺是气相搅拌床工艺的另一典型代表,该工艺能耗低、乙烯丙烯抗冲共聚物性能好、过渡料极少、聚合物产量高且开工率高,由于 工艺流程被简化,因而基建投资低且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产品具有均匀性和良好的质量控制。住友气相流化床工艺可生产包括均聚物、无规共聚物和高抗冲共聚物在内的全范围PP产品,可制得用于注塑的超高抗冲PP和用于薄膜的非常柔软的PP。20世纪90年代以来,聚合工艺又有新的进展和成果。1993年UCC开发成功Unipol 工艺,采用两个气相流化床反应器生产双峰LLDPE;1995年UCC,BP和Exxon公司发明了提高气相流化床生产能力的冷凝态气相流化床工艺,大 大提高了反应器的生产能力;北欧Borealis公司于1995年开发了超临界浆液法聚烯烃工艺,采用该工艺后带来许多好处,反应器壁结垢减少,同时超临 界下对于调节分子量大小的H2含量没有限制,可生产熔融指数非常高的聚乙烯牌号,该公司用此技术与气相反应器串联,相继开发了双峰LLDPE和双峰PP; 早期Phillips公司开发的环管工艺是连续管式聚合工艺的典型代表,也是最早的PP本体聚合工艺之一,环管工艺具有全容积装料、单位反应容积所占用的 传热面积大、传热系数高、生产强度高且环管内物料流速快、凝胶少、切换牌号时间短等特点,采用双环管反应器可得到双峰型LLDPE;Montell公司的 Spherilene工艺技术采用一个小环管两个流化床反应器生产易于加工的LLDPE,同时也生产加工性能较好的乙烯-丙烯-丁烯三元共聚物,它的机械 性能/光学性能比高碳-烯烃基的LLDPE还好,乙烯-丙烯-丁烯-己烯四元共聚物的强度与辛烯基LLDPE类似;Basell的Spheripol工 艺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PP工艺,采用一个或多个环管本体反应器和一个或多个串联的气相流化床反应器,在环管中进行均聚和无规共聚,在气相流化床中进 行抗冲共聚物的生产,可以生产宽范围的丙烯聚合物,包括PP均聚物、无规共聚物和三元共聚物,多相抗冲和专用抗冲共聚物(乙烯含量高达25)以及高刚性 聚合物,产品质量极佳,而且投资和运转费用较低;Montell公司在90年代成功开发了两种具有高附加值PP的新技术,即Catalloy及 Hivalloy技术,Catalloy技术是采用特殊的催化剂,在三个气相反应器中使丙烯与不同共聚单体及第三单体(包括以前聚烯烃生产中从未使用过的 第三单体)共聚,生成一系列的反应器内合金和热塑性弹性体,Hivalloy工艺采用两步或三步合金技术,在PP主链上接枝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 酯等极性共聚单体,使PP与其他树脂共混时有更好的相容性,从而得到新型高性能工程塑料化PP树脂,Hivalloy工艺的开发使PP成为最好的工程塑料 之一,其耐候性和光泽保留性可与ABS和PC相竞争,且成本较低。4 我国聚烯烃工业发展过程和阶段4.1 我国聚烯烃工业简史我国聚烯烃工业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还几乎是空白,但烯烃聚合催化剂和工艺的研究早在5060年代就已开始,70年代初已形成了一支综合的研究队伍, 包括催化剂合成、烯烃聚合反应机理和聚合物物理形态的研究等。我国的聚烯烃技术和工业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4.1.1 初步自主研究开发阶段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化工部、中科院的科研院所和一些高校相继开展了聚烯烃的研究开发工作,如50年代末,沈阳化工研究院开始低压法乙烯聚合的实 验室及中试工作,经化工部组织,在广州塑料厂、上海化工厂及北京、合肥等地建成小型生产装置。所用原料乙烯为酒精脱水而得,成本无法过关,但此技术为后来 高桥石化、北京助剂二厂、大连石化的千吨级聚乙烯装置提供了技术支持。20世纪60年代初,上海化工研究院和吉林化工研究院合作进行高压法聚乙烯的小试和中试研究。北京化工研究院与中科院化学所合作进行丙烯聚合催化剂三氯化 钛合成和丙烯淤浆法聚合工艺的系统研究。60年代后期,北京化工研究院又进行了丙烯连续聚合的中间实验,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5kt/a半生产装置的设 计,70年代在北京化工总厂向阳化工厂建成投产。此外,60年代后期复旦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开发了丙烯液相本体聚合,70年代中建成第一个年产 100t(1m3聚合釜)的液相本体法聚丙烯中试装置。当时我国科研单位(如北京化工研究院等)根据国情和炼厂气资源丰富且分散的特点,开发了用于间歇本 体法聚合工艺的络合-型催化剂,以国内小型重油裂解装置的裂解气或炼厂气中的丙烯为原料,实行间歇操作。该工艺具有工艺流程短、操作简单、生产技术成 熟、装置设备少、工程投资少、建设周期短、经济效益好等优点,已广泛用于国内许多炼油厂中的PP生产,为炼厂气的综合利用提供了较好的途径,已成为我国独 具特色的、成熟的PP生产工艺。在8090年代迅速建成100多套生产装置,生产能力曾达6000kt/a。虽然近年来部分装置已停产或转化为连续装 置,但2003年其产量仍超过700kt。我国间歇式液相本体法聚丙烯生产装置情况见表5。