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研究综述.doc_第1页
陕北民歌研究综述.doc_第2页
陕北民歌研究综述.doc_第3页
陕北民歌研究综述.doc_第4页
陕北民歌研究综述.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北民歌研究综述2007年12月第29卷第6期延安大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Yan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Dec,2007VoL29N6陕北民歌研究综述王红妮,赵建斌(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临汾041004)摘要:陕北民歌,作为全国民歌海洋中不可或缺的一隅,一种偏僻的地域文化,它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是从1938年以后开始的.根据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史以及陕北民歌在文本搜集与理论研究上出现的不同成果,陕北民歌可划分为延安启动期,建国推动期,文革停滞期和改革开放腾飞期四个不同研究时期.对陕北民歌的文本搜集及理论研究成果分析归纳总结,可以得出其研究逐渐走向科学化,学术化.关键词:陕北民歌;研究状况;历史分期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975(2007)O60o9805陕北民歌是在地处黄河流域腹地,华夏民族发祥地之一的陕北(今榆林,延安一带)孕育形成的,其产生与地域文化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与其它民歌在历史发展中的情形一样,陕北民歌在传播中因受人文,地域环境的限制,长期处于一种口传心授的传承形式,很少成书.从目前文献资料来看,真正把陕北民歌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形态来收集,整理和研究是从1938年开始的.陕北民歌的研究伴随着中国近现代社会不同的发展时期,经历了启动期,发展期,停滞期和腾飞期四个阶段.一,延安启动期(19351948年)从1935年1O月19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到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东渡黄河,前往华北.其间中共中央在陕北领导中国革命的近13年,历史上称为”延安时期”.也正是在这段时期,陕北民歌迎来了自己的春天.陕北民歌的研究是从民歌的采集活动开始的.党中央抵达陕北后,一大批学者和有志青年也纷纷云集延安,为革命事业献力献策.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1940年改为鲁迅艺术文学院)成立,响应毛泽东的”二为”号召,开始从陕北民间挖掘艺术瑰宝,寻求创作之源.1939年3月,鲁迅艺术音乐系高级班发起成立了”民歌研究会”(1939年1O月改98名为”中国民歌研究会”,1941年2月正式成为”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其研究起点就是从挖掘陕北民歌开始,最有代表性的活动是1940年7月,研究会派庄映,马可随民众剧团赴陇东,三边一带推进音乐工作,同时也委托他们采集当地民歌.其后,”1942年2月,安波,鹤童,张鲁等参加鲁艺河防将士访问团,至绥德,米脂,佳县一带,从事民间音乐采集.河防将士访问团归来,采集民歌四百余首,其中一部分精彩者首次演出,大受欢迎.”加这两次采集活动激发了陕甘宁边区很多文艺工作者对民歌采集的参与热忱,截至1942年,研究会积累民歌上千首,经过认真筛选,油印出陕甘宁边区民歌第一集(涣之,李元庆,杜矢甲,唐荣枚等编,1945年2月)陕甘宁边区民歌第二集(马可编,1946年3月),在对优秀民歌加以推广的过程中,两部油印本中被采用的最多,最具特色与反响的首推陕北民歌.鲁艺文学院何其芳等民间文艺工作者所发起的民间文学收集,整理运动,将陕北民歌的研究带入一个新的起点.1945年2月,延安鲁艺文学院成立了一个文艺运动资料室,由何其芳负责,根据他本人的回忆,”这个资料室的具体工作之一就是把鲁艺的同志们在陕北搜集到的民间文学材料加以整理,编为选集.由于民歌材料最多,我们就先从民歌着手.这时张松如同志和我又在鲁艺文学系共同担任民间文学一收稿日期:2oo7-08_.22作者简介:王红妮(1978一),女,陕西宝鸡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2005级硕士研究生.课,民歌部分由我讲,所以我一边整理陕北民歌,一边找了一些地方的民歌集子和登载民歌的刊物来同时研究.”2(P120)由此可见,陕北民歌不仅仅只是被收集,整理,它也引起了当时部分学者的专门研究.