表5 我国间歇式液相本体法聚丙烯生产装置注:中国石化总公司系统共35家企业79套装置,生产能力473.5kt/a,占总生产能力的68;装置能力按12m3聚合釜2.5kt /a,4m3聚合釜1kt/a计算;丙烯来源除江苏丹化集团公司石油化工分厂、常州石油化工厂、青岛石油化工厂为重油裂解气(9kt),兰化公司石油化 工厂、北京化工四厂为轻油裂解气(7kt)外,其余均为石油炼厂气,按生产能力计,石油炼厂气占97.7;1996年7月,武汉石油化工厂扩建 12m3聚合釜、14m3闪蒸釜各1台,扩能后新老装置总能力达30kt/a,1997年2月,该厂将6台4m3聚合釜改为3台12m3聚合釜,扩能后装 置总能力达35kt/a;实有生产能力为扣除停产装置8套16.5kt/a,闲置装置1套2kt/a后的生产能力。 4.1.2 广泛引进国外技术快速增长阶段此阶段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于我国的化学工业以及整个工业基础与国际水平差距大,要发展聚烯烃工业当时只能依靠技术引进。聚烯烃工业的发展是与聚烯烃的原料烯烃工业密不可分的,因此聚烯烃装置总是与乙烯生产装置同时引进。60年代后期,我国在兰化公司建成的一套35kt/a高压聚乙烯和5kt/a聚丙烯装置,就是与50kt/a沙子炉裂解制乙烯生产装置同时引进的国外技 术。70年代,在北京石化总厂(即现在燕山石化公司)同时引进了300kt/a乙烯生产装置、190kt/a LDPE装置和80kt/aPP装置,从此就开始了我国聚烯烃工业的大发展阶段。从70年代至90年代引进的各种聚烯烃生产装置的产能见表6。表6 不同年代引进已建成的聚烯烃装置产能 kt/a 表6数据表明,各种聚烯烃产能呈不断增加趋势,特别是90年代发展更加迅猛,这也是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对聚烯烃需求量的大增。2000年,我国聚烯烃生产能力已达6000kt/a,其中聚乙烯生产能力3000kt/a,聚丙烯生产能力3000kt/a。与此同时,我国塑料加工工业也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发展。进入90年代以来,塑料加工能力的年增长速度均在10以上,2000年全国加工聚烯烃 1200104t,其中国内生产聚烯烃树脂达6000kt,其余为进口树脂。由于国内塑料加工工业的迅速发展,不仅对聚烯烃数量的需求与日俱增,而且也 对树脂品种牌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国内引进装置的生产工艺分类归纳LDPE:釜式法装置2套,产能233kt/a,管式法装置6套,产能663kt/a;LLDPE:UCC气相 法装置8套,产能840kt/a,BP气相法装置3套,产能305kt/a,杜邦溶剂法装置1套,产能80kt/a,Borstar工艺装置1套,产能 200kt/a;HDPE:Hoechst浆液法装置1套,产能为43kt/a,三井浆液法装置2套,产能280kt/a,UCC气相法装置1套,产能 140kt/a,Phillips环管浆液法装置1套,产能为100kt/a;PP:Amoco淤浆法装置1套,产能35kt/a,三井淤浆法装置1套, 产能80kt/a,三井Hypol工艺装置5套,产能340kt/a,Hi-monst Spheripol工艺装置10套,产能为810kt/a,In-novene气相法装置2套,产能400kt/a。可以看出,我国引进的聚烯烃装置基本涵盖了国际上大多数的先进工艺,但对同一工艺也不断重复引进,如从1988年到2002年的14年内,共引进UCC气 相法LLDPE装置8套;从1990年到2001年的11年内,共引进Spheripol工艺的聚丙烯装置11套。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这些工艺的确具有国 际先进水平,值得我国同时大量引进;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我国管理体制混乱,条块分割,各地方各部门各自为政,互不通气。目前,这种无序引进的现象已有所改进,在继续引进国外高新技术的同时,也考虑利用国内科研部门、设计部门、生产部门,对已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国产化的政策。4.1.3 消化吸收国产化阶段我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引进第一批石化装置时,就曾提出过“一买二学三改四创”的政策,在8090年代又具体化为引进、消化、吸收、开发、创新的方 针。在1983年,国家对全国重要的炼油、石化企业统筹管理,组建了中国石化总公司,特别是1998国家又重组成立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天然气两大集团公司 后,加强了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的集中,更有利于聚烯烃工业的国产化发展。近年来取得的成果如下:a.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并加以改进、提高,实现国内自行设计和建设聚烯烃生产装置。目前,国内自行设计、建成的装置有:(1)HDPE三井釜式浆液法装置2套(燕化公司、兰化公司),产能为210kt/a;(2)PP三井釜式液相本体法装置5套(燕化、大连、兰炼、兰化、前郭),总产能为200kt/a;(3)PP Himont环管液相本体法装置8套(武汉、济南、福建、湖南、九江、大连、荆门、大庆),总产能为590kt/a;(4)组织国内生产部门、设计部门和科研部门的综合力量,建成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200kt/a大型PP第二代环管法装置2套,总产能为400kt/a。