何其芳在延安呆了近八个月,日本投降后又重新奉调回到重庆,但也就是在这仅仅八个月中,陕北民歌选这本可以说是鲁艺师生在陕北采集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大体被编定完成,后经过一番周折,于1945年10月,由程钧昌交前晋察冀新华书店出版.这部民歌选集所选的,大体以反映陕甘宁边区一带过去和当时(1945年前)的人民生活为主,有些民歌虽说是从别的地方传来,但由于已在边区群众中广泛流传,因此也被选人其中.这次民歌采集,是近代史上一场由新音乐工作者发起的民间歌曲收集,整理运动,”这是近代史上也可以说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全面的(词曲并重)民歌采录活动.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战争服务(旧民歌填新词),但它的结果却是保存了上千首价值很高的民歌及其他民间音乐,为建国后的更全面的收集,整理工作创开了一条新路.”L3J(但也正是因为采录活动以”为战争服务”为直接目的,只注重具有斗争性,教育性的作品而忽视或丢弃了其他一些不符合政治目的的作品,从而导致了搜集和编选的不全面.其次,由于这次采集的参加者主要是新音乐工作者,他们多是为了新创作而搜集民歌,这就导致他们在采录过程中有重曲调而轻歌词的倾向,而何其芳等人所编着的陕北民歌选,虽然是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期延安鲁艺文学院师生和延安文艺界深人民间直接从老百姓口中采风的集大成之作,却又是只有歌词而没有曲谱,而且在编选的过程中去掉了歌中的衬词,衬字等,这对于用于歌唱的民歌来说,无疑也是丧失了一半的生命力.这一时期,除了采集,整理之外,从理论上对陕北民歌的探究也开始启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如吕骥民歌中的节拍形式,天风陕北民歌的曲式,绥远民歌研究(上,下),马可你妈妈打你,陕北土地革命时期的农民歌咏等,分别载于新音乐月刊或被收集于延安文艺丛书?民间文艺卷里.这些文章有的是根据自己的采集经验介绍收集民歌的方法,有的是对陕北民歌的比兴手法等做以论述;有的是以陕北民歌为案例,将其放在中国民歌体系上论述,有的是从民歌内容出发,对民歌的人民性给予肯定.二,建国推动期(19491966年)陕北民歌的采集记录也被正式纳人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日常工作,新成立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率先对陕北民歌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整理和总结,重新出版了陕北民歌选(新文艺出版社,1951)与陕甘宁革命老根据地民歌选(音乐出版社,1953年).60年代初,陕西部分文艺工作者再次下乡收集陕北民歌,在延安时期看搜集的基础上补录了十几年来民间传播的一些反映新社会,新生活的民歌,后编印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陕北部分(油印).此外,个人出版的陕北民歌选集以及改编曲也相继问世,如李季的顺天游(上海杂志公司,1950年),严辰的信天游选(海燕书店,1951年),白秉权主编的陕北民歌独唱曲集(音乐出版社,1958年),王方亮编曲的陕北民歌合唱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6o年)等.三,文革停滞期(19691976年)文革十年,万马齐喑,许多传统音乐品种被文化专制主义推行者们摧残殆尽,很多研究者也遭到迫害,整个学术处于瘫痪状态.陕北民歌理论方面的研究在这一时期同样也处于停滞,消沉状态.民歌推广方面,也有工农齐武装?陕北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陕北民歌,东方红?陕北民歌等书出版,但大多都是旧瓶装新酒,在以前所采集的曲目基础上填人当时政治需要的歌词,使民歌在音调上走向程式化,内容上走向政治化,使陕北民歌在发展的过程中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四,改革开放腾飞期(1976年一今)打倒四人帮后,政治上开始拨乱反正,全国各项文化事业慢慢恢复正常,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陕北民歌的研究进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突飞猛进,多元发展的腾飞时期.首先,陕北民歌的收集整理再一次引起文艺机构部门和研究者的高度关注.”1981年至1982年间,延安和榆林两个地区的文艺工作者对陕北民歌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普查,这次普查投入的人数很多,几乎是在陕北范围内全面的撒了一网”.