b.在聚烯烃核心技术催化剂国产化研究上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成绩,一大批国产化催化剂如PP用的N-催化剂、DQ催化剂、CS-1和CS-2催化剂、 841催化剂,淤浆法聚乙烯用的BCH催化剂、气相法聚乙烯用的BCG,SCG催化剂,已基本上或大部分取代进口催化剂。有些催化剂已大批出口国外,特别 是N催化剂的专利技术早已出口美国,由美国某公司生产向全世界销售,已成为世界知名的Lynx系列聚丙烯催化剂。c.已能生产多种牌号的专用料,如BOPP、各种农用膜、CPP、管材用塑料、汽车塑料、洗衣机内桶、烟嘴丝束、土工布及无纺布等专用料。d.天津联化与浙大合作,成功地将诱导冷凝技术应用于引进的“气相流化床”聚乙烯装置上,并在国内的中原、广州等厂进行推广,反应器生产能力可提高50。4.2 国内现有聚烯烃工业和工艺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在引进国外先进聚烯烃工艺技术的同时,就开始了大型聚烯烃装置的国产化开发设计工作。截止目前,我国引进和自主开发的PE和PP成套工艺技术见表710。表7 我国国产技术开发的聚乙烯装置表8 我国引进的聚乙烯主要生产装置表9 采用国产化技术的聚丙烯装置表10 我国采用引进工艺技术的聚丙烯装置4.3 存在的差距虽然我国聚烯烃技术近年来有了较大发展,但由于原始创新很少、成套技术少、技术开发速度慢等原因,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首先是装置规模小,其次是物耗、能耗高,见表1113。表11 国内外装置规模比较 kt/a 表12 国内外每吨聚合物的物耗比较 t单体/t 表13 国内外每吨聚合物的能耗比较 kg标油/t 第三,产品牌号少,PP引进的牌号包括均聚、无规共聚、抗冲共聚共539个,但是经常生产的只有51个,许多牌号至今尚未生产过。我国有10多套 Himont流程装置,但其高技术产品、合金技术、高熔体强度PP、无造粒技术等国外没有向我国转让。PE共聚产品少,档次低。LLDPE中,美国1-己 烯、1-辛烯共聚产品已达70%,国内基本上是1-丁烯共聚产品。HDPE中,美国均聚产品占21%,1-丁烯共聚占19%,1-己烯占55%,1-辛烯 占5%,丙烯共聚物所占比例很少。而我国丙烯共聚5000S占67.5%,7000F,6100M等的1-丁烯共聚物占15%。LDPE中,国外高压法可 生产乙烯与各种极性单体共聚物,如EVA,EMA,EEA,EBA,EAA,而国内只能生产少量的EVA共聚物。因此高压(235kV)电力电缆料、通讯 电缆及护套料仍以进口为主,农膜特别是棚膜要求的己烯、辛烯共聚料也主要靠进口。第四是产品成本和质量总体上仍未达到国外进口产品的水平。造成上述差距的主要原因大致有如下几方面:a.科技投入太少,在资金上一直没有保证。据了解,国际上化学工业消化、吸收、开发、创新的投入是引进的45倍,而我国企业引进后,进行改进和二次开发 的经费只占引进费用的14%,远低于国外的平均水平,导致开发、创新条件差,人才匮乏。b.力量分散、合作困难,由于条块分割,单位或部门喜欢搞“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而现代化的高水平科研开发,需要多部门、多单位及多种高水平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达到取长补短的作用。c.对外开放力度不够,与国外合作形式单一,不能及时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4.4 今后的发展和对策a.我国烯烃聚合技术当前的发展方向应从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性能入手。研究简化工艺流程,开发并采用新型催化剂、反应器和新工艺,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能 耗物耗。同时,要提高现有产品的物理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研究开发新品种、新牌号。b.过去,我国企业引进技术大多采用外商总承包、成套装置引进的方式。据了解,引进相同类型的生产装置,国内工程建设投资往往高于国外,这是由于国外一般 只引进软件及自己不能生产的关键设备,由自己的工程公司总承包。建议我国今后引进技术也采取国外的方式,这样既可以降低投资费用20%25%,同时又能 加快提高队伍的技术水平,增强自行开发能力。c.聚烯烃行业应设立和增加风险基金,以加速成果转化和工业推广应用的进程。d.逐步改变以单纯追求数量、增长速度、产值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为主的思想,转向追求以质量、效益、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为主的内涵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思想观念。e.由于多年来对科技投入欠债太多,应该有选择地加大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开发和创新的投入,保证在设备、条件、人员培养方面有足够的经费,同时又要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力量分散。f.