(瞄80年代末,各地,县文化部门在普查的基础上纷纷出版各自的民歌集子,并在此基础上经过筛选汇集成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中国ISBN中心,1994年).2006年,由榆林市文化局编,霍向贵主编的陕北民歌大全(上,下)问世,这部大全在以往民歌搜集的基础上,本着历史连续性,原生态性,艺术性,完整性等因素,经过反复对比与分析,从5600余首曲目中选出1427首(套),成为自陕北民歌搜集以来出版最为全面,科学的一部.以陕北为中心的一些文艺工作者也在深人民间99采集的基础上及时展示他们的成果.如党音之的陕北民歌精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党音之,于志明主编的信天游五百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刘海泉,张延春主编的陕北信天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杨璀的露水地里穿红鞋信天游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霍向贵的陕北民歌精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5年)等,这些以个人名义出版的集子,虽然都是以陕北民歌为主体,但在编选的过程中却无不渗透编者各自的意识.比如杨璀的集子”全书的编排以体现音乐的逻辑性为主要着眼点.将信天游一律按曲调的调式,依徵,商,羽,宫,角的顺序分编.在每一调式中,又按起音与首句结音的不同,分别集中排列.这种编排法,宏观上可以清晰地展示信天游各种不同的音乐色彩类型,微观上义可以看到在同一调式基础上构成的信天游,其素材在传唱中是如何不断地变易,丰富与发展的.同时还可看到不同调式的信天游,在传唱中又是如何互相渗透,影响和吸收的.这种匠心的编排,对于我们深入地熟悉,掌握,研究一个地域的民间音乐形态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无疑是很有裨益的.5】(一)其次,对陕北民歌的理论性研究也步人多元化发展阶段.从学术专着的成果来看,分别有王克文的陕北民歌艺术初探(中国民问文艺出版社,1986年),姬乃军的黄土魂陕北民歌纵横谈(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崔月德,王峰存的陕北民歌故事(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年),李雄飞的河州”花儿”与陕北”信天游”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文化视野下的山歌认同与差异以河州”花儿”与陕北”信天游”比较为个案(民族出版社,2005年),刘育林的陕北民歌研究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吕政轩的陕北民歌艺术论(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等着述相继出版.王克文的陕北民歌艺术初探虽然出版最早,但价值却不低,此书从文学角度对陕北民歌进行探讨,总体来说,学术视野比较开阔,是在实际经验和理论经验之下对陕北民歌所做的一个整体的,辩证的认识,有很多自己的理论见解.吕政轩的陕北民歌艺术论可以说是在王克文的基础上对陕北民歌的艺术从学术与学理上的进一步把握.李雄飞的河州”花儿”与陕北”信天游”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和文化视野下的山歌认同与差异以河州”花儿”与陕北”信天游”比较为个案可以说是目前信天游研究方面成就最高的,也是对陕北民歌研究最为深入的两部专着.前一部论着洋洋10O洒洒26.5万字,分别从民歌本体论,歌手心理论,民歌流变论,民歌环境论四个大的方面对我国西北高原流传历史最为悠久,流传地域最为辽阔的两种山歌”花儿”与”信天游”进行了全方位的比较.“文化内涵的比较”表明作者以文化的视角对民歌重新定位,将民歌提升到文化的层次.强调文化视角对民歌研究的重要性,这无疑为民歌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其次,全书运用比较的方法.按照“母题”“子题”“亚子题”的标准,在大量的民歌中抽取一定的比例,数量,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由”量化”到”质化”,从而得出两种民歌文化内涵的”质化”结论,其科学性的结论令人信服.此外,全书以”论”为主,以民歌的音乐形式和歌词文本为例来说明问题,补充论证,克服了以往研究者歌词与曲调割裂研究的不全面性,也避免了有些学者以歌词来凑的模式.他的后一部专着则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出发,在自己大量的田野作业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山歌文化源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体系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本体的同一性和多样性,主体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流变的共同性与个别性五个方面着手对“花儿”与”信天游”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归纳,推导,为山歌的文化体系构建跨出了合理有效的第一步.总之,无论是从研究的视角,主题的确定,研究方法的选择,还是民歌文本的应用,这两部专着都有其独到新颖之处,可以称得上陕北民歌比较研究的一个典范.这一时期.各大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也是非常多的.不同领域的文化学者,借自己的学术平台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陕北民歌的文化形态.其审视焦点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音乐学角度进行研究.如,王新惠陕北民歌演唱技巧探究,张智斌用心灵和技巧唱出陕北民歌的神韵民歌演唱技巧探究之一,朱培元陕北民歌五声调式的分析,刘建峰陕北民歌旋法特征初探,包德树从两首陕北民歌看我国民歌中的异宫终止现象,苏小莎陕北情歌中的人文思想与曲式风格,党音之论信天游旋律形态的可变性等,分别从陕北民歌的演唱技巧,调式,旋法,曲式结构等方面作了比较深入的剖析.2.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研究.如,韩世琦试论陕北民歌的语言艺术,刘育林陕北民歌中陕北方言字词考释信天游语言艺术试探,张子刚谈谈”信天游”中的叠字艺术,汪敬尧陕北民歌的叠词与叠字艺术,汪东锋陕北民歌的迭词与叠音艺术谫论,王鹏翔陕北民歌中的数字修辞,刘育林陕北民歌与陕北方言,张俐论陕北方言在陕北民歌中的作用,张军语言学方法与陕北民歌研究等大多都集中于陕北民歌的语言运用方面.3.从文艺学角度进行研究.如,冯志莲陕北民歌与女性试图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通过陕北民歌中所体现的女性与爱情,女性与社会环境的分析,来把握和探究传统的陕北民歌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韩世琦略谈陕北民歌的表现手法则是对陕北民歌中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从诗经溯源给予了分析.李巍率直:直抒胸臆含蓄:意蕴无穷陕北民歌”信天游”艺术表现浅析援引具体的民歌实例,对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既率直又含蓄的艺术表现方式进行了阐述.姚莉莉从”信天游”透视陕北民间文化艺术的特征将信天游定位于陕北民间文化艺术的活化石,通过这一载体去感受陕北人民的自由天性,透视陕北人民与大自然及封建传统抗争的精神,把握黄土地的神韵及艺术风采.4.从民俗学角度进行研究.如,张敏陕北民歌中的民俗文化对陕北民歌在岁时节令,民问节日,民问仪式,生活习俗,自然风貌等体现出的民俗文化给予评价,来揭示民歌与民俗的关系.辛雪峰陕北民歌中的民俗事象考察则从民俗内涵与范围的探讨,民歌与民俗关系的概括两个方面来反映陕北地区的衣食住行,社会风貌以及陕北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特质.此外还有汪东锋陕北民歌与陕北民俗,李东风陕北民歌中的民俗文化,薛晓旭陕北”信天游”民歌中的民俗文化解读等,都通过某一角度的阐发,对民歌与民俗之间的某些关系有所揭示.5.从美学角度给予研究.如,王晓平论信天游的审美特色从音乐生态系统和文化两个方面对信天游的审美进行了探讨.妩子大漠风情的绝唱论信天游的审美感受从音乐结构,文学情感等方面对信天游的审美给予了分析.还有王卉陕北民歌的审美特征,杨慧琳因为美生命才延续浅析陕北民歌的审美特征,冯振国试析陕北”信天游”的比兴特色等.6,从历史学角度给予研究.如,张智斌陕北民歌形成的历史渊源及其调式特点陕北民歌探究之一从历史渊源上对陕北民歌的形成以及其调式的特点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探究,文章抓住了陕北民歌本体上的一些独特性的东西.贺艺试论陕北民歌的传统与发展对陕北民歌民间传统和革命传统的产生,传播,继承,发展的过程作了一个梳理.高洁陕北信天游源流疏中认为信天游从体式上看是人类最原始的一种歌谣,但从历史话语痕迹(一十三省,奴)看,信天游兴起的具体时代因是元末明初.白长安信天游与诗经同源则从形式,内容以及地域三方面作以分析后认为信天游与诗经同源.各家虽然众说不一,但都是对陕北民歌的历史渊源做了一个有益的探索.7.从地理学角度给予研究.如,曾美月西北汉族山歌的风格特点及其形成背景对西北这一特定地域汉族山歌的风格特点及其形成背景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张莉莉试论陕北民歌与黄土高原的关系虽然也对陕北民歌与黄土高原的关系作了分析,却有失于简单.8.运用比较方法进行研究.如,王鸣异乡民歌音韵情鄂南陕北民歌之比较张智斌人文地理学视野中的陕北,陕南民歌之比较阐释分别从地域条件,社会条件,语言,自然地理等方面对形成两地民歌不同特色的原因给予了分析.韩军山曲,信天游的旋律框架及比较采用旋律结构”图示”的方法,根据曲调最高音和最低音的位置,绘制出晋西北”山曲”和陕北”信天游”两种山歌的旋律整体框架,为对旋律框架结构的描述提供了一种可参照的,直观的材料.李雄飞山曲,爬山调和信天游的共性研究从民歌的命名,歌词的形式,曲调的特征,以及方言的运用,人口的交流等方面来证明流传于我国冀,蒙,晋,陕,甘,宁,青,新八省区局部地区的两句头山歌“山曲”,也就是”爬山调”和”信天游”.此外,还有从文化学角度给予探究的.如任静文浅析陕北民歌中的人文精神把对陕北民歌中人文精神的存在系统和结构系统的构建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从文化学的角度对陕北民歌中的广泛潜在的人文精神给予了探讨,但分析较浅.有通过实地考察以调查报告形式研究的,如白小琪陕北榆林四县民歌现状的调查报告对榆林地区四县(绥德,米脂,横山,子洲)的民歌演唱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自己对榆林地区民歌该如何保存与传承的建议.还有董华将陕北民歌搬上艺术舞台的思考与探索,刘志琴陕北民歌的现代价值,董华关于继承,发展与创新陕北民歌的思考,牛东梅陕北信天游的人地关系探讨一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看及一系列的概述和介绍性文章,如:吕静陕北民歌概述,蔡芳陕北民歌再识,雨拉陕北酸曲:炽热爱情的呐喊等.可以看出,陕北民歌的研究在这一时期开始走向了多元化,研究领域和视野渐渐拓宽,而且学术探讨也慢慢走向深人.当然从整体来看也存在一些不是之处,比如重复性研究过多,研究方法上缺乏新意等1O1等.尽管如此,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视角和研究群体中出现的学术争鸣,客观上推动了陕北民歌的研究真正的朝着科学化,学术化方面转变.总之,陕北民歌的研究自1938年以来,在经历了各种曲折以后,最终走上了学术化的轨道,其研究进程虽与其相邻地区的民歌诸如河州”花儿”,内蒙”爬山调”等的研究相对较为滞后,但是,陕北民歌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历史渊源,独特魅力以及近现代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陕北民歌最终将成为中国灿烂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并闪耀在中国华夏文明的历史之巅,独放异彩.参考文献:1萧梅.从”民歌研究会”到”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J.音乐研究(社会科学版),2004(3).2何其芳,张松如.陕北民歌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3乔建中.汉族传统音乐研究四十年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4王克文.陕北民歌艺术初探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5杨璀.露水地里穿红鞋信天游曲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责任编辑加东TheFolkSongsResearchSummaryofNorthernShaanxiWANGHongni.ZHA0Jianbin(CultureDepartment,ShanxiNormalUniversity,Linfen,Shanxi041004)Abstract:TheresearchonfolksongsofNorthernShaanxidatesbacktotheyearof1938.AccordingtothestagesofthedevelopmentofthecontemporaryChinesesocietyandthedifferentachievementofthetextcollectingandthetheoreticalresearch,classifiesfolksongsofNorthernShaanxibyfourresealhperiodsstartingfromYananPeriod,developinginstatefoundingPeriod,damaginginCulturalRevolutiontimesandthrivinginthetimesofReformandOpening.Andthestateoftheres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