组织产学研合作,科研、设计、生产单位共同攻关。2000年,中国石化决定由上海石化公司、北京石化工程公司和北京化工研究院共同开发具有国际水平的新一代环管200kt/a PP装置,并将其列为核心技术之一,要求在产品牌号、催化剂、工艺流程、能耗、物耗、投资费用等方面达到国际同类装置的相同水平。目前第一套新一代环管200kt/a PP装置已于2003年建成并运转正常,第二套生产装置也将于2004年建成开车,这是我国聚烯烃技术开发新的里程碑。g.制订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奖励政策,鼓励有关单位通力合作,特别是在信息、大型仪器与中试设备共同使用方面,避免各单位都搞“大而全、小而全”,浪费人力、物力与财力。h.由于我国聚烯烃工业的技术、管理水平与国外大公司相差较大,应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与国外采取多种合作方式,如引进技术、合资办厂、共同开发、引进和培养人才等,以达到互惠互利和提高我国聚烯烃行业水平的目的。5 结语通过30年来的自主开发、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等阶段发展起来的我国聚烯烃工业,生产能力已达到6000kt/a。2002年,总产量已超过7000kt, 这标志着我国已成为世界聚烯烃生产大国之一,但这些产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仍远不能满足我国13亿人口日益增长的需求。近几年来,聚烯烃产量仅占总 需求的50%左右,其余都是依靠进口。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情况,预测2005年聚烯烃需求量将近2000104t,到2007年则达到 2500104t。如何占领这一庞大的市场,是我国聚烯烃领域的工作人员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毛炳权 文 - 汉语汉字 编辑词条文,wen,从玄从爻。天地万物的信息产生出来的现象、纹路、轨迹,描绘出了阴阳二气在事物中的运行轨迹和原理。故文即为符。上古之时,符文一体。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爻)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尚书序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说文序仓颉造书,形立谓之文,声具谓之字。-古今通论(1)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2) 同本义 figure;veins文,英语念为:text、article等,从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理解为文章、文字,与古今中外的各个文学著作中出现的各种文字字形密不可分。古有甲骨文、金文、小篆等,今有宋体、楷体等,都在这一方面突出了文的重要性。古今中外,人们对于文都有自己不同的认知,从大的方面来讲,它可以用于表示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从小的方面来说它可用于用于表示单独的一个文字,可用于表示一段话,也可用于人物的姓氏。折叠编辑本段基本字义1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2.刺画花纹:身。3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4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a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b错杂艳丽的色彩)。5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6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7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8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9温和:火。静。雅。10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11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552言。白间杂。12专指社会科学:科。13掩饰:过饰非。14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不名。15姓。16 皇帝谥号,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如汉文帝。折叠编辑本段字源字形字源演变与字形比较折叠编辑本段详细字义名1右图是“文”字的甲骨文图片,资料来源:徐无闻主编:甲金篆隶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文”字的甲骨文字绘画的像一个正面的“大人”,寓意“大象有形”、“象形”;特别放大了胸部,并在胸部画了“心”,含义是“外界客体在心里面的整体影像、整体写真、整体素描、整体速写”。许慎说文解字把“文”解释为“错画也”,意思是“对事物形象进行整体素描,笔画交错,相联相络,不可解构”,这与他说的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的话的意思是一致的。“说文解字”这个书名就表示了“文”只能“说”,而“字”则可“解”的意思。“文”是客观事物外在形象的速写,是人类进一步了解事物内在性质的基础,所以它是“字”的父母,“字”是“文”的孩子。“文”生“字”举例(以“哲”为例):先对人手摩画,其文为“手”;又对斧子摩画,其文为“斤”。以手、斤为父母,结合、生子,其子就是“折”(手和斤各代表父母的基因)。这个“折”就是许慎所谓的“字”。“字”从宀从子,“宀”表示“独立的房子”,子在其中,有“自立门户”的意思。故“字”还能与“文”或其他“字”结合,生出新“字”来。在本例,作为字的“折”与作为文的“口”结合,就生出了新的字“哲”。2同本义 figure;veins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东汉许慎说文五章以奉五色。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美于黼黼文章。荀子非相茵席雕文。韩非子十过织文鸟章,白旆央央。诗小雅六月斑文小鱼。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3又如:文驾(彩车);文斑(杂色的斑纹);文旆(有文彩的旗帜);文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刺花图案);文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文鳞(鱼鳞形花纹)。4字,文字(“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 character饰以篆文。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分文析字。东汉班固汉书刘歆传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二年距洞数百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文曰“天启壬戌秋日”。明 魏学洢核舟记文曰“初平山尺”。5又如:甲骨文;金文;汉文;英文;文迹(文字所记载的事迹);文书爻(有关文字、文凭之类的卦象);文异(文字相异);文轨(文字和车轨);文狱(文字狱);文钱(钱。因钱有文字,故称);文状(字据,军令状);文引(通行证;路凭);文定(定婚)。6文章(遣造的词句叫做“文”,结构段落叫做 “章”。) literary composition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孟子万章上好古文。唐 韩愈师说属予作文以记之。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能述以文。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摘其诗文。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7又如:文价(文章的声誉);文魔(书呆子);文会(旧时读书人为了准备应试,在一起写文章、互相观摩的集会);文移(旧时官府文书的代称);文雄(擅长写文章的大作家);文意(文章的旨趣);文义(文章的义理);文情(文章的词句和情思);本文(所指的这篇文章);作文(写文章;学习练习所写的文章);文魁(文章魁首);文价(文章的声价);文什(文章与诗篇)。8美德;文德 virtue圣云继之神,神乃用文治。杜牧感怀诗一首9又如:文丈(对才高德韶的老者的敬称);文母(文德之母);文武(文德与武功);文命(文德教命);文惠(文德恩惠);文德(写文章的道德);文薄(谓文德浅薄);文昭(文德昭著)。10.文才;才华。亦谓有文才,有才华 literary talent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11又如:文业(才学);文英(文才出众的人);文采风流(横溢的才华与潇洒的风度);文郎(有才华的青少年);文彦(有文才德行的人);文通残锦(比喻剩下不多的才华)。12文献,经典;韵文 document;classics;verse儒以文乱法。韩非子五蠹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说文解字叙13辞词句。亦指文字记载 writings;record。如:文几(旧时书信中开头常用的套语。意为将书信呈献于几前);文倒(文句颠倒);文过其实(文辞浮夸,不切实际);文义(文辞);文辞(言词动听的辞令);文绣(辞藻华丽)。14自然界的某些现象 natural phenomenon经纬天地曰文。左传昭公二十八年15又如:天文;地文;水文;文象(日月星辰变化的迹象);文曜(指日月星辰;文星);文昌(星座名)。16文治;文事;文职。与“武”相对。 achievements in culture and education;civilian post文能取胜。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文不能取胜。文武并用。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精神折冲于千里,文武为宪于万邦。